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旋毛虫感染对伯氏疟原虫共感染小鼠肝脏免疫病理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Ts)感染对伯氏疟原虫( Plasmodium berghei ANKA, PbA)共感染小鼠肝脏免疫病理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将64只SPF级6 ~ 8周龄雌性昆明小鼠按体重(22 ~ 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不做处理; Ts单感染组( Ts组),每只小鼠口饲感染30条 Ts幼虫; PbA单感染组( PbA组),每只小鼠于实验第121天经腹腔注射0.1 ml含1 × 10 6个感染 PbA红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PBS); Ts与 PbA共感染组( Ts+ PbA组):每只小鼠于口饲感染30条 Ts幼虫后第121天经腹腔注射0.1 ml含1 × 10 6个感染 PbA红细胞的PBS溶液。每组16只小鼠,其中每组10只小鼠用于观察生存率。 PbA组和 Ts+ PbA组于感染 PbA后第3天起每隔1天取尾静脉血,制作薄血膜涂片,进行吉姆萨染色,光镜下计数外周血红细胞 PbA感染率。在感染 Ts后第135天和/或感染 PbA后第15天处死小鼠,称取小鼠体重和肝脏重量,计算肝脏指数;取感染 Ts小鼠的新鲜膈肌制作肌肉压片,光镜下观察 Ts幼虫囊包;光镜下,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天狼星红染色观察比较各组肝脏组织的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脏中F4/80 +枯否氏细胞表达水平。 结果:感染 Ts、 PbA后,光镜下分别观察到膈肌组织中的 Ts幼虫囊包和红细胞内的 PbA。感染 PbA后, PbA组和 Ts+ PbA组小鼠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与 PbA组比较, Ts+ PbA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 PbA感染率在感染 PbA后的第11、15天均较低(%:27.104 ± 7.623比45.032 ± 9.849,60.218 ± 2.776比76.778 ± 6.351, P均< 0.05),小鼠肝脏指数和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也均较低( P均< 0.05)。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 Ts+ PbA组小鼠肝脏组织的纤维化阳性面积显著高于 PbA组( 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Ts+ PbA组小鼠肝脏组织中F4/80 +枯否氏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 PbA组( P < 0.01)。 结论:慢性 Ts感染可降低 PbA共感染小鼠外周血红细胞的 PbA感染率,增强肝脏组织F4/80 +枯否氏细胞的表达,减轻肝脏免疫病理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细胞介素-4对肠道期旋毛形线虫感染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小鼠白细胞介素-4(IL-4)对肠道期旋毛形线虫感染的保护作用.方法 消化旋毛虫保种小鼠肌肉,收集肌幼虫,超声破碎后离心,取上清制备旋毛虫抗原.将10只野生型BALB/c小鼠随机分成未感染组和野生感染组,每组5只;另取4只IL-4敲除(IL-4KO)BALB/c小鼠作为IL-4KO感染组.野生感染组和IL-4KO感染组每鼠灌胃旋毛虫肌幼虫400条,未感染组灌胃等体积PBS.感染旋毛虫后8 d,采集各组小鼠眼眶静脉血,离心收集血清,ELISA检测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含量.剖取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制备石蜡切片后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使用Aperio ImageScope 12.4.3测量测量十二指肠、空肠的肠绒毛和隐窝的长度与杯状细胞的数量和大小,计算肠绒毛长度/隐窝长度的比值(V/C)和杯状细胞数/绒毛长度的比值(GC/V).分离肠系膜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与旋毛虫抗原(10μg/ml)共培养72 h,收集细胞上清,高通量液相蛋白芯片(Luminex)技术检测IL-1β、IL-12p70、IL-2、IL-5、IL-6、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样本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ELISA结果显示,未感染组、野生感染组、IL-4KO感染组小鼠血清中MCP-1含量分别为(344.90±21.80)、(350.50±38.30)、(467.94±190.01)pg/ml,IL-4KO感染组高于野生感染组(t=0.681,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未感染组小鼠的十二指肠和空肠肠黏膜完整、绒毛结构正常,无炎症改变;野生感染组、IL-4KO感染组小鼠的十二指肠和空肠肠黏膜均出现空泡状的杯状细胞、绒毛长度变短,炎症明显,IL-4KO感染组炎症更为严重.IL-4KO感染组小鼠十二指肠和空肠V/C分别为2.62±0.12、2.78±0.25,均低于野生感染组的3.46±0.05、3.65±0.12(F=24.09、20.46,P<0.01、0.05);未感染组空肠 V/C为4.69±0.16,高于野生感染组(F=25.43,P<0.01).IL-4KO感染组十二指肠和空肠GC/V分别为9.66±0.88、7.33±0.88,均高于野生感染组的5.33±1.20、4.33±0.33(F=17.12、16.78,均P<0.05).IL-4KO感染组十二指肠和空肠杯状细胞大小分别为(12.39±1.17)、(11.05±0.60)μm,均大于野生感染组的(8.33±0.44)、(8.44±0.58)μm(F=18.47、16.22,均P<0.05)o