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名健康志愿者静脉滴注 131I标记的国际一类新药美珀珠单抗,通过测定14 d内不同时间点血样与尿样的放射性浓度,评价美珀珠单抗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试验1)。对6名健康志愿者静脉注射 68Ga标记的核酸适配体Sgc8,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通过测定不同器官对 68Ga Sgc8的标准摄取值,评价 68Ga-Sgc8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学分布(试验2)。对9例疑似神经内分泌瘤患者静脉注射 99mTc奥曲肽,4 h后行单光子发射和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测定感兴趣区放射性摄取水平;结合患者活检组织生长抑素受体亚型2(SSTR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评价 99mTc-奥曲肽对SSTR2的亲和性和靶向性(试验3)。 结果:纳入试验1的3名健康志愿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8、45和25岁; 131I-美珀珠单抗注射剂量分别为21.0、25.9和17.6 mg,放射性活度分别为364、420和304 MBq。纳入试验2的6名健康志愿者中男性和女性各3名,年龄(46±11)岁,范围35~63岁;放射性活度为(80±7)MBq,范围69~87 MBq。纳入试验3的9例疑似神经内分泌瘤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54±10)岁,范围39~69岁;放射性活度为(777±74)MBq,范围740~ 925 MBq。静脉滴注 131I-美珀珠单抗后,受试者血液放射性浓度在1.5 h达峰值, 131I-美珀珠单抗主要与血细胞结合,其全血清除半衰期为420 h;尿液放射性浓度在16~24 h达峰值,24 h后逐渐降低。静脉注射 68Ga-Sgc8后即刻放射性信号由强至弱的器官依次为膀胱、肾脏、心脏、子宫、肝脏、脾脏、胆囊、大肠和肺;注射药物后3 h内心脏的清除速率最快,子宫、肾脏和肝脏次之,脾脏和胆囊的清除速率较慢,大肠和肺的清除速率最慢。9例患者静脉注射 99mTc-奥曲肽后4 h体内均有放射性异常浓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SSTR2呈强阳性表达,表明 99mTc-奥曲肽对SSTR2有良好的亲和性和靶向性。安全性测试结果显示,试验1中1名受试者静脉滴注 131I-美珀珠单抗后1个月出现碘相关甲状腺功能亢进,无干预持续监测8个月后恢复正常;其余受试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可无创、动态、可视化地评价生物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生物学分布及靶向性,安全性良好,在生物药的临床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68Ga-NODAGA-RGD PET/CT预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远处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短期疗效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 68Ga-环( L-精氨酰甘氨酸- L-α-天冬氨酰- D-酪氨酸-N6-(((4,7-双(羧甲基)-1,4,7-三唑-1-基)乙酰基))- L-赖氨酸)(NODAGA-RGD)PET/CT评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远处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dmDTC)短期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3年3月间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3例dmDTC患者[男5例、女8例,年龄68(65,69)岁],其中9例临床证实为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IR-DTC)、4例为存在远处转移且未行常规放射性碘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所有患者行 68Ga-NODAGA-RGD PET/CT评估靶病灶(TL)新生血管情况,记录SUV max及靶本底比值(T/B),予TKI治疗(安罗替尼治疗9例、阿帕替尼治疗4例)后3个月,观察TL最大径变化率及甲状腺球蛋白(Tg)变化率。对SUV max及T/B与TL最大径变化率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T/B与TKI治疗有效性(TL最大径变化率≤-30%)行ROC曲线分析,病灶缓解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68Ga-NODAGA-RGD显像示,13例患者的36个TL的SUV max为5.44(3.43,7.56),T/B为5.25(4.50,7.23);TKI治疗后3个月,TL最大径变化率为-30%(-39%,-21%),Tg变化率为-68%(-96%,-52%),T/B与TL最大径变化率呈负相关( rs=-0.46, P=0.005),SUV max与TL最大径变化率无相关性( rs=0.03, P=0.883)。ROC曲线分析表明,T/B的最佳界值为4.95,AUC为0.698,灵敏度为87.5%,特异性为60.0%;相较于T/B<4.95的病灶,T/B≥4.95的病灶缓解率更高[2/14和63.6%(14/22); P=0.006]。TKI治疗后3个月,13例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高达12/13。 结论:68Ga-NODAGA-RGD PET/CT可有效反映肿瘤新生血管情况,早期预测TKI疗效,为dmDTC患者TKI治疗提供有力的影像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显像剂 18F-mFBG的自动化合成及其用于嗜铬细胞瘤PET/CT显像的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进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NET)显像剂 18F-间氟苄胍(mFBG)的自动化合成,并研究其对嗜铬细胞瘤的显像效果。 