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进互信息与图像金字塔相结合的二维与三维图像配准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改进互信息与图像金字塔相结合的二维-三维配准方法的价值。方法:将3次B样条曲线的连续图像表示与Parzen直方图估计融合到该算法中,以胸腔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重建放射影像生成的正交位的模拟X线图和与其本身进行一定变换后的图像进行配准实验,观察配准精度和时间。结果:经过50组对照试验得出本方法相较于传统配准方法在 x、 y轴向上的位移精度分别提高了53.39%、21.33%,配准时间缩短了91.93%。相较于近几年的改进算法在 x、 y轴向上的位移精度分别提高了17.65%、13.79%,并将配准时间进一步提高了19.64%。 结论: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二维-三维图像的配准精度和效率,且均符合手术过程中图像配准2 mm以内的要求。该方法的高效、准确为临床诊断和放疗自动化提供了有利的信息,同时也为肿瘤位置误差校正和医用机械臂自动摆位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在冈上肌出口位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DTS)成像在冈上肌出口位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于巴彦淖尔市医院因肩关节不适就诊,且经临床查体、MRI检查确诊的93例SI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56例、女性37例,年龄30~77(55.4±8.2)岁。所有患者均在MRI检查后7 d内,为明确是否有行肩峰成形术或肩袖重建术的必要而行X线数字化摄影(DR)和DTS成像检查。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测量的肩峰形态差异的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肩-肱距离(AHI)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 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测量的AHI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AUC的比较采用 Z检验。 结果:MRI、DR、DTS 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SIS患者肩峰形态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84, P>0.05)。MRI、DR、DTS 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测量SIS患者AH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7±1.21)mm对(8.91±1.50)mm对(8.66±1.25)mm, F=3.84, 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MRI与D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9, P<0.05),而MRI与DTS、DR与D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60、1.24,均 P>0.05)。MRI、DTS、DR诊断AHI的灵敏度分别为96.35%、96.36%、86.79%,特异度分别为72.44%、58.28%、54.73%,AUC分别为0.906、0.808、0.677,95% CI分别为0.839~0.951、0.727~0.874、0.586~0.760,三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01, P<0.05)。 结论:冈上肌出口位DTS是确诊SIS相对经济、实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作为肩部不适患者的一种普查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期要目预告
编辑人员丨2024/7/13
人工智能技术评估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患者脑萎缩的应用价值;CT灌注成像中Mismatch比值和扩散加权成像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转归;深度学习重建辅助流动敏感黑血序列在豆纹动脉MRI的临床应用;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颈动脉斑块CT易损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基于2022欧洲指南下CT肺动脉成像参数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预测价值研究;胸腺类癌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分析;基于计算机辅助的实性成分质量比预测IA期肺腺癌侵袭性的价值;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高分辨率CT特征与疗效的相关性;CT脂肪衰减指数在冠状动脉不同分支的影响因素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评估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基于联合DCE-MRI灌注参数、ADC值和临床特征模型对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T2 mapping序列结合表观扩散系数值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CT细胞外体积分数在急性胰腺炎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基于高分辨率MRI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在复杂性肛瘘诊疗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基于MRI-T2W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基于CT增强的影像组学诺模图在术前评估结肠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的应用价值;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胃肠间质瘤的危险度;基于MRI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期;双参数MRI影像组学对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的诊断价值;多模态MRI在诊断宫颈癌患者阴道受累和宫旁浸润价值分析;MRI影像组学对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3~4的移行带临床显著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基于腰椎CT影像组学列线图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炎症性肠病相关性脊柱关节炎影像表现特点;儿童睾丸畸胎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分析;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临床应用;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阴性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胸部增强CT在咯血患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基于宽体探测器不同扫描方案在超重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法对放射科CT辐射剂量的管理;联合80 