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3至8月由120转送至嘉兴大学附属医院嘉兴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的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前瞻性非同期对照研究方法,以2023年6至8月由120转送至本院的9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试验组,以2023年3 至 5 月由 120 转送至本院的 90 例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前,当患者或家属呼叫急救车,院前急救人员将患者送达医院后,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与院内医护人员进行交接,预检护士接诊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获取患者身份信息协助建卡挂号,同时院内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规范化处置;试验组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后,当患者或家属呼叫急救车,院前急救人员通过急救中心专用APP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生命体征、病情等级等)对应输入,并向目标网络医院推送相关信息,预检护士通过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接收急救车即将到达的信息,在急诊预检系统中获取院前提供的患者基本信息,提前进行建卡及预挂号,开通绿色通道,同时院内医护人员根据 120 医生评估的病情等级制定抢救方案.比较两组危重症患者完成建卡时间、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以及患者/家属对急诊就诊流程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危重症患者完成建立卡时间、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完成建卡时间(min):1.3±0.3 比 2.6±0.4,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min):1.1±0.3 比 3.5±0.7,均P<0.05],而患者/家属对急诊就诊流程的满意度明显提升[95.6%(86/90)比 86.7%(78/90),P<0.05].结论 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实现了院前院内数据传输,真正做到"病人未到,信息先行",有效缩短了危重症患者的预检分诊时间,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了抢救时机,提高了普通患者的预检分诊效率,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冠肺炎疫情下生物安全尸检和病理平台的应急创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火神山医院生物安全尸检病理平台的创建与应用,分析生物安全尸检病理平台的可行性和运用效果。方法:通过设计布局、筹措仪器设备、检验检测方法和效果评估等方法来分析生物安全尸检病理平台的可行性和运用效果。结果:生物安全尸检病理平台共完成26例系统尸检和微创尸检(穿刺)8例,无一人感染。病理原创性发现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SARS病理特征的鉴别、呼吸衰竭机制的新认识与救治意义、新型冠状病毒的全身分布与播散机制、"炎症风暴"的病理基础、某些肿瘤标志物升高的细胞来源以及转阴患者肺部病理与纤维化特点等,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诊治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结论:尸检病理研究对于新发传染病疫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及早介入。推进生物安全尸检平台规范建设是新突发传染病病理学研究的关键。病理研究需和临床诊治互促结合,才能发挥两者的最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0例危重婴幼儿高速铁路长途转运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患者高速铁路(高铁)转运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重症医学科高铁转运案例的临床资料,并做总结、回顾分析。结果:(1)共高铁转运40例,全部为婴幼儿,男性占57.5%。(2)转运的原因依次为改善救治条件(25例,62.5%),急诊外科手术(8例,20.0%),明确诊断(4例,10.0%),脱机困难(3例,7.5%)。(3)先天性心脏病为主要转诊病例,占77.5%,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占17.5%。(4)呼吸支持模式:机械通气最多,占45.0%。(5)均采用"救护车-高铁-救护车"模式转运,长春病例最多,占45.0%,转运距离最近205 km,最远2 610 km,平均947 km。(6)所有病例均安全抵达,无意外事件,未发生医疗纠纷。结论:以高铁为平台进行长途转运儿科重症患者,能够缩短转运时间,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于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的建议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针对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在系统梳理临床治疗、疾病控制和科学研究三者定位的基础上,结合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的建议。临床治疗方面,要加强医务人员依法报告意识,强化症状检测能力,充分发挥传染病直报系统的作用,建立健全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国家或地方监测平台。疾病控制方面,要从法律和体制机制上赋予疾控相关权限和保障,提升疾控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加强防控与应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性研究和技术储备。科学研究方面,要加强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建设重大疫情应对中"一锤定音"的科研机构,建立国家和区域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救治的战略技术储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2级创伤急救中心建设经验分享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使创伤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在国家卫健委关于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文件精神的指引下,笔者所在医院迅速行动落实2级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并于2019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具体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卫健委办公厅下发的[ 2018 ]477号函,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江西省随即成立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办公室,制定江西省1、2、3级创伤急救中心评审细则 [1],本院严格按照江西省2级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标准要求进行改建,新设外科诊查室1间、清创缝合室1间、留观病床10张、抢救床8张、外科病床25张,EICU病床8张、急诊专用手术室(2间),建立直升机停机坪,同时按功能区添置所有相应医疗设备。