Luminex结果显示,野生感染组小鼠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IL-12p70、IL-2、IL-5、IL-6、IFN-γ、TNF-α的含量分别为(0.45±0.03)、(1.03±0.04)、(1.00±0.38)、(0.64±0.16)、(0.62±0.24)、(0.57±0.09)、(0.94±0.31)pg/ml,IL-4KO感染组的含量分别为(0.80±0.37)、(2.70±0.94)、(49.76±16.40)、(25.25±3.26)、(12.51±4.86)、(51.20±8.93)、(15.86±2.74)pg/ml;除 IL-1β(F=0.87,P>0.05)外,IL-4KO 感染组均高于野生感染组(F=5.52、24.73、48.72、5.00、123.10、50.55,P<0.05或0.01).结论 IL-4在旋毛虫感染肠道期起免疫保护作用,能够降低小鼠血清中MCP-1含量,减缓十二指肠及空肠的炎症反应,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旋毛虫新生幼虫细胞外囊泡的分离鉴定及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分离并鉴定旋毛虫新生幼虫分泌的细胞外囊泡(EV)主要成分,了解新生幼虫EV的功能.方法 消化旋毛虫保种小鼠肌肉,手机旋毛虫肌幼虫,昆明小鼠灌胃感染肌幼虫(2 000条/鼠)后5d取小肠,网筛法收集旋毛虫成虫,成虫置于RPMI 1640培养液中培养48 h后收集新生幼虫.采用差速超速离心法提取旋毛虫新生幼虫培养液中的EV,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EV形态,使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检测EV的粒径,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验证EV蛋白.对新生幼虫及其EV进行蛋白组质谱分析和miRNA测序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新生幼虫及其EV之间蛋白和miRNA的表达差异.差异表达蛋白和miRNA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条目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WoLFPSORT分析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 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结果显示,旋毛虫新生幼虫分泌的EV为"杯盘"形膜性囊泡,平均粒径为(101.7±1.8)nm.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新生幼虫EV能与旋毛虫感染小鼠血清产生特异性条带,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5 000.蛋白组质谱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幼虫及其EV样品中分别检测到1424和231种蛋白,有220种蛋白在两组样品中均有表达,其中116种表达有差异(在EV中31种表达上调、85种表达下调).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30.2%,35/116)、细胞核(19.0%,22/116)和细胞膜(17.2%,20/116).miRNA测序结果显示,新生幼虫及其EV样品分别检测到183和117种miRNA,有46种miRNA在两组样品中均有表达,其中40种表达有差异(在EV中10种表达上调、30种表达下调).在EV中表达上调的10种miRNA中,let-7-5p表达最高.GO功能条目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有57种属于细胞组成、73种具有分子功能、63种参与生物过程,差异miRNA的靶基因主要与自噬相关12基因转移酶活性、胞质泛素连接酶复合物、细胞对紫外线A的响应和钙离子稳态等条目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等相关通路,差异miRNA的靶基因仅涉及自噬-其他1条途径.结论 本研究分离并鉴定了旋毛虫新生幼虫分泌的EV,检测到新生幼虫及其EV间差异表达的116种蛋白和40种miRNA,主要参与代谢、自噬等途径,推测新生幼虫EV可能在旋毛虫感染早期逃避宿主免疫防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诱导的肠道免疫保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研究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Trichinella spiralis muscle larvae excretory-secretory,Ts-Es)诱导小鼠肠道保护性免疫能力以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5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旋毛虫感染组(Ts)、旋毛虫Ts-Es抗原免疫组(Ts-Es).空白组小鼠腹腔注射PBS;抗原免疫组小鼠腹腔注射0.1 mL的Ts-Es抗原与等量弗氏完全佐剂;旋毛虫感染组腹腔注射PBS和弗氏完全佐剂,每隔7d注射1次,共3次,末次注射后7d旋毛虫感染组和Ts-Es抗原免疫组用400条/mL旋毛虫感染性幼虫灌胃攻击感染.