kV管电压及Karl迭代重建降低320排CT腹部增强扫描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研究;"三低对比剂"联合能谱CT技术对门静脉和肝静脉一体成像的可行性研究;基于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优化低剂量腹壁下动脉CT血管成像参数;压缩感知3D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增强扫描在肿瘤脑转移检出的应用价值;CT灌注成像评估创伤性脑损伤及脑肿瘤的研究进展;脑小血管病影像特征与颅内动脉钙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基于CT评估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的研究进展;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预测鼻咽癌预后的研究进展;影像组学在食管癌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基于OBE理念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R实训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下期要目预告
编辑人员丨2024/5/11
基于扩散张量成像-阿尔卑斯指数的脑出血胶质淋巴系统功能评价;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相关脑网络静息态功能连接研究;非增强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脑干表面高信号肺腺癌软脑膜转移的临床及影像特征分析;颈动脉分叉处几何形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研究;肺动脉肉瘤CT和 MRI的影像特征分析;实变肿瘤体积比鉴别诊断早期肺腺癌亚型的价值;Revolution CT在中央型肺癌伴肺不张瘤-肺界面鉴别中的价值;肺结节性淋巴组织增生的临床和CT表现及文献复习;基于人工智能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斑块特征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冠状动脉斑块及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参数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数字化乳腺钼靶特征、LMR水平与浸润性乳腺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MRI定量增强参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组织HER-2、ANG-2表达的关系;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在结直肠肿瘤中的应用;CT特征对鉴别基于倾向性得分匹配的胃平滑肌瘤和胃间质瘤的价值;影像组学联合机器学习预测胃癌脉管癌栓及神经侵犯的可行性研究;睾丸性索-间质瘤MRI表现;MR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对高原妊高征胎盘微循环及微结构的研究;妊娠期合并卵巢上皮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分析;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和卵巢纤维瘤的临床特点及 MRI诊断;超声联合MRI对胎儿泌尿系统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CT在肾实质型尿路上皮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T2*mapping对新兵奔袭集训前后膝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的量化研究;高分辨率MRI对腰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受压诊断价值;多模态MRI在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疗效评估中的应用;儿童胸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并文献复习;聚多卡醇泡沫联合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儿童下肢静脉畸形;高原环境下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HASTE-DL与BLADE-TSE序列在肝脏T2WI扫描中的对照研究;腕关节尺偏旋后45°掌下斜位应用于舟状骨腰部骨折、移位的诊断效能分析;低能级靶重建结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下肢静脉成像中的应用;学龄前儿童胸部CT检查过程中陪护位置的选择;胶质瘤术前 MRI纹理分析对术后预后的指导价值;铁对定量CT骨密度测量影响的体外研究;计算机辅助诊断对前列腺癌多参数MRI诊断的影响:多读片者多病例研究;肝泡状棘球蚴病活性的影像学评估进展;SAPHO综合征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胡桃夹综合征影像诊断研究进展;非小细胞肺癌转录组学进展;人工智能在肿瘤介入治疗的应用进展;角色互换教学融合PDCA循环在放射科教学阅片中的应用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2D-3D医学图像配准临床数据集标定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构建采自临床的 2D-3D医学图像配准数据集,是实现各种学习算法应用于实际医疗的重要环节.然而临床数据的获取过程中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致使数据集的标定结果需要分析和评价.本文对采自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一组X线和CT图像的几组标定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确定正确标定结果.方法 分别采用相似性度量法和投影距离误差法对标定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选用相似性准则,计算CT图像生成的二维数字放射重建图像和X线图像的相似性,相似程度越高,对应的标定值越接近真实值.读取X线图像中的标记物影像位置作为参考位置;将计算得到的CT图像中标记物位置在X线图像上投影,得到投影位置;计算参考位置和投影位置的距离,距离值越小,对应的标定值越接近真实值.结果 提供的几组标定数据,在比较数字放射重建图像和X线图像相似性方面,相似度接近,没有明显指向性;而投影距离误差法的分析结果指向性明显,能够定量描述标定结果的优劣.主要原因在于各组标定值之间差别不突出;生成的数字放射重建图像和X线图像之间模态差异较大等.结论 投影距离误差法是评价2D-3D医学图像配准数据集标定结果的有效手段.另外,若提供的标定结果计算数据差异明显,或者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数字放射重建图像时,相似性度量法也是评价标定结果的可选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电子射野影像装置在直肠癌术后调强放疗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测量、分析直肠癌术后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为临床上实现直肠癌术后精准放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30例直肠癌术后患者,利用EPID为每例患者首次放射治疗前、疗程内每周拍摄等中心处正、侧位电子射野图像各1张,并与治疗计划系统中的数字重建图像进行比较,测出X(左右)、Y(头脚)和Z(前后)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计算出直肠癌术后调强放疗临床靶区至计划靶区的外扩边界.