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咯血的临床特征及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咯血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选择性动脉栓塞术(SAE)治疗咯血的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因咯血接受SAE治疗的住院患者,术后随访2年,分析咯血的病因,血管造影表现,供血血管、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咯血复发情况。结果:共有1 211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SAE治疗。咯血的主要病因为支气管扩张并感染654例(54.0%),肺结核144例(11.9%),肺恶性肿瘤128例(10.6%),肺部感染116例(9.6%)。血管增粗、迂曲,末梢分支增多紊乱、体动脉-肺循环异常交通、动脉瘤或瘤样扩张为DSA下靶血管的主要病理特征。1 211例患者共栓塞6 540支责任血管,例均栓塞的血管支数为(5.4±3.7)支,其中栓塞支气管动脉(BA)(2.5±1.0)支,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3.5±2.0)支。SAE总有效率为94.0%(1 138/1 211)。1 026例患者完成随访,208例2年内咯血复发(20.3%)。复发组栓塞的责任血管支数、NBSA支数及其比例均高于未复发组,肺血管介入联合呼吸内镜介入治疗比例低于未复发组(均 P<0.05)。481例(39.72%)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以术后胸背痛385例(31.79%)和发热142例(11.73%)为多见。 结论:成人咯血的主要病因是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BA和NBSA均为咯血的主要责任血管。靶血管越复杂,NBSA数量及比例越高,越容易出现咯血复发,SAE是治疗咯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BTK基因变异导致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告同一家系2例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病例。2例患者均为29岁,为表兄弟,均存在反复肺部感染多年,同时合并鼻窦炎和支气管扩张。除此之外,患者1出现多关节疼痛9年,患者2有中耳炎和脓肿切开引流病史。入院后完善免疫检查均提示IgG、IgM、IgA显著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显示B淋巴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显著降低。基因检测提示2例患者存在BTK NM_000061.2:c.1430T>A,p.(Met477Lys)相同位点基因变异。入院后给予丙种球蛋白输注、抗感染等治疗后2例患者均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3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肺部CT影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患者的肺部CT影像表现,总结其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肺部影像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3至31日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诊治的33例2019-nCoV感染患者,男20例、女13例,年龄20~70(50±12)岁。轻型3例,普通型27例,重型3例。其中合并高血压2例,肺部术后、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各1例。运用SPSS 25.0软件对各肺叶分布及分布范围与临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9-nCoV感染者肺部无异常3例(9.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30例(90.9%)。COVID-19在分布上累及双肺29例(87.9%),累及单侧1例(3.0%)。病变在各肺叶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变分布范围与临床分型之间相关系数为0.819,两者具有高度相关。胸膜下区病变30例(90.9%),其中合并中央区同时存在17例(51.5%)。病变表现为多种病变及合并存在,磨玻璃密度影25例(75.8%),实变16例(48.5%),间质改变12例(36.4%),小叶间隔增厚18例(54.5%)。22例复查者,病变增多10例,病变无变化6例,病变减少6例。结论:2019-nCoV感染者多有肺部炎症,CT表现为多部位、胸膜下区或外中带多见、磨玻璃密度和实变多见或共存;部分合并胸膜增厚或小叶间隔增厚。CT影像能够提示COVID-19诊断,对早期发现和病情监测提供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相关问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难点在于其易形成生物被膜和耐药。本文探讨了PA治疗中三方面的问题:(1)PA肺炎、支气管扩张症合并PA感染等急、慢性PA感染的治疗目标和策略;(2)基于抗菌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优化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3)气道廓清、抗生物被膜等非抗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支气管扩张症合并肺诺卡菌病临床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提高对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合并诺卡菌感染的认识。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国内9家三级综合医院支扩合并肺诺卡菌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原学等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共收集支扩合并肺诺卡菌病患者资料17例,其中女性12例,男性5例,患者年龄45~79岁,平均(63±9)岁。