解剖取材,检查肠道成虫及肌肉幼虫减虫率,用HE染色法观察肠道病理变化,RT-qPCR法检测小肠中 目的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旋毛虫感染组相比Ts-Es抗原免疫组成虫和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49%(t=8.109,P<0.05)和67%(t=8.090,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旋毛虫感染组小肠T-bet(t=5.25,P<0.05)、GATA3(t=2.50,P<0.05)、RORγ-t(t=4.71,P<0.05)、IFN-γ(t=3.17,P<0.05)、IL-4(t=2.60,P<0.05)、IL-5(t=3.05,P<0.05)、IL-17A(t=4.88,P<0.05)mRNA表达量升高,Foxp3表达量没有统计学差异(t=1.55,P>0.05);与旋毛虫感染组相比 Ts-Es 抗原 免疫组 T-bet(t=4.23,P<0.05)、RORγ-t(t=4.30,P<0.05)、IFN-γ(t=3.02,P<0.05)、IL-17A(t=3.17,P<0.05)mRNA 表达量 下降;GATA3(t=3.96,P<0.05)、Foxp3(t=2.76,P<0.05)、IL-4(t=5.16,P<0.05)、IL-5(t=3.69,P<0.05)、IL-10(t=2.61,P<0.05)mRNA 表达量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Ts-Es 抗原免疫组 GATA3(t=6.4,P<0.05)、Foxp3(t=4.32,P<0.05)、IL-10(t=2.6,P<0.05)、IL-4(t=7.26,P<0.05)、IL-5(t=6.3,P<0.05)mRNA 表 达量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RORγ-t(t=0.41,P>0.05)、T-bet(t=1.02,P>0.05)、IFN-γ(t=0.09,P>0.05)、IL-17A(t=1.80,P>0.05)mRNA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肠道HE染色结果显示,与旋毛虫感染组相比抗原免疫组炎症好转,肠道HE染色结果显示,与旋毛虫感染组相比抗原免疫组炎症好转.结论 Ts-Es抗原免疫小鼠后可诱发转录因子GATA3,Foxp3相关的混合型免疫应答,并抑制旋毛虫感染引起的T-bet、RORγ-t所介导的炎症型免疫反应,抑制炎型细胞因子的释放,诱导宿主产生抗旋毛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旋毛虫肌幼虫ESP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蛋白组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肌幼虫(muscle larvae)排泄分泌蛋白(excretory-secretory Protein,ESP)组分,寻找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蛋白. 方法 采用胃蛋白酶消化法收集旋毛虫脱囊肌幼虫,提取旋毛虫肌幼虫ESP,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后酶解,采用液质联用质谱法(LC-MS/MS)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利用(gene ontology,GO)法对所有蛋白从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进行分类. 结果 SDSPAGE电泳分析ESP蛋白组分分子质量单位(Mr) (10~142)×103.经LC-MS/MS鉴定,共获得162种蛋白质,包括63种已鉴定蛋白质,65种未鉴定蛋白质,34种假定蛋白质.有5种蛋白质(即脱氧核糖核酸酶Ⅱ、丝氨酸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原肌球蛋白、真核起始因子4A)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GO富集分析显示,已鉴定的参与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 结论 旋毛虫肌幼虫ESP蛋白成分复杂,从已知的蛋白质中初步筛选出5种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潜在蛋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合欢皮总皂苷治疗旋毛虫感染小鼠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合欢皮总皂苷对感染旋毛虫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36只感染旋毛虫的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只小鼠感染300条旋毛虫),每组6只.组Ⅰ-Ⅲ为成虫组:组Ⅰ为感染对照组,组Ⅱ为合欢皮总皂苷治疗组,组Ⅲ为阿苯达唑治疗组;组Ⅳ-Ⅵ为肌幼虫组:组Ⅳ为感染对照组,组Ⅴ为合欢皮总皂苷治疗组,组Ⅵ为阿苯达唑治疗组.Ⅰ、Ⅱ、Ⅲ组于感染后第2d开始给药,连续给药3d,于感染后第7d处死,计数小肠内成虫;Ⅳ、Ⅴ、Ⅵ组于感染后第7d开始给药,连续给药14 d,于感染后第40 d处死,计数肌幼虫并计算减虫率,HE染色计数肌幼虫,免疫组化检测膈肌中IL-1β,IL-6,TNF-α,COX-2因子的表达.结果 合欢皮总皂苷和阿苯达唑治疗组成虫数和肌幼虫数均少于感染对照组(P<0.01),成虫减虫率分别为71.60%和81.24%,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65.70%和89.94%;HE染色结果表明两个治疗组囊包幼虫均减少,炎症细胞表达均明显减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治疗组IL-1β,IL-6,TNF-α,COX-2的表达降低.