利用EPID对患者的摆位进行校正,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纠正前后,在X、Y和Z 3个方向线性位移的平均值±标准差为(-1.3924±3.6709)mm vs(-0.8165±2.6705)mm、(0.9697±4.0761)mm vs(0.4182±2.9114)mm、(0.7044±1.8056)mm vs(0.4717±1.6413)mm;纠正前后,调强放疗的临床靶区到计划靶区的外扩边界在X、Y和Z3个方向分别为7mmvs5mm、6mmvs4mm和4mmvs3mm.结论:在直肠癌患者术后调强放疗中,采用EPID可确保患者治疗的正确性、精准性,使靶区得到最大剂量,同时靶区周围的正常组织和危及器官也可以得到充分保护,为外扩临床靶区边界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鼻咽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配准方法对体位校正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并分析鼻咽癌进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时不同配准方法对体位校正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鼻咽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4组,即自动图像配准组、自动椎体中点配准组、手动图像配准组和手动椎体中点配准组,每组10例.4组患者分别采用4种不同配准方法,所有患者进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并收集此过程中所获取的52对电子射野影像,以及计划系统生成的数字重建图像.结果:自动图像配准组配准方法的靶区在X轴与Y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均值以及标准差分别为(1.0±3.8)mm和(-1.5±0.3)mm;自动椎体中点配准组配准方法的靶区在X轴与Y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均值以及标准差分别为(-1.1±4.6)mm和(-4.5±4.7)mm;手动图像配准组配准方法的靶区在X轴与Y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均值以及标准差分别为(1.4±3.1)mm和(-1.9±4.4)mm;手动椎体中点配准组配准方法的靶区在X轴与Y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均值以及标准差分别为(1.8±3.2)mm和(-3.0±3.8)mm.自动图像配准组与自动椎体中点配准组的靶区在X轴与Y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72,t=5.719;P<0.05);自动椎体中点配准组与手动椎体中点配准组的靶区在X轴与Y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02,t=-2.916;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进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时,选择第一颈椎体前缘中点为配准点予以自动配准最为适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EPID用于宫颈癌逆向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与质量控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对宫颈癌逆向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的测定,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放疗科接受逆向调强放疗治疗的6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摆位误差予以测定,采用热塑成型固定膜对体位进行固定,治疗前采用加速器对每例患者正、侧位等中心验证片进行拍摄,每侧一张,1次/周,将其与治疗计划系统的数字重建放射影像(DRR)进行比较,对摆位误差予以计算.结果:60例宫颈癌患者共拍摄585张验证片,其中测定误差值≤3mm的有520张,占88.9% (520/585),误差值≤5mm的有565张,占96.6%(565/585);宫颈癌逆向强放疗会形成计划靶区(PTV),并存在外扩理论边界.结论:对宫颈癌逆向调强放疗给予EPID测量,能够有效测出摆位误差,明确临床靶区(CTV)到形成计划靶区外扩边界的大小,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降低边界外扩数值,进而提升宫颈癌逆向强治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射波刀脊柱追踪定位误差异常原因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和验证脊柱影像分割在射波刀脊柱追踪定位中的作用,探讨引起脊柱追踪定位异常的原因.方法:利用体模放疗计划改变脊柱追踪长度,通过错误节点的变化判断脊柱影像分割在脊柱追踪算法中的作用;对16例脊柱追踪异常病例分别添加或去除脊柱分割影像,观察脊柱追踪定位是否正常.结果:脊柱影像分割感兴趣区域中脊柱长度与错误节点呈负相关;16例脊柱追踪异常病例中,除1例因治疗中心距椎间隙过近需进行微移外,全部患者脊柱追踪定位正常.结论:脊柱影像分割不仅仅是为了方便影像比对,其还参与脊柱追踪定位误差的计算;脊柱影像是否分割是影响脊柱追踪定位的重要因素,应依据脊柱追踪区域影像密度的均匀性有选择地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临床分期及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临床分期及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经我院临床诊断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8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整理89例患者DSA与CTA重建图像,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诊断医师共同评估观察DSA与CTA重建图像,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CT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度进行计算,并分析CTA对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临床分析的应用价值.结果 CT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TA诊断膝上动脉血管狭窄≥50%的灵敏度为97.23%、特异性为97.15%、准确度为97.13%、阳性预测值为94.02%及阴性预测值为97.89%,Kappa=0.945;CTA诊断膝下血管狭窄≥50%诊断的灵敏度为96.12%、特异性为92.05%、准确度为94.13%、阳性预测值为92.22%及阴性预测值为96.34%,Kappa=0.875;CTA诊断足动脉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69.21%、特异性为90.95%、准确度为89.03%、阳性预测值为72.34%0及阴性预测值为88.86%,Kappa=0.657.结论 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能对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区进行直观、全面、清晰的准确显示,有利于影像医生对狭窄程度进行准确分级,可为临床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