-
急救护理流程再造配合移情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急诊患者抢救效率、S希望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再造配合移情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急诊患者抢救效率、希望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该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档案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104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再造配合移情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率、希望水平、预后的影响。结果: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再造配合移情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首次医疗接触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FMC2B)、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参照组( P<0.05);研究组患者的I评分、T评分、P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 P<0.05);研究组患者的再梗入院、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 P<0.05)。 结论:急救护理流程再造配合移情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中,可显著提高急救效率,改善其希望水平,降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指导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护理措施,指导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救治所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救治结果及住院时间。结果:实施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后,指导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分诊时间、休克纠正时间、液体复苏达标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指导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指导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指导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1.11%,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75.56%,指导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指导组患者28 d预后痊愈率为86.67%、有效率为11.11%、死亡率为2.22%,对照组28 d预后痊愈率为75.56%、有效率为15.56%、死亡率为15.56%,指导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将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应用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创新型"零通道"模式在严重胸部创伤患者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创新型"零通道"模式在严重胸部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州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严重胸部创伤患者资料。根据创新型"零通道"模式在本院救治开始应用的时间截点,将严重胸部创伤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创新型"零通道"救治新模式)和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配合绿色通道救治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服务时间、总有效率以及修正创伤评分、胸部创伤严重评分情况。结果:共纳入严重胸部创伤患者123例,观察组患者62例,对照组患者61例。观察组中呼叫至院前急救时间、转运至入抢救室时间、入院至获取CT报告时间及入院至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等各项急救服务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7% vs. 81.9%, P=0.022)。两组治疗后的RTS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 t=6.529, P<0.01);TT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 t=3.576, P<0.01)。 结论:创新型"零通道"模式可缩短各急救环节中需等待的时间,提高救治效率,确保患者的安全;为患者赢得抢救的"黄金"时间,获得更好的急救效益,值得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目标责任制的强化护理在心肌梗死急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在急诊心肌梗死护理中实施目标责任制的强化护理对患者预后康复效果的改善作用。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目标责任制的强化护理,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抢救效率以及两组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心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及抢救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且观察组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实施目标责任制的强化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指标,提高抢救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急诊科体外心肺复苏术快速反应医护团队的建立和实施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诊科ECPR快速反应医护团队的建立和实施效果,以探索更加高效的抢救工作模式。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抢救室自2017年11月至2022年9月启动实施ECPR的4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急诊科主导的ECPR快速反应医护团队救治的14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将心外科主导的MDT模式的ECPR团队救治的2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团队ECPR启动的时间、管路预冲的时间、ECPR启动到ECMO成功上机运转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救治成功率。结果:两组结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均 P>0.05),但急诊科快速反应医护团队实施ECPR的总用时(min)更短(20.86±10.86 vs. 23.04±11.40),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救治成功率也更高(28.57 % vs. 25.93 %)。 结论:建立成熟的以急诊科医护为主导的ECPR快速反应团队有助于提高抢救配合度和工作效率,从而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全链条的应急保障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院前急救用"猫头鹰"急救箱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院前急救工作可以降低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而急救箱在院前急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临床使用的急救箱容易导致针剂破碎,且不方便在夜间使用。为此,我们设计了"猫头鹰"急救箱,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8 2 0727656.7)。该急救箱包括针剂收纳盖和药剂收纳箱。针剂收纳盖上设有若干针剂收纳板,用于卡接型号大小不同的针剂、查体笔、采血试管等,可有效防止针剂药品被挤压、脱落破碎;针剂收纳盖一侧有支撑杆,可提高用药效率,方便急救人员双手取药;药剂收纳箱内设有若干隔断,可以根据放置物品的大小和种类进行调节;底板上设有若干对称的弹性卡扣,用于卡接瓶装药剂,便于急救人员单手取药;针剂收纳盖边缘处设有照明灯,同时药剂收纳箱箱体内壁上还设有若干荧光条,方便医护人员在夜间或光线较暗的环境中更加精准地取放抢救物品和药品,有效避免了安全隐患和差错。"猫头鹰"急救箱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可有效防止针剂破碎,方便操作,同时便于在夜间使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行动研究法的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基于行动研究法的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的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于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78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实施行为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前(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AP患者纳入对照组(常规护理,39例);将实施行为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后(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AP患者纳入观察组(行为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39例),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情况、抢救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急诊抢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与抢救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抢救有效率94.87%(37/39)高于对照组76.92%(30/39)(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82%(5/39)低于对照组35.90%(14/39)( P<0.05);两组护理前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简表(WHOQOL-BRE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护理后WHOQOL-BREF各项评分均有上升( P<0.05),观察组护理后WHOQOL-BREF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行动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模式较常规护理救治AP患者可显著缩短急救时间、提升急救效果与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生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黏菌素B联合替加环素对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肺炎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联合替加环素治疗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PDR-KP)所致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8月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神经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因PDR-KP所致肺炎而使用多黏菌素B联合替加环素治疗的7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结束时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等指标变化,评估多黏菌素B联合替加环素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和安全性。结果:71例患者的治疗时间为8~14 d,均数为11 d。多黏菌素B联合替加环素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检查结果显著改善。治疗第7天,有37例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52.1%(37/71);有41例获得细菌学清除,细菌清除率为57.7%(41/71)。治疗结束时,有51例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71.8%(51/71);56例获得细菌学清除,细菌清除率为78.9%(56/71)。与治疗第7天相比,治疗结束时患者的总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86、7.32, P=0.016、0.007)。治疗期间有39.4%(28/71)的患者出现皮肤色素沉着。 结论:多黏菌素B联合替加环素可尝试作为PDR-KP所致肺炎的治疗选择,但尚需要更可靠的临床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抢救配合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实施抢救配合护理路径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该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护理路径组和常规护理组,各104例。护理路径组采取抢救配合护理路径,常规护理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抢救效率、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路径组患者进入抢救室时间、静脉开放时间、实施介入术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组(均 P<0.05);护理路径组血运重建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 P<0.05),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临床死亡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护理路径组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显著短(低)于常规护理组(均 P<0.05),护理满意度、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均 P<0.05)。 结论: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应用抢救配合护理路径可以显著提高急诊抢救效率,提升治疗及护理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急诊成人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止血措施的最佳证据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创伤是全球45岁以下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1]。据WHO报道,2018年有135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创伤是5~29岁人群个体死亡的首要原因 [2]。预计到2030年,创伤将上升至全球第3位致残原因。致死性出血和失血性休克占创伤24 h内死亡的70%以上,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出血是可救治性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创伤急救面临的核心问题和主要挑战 [3,4]。创伤性活动性出血是指机体受创伤作用后,较大的血管破裂,血液不停地从损伤血管流出,若不及时采取止血措施,患者常因失血过多而危及生命 [5]。针对创伤活动性出血导致的失血性休克,高效出血控制、允许性低压复苏、延迟黄金救治时间窗等新的理念和技术的提出可有效的控制出血,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6,7,8]。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医护人员对于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的急救存在止血药物使用时间、止血带使用绑定部位、止血带加压压力及时间等疑惑,影响患者的紧急处理。本研究以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本院自2022年3月至9月在急诊抢救室开展基于证据的质量审查项目,旨在促进急诊成人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止血措施最佳证据的转化,建立急诊成人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止血标准,提高急诊医护人员对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的评估和规范管理能力,提高止血效率及止血措施执行依从性,减少急诊停留时间,减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