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贯叶金丝桃素和氨来呫诺联合用药抗肥胖及改善代谢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药单体贯叶金丝桃素(HPF)与氨来呫诺(AM)联合给药时,对抗肥胖及改善代谢紊乱的叠加治疗作用。方法:采用ob/ob小鼠为肥胖小鼠模型,在HPF单药(2.5 mg/kg,腹腔注射)或与AM(50 mg/kg,灌胃)联合给药4周后,监测小鼠体重、摄食,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并通过小动物核磁共振、代谢笼、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检测及HE染色等方法,观察小鼠的体重变化、能量消耗、脂肪含量、糖代谢等的变化。Western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用以检测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结果:给药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平均体重54.07 g),HPF给药组的小鼠平均体重下降至51.33 g( P=0.042);与AM联合给药后,小鼠平均体重进一步降低至47.61 g( P=0.041),表现出明显的叠加效应。小鼠核磁共振结果显示,HPF给药后小鼠脂肪含量减少( P=0.011),表现为腹股沟白色脂肪和附睾旁白色脂肪的细胞直径都变小( P=0.014, P=0.032),产生棕色化趋势,棕色脂肪组织中白色脂肪浸润减少。然而,与HPF给药组相比,两药联合治疗并没有使白色脂肪细胞进一步变小或减少其在棕色脂肪组织的脂质积累。代谢笼实验显示,HPF处理的小鼠在光照期的氧气消耗率( P<0.001)和二氧化碳释放率( P=0.002)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HPF与AM的组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小鼠的能量消耗。此外,HPF与AM联合给药可以进一步激活白色脂肪组织中的儿茶酚胺下游cAMP-PKA信号通路。当联合用药时,肥胖小鼠的胰岛素抵抗改善,肝脏三酰甘油含量减少( P=0.049),肝脏损伤指标血清ALT水平下降( P=0.008)。 结论:HPF和AM联合用药有望成为治疗肥胖、改善代谢紊乱、缓解儿茶酚胺抵抗的有效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深空探测任务辐射生物效应及防护的研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综述空间辐射生物效应及生物防护技术,为深空探测任务辐射防护的深入研究提供线索。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 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39篇。资料综合 空间辐射是深空探测任务中影响航天员健康和任务完成最重要的环境有害因素,可致全身多组织器官癌症,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和眼晶状体等的退行性疾病以及骨髓、脑和胃肠道的急性辐射综合征等。效应机制包括自由基产生、氧化应激、DNA等生物大分子断裂、炎症、细胞凋亡及旁效应等。可根据空间辐射效应发展不同阶段的机制特点进行生物防护。结论:深空辐射可致癌症、退行性变和急性辐射综合征等健康风险,主要从减少自由基、促进DNA修复及抑制细胞凋亡等方面对其进行防护和减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代谢重编程在电离辐射及其旁效应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代谢重编程是指肿瘤细胞为满足自身生长和能量的需求,通过改变代谢模式来调节细胞生物学功能,帮助自身抵御外界胁迫,从而使细胞适应低氧、酸性、营养物质缺乏等微环境而快速增殖的现象。放射生物学研究发现,电离辐射可通过诱导细胞代谢重编程产生辐射抗性;也可通过旁效应促进未受照射细胞发生代谢重编程,从而赋予细胞癌变和辐射抗性能力。因此,探索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旁效应中代谢重编程机制,可以为辐射防护、放射治疗、放射损伤诊断等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本文对代谢重编程在电离辐射及其旁效应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泌体在放射医学中的应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核能在军事、医疗、科研和工农业等各个领域应用广泛,在发生事故时可能存在对机体的辐射损伤。目前对重度以上骨髓型放射病的治疗效果依然不理想。外泌体是由活细胞分泌的、大小为30~130 nm的小囊泡,可携带包括蛋白质、RNA、DNA等多种活性物质,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媒介。外泌体中的内含物不仅可用于辐射损伤的生物标记物,还可用于辐射损伤的治疗。本文对外泌体在放射医学中的应用和机制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医外治法治疗尿毒症瘙痒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尿毒症瘙痒(UP)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中医外治法治疗UP相较于中药内治法操作简便、起效迅速,且能避免口服药物所致首关效应及可能带来肝肾损伤,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中药外洗、药浴、熏洗、湿敷、灌肠、刮痧、针刺、耳穴贴压、穴位敷贴、穴位离子导入、自体血穴位注射等。目前,多数研究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外治法,可提高疗效,在改善瘙痒症状、炎症指标、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状态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一些研究选取甲状旁腺激素、血磷、CRP、IL-6、组胺、SCr、BUN、β2-微球蛋白等指标评价疗效,结果提示中医外治法可改善患者微炎症状态,保护肾功能,但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现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临床疗效评价量表不统一,难以横向比较和总结;瘙痒症状的缓解依据量表评判,主观性较强;研究疗程较短,无法评判远期疗效和安全性;部分研究未指明患者证型,难以体现中医辨证论治优势等,今后还需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地塞米松对兔淋巴细胞辐射旁效应及其再传递拮抗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兔淋巴细胞辐射旁效应及其再传递的拮抗作用。