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金森病患者消化道症状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深入了解帕金森病患者的消化道症状谱特征,以助于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的早期识别和疾病管理。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8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帕金森病专病门诊的帕金森病患者100例,由消化科医生进行面对面的胃肠功能障碍问卷评估,包括口咽、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8个常见症状,并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纳入帕金森病患者的年龄为(61.9±10.5)岁,男女比例为53∶47,病程为4.0(2.0,6.0)年,Hoehn-Yahr(H-Y)分级1级有42例,2级有30例,3级及以上28例(3级24例、4级3例、5级1例)。58%(58/100)的帕金森病患者出现1种或以上的消化道症状,出现率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便秘(42%,42/100)、排便困难(38%,38/100)和流涎(28%,28/100)。下消化道症状最为常见(57%,57/100),其次为口咽症状(33%,33/100),再次为上消化道症状(27%,27/100)。消化道症状在H-Y 分级为1级时即可出现,出现1~2种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占26.1%(11/42),超过3种的超过20%。在H-Y分级≥3级的帕金森病患者中,有39.3%(11/28)出现3种以上的消化道症状。合并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胃轻瘫症状指数为3.0(2.0,6.5)分。合并便秘、排便困难患者便秘症状评分为19.0(12.0,27.3)分。在便秘症状分型中,66.7%(38/57)为混合型,21.0%(12/57)为慢传输型,12.3%(7/57)为排便障碍型;且38.6%(22/57)的帕金森病患者便秘症状的出现早于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Y分级与帕金森病病程、合并消化道症状个数、流涎、便秘、排便困难及便秘症状评分呈正相关。结论:便秘、排便困难和流涎是帕金森病最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早期(H-Y分级为1级)即可存在至少一种消化道症状。下消化道症状较口咽部症状和上消化道症状更为常见。合并消化道症状的个数、流涎、便秘、排便困难均随着帕金森病疾病进展而加重,可作为帕金森病症状早期识别和疾病管理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龄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及生物反馈治疗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特点及生物反馈治疗对其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功能性便秘排便障碍型患者,其中高龄老年组(≥80岁)36例、非高龄老年组(60~79岁)32例,在生物反馈治疗前后行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比较参数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结果:患者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显示,模拟排便检测中肛门松弛率高龄老年组(2.44±33.81)%、较老年组(16.34±16.99)%降低( t=-2.047, P=0.049),直肠感觉阈值测试中排便阈值高龄老年组(103.44±42.01)ml、较非高龄老年组(77.22±41.85)ml升高( t=2.655, P= 0.012);高龄老年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后模拟排便中的肛门残余压(57.50±18.88)mmHg(1 mmHg=0.133 kPa)、较治疗前(64.84±25.82)mmHg降低,肛门直肠压力差负数绝对值(-29.64±15.98)mmHg、较治疗前(-39.47±19.45)mmHg缩小,肛门松弛率(10.53±29.35)%、较治疗前(2.44±33.81)%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42、-4.902、-3.209, P=0.002、0.000、0.003);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显示,高龄老年组治疗后有效率为66.67%(24/36),非高龄老年组有效率为71.88%(23/3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60、 P=0.860)。 结论:老年功能性便秘排便障碍型患者多存在直肠推进力不足和盆底肌不协调收缩,高龄老年患者排便障碍原因以模拟排便时肛门松弛率下降为主;生物反馈治疗主要通过降低模拟排便中肛门残余压、提高肛门松弛率使肛门直肠压力差负数绝对值缩小,从而改善高龄老年患者的排便困难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盆底功能障碍的分型与诊治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临床表现与分型,探讨其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外科门诊和便秘门诊接受治疗的145例PFD患儿资料,均经客观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并诊断为功能性盆底疾病。收集并统计分析患儿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及持续时间、手术或药物治疗经过以及盆底表面肌电评估、肛门直肠测压、尿流动力学等检查结果。结果:145例中,临床表现为单纯便秘35例(24.1%),污便或便失禁18例(12.4%);单纯排尿障碍41例(28.3%),包括尿急6例、尿频11例、日间尿失禁6例、夜遗尿11例、日间夜间均出现尿失禁3例、排尿困难5例;便秘合并尿失禁46例,合并排尿困难5例,伴有下腹部不适4例。根据盆底表面肌电评估、肛门直肠测压及尿动力检查结果,将145例患儿分为五型:Ⅰ型为高张力型(24例),Ⅱ型为低张力型(23例),Ⅲ型为协同失调型(29例),Ⅳ型为排便动力异常型(32例),Ⅴ型为感觉异常型(37例)。根据分型进行针对性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和骶神经电刺激治疗,其中Ⅰ型采取降低肌肉张力训练,有效16例(16/24,66.7%);Ⅱ型采取增强肌肉张力训练,有效21例(21/23,91.3%);Ⅲ型采取改善协调性训练,有效16例(16/29,55.2%);Ⅳ型未进行生物反馈治疗;Ⅴ型采用改善直肠黏膜敏感性的训练,有效28例(28/37,75.7%);Ⅴ型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845, P=0.031)。Ⅰ型、Ⅲ型和Ⅴ型患儿随访1年效果良好,仅3例复发,复发率为5%。Ⅱ型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多数患儿效果达到最佳,治疗结束后3~6个月症状开始复现,治疗结束后1年多数患儿症状复发。 结论:儿童盆底功能障碍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客观检查分为5种类型,联合应用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和骶神经电刺激是有效的手段,根据临床分型选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治疗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种新型通便器在直肠粪嵌塞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通便器在直肠粪嵌塞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本通便器适用于年龄为18~80岁、符合直肠粪嵌塞的诊断标准、经CT检查发现急性直肠粪嵌塞的便秘患者。