方法:根据mFBG化学结构,设计并合成作为标记前体的叔丁氧羰基保护的金刚烷螺环间碘叶立德苄胍1(1种高价碘叶立德),在AllinOne自动化模块上完成 18F标记、脱保护、中和三步反应,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纯化,制剂化后得 18F-mFBG产品,再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对1例嗜铬细胞瘤术后患者(男,30岁)行 18F-mFBG PET/CT显像。 结果:18F-mFBG合成时间约为70 min,连续5次合成非校正标记产率为(17.8±2.4)%,产品放化纯大于97%,比活度大于59.2 GMBq/μmol,溶剂残留、无菌检测、细菌内毒素检测、异常毒性检测结果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要求。PET/CT显像结果示,嗜铬细胞瘤呈高显像剂摄取表现,病灶定位明确。 结论:实现了NET显像剂 18F-mFBG的自动化标记。自主生成的 18F-mFBG质量符合临床要求,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分子探针 131I-ch4E5的制备及其动物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靶向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探针 131I-ch4E5的制备方法及其对荷人B细胞淋巴瘤裸鼠的抑瘤作用。 方法:采用Iodogen法用 131I标记抗CD80的人-鼠嵌合抗体ch4E5,采用放射性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标记率和放射化学纯度。(1)体外实验:在含细胞数为1×10 8、1×10 9、1×10 10、5×10 10、1×10 11个/L的人B细胞淋巴瘤Raji细胞的离心管中分别加入 131I-ch4E5溶液,同时设置非特异结合对照管,测量每管沉淀的放射性计数,计算Raji细胞与 131I-ch4E5的特异性结合率。(2)体内实验:3只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7.4 MBq的 131I-ch4E5,72 h后处死,分别取肿瘤、血等14种脏器或组织,分别计算肿瘤与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比值(T/NT);将15只荷瘤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 131I-ch4E5( 131I-ch4E5组)、未标记的ch4E5(ch4E5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3组荷瘤裸鼠的肿瘤生长情况,给药后第15天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之后处死荷瘤裸鼠取肿瘤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做组织病理学检查。2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131I-ch4E5的标记率为(84.2±2.4)%、放射化学纯度为(97.1±1.1)%。(1)体外实验: 131I-ch4E5与Raji细胞的结合率随细胞数量的增加而升高,最大结合率为(38.2± 2.3)%。(2)体内实验: 131I-ch4E5在荷人B细胞淋巴瘤裸鼠体内的分布具有靶向性,肿瘤与肌肉的T/NT最大为7.30;与ch4E5组、对照组比较, 131I-ch4E5组肿瘤生长减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89、6.516,均 P<0.05);给药后第15天, 131I-ch4E5组肿瘤抑制率为71.7%、ch4E5组为43.4%。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同样显示 131I-ch4E5的治疗效果更明显。 结论:自制分子探针 131I-ch4E5的标记率及放射化学纯度高,且对荷人B细胞淋巴瘤裸鼠肿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研究 131I-ch4E5在放射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25I标记CD90单克隆抗体靶向结合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 125I标记的CD90单克隆抗体(mAb),探讨其示踪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可能性。 方法:采用氯胺T法对CD90 mAb进行 125I标记,测定标记率。(1)体外实验:检测MSCs和 125I-CD90 mAb孵育后上清液和沉淀的放射性计数,分别计算6个不同时间点的细胞结合率。(2)体内实验:构建荷瘤BALB/c裸鼠,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4组(每组3只),a组经腹腔注射MSCs,b组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组经瘤内注射MSCs,d组经瘤内注射生理盐水。每只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 125I-CD90 mAb(3.7 MBq/0.2 mL)后行Micro-SPECT/CT显像,测定并计算在4个不同时间点肿瘤及主要器官和组织的放射性摄取值[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2组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125I-CD90 mAb标记率为54.4%,放射化学纯度为98.79%。(1)在10 min、30 min、1 h、2 h、6 h、8 h时, 125I-CD90 mAb与MSCs的结合率分别为0.86%、1.73%、1.88%、5.67%、12.20%、10.69%,6 h时最高。(2)荷瘤裸鼠的肿瘤长至150~200 mm 3时用于实验。在注射后6 h、1 d、2 d、3 d时,Micro-SPECT/CT显示 125I-CD90 mAb在荷瘤裸鼠的肿瘤及主要器官和组织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a组肿瘤组织的放射性摄取值分别为(3.66±1.69)、(2.35±1.30)、(1.36±0.95)、(1.33±0.84)%ID/g,均高于b组的(2.93±1.74)、(1.92±1.15)、(1.12±0.78)、(1.03±0.72)%ID/g,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35~0.52,均 P>0.05);c组肿瘤组织的放射性摄取值分别为(5.75±1.30)、(3.75±0.77)、(2.70±0.44)、(1.88±0.48)%ID/g,均高于d组的(3.17±0.75)、(2.03±0.54)、(1.44±0.39)、(1.38± 0.27)%ID/g,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9~3.70,均 P<0.05)。 