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侧矫治联合骨皮质切开术治疗成人严重双颌前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技术联合应用骨皮质切开术治疗成人严重双颌前突,可否安全有效地实现上前牙压入及根尖部牙槽骨改建。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正畸科门诊就诊双颌前突病例14例,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器及系统化力学设计,并于治疗中接受上前牙区唇侧骨皮质切开术。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锥形束CT,测量并比较上颌切牙切缘到腭平面距离,牙根不同水平处牙槽骨厚度的变化。结果:头影测量分析发现治疗后上下前牙唇倾度减小,软组织颏部前移[治疗后上中切牙点-前颅底平面(U1-SN)减小13.09°±1.26°, P<0.001,下中切牙-眶耳平面角(FMIA)增大9.31°±3.11°, P<0.001,零子午线-软组织颏前点(0-Mer-Pog′)增加(3.22±1.43) mm, P<0.001]。锥形束CT影像测量显示治疗后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切缘点到腭平面距离减小,中切牙治疗后压入(1.42±0.66) mm, P<0.001,侧切牙治疗后压入(1.35±0.70) mm, P<0.001。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根尖部唇侧的牙槽骨厚度增加,中切牙增加(1.02±0.68) mm, P<0.001,侧切牙增加(0.89±0.63) mm, P<0.001。上切牙根中部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减小,中切牙减少(1.28±0.85) mm, P<0.001;侧切牙减少(1.20±0.69) mm, P<0.001。根尖部腭侧的牙槽骨厚度也减小,中切牙减小(1.39±0.92) mm, P<0.001,侧切牙减小(1.35±0.94) mm, P<0.001。而上切牙冠方、根中部唇侧的牙槽骨厚度以及冠方腭侧牙槽骨厚度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器及系统化力学设计,辅以牙槽骨唇侧骨皮质切开微创手术,优化前牙内收过程中的垂直向控制,实现成人严重双颌前突患者上前牙压入及根尖部牙槽骨改建,达到面下1/3及唇部美学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病因特点和临床治疗初探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17例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患者的发病因素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初步总结和分析。方法:回顾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7例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63.6±9.6)岁(43~82岁)。对其原发疾病、发病因素、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随访至少1年,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者12例,骨质疏松5例;诱因为拔牙者11例,自发4例,不良可摘义齿2例;发病部位位于上颌骨6例,下颌骨10例,上、下颌骨同时累及1例。17例患者均使用抗坏死类药物,其中单独皮下注射地舒单抗1例,静脉使用双膦酸盐16例,其中5例患者同时口服抑制血管生成药物;给药时间为(10.1±3.9)个月(3~18个月)。手术治疗17例,15例患者的创口一期愈合,2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再次出现颌骨暴露,行第二次手术治疗后创口愈合。结论:拔牙为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最常见诱因,下颌骨多于上颌骨,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人工神经网络在口腔正畸学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的系统,擅长分析处理非线性、非结构化、不确定性、多因素等复杂问题。目前在口腔正畸学领域主要应用于头颅侧位片自动定点和分析、儿童生长和发育评估、判断是否拔牙、是否进行正颌手术、前牙开 病因分析、面部吸引力评价、正颌手术术后软组织轮廓预测等方面,辅助正畸医师在诊断和临床决策方面更加精确,具有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三维可形变模型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前后面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本研究基于三维可形变模型法(three dimensional morphable model, 3DMM)对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进行软组织面型分析。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18例骨性Ⅱ类高角减数正畸治疗的成人女性患者,对其正畸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软组织测量分析,对其三维面部扫描模型通过3DMM法进行分析。