另外医院成立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委员会,院领导担任创伤急救中心主任,本人担任创伤急救中心副主任(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专业工作27年),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急诊外科医生12名,含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等专业,配备急诊科护士56名,医院同时成立急诊科党支部,通过党建全面引领创伤急救中心工作。主要救治流程包括:安装紫云系统,运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信息平台 [2],创伤急救中心优先分诊,并提前做好接诊准备,建立以实体化的急诊外科团队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创伤救治团队,实行团队化救治 [3]。患者到达时,第一时间按照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TCT)要求的ABCDE原则进行快速评估和复苏 [4],创伤救治团队快速决策,将患者直接送急诊手术室、急诊EICU或创伤病房。应用急诊信息系统,将患者从预检分诊到离开急诊科过程中的各个诊疗时间节点进行实时记录 [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余姚市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信息化建设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是县域内各个医共体急救网和急救中心共同形成的一个"以时间轴为核心的急危重症救治"的急诊急救医疗服务平台,是县域整体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1]。2021年国家卫健委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其中提升急危重病救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五大中心建设这两项任务与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直接相关 [2]。同年12月《中国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规范专家共识》发布,提出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县域内医疗机构间信息传输及保证大平台平稳高效运行的基础,急诊急救大平台数据库建立,可以为急诊急救规范化、同质化提供信息保障 [1]。余姚市已经建立相对完善的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 [3],在平台信息化搭建方面,不断创新和实践,开发余姚市医共体急诊急救信息平台,现将平台建设和实践情况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船坞登陆舰医疗救治平台勤务需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笔者着眼新形势下复杂海上战场环境对卫勤保障提出的更高要求,开展基于大型舰船的海上医疗救治平台的卫勤需求分析。根据我国某型船坞登陆舰总体构架以及现有医疗资源配置方案,结合国内外船坞登陆舰遂行海上医疗救治使命的现状,提出了某型船坞登陆舰作为第二级医疗阶梯遂行海上医疗救治使命的功能设想,并从医疗救治范围以及卫生资源配置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论证了其作为医疗救治平台的保障能力和卫生需求,以期为开展实战背景下全员全装的"能力型"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舰艇编队救护所仿真训练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优化舰艇编队救护所执行海上多样化军事任务下的卫勤保障工作流程提供快速、高效的工具,为医疗队员开展常态化模拟训练、提升伤病员救治效率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方法:运用仿真建模、计算机兵棋、软件工程等技术,构建编队救护所仿真训练平台,全要素、全流程动态推演、量化分析卫勤保障过程,在实施模拟训练的同时,优化舰艇编队救护所的卫勤保障方案和工作流程。结果:使用该仿真平台进行仿真推演和模拟训练,能够切实增强编队救护所人员、装备配置的合理性和工作流程的科学性。结论:编队救护所工作是海上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的重点和难点,舰艇编队救护所仿真训练平台通过动态推演、量化分析海上卫勤保障工作流程实现了卫勤保障研究和训练技术手段的创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治疗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近年来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ECCO 2R)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救治危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但在儿童应用非常少。我院PICU采用持续肾替代治疗(CRRT)平台开展ECCO 2R,为1例高碳酸血症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成功提供部分呼吸支持,为儿童ARDS采用ECCO 2R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我院PICU收治的1例腺病毒肺炎、重度ARDS患儿,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撤机后出现高碳酸血症,采用CRRT平台开展ECCO 2R进行部分呼吸支持,取得良好效果。 结果:患儿,男,1岁4个月,因腺病毒肺炎、重度ARDS,行机械通气和静脉-动脉ECMO治疗,ECMO治疗25 d,撤离ECMO后出现严重的高碳酸血症。在CRRT平台上,采用血液净化系统体外循环串联膜肺,开展二氧化碳清除治疗。治疗1 h后,pH值升高11.2%(从7.222升至7.303),PCO 2下降29.1%(从72.6 mmHg降至51.5 mmHg,1 mmHg=0.133 kPa);治疗6 h,高频震荡通气模式下平均气道压下降5 cmH 2O(从20 cmH 2O降至15 cmH 2O,1 cmH 2O=0.098 kPa)。ECCO 2R系统CO 2清除率为29.1 mL/min。ECCO 2R治疗72 h因膜肺血栓形成停止治疗。撤离ECCO 2R后监测血气无CO 2升高。患儿有创机械通气39 d,无创通气5 d,成功撤离呼吸机,PICU住院54 d,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访2年,生长发育良好,运动耐力仍差。 结论:ECCO 2R治疗儿童ARDS高碳酸血症,可有效降低PCO 2,维持正常pH值,同时降低呼吸机条件,有助于实施超保护性肺通气,为ECMO撤机提供过渡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护士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模式优化需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护士对优化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的需求。方法:本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0年6 —7月选择深圳市5所卒中救治定点医院的15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护士对优化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的需求归纳为5个主题:配置卒中急救护士的需求;规范化培训卒中护理人员的需求;构建AIS救治智能化信息平台的需求;优化卒中绿色通道的需求;健全AIS静脉溶栓质量控制体系的需求。结论:有必要配置卒中急救专科护士、规范化卒中护理相关培训、构建AIS救治智能化信息平台等,以优化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