结论:成功制备的 125I-CD90 mAb具有良好的与MSCs结合的能力,有潜力作为核素探针示踪MSC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31I标记PD-L1抗体在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中分子成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 131I标记的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单克隆抗体(PD-L1 McAb)的物理性质及其在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中进行分子成像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氯胺T法以放射性核素 131I标记PD-L1 McAb,采用纸层析法测定 131I标记PD-L1 McAb的标记率,并计算放射性比活度;标记产物 131I-PD-L1 McAb采用葡聚糖凝胶G-25层析柱分离纯化,采用纸层析法测定 131I-PD-L1 McAb的放射性化学纯度,以及 131I-PD-L1 McAb在生理盐水和健康成人血浆中的稳定性。培养人乳腺癌PD-L1阳性细胞株MDA-MB-231细胞,随机分为总结合实验(TB)组和非特异性结合实验(NSB)组,每组又分为6个亚组,各亚组在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 131I-PD-L1 McAb溶液和PD-L1 McAb溶液,配制总量500 μL,使用GC-300型免疫γ-计数器测量各组细胞中 131I-PD-L1 McAb的每分钟计数(cpm)值。根据TB组与NSB组各亚组之间cpm值的差值,使用Scatchard作图分析方法计算 131I-PD-L1 McAb的平衡解离常数KD值,评估 131I-PD-L1 McAb与MDA-MB-231细胞亲和力。取裸鼠3只,于右前肢前臂皮下接种MDA-MB-231细胞悬液制备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观察接种部位成瘤情况并计算肿瘤体积。裸鼠肿瘤接种后第15天按200 MBq/kg尾静脉注射 131I-PD-L1 McAb溶液,分别于注射后5 min、30 min、60 min、24 h、48 h、72 h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进行放射性核素成像检查,观察 131I-PD-L1 McAb在荷瘤鼠体内浓聚情况;在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查图像上选择肿瘤部位、对侧前肢相应部位为感兴趣区,计算相应的放射性计数靶(T)值和放射性计数非靶(NT)值,比较不同时间点肿瘤部位与非肿瘤部位的放射性活度比值(T/NT)的变化情况。 结果:131I标记PD-L1 McAb的标记率为80.10%~82.20%(81.07%±1.06%),标记产物 131I-PD-L1 McAb的放射性比活度为(2.78±0.23)MBq/μg,放射性化学纯度为99.10%~99.60%(99.37%±0.25%)。 131I-PD-L1 McAb在生理盐水与人新鲜血浆溶液中6 h内放射性化学纯度均大于80%。 131I-PD-L1 McAb与MDA-MB-231细胞KD值为60~64(62±2)nmol/L。3只裸鼠均成功建立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接种乳腺癌MDA-MB-231细胞后第6天触及肿块,第15天测量肿瘤体积为0.92~1.12(1.00±0.11)cm 3。尾静脉注射 131I-PD-L1 McAb后,不同时间点小动物活体放射性核素成像显示, 131I-PD-L1 McAb早期主要在荷瘤鼠腹部浓聚,24 h时荷瘤鼠右前肢肿瘤部位开始显影,48 h时肿瘤显影最为清晰,72 h时肿瘤部位显影开始模糊。不同时间点放射性计数T/NT值随着注射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48 h时T/NT值最大(6.66±1.10),72 h时开始下降,不同时间点T/N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04, P=0.011)。 结论:放射性核素 131I标记PD-L1 McAb,具有较高的标记率。标记产物 131I-PD-L1 McAb具有较高的放射性化学纯度及适宜的放射性比活度,在体外有良好的稳定性,且与MDA-MB-231细胞亲和力较高,可用于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的分子成像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分子特征概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IR-DTC)临床上表现为对放射性碘治疗的抵抗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影响患者预后。甲状腺癌出现碘难治主要是因为钠碘同向转运体的表达减少或消失,以及一些甲状腺特异基因的表达及某些基因突变导致的信号通路改变。本文将对RAIR-DTC的分子特征进行介绍及阐述,以期加深对RAIR-DTC的认识,为其的靶向药物治疗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系统性放射性药物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良性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通常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治愈,但转移性疾病的治疗在疾病控制和症状控制方面都存在挑战。幸运的是,有几种治疗方式可用于转移性疾病的治疗,包括化疗、放射治疗和外科手术。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间碘苄胍(MIBG)和生长抑素受体显像为将这些放射性药物用作诊疗剂奠定了基础。 131I-MIBG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历史悠久,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最近批准将高比活度 131I-MIBG用于治疗转移性或不可手术的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使 131I-MIBG的治疗应用更加广泛,并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尽管已有文献报道使用 90Y-或 177Lu-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偶联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对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进行多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但随着 177Lu-DOTA- 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DOTATATE)在美国和欧洲获批,以及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建议将其用于转移性或不可手术的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患者,这些药物引起了人们新的兴趣。