结果: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与3DMM法测量的所有软组织测量指标改变量均有统计学差异,如鼻唇角(头影测量示治疗前104.12°±6.83°,治疗后112.31°±5.47°,改变量为8.19°±3.83°, P<0.001;面部三维模型测量示治疗前103.81°±6.90°,治疗后112.31°±5.64°,改变量为8.23°±3.80°, P<0.001)。两种测量方法所获得的结果间无统计学差异(如两种方法相比,治疗前后鼻唇角差值相差-0.32°±0.89°, P=0.887)。通过3DMM法获得的平均人脸结果示上下唇部发生了明显的内收,其中上唇区域内收量为(2.31±0.69) mm,下唇区域为(3.38±0.67) mm。颊部至下颌角及颏下区域有约1.50 mm的少量内收。水平向上,矫治后下颌角点(左右分别为0.27 mm与0.85 mm)与颧骨点(左右分别为0.80 mm与0.42 mm)均有向中线集中趋势,口角点无明显变化,口裂宽度不变。垂直向上,双侧口角点均有下移(左右分别为1.24 mm与0.89 mm),唇下点(垂直向下移0.86 mm,矢状向内收1.50 mm)与软组织颏前点(垂直向下移0.99 mm,矢状向内收0.99 mm)均向后下移动,颏部更为明显。 结论:本研究证明拔牙矫治可使骨性Ⅱ类高角患者获得显著的唇部内收与面型改善,模型的重定位与重叠同3DMM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更直观的展示面部软组织的三维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双 垫矫治器双期矫治对骨性Ⅱ类患者上气道及周围组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附加上颌快速扩弓(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RME)的双 垫矫治器(Twin-Block,TB)双期矫治对骨性Ⅱ类患者上气道、舌骨及下颌骨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通过附加上颌快速扩弓的双颌垫矫治器双期矫治的骨性Ⅱ类患者42例。拔牙组18例[男6例,女12例,年龄(11.67±1.14)岁],TB治疗时长为(11.38±1.10)个月,总治疗时间为(40.45±9.17)个月。非拔牙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1.38±1.10)岁],TB治疗时长为(11.67±1.14)个月,总治疗时间为(39.02±13.42)个月。比较矫治前,TB矫治后,固定矫治后,双期矫治后上气道、舌骨及下颌骨的变化。结果:①拔牙组与治疗前比较,咽顶点对应的气道水平于TB治疗后扩宽(1.97±2.15) mm ( P=0.038),双期矫治后扩宽(4.02±3.32) mm ( P<0.001)。软腭中心水平上气道于双期矫治后扩宽(3.08±3.14) mm ( P=0.015)。舌骨于固定及双期矫治后至下颌骨距离增加且向下移动。双期矫治后下颌骨总长度增加(8.53±6.04) mm ( P=0.011),有效长度增加(7.77±5.43) mm ( P=0.018),升支长度增加(7.28±3.75) mm ( P=0.001)。②非拔牙组与治疗前比较,腺样体对应的气道于TB治疗后扩宽(2.57±3.49) mm ( P=0.008),双期矫治后扩宽(3.43±3.95) mm ( P<0.001)。软腭中心水平上气道于双期矫治后扩宽(3.96±3.51) mm ( P<0.001)。舌骨于固定及双期矫治后至C3颈椎距离增加且向下移动。双期矫治后面平面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增大了2.09°±2.76°( P=0.04)。下颌骨总长度TB矫治后增加(5.12±5.59) mm ( P=0.015),固定矫治后增加(5.26±4.32) mm ( P=0.012),双期矫治后增加(10.37±6.50) mm ( P<0.001)。下颌骨有效长度TB矫治后增加(5.43±5.62) mm( P=0.008),固定矫治后增加(4.74±5.31) mm ( P=0.024),双期矫治后增加(10.17±6.76) mm ( P<0.001)。 结论:附加上颌快速扩弓的双 垫矫治器双期治疗对鼻、腭咽气道及下颌骨发育有利且保持稳定,舌骨未抵抗生长发育影响下移;拔牙矫治不利于舌骨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翻瓣联合骨管技术拔牙方案在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潜在风险患者中的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翻瓣联合骨管技术拔牙方案在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潜在风险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8例应用抗骨吸收和(或)抗血管生成药物史患者。按照患者用药方案特点分为低剂量抗骨吸收药物组、高剂量抗骨吸收药物组和高剂量抗骨吸收药物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组三类。其中女性15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62.4岁(范围:27~87岁)。共有31颗患牙有拔牙指征。采用翻瓣联合骨管技术拔牙方案进行患牙拔除,术后密切随访。观察拔牙创伤口黏膜愈合状态,是否肿胀、有无瘘管、有无脓液及骨质暴露,评价患者拔牙窝愈合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计18例,其中骨质疏松9例,恶性肿瘤9例。用药方案中采用低剂量抗骨吸收药物10例,高剂量抗吸收药物5例,高剂量抗骨吸收药物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3例。本组18例患者共31颗患牙采用翻瓣联合骨管技术进行拔除,局部麻醉下完成13例,全身麻醉下完成5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3.2个月(3~51个月)。18例患者绝大多数拔牙创[97%(30/31)]恢复理想。