禁忌证为:(1)肛门狭窄、急性肠梗阻和肠穿孔;(2)合并有直肠恶性肿瘤;(3)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降低、消化道出血等出血风险较高疾病的患者;(4)合并有严重心、脑、肺等系统基础疾病;(5)患有精神疾病。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分析德阳市人民医院于2020年7月至2023年4月期间应用新型通便器治疗的42例直肠粪嵌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通便器由头部、螺旋状杆部和柄部组成,材料为一次性使用的不锈钢丝。治疗操作步骤如下:患者取左侧屈曲卧位,臀略突出于床边,以肛门为中心将透明密封袋固定于臀部。双手从密封袋手套入口处插入,取液体石蜡棉球润滑肛管,通便器头部和杆部螺旋体润滑两次,将通便器缓慢旋转伸入肛内,过程中注意阻力变化,待杆部螺旋体完全进入后,嘱患者吸气后做排便动作同时将螺旋体连同分解的粪团一并缓慢拖出肛外,置于密封袋污物兜。重复操作2~3次后,直肠内注入36℃生理盐水100 ml或液状石蜡60 ml,等待5~8 min后患者取蹲位,排出直肠内残留粪便。观察分析操作时间、单次治疗成功率、治疗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2例患者应用新型通便器治疗全部获得成功,单次治疗成功率100%,操作时间11.0(9.0~13.3)min,治疗时发生肛门中重度疼痛20例(47.6%),肛裂出血1例(2.4%),治疗过程中出现心慌、冒汗等不适6例(14.3%),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直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新型通便器用于治疗急性直肠粪嵌塞的操作简便,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出口梗阻型便秘(OOC)与非OOC患者的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探讨肛门直肠动力异常和直肠感觉功能障碍在OO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03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结果,根据诊断标准将其分为OOC组(56例)和非OOC组(47例)。比较OOC组与非OOC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构成),以及肛门直肠动力(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长度、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持续收缩时间、肛门残余压和直肠排便压)和直肠感觉功能(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和最大耐受阈值)指标。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OOC组患者的年龄与非OOC组比较[(63.5±14.2)岁比(61.6±13.4)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OC组的男性比例高于非OOC组[41.1%(23/56)比23.4%(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607, P<0.05)。OOC组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长度、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持续收缩时间、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和最大耐受阈值与非OOC组比较[(71.77±26.28) mmHg比(69.98±24.18) mmHg(1 mmHg=0.133 kPa)、(4.13±4.10) cm比(3.51±0.74) cm、(170.75±51.13) mmHg比(175.50±64.80) mmHg、(18.44±7.27) s比(16.39±7.98) s、(55.96±40.90) mL比(47.70±24.77) mL、(77.13±39.97) mL比(77.11±36.12) mL、(133.92±62.85) mL比(142.15±48.68) 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OOC组患者的排便时肛门残余压和直肠排便压均高于非OOC组[(67.00±21.13) mmHg比(51.43±0.74) mmHg、(51.52±23.70) mmHg比(36.49±12.55)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734、-3.909, P均<0.01)。OOC组和非OOC组中直肠感觉功能障碍者分别占46.4%(26/56)和51.1%(24/47)。 结论:OOC患者普遍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异常和直肠感觉功能障碍,其中排便时肛管松弛不足可能是OOC特有的重要的发病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男孩肛门直肠畸形临床特征分析及学龄前期排便功能评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男孩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临床特征并评估其学龄前期的排便功能障碍的特点,为ARM术后早期肠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手术治疗的ARM男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Rintala排便功能评分表于2023年1月进行横断面调查,最终89例患儿完成调查问卷,根据Krickenbeck分型分组,其中泌尿系瘘(rectourological fistula,RUF)组36例,皮肤瘘(rectoperineal fistula,RPF)组53例。调查评分包括7个方面:控便能力、便意、排便频率、污便、失禁、便秘、社会问题。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RUF组肛门成形手术年龄及手术体重明显大于RPF组( z=-6.931, P<0.001; z=-6.967, P<0.001);RUF组脊髓发育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RPF组( χ2=7.924, P=0.005);RUF组骶骨指数低于RPF组,同时低骶骨指数率明显高于RPF组( z=-4.907, P<0.001; χ2=26.991, P<0.001)。89例患儿总体排便能力良好,功能正常(Rintala评分≥17)和良好(Rintala评分11~17)比例分别为50.6%(45/89)和41.6%(37/89);RUF组排便功能差于RPF组,其中排便正常比例RUF组低于RPF组,排便良好比例RUF组高于RPF组( χ2=40.21, P<0.001)。排便功能障碍特点分析提示RUF组在Rintala排便能力总得分、控便能力、便意、排便频次、污便及失禁方面得分均明显低于RPF组( P<0.001)。比较各年龄亚组(4.0~4.5岁,4.5~5.0岁,5.0~5.5岁,5.5~6.0岁)总体排便功能得分,RUF组总体排便功能得分在各年龄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40, P=0.887);而RPF组各年龄阶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638, P=0.035),其中5.0~5.5岁及5.5~6.0岁年龄段排便功能得分高于4.0~4.5岁( P=0.014; P=0.031)。 结论:RPF患儿比RUF患儿有相对正常的骶骨发育和脊髓发育,学龄前期排便能力相对正常,并有随年龄增长逐步提升的趋势;RUF患儿排便能力相对较弱,且随年龄改善趋势不明显。