已有证据表明这些放射性药物是对转移性或无法手术的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患者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在该篇继续医学教育文章中,作者讨论了使用 131I-MIBG和 90Y-或 177Lu-DOTA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骨转移的婴儿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伴骨转移的婴儿神经母细胞瘤(NB)的临床特征,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新发NB患儿32例的临床资料,入组患儿要求年龄≤12个月,且影像学检查提示有远处骨转移征象者。对照组入组标准为同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NB患儿,年龄≤12个月,且不伴有远处骨破坏征象者。总结伴骨转移的婴儿NB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并对规律治疗和随访的婴儿NB进行疗效评估和生存分析,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预后分析采用 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法,单因素预后分析采用 Log Rank检验。 结果:共收集32例伴骨转移的婴儿NB,占同期诊断婴儿NB的16.0%(32/200例)。其中男12例(37.5%),女20例(62.5%);中位发病年龄9个月(4.5~12.0个月)。原发部位主要为腹膜后及肾上腺区域[24例(75.0%)]、纵隔[3例(9.4%)]。32例患儿中单纯骨转移14例(43.8%),其他转移部位主要为远处淋巴结19例(59.4%)、骨髓18例(56.3%)、颅内及脑膜3例(9.4%)。骨转移部位主要在颅骨,其中11例转移至单一骨骼,其余均发生在2处及2处以上骨转移。与不伴骨转移的168例婴儿相比,伴骨转移的患儿预后明显不佳,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7.6%比82.7%( 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伴骨髓转移、脑膜及颅内转移、 MYCN基因扩增、高危组患儿预后不良(均 P<0.05)。32例患儿中2例诊断后回当地治疗。共30例患儿进行疗效评估和预后分析,29例患儿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化疗前行手术治疗,23例化疗后行手术治疗;1例仅行化疗。平均化疗6.2(4~13)个疗程。1例放疗,1例行放射性碘标记的间苯胍(MIBG)治疗,1例行干细胞移植治疗。共18例(62.1%)无事件生存;12例(40.0%)患儿发生事件,事件发生时间7个月(1.5~32.0个月),其中存活7例,死亡5例(16.7%)。预计3年无事件生存率和OS率分别为57.1%和82.7%。 结论:婴儿NB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骨和骨髓,骨转移部位以颅骨最常见。伴骨转移的婴儿NB较不伴骨转移者,预后不佳,且同时伴骨髓转移的婴儿较伴单纯骨转移的婴儿预后更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构建多功能外泌体用于治疗未分化甲状腺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 131I标记、内化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iRGD)靶向的多功能外泌体(iRGD-Exo- 131I)对未分化甲状腺癌(ATC)细胞的杀伤作用。 方法:蛋白印迹检测Hth7、Cal-62(购自上海生命科学院细胞所)两种ATC细胞中整合素αvβ3的表达;设计包含酪氨酸、iRGD肽段及外泌体膜蛋白(Lamp2b)基因的质粒,将其转染HEK-293T(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细胞后利用超高速离心法得到靶向外泌体(iRGD-Exo);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th7细胞对靶向及无靶向外泌体的摄取情况;氯胺T法制备iRGD-Exo- 131I;细胞毒性实验验证iRGD-Exo的细胞安全性,并比较 131I标记的靶向及无靶向外泌体对Hth7细胞的毒性;构建Hth 7荷瘤鼠模型,当瘤体直径约8 mm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5只),分别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无靶向外泌体(blank-Exos)、blank-Exos- 131I或iRGD-Exos- 131I溶液,在注射后不同时间点(0、3、6、9、12、15、18 d)记录瘤体体积及荷瘤鼠体重。采用两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数据。 结果:整合素αvβ3在Hth7、Cal-62细胞中明显高表达。共聚焦实验显示外泌体经iRGD修饰后可增强Hth7细胞对其的摄取能力。iRGD-Exo- 131I的标记率为(50.16±4.21)%,放化纯>95%。共孵育48 h后,131I标记的靶向与无靶向外泌体组Hth7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低于游离Na131I组[靶向组:(40.97±6.55)%比(83.80±5.21)%, t=12.531, P<0.05;无靶向组:(67.32±8.92)%比(83.80±5.21)%, t=3.912, P<0.05];且无靶向组高于靶向组[(67.32±8.92)%比(40.97±6.55)%, t=5.833, P<0.05];动物实验亦证实iRGD-Exo- 131I能更有效地抑制ATC细胞的增殖。 结论:成功制备iRGD-Exo- 131I,且该标志物较稳定,靶向性良好;体外及体内实验证实其能有效杀伤ATC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