不吸烟者15例,吸烟者2例。所有患者均为慢性病程,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影像表现为双肺支气管扩张,以左下肺、左舌叶和右中叶最常累及。痰培养阳性10例,BALF培养阳性6例,宏基因组二代基因测序(mNGS)阳性4例,其中盖尔森基兴诺卡菌2例、脓肿诺卡菌2例、星形诺卡菌2例、墨西哥诺卡菌1例、豚鼠耳炎诺卡菌1例、未确定类型诺卡菌属9例。合并肺炎克雷伯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曲霉2例,非结核分枝杆菌1例,流感嗜血杆菌1例。所有患者经抗诺卡菌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影像学改善。结论:支扩合并肺诺卡菌病多见于不吸烟的中老年女性,临床常表现为慢性病程,支扩常累及左肺下叶、右肺中叶及左肺舌叶等肺叶。诺卡菌感染可能是支扩发生和发展的病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支气管扩张症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支气管扩张症已经成为国内外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是支气管扩张症常见的细菌感染,致病性强,且易耐药。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容易反复感染,与病原体、宿主体内微生物群以及免疫调节等方面的相互作用有关,淋巴细胞及各种炎症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在支气管扩张症的免疫机制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当支气管扩张症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引起Th17/Treg、Th1/Th17失调以及IL-17a水平升高等,进一步加重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本文综述二者的免疫机制,为支气管扩张症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进一步的免疫调节治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9月至2021年7月在10家大型综合医院住院治疗的AECOPD患者,以AECOPD合并IPA患者作为病例组,按照住院时间段及医院1∶2匹配,并在Excel 2003软件使用随机函数选出不合并曲霉感染的AE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ECOPD 患者合并IPA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AECOPD住院患者14 007例,其中合并IPA的患者300例,患病率为2.14%。按上述匹配原则纳入600例不合并曲霉感染的AE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及对照组年龄分别为(72.5±9.7)、(73.5±10.3)岁,男性分别占78.0%(234例)和76.8%(461例),两组年龄及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例组的预后明显较对照组差,表现为住院时间[ M( Q1, Q3)]更长[14(10~20)d 比11(8~15)d, P<0.001],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比例更高[16.3%(49例)比10.0%(60例), P=0.006],死亡率更高[4.0%(12例)比1.3%(8例), P=0.011],同时住院费用更高(2.80万元比1.37万元, P<0.001)。病例组的吸烟指数,合并有糖尿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临床特征方面,病例组咳嗽、咳痰、脓痰、咯血、发热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低于对照组,影像上合并有支气管扩张、肺大泡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糖尿病( OR=1.559,95% CI:1.084~2.24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OR=1.476,95% CI:1.075~2.028)、支气管扩张( OR=1.506,95% CI:1.092~2.078)、肺大泡( OR=1.988,95% CI:1.475~2.678)、血清白蛋白<35 g/L( OR=1.786,95% CI:1.325~2.406)是AECOPD合并IPA的相关因素。 结论:AECOPD患者合并IPA的发病率较高,预后差。糖尿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扩张、肺大泡、低蛋白血症是AECOPD合并IPA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某综合医院非结核分枝杆菌病临床特点分析及菌种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病的临床特点及菌种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NTM病临床-影像-病原学资料,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532例,这些NTM标本来自453例患者,符合诊断标准,有确切病历资料并进行菌种鉴定有75例,男38例,女37例,年龄(50.8±16.2)岁,分析统计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菌种鉴定及治疗情况。结果:75例NTM病,鸟/胞内分枝杆菌43例(57.3%),龟/脓肿分枝杆菌18例(24.0%),堪萨斯分枝杆菌7例(9.3%)。64.0%患者存在合并症(48/75),最常见的是既往结核病史,占25.3%(19/75),其次是支气管扩张,占18.7%(14/75)。最常累及的器官是呼吸系统,占82.7%(62/75),其次是血流感染,占25.3%(19/75)。除呼吸系统外,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MAC)常常合并血流感染,而快速生长分枝杆菌(RGM)更常见淋巴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咳嗽/咳痰是NTM肺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占77.4%(48/62),其次是发热、呼吸困难。