方法:用6 MV X线照射2只新西兰兔后取血浆,制备一代条件培养液;取未经照射的2只新西兰兔血浆,制备一代非条件培养液;提取5只未照射新西兰兔的淋巴细胞。用一代非条件培养液或一代条件培养液分别与从5只未照射新西兰兔提取的淋巴细胞共培养,弃培养液后换为常规培养液继续培养24 h,取培养液,即二代非条件培养液或二代条件培养液。应用各培养液单独及联合地塞米松(1 μg/ml)处理淋巴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与一代非条件培养液作用后的淋巴细胞相比,有、无地塞米松一代条件培养液处理的淋巴细胞凋亡率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地塞米松:(21.09±1.60)%比(8.06±0.65)%, t=-30.182, P<0.05;有地塞米松:(14.96±1.80)%比(6.25±0.54)%, t=-16.404, P<0.05],地塞米松均可以降低一代非条件培养液和一代条件培养液处理的淋巴细胞的凋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二代非条件培养液作用后的淋巴细胞相比,有、无地塞米松二代条件培养液处理的淋巴细胞凋亡率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地塞米松:(28.70±2.14)%比(12.38±0.67)%, t=-33.351, P<0.05;有地塞米松:(20.21±1.96)%比(12.53±1.25)%, t=-14.145, P<0.05],地塞米松可以降低二代条件培养液处理的淋巴细胞的凋亡率( P<0.05),但未降低二代非条件培养液处理的淋巴细胞的凋亡率( P>0.05)。 结论:地塞米松能够体外拮抗淋巴细胞辐射旁效应的损伤,降低淋巴细胞的凋亡率,并可以拮抗旁效应的再传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间充质干细胞(MSC)外泌体是一类直径约为50~200 nm的细胞外囊泡,含有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如信使RNA(mRNA)、微小RNA(miRNA)、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蛋白质、脂质等。MSC外泌体经旁分泌和内分泌途径在机体内发挥生物学效应。失控性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心、肺、肾及脑是脓毒症时较易损伤的靶器官。MSC外泌体可以调节细胞因子表达和炎性细胞生成,调控炎症反应,修复受损组织器官,恢复器官功能。因此,研究MSC外泌体应用于脓毒症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MSC外泌体对全身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和对心、肺、肾、脑、肝等多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离辐射损伤医学防护剂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当今电离辐射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探索有效的防护策略是放射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及时使用辐射防护剂是减少电离辐射对机体正常组织损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大量基于清除自由基、增强DNA损伤修复、诱导辐照组织缺氧及旁效应阻滞等机制的新型辐射防护剂逐渐被开发。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的多种辐射防护剂及其潜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探索新型电离辐射医学防护制剂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椎弓根螺钉技术对近端关节突关节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关节突关节是脊柱生物力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关节突关节损伤会破坏脊柱运动节段的稳定性并加速邻近节段退变。因椎弓根螺钉置入而导致的关节突关节损伤是临床中常见却极易被忽视的原因,减少术中关节突关节的破坏对减少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具有重要意义。关节突关节损伤率与置钉技术相关。首先是机器人辅助置钉、计算机导航置钉和皮质骨通道置钉技术、其次是临床中广泛应用的开放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都能够较好地保护关节突关节,而传统X线引导下的置钉技术容易造成关节突关节损伤。各种置钉技术造成关节突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是置钉过程中参考的解剖标志不同、辅助置钉工具选择的差异以及椎旁软组织的干扰。此外,某些危险因素如关节突关节角、置钉节段、腰椎退变和学习曲线效应也会影响术中关节突关节的损伤率。本文比较了各种置钉技术对关节突关节造成损伤的差异,总结了不同置钉技术造成关节突关节损伤的原因及关节突关节损伤的危险因素,为减少关节突关节的破坏、优化置钉技术、进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间充质干细胞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现代重症医学的一大难题,常见于休克、大手术、创伤和脓毒症等临床环境。传统的支持治疗和血液滤过疗法,治疗效果欠佳,长期预后不好。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促进肾脏修复。间充质干细胞主动归巢至肾脏损伤部位,通过旁分泌机制,分泌一系列活性因子和释放细胞外囊泡,发挥免疫调节、抗纤维化、抗凋亡和调节自噬等效应,从而促进肾脏损伤修复。本文拟就间充质干细胞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