控便能力障碍、便意障碍、污便及失禁是RUF男患儿术后早期肠道管理的重要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规范化肠道管理在脑卒中康复期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便秘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脑卒中康复期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规范化的肠道管理,以改善患者的肠道功能和营养状况,提升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度,减少患者发生腹胀便秘和药物依赖的概率,进一步降低肠梗阻的风险。方法:研究对象选自于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常规的饮食与用药指导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专业饮食管理、模拟排便训练的标准化规定和指导,给予腹部按摩、手指直肠刺激、盆底肌与腹肌训练、健康教育等辅助操作,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后不同时间的便秘症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不同时间的便秘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患者(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患者( P<0.05)。 结论:对患者进行规范化肠道管理,有助于减少脑卒中康复期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便秘型)的发生,减轻患者的便秘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先天性巨结肠Soave术后远期排便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患儿接受Soave术后的远期排便功能情况,为HD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80例HD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7.2(5.4,9.7)年;随访内容依据Rintala量表确定,包括排便控制能力、排便感觉、排便频率、污粪、便秘等。根据Rintala评分结果,将HD患者分为排便功能不良组(Rintala评分<12分)和排便功能一般或良好组(Rintala评分≥12分),分析远期排便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280例HD患儿Rintala评分为18 (15,20)分,其中189例(189/280,67.5%)排便功能评分等级为良好(Rintala评分≥17分),65例(65/280,23.2%)排便功能评分等级为一般(Rintala评分12~16分),26例(26/280,9.3%)排便能评分等级为较差(Rintala评分<12分);90.0%(252/280)的患儿有相对正常的感知大便的能力;污粪频率大于1次/周者占35.0%(98/280);仅5.7%(16/280)的患儿出现便秘,术后需要泻药(如开塞露)辅助排便;4.3%(12/280)的患儿存在社交活动受限/障碍。单因素分析发现,巨结肠类型为短段型和再手术是Soave术后远期排便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污粪是Soave术后远期排便功能损害的主要表现;短段型巨结肠和再手术与Soave术后远期排便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次髎穴埋线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便秘型)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观察次髎穴埋线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便秘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便秘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 38 例和对照组 36 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同时,研究组采用次髎穴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乳果糖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排便频率、排便时间、Wexner便秘评分、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NBD)评分及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tient-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quality of life,PAC-QOL)各项评分,并对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后排便频率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提高,排便时间均显著缩短,PAC-QOL各项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排便频率、排便时间及PAC-QOL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 2、4 周后Wexner便秘评分及NBD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 2、4 周后Wexner便秘评分及NB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 5.3%,对照组为 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便秘型)患者采取次髎穴埋线治疗,可提升排便频率,缩短排便时间,改善肠道功能障碍与便秘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自拟升清降浊方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排便障碍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讨自拟升清降浊方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排便障碍(FDD)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2年7月-2023年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肛肠科的FDD患者76例,使用简单随机法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自拟升清降浊方冲服,1袋/次,2次/d;对照组选用乳果糖口服治疗,30mU次,1次/d.2组均连续治疗4周.对比2组治疗前后便秘症状积分、中医证候评分、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AC-QOL)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各项便秘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排便困难评分、下坠/不尽/胀感评分、腹胀评分、便秘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PAC-QOL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59%,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拟升清降浊方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功能性排便障碍症状以及焦虑、抑郁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