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结节41.9%(26/62)、支气管扩张37.1%(23/62)和纤维空洞24.2%(15/62)。播散性NTM病中,94.7%(18/19)存在基础疾病,89.5%(17/19)合并长期免疫抑制。结论:NTM病最常见的菌种是鸟/胞内分枝杆菌,最常累及呼吸系统,既往结核病史可能增加NTM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海南省207例支气管扩张症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海南省支气管扩张症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该病的发病特点。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使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住院病案信息管理系统,检索2012年5月建院起至2022年1月的归档病案最终诊断中含有"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伴感染""支气管扩张伴咯血"诊断信息,且有胸部高分辨率CT影像资料的,曾接受住院治疗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207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表现、肺功能和痰微生物培养资料,比较不同形态学表现(柱状、囊柱状、囊状)患者的症状、体征、肺功能及痰微生物检出率的差异;比较不同分布范围(单肺叶受累、多肺叶受累)患者痰微生物检出率的差异;比较检出与未检出细菌患者的肺功能差异并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特点。结果:207例患者中,男110例(53.14%),女97例(46.86%),年龄(64.37±13.91)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55.07%(114/207),发病年龄(50.73±19.39)岁。23.19%(48/207)的患者合并结核病史,21.74%(45/207)的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80%(12/207)的患者合并支气管哮喘,3.38%(7/207)的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炎,9.66%(20/207)的患者因肿瘤、白血病、肾病综合征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等病因存在免疫抑制状态。发病原因多无法确定,15.46%(32/207)的患者可明确病因,59.38%(19/32)的患者由肺结核引起。主要症状为咳嗽(89.37%)、咳痰(82.61%)、气短(43.96%)、咯血(30.43%)等。影像学表现为柱状占47.34%(98/207),囊柱状占16.43%(34/207),囊状占36.23%(75/207)。单肺叶受累占30.43%(63/207),多肺叶受累占69.57%(144/207),18.84%(41/207)的患者累及所有肺叶;受累肺叶中以右肺下叶占比最高,为57.49%(119/207)。73例住院期间行肺功能检查,其中67.12%(49/73)存在阻塞型通气障碍,54.79%(40/73)存在限制型通气障碍,39.73%(29/73)存在混合型通气障碍。依据影像学分类的3种类型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41, P=0.016),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 1/FV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184例患者住院期间留取痰微生物培养,培养阳性率为57.07%(105/184),其中101例(54.89%)痰培养细菌阳性,22例(11.96%)痰培养真菌阳性。共培养出26种共147株细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9种共136株,革兰氏阳性菌7种共11株,34例(18.48%)检出2种及以上细菌。构成比较高的细菌是铜绿假单胞菌38.10%(56/147)、肺炎克雷伯菌14.29%(21/147)、鲍曼不动杆菌11.56%(17/147)。多肺叶受累型较单肺叶受累型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更高[39.53%(51/129)比9.09%(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12, P<0.001);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患者较未检出患者肺功能各指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海南省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以老年人多见,病因多不明确,合并既往结核感染比例高。临床症状多样,肺功能多存在阻塞型通气障碍。影像学多表现为柱状支气管扩张,多肺叶受累多见。痰标本中革兰氏阴性菌检出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与肺功能降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气管性支气管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气管性支气管(tracheal bronchus,TB)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由Sandifort首次描述为起源于气管的右肺上叶支气管。绝大部分没有临床症状,多因其他疾病行CT或支气管镜检查偶然发现,部分可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扩张、肺不张、气管插管并发症等,常合并其他先天性异常。随着支气管镜的应用、胸部CT及气道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的发展,TB的检出率不断提高。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TB的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