1例患者右下颌第三磨牙拔牙位点在术后1个月时出现颌骨暴露,形成MRONJ,其余6个拔牙位点愈合理想。结论:在MRONJ潜在风险患者中,应用翻瓣联合骨管技术拔牙方案可以安全、有效缓解口腔内牙齿炎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富自体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和低能量激光治疗对正畸患者拔牙位点牙槽骨变化影响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富自体生长因子纤维蛋白(CGF)和低能量激光治疗(LLLT)对正畸患者拔牙位点牙槽骨变化影响的比较。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于天津市北辰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正畸治疗需拔牙患者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LLLT组和CGF组,每组各7例,分别有28个拔牙位点。对照组为拔牙创自然愈合,LLLT组微创拔牙后第1、2、7天均使用二极管激光仪治疗(波长808 nm,平均输出功率0.25 W,能量密度为4 J/cm 2,光斑面积0.28 cm 2),每个位点照射20 s。CGF组微创拔除牙后,立即将CGF膜置于拔牙窝内。比较各组拔牙前后拔牙创处牙槽骨高度、宽度以及牙槽骨愈合后骨轮廓及骨密度,同时测量拔牙创处龈沟液中生长因子骨桥蛋白(OPN)和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LLT组和CGF组拔牙创处牙槽骨高度、宽度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LLLT组比较,CGF组拔牙创处牙槽骨高度、宽度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LLT组和CGF组拔牙创愈合后骨轮廓评分和骨密度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均 P<0.05);而LLLT组与CGF组拔牙创愈合后骨轮廓评分和骨密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拔牙后1、6个月,对照组、LLLT组和CGF组拔牙创处龈沟液中OPN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拔牙后1个月,与对照组比较,LLLT组和CGF组拔牙创处龈沟液中TGF-β1浓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拔牙后6个月,3组TGF-β1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LLLT和CGF治疗均能有效地减少拔牙创牙槽骨高度和宽度,促进拔牙创牙槽骨骨轮廓及骨密度的恢复,为如何延缓拔牙创牙槽骨的萎缩提供临床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牙槽嵴保存在非牙周炎与牙周炎患牙拔牙位点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随着种植技术的普及应用及其良好的临床效果,临床医师着力探寻可以降低种植治疗的难度及风险,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手术接受度的诊疗策略。牙槽嵴保存技术随之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临床试验也证实牙槽嵴保存技术能有效减缓拔牙术后牙槽嵴的吸收,达到维持牙槽嵴体积形态的目的。目前关于牙槽嵴保存的综述都集中在手术术式、材料应用以及相关程序的选择上。本综述针对非牙周炎患牙与牙周炎患牙牙槽嵴保存技术,从组织学和形态学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以期为临床上处理不同拔牙位点牙槽嵴保存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使用改良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治疗严重上颌后牙区牙槽嵴缺损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拔牙后牙槽嵴缺损(alveolar ridge defect,ARD)可影响剩余牙齿的正畸移动。自体骨移植已被证明是牙槽嵴重建的有效方法。然而,用于固定自体骨块的固位钉需要通过二次手术移除,可增加患者的不适。本文报道1例28岁女性患者,在拔除右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后,拔牙位点愈合后存在严重的ARD。对本病例通过游离龈移植术增宽角化龈后,进行自体皮质骨片移植并联合脱蛋白牛骨骨粉和可吸收胶原膜进行牙槽嵴增量,重建患区软硬组织,术中采用改良的无固位钉的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术后2周开始正畸加力移动牙齿。术后36个月,正畸治疗结束,患者右上后牙区牙周软硬组织较术前改善显著,患者自觉美学和功能均较满意。改良的无固位钉的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有效增加了患者的牙槽嵴骨量,使正畸治疗可以顺利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骨替代支架材料在种植前位点保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为减少拔牙后骨吸收并实现必要的软硬组织增量,获得更好的种植修复效果,对拔牙部位进行充分的管理非常重要。种植前牙槽嵴位点保存技术(alveolar ridge preservation,ARP)有助于获得可预测且令人满意的骨增量结果。本文介绍ARP中骨替代支架材料的特点,以及与其相关的组织学研究、临床应用疗效,以期为这些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