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话瓣膜联合间歇性θ爆发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说话瓣膜联合间歇性θ爆发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说话瓣膜联合iTBS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指标、吞咽功能指标和血清神经损伤指标水平差异进行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疗效更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 of Clinical Neurological Deficit Grade,CSS)均低于对照组,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视锥蛋白样蛋白1(visinin like protein-1,VILIP-1)、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扣针蛋白 5(fibulin-5,FBLN-5)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说话瓣膜联合iTBS治疗可有效调节血清神经损伤指标水平,并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神经功能,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辅助下的吞咽训练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在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困难障碍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sEMGBFB)联合吞咽训练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烟台市烟台山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困难患者39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sEMGBFB,采用经口摄食功能、吞咽功能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拔管时间、住院时间作为评价指标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经口摄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用sEMGBFB联合吞咽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催产素对摄食及糖脂代谢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催产素是一种由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神经元合成,经神经垂体释放入血的肽类激素。研究发现催产素除促进宫缩和泌乳之外,还能抑制摄食、促进脂肪氧化分解、刺激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在机体糖脂代谢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机体存在糖脂代谢异常时,外源性催产素的作用及血清催产素的变化存在差异。全面认识催产素对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催产素通路作为代谢相关疾病治疗靶点的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食物稠度分级在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摄食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食物稠度分级在喉部分切除术后摄食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喉部分切除手术治疗的喉癌患者13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68例,试验组67例。对照组给予食物种类指导、进食体位及姿势指导、口腔护理等常规吞咽康复指导;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指导基础上对摄入食物稠度进行分级评估,根据分级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进食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留置胃管时间,进食时误吸发生率,进食感受VAS评分。采用吞咽筛查量表EAT-10评估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情况。结果:试验组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胃管留置天数少于对照组,VAS评分高于对照组,EAT-10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量化食物稠度能够为喉癌部分切除术后患者摄食管理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指导方案,提高进食的安全性,缩短留置胃管时间,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提高患者进食的主观体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功能改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于临汾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80例脑卒中气管切开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40)及观察组( n=40)。两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治疗、物理性治疗及肢体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吞咽功能训练。应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评分量表(FOIS)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治疗期间吸入性肺炎、支气管痉挛、营养不良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 P<0.05),且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 P<0.05);两组的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 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 P<0.05),且观察组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治疗期间吸入性肺炎、支气管痉挛、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 P<0.05)。 结论:早期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气管切开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缩短患者的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包括间接训练和直接摄食训练,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刺激频率3.0 Hz,刺激强度80%静息态运动阈值(RMT),刺激时间2 s,间歇10 s,左右交替,每侧治疗10 min;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操作方法及治疗时间和疗程与rTMS治疗相同,但仅将探头垂直于患者颅骨,不加任何刺激;2组刺激治疗时间均为2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5个疗程后(治疗后),采用吞咽功能性交流测试(FCM)评分及改良的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并评估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BAEP检测,观察2组患者BAEP的各波潜伏期(PL)和波峰间潜伏期(IPL)变化。FCM评分采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即M(P 25,P 75)]表示,其余资料以( ± s)表示。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CM分别为6.50(5.00,7.00)级和5.00(4.00,7.00)级,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观察组为2.50(2.00,4.00)级,对照组为2.00(1.00,3.0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CM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MMASA总分分别为(92.63±6.88)分和(81.60±7.98)分;治疗后,观察组除表达性言语障碍和构音障碍两项外其余各子项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子项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 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呼吸、构音障碍、舌肌运动范围、舌肌力量、咽反射及软腭运动方面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 P<0.05)。从BAEP变化看,治疗后观察组各波潜伏期Ⅰ波(1.51±0.16)ms、Ⅲ波(3.64±0.12)ms、Ⅴ波(5.30±0.16)ms及波峰间潜伏期Ⅰ-Ⅲ(2.01±0.16)ms、Ⅲ-Ⅴ(1.65±0.16)ms、Ⅰ-Ⅴ(4.05±0.14)ms与对照组各波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MS结合常规吞咽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缩短BAEP的潜伏期,从而调节吞咽中枢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兔腹腔高压对其腹肌、膈肌损伤的病理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兔腹腔高压持续时间不同其腹肌、膈肌的病理改变进程。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2只,体质量2.7~3.2 kg。22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4只;模型1组~3组,每组6只。4组实验兔制作腹腔高压动物模型,对照组加压水囊不注液;模型1组~3组加压水囊注入含龙胆紫溶液的生理盐水,每注入50 mL生理盐水测量腹腔内压力1次,最终使腹腔内压力达到20 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完成模型制备后24 h进行标本取材,模型1组~3组分别于完成模型制备后24、48、72 h进行标本取材。按实验规划时间点使用空气推注法常规处死实验动物,完整切取实验兔左侧膈肌和6 cm×4 cm大小前腹壁组织制备病理切片,HE染色,生物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标本的病理学改变。结果:22只实验兔均成功完成模型制备,模型1组~3组兔腹腔内压力达到20 mmHg时腹腔加压水囊量为260~380 mL。所有实验动物制备模型后活动明显减少,其中对照组实验兔摄食量轻度下降,模型1组~3组实验兔摄食量明显减少或不进食。实验过程中模型1组、3组各有1只实验兔死亡。(1)腹壁组织病理改变:对照组可见腹壁横纹肌脂肪变性;模型1组腹横纹肌间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模型2组腹横纹肌间可见出血,局部可见炎性坏死;模型3组可见横纹肌断裂,伴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坏死。(2)膈肌病理改变:对照组可见膈肌横纹肌肌束部分萎缩;模型1组可见膈肌横纹肌肌束部分萎缩,部分肥大;模型2组可见膈肌横纹肌肌束萎缩,萎缩的细胞核聚集,部分区域可见横纹减少或消失;模型3组可见膈肌横纹肌肌束部分肥大,部分萎缩,肌束间血管扩张充血。结论:腹腔高压可引起腹肌和膈肌出现明显的细胞损害,且随着高腹压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个体化摄食训练对皮肌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个体化摄食训练对皮肌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进行皮肌炎治疗且并发吞咽障碍的120例患者,根据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将其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吞咽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吞咽障碍分级显著改善,其吞咽障碍程度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其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别为(35.16±4.05)分及(36.52±3.12)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另外,其生活质量评分为(64.54±4.36)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对皮肌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个体化摄食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吞咽功能,同时对改善其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食欲素系统在睡眠剥夺损伤学习记忆功能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睡眠剥夺(SD)是指由外界或自身原因导致的睡眠缺乏状态。SD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也越发关注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但其相关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食欲素(orexin)是由下丘脑产生的主要在中枢系统起作用的神经肽,近年来已发现其对调节摄食、睡眠周期、认知等多方面有广泛作用,文章对orexin在睡眠与学习记忆中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为S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探索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角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各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真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真治组)、真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真对组)、假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假治组)、假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假对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动作训练(每日2次)、发音训练(发a、yi、wu音,每次每个音节发音5次)、吸舌器训练(10~20次/组,3组/日)、电动牙刷按摩(一日三餐前各1次,每次15 min)、Voca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IS200型智能刺激器(四川省智能电子实业公司)行tDCS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假刺激治疗(仅最初30 s内给予tDCS刺激,30 s后停止电流,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对各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和分析比较。结果:①无论是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或是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治疗后,各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1),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②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1),且治疗组的FOI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亦有明显改善( 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SS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01),且治疗组SS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SSA评分均有下降( 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DCS联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有助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恢复,尤其对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