结论 合欢皮总皂苷对旋毛虫成虫和囊包幼虫均有较好的杀虫效果,虽然效果略次于阿苯达唑,但其作为中药提取物毒性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旋毛虫肌幼虫虫体蛋白对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旋毛虫肌幼虫虫体蛋白对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H446细胞与0.2 mg/mL、0.4 mg/mL、0.6 mg/mL、0.8 mg/mL、1.0 mg/mL、1.2 mg/mL虫体蛋白分别培养并设为实验组,不处理的H446细胞设为对照组,采用噻唑兰(MTT)比色法检测旋毛虫肌幼虫虫体蛋白对H446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旋毛虫肌幼虫虫体蛋白诱导H446细胞株凋亡的情况;采用Real-time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和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 1,Apaf-1)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MTT比色法结果表明虫体蛋白能够抑制H446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虫体蛋白作用于H446细胞24 h后,有明显的促凋亡作用;Real-timePCR及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促凋亡基因Cyt-C和Apaf-1表达均上调.结论 旋毛虫肌幼虫虫体蛋白能够抑制H446细胞增殖活性,并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可能与Cyt-C和Apaf-1表达上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旋毛虫肌幼虫虫体蛋白诱导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凋亡及C-kit表达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旋毛虫肌幼虫虫体蛋白诱导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的凋亡作用以及与C-kit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H446细胞进行分组,旋毛虫肌幼虫虫体蛋白为实验组、顺铂(DDP)为阳性对照组和不加处理的细胞为阴性对照组,通过MTT比色法检测虫体蛋白和DDP对H446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虫体蛋白和DDP诱导H446细胞凋亡率的变化;Real 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C-kit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虫体蛋白浓度的增加及作用于H446细胞时间的延长,H446细胞的增殖活力逐渐减弱,虫体蛋白对H446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时间效应;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虫体蛋白和DDP均能诱导H446细胞发生凋亡;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虫体蛋白组和DDP组C-kit表达水平下降.结论:旋毛虫肌幼虫虫体蛋白对H446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诱导H446细胞凋亡,C-kit基因可能是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分子靶点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西藏林芝市旋毛虫病健康教育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旋毛虫病是旋毛线虫所致的动物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是人类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旋毛虫幼虫的肉类而感染.临床特征主要为胃肠道症状、发热、肌肉剧烈疼痛、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1].旋毛虫病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在我国被列为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首,也是西藏林芝市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2].由于林芝市旋毛虫病健康教育开展起步晚、起点低,且存在经验不足、缺乏评价考核体系等问题,严重阻滞了旋毛虫病防治的效果.作者对林芝市旋毛虫病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为旋毛虫病防治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旋毛虫肌幼虫在小鼠体内发育的实验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观察旋毛虫肌幼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过程及特点,取28只雌性昆明小鼠,每鼠经口感染100条旋毛虫肌幼虫,感染后8、9、10、11、13、17、20、23、27、29、50、60、240、400 d各剖杀2只小鼠,取完整隔肌和部分腹肌,醋酸明矾卡红染色后,镜下观查肌幼虫、囊包形态,测量肌幼虫长和宽.结果 显示,旋毛虫感染后10、13 d,小鼠膈肌和腹肌中分别发现旋毛虫肌幼虫,以直杆状、弧形居多.感染后17 d,肌幼虫形态以环状、折叠、弯曲、s形、直杆状、弧形为主,囊包雏形形成.感染后29 d,囊包基本发育成熟,囊壁细线状,囊内结构分为两层.感染后60 d,肌幼虫出现蜷曲成团,囊内结构开始出现透明化.感染后400 d,囊包退化,囊内层(深染层)出现透明.旋毛虫感染后10、17、29、60 d,肌幼虫长均值分别为(131.7±21.4)、(435.5±201.5)、(928.4±188.5)、(1044.4±86.7) μm,前后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肌幼虫宽均值分别为(10.4±2.5)、(22.8±5.2)、(35.0±5.2)、(38.3±3.0) μm,前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旋毛虫感染小鼠后,肌幼虫及囊包发育大致可以分为成囊前期、囊包发育期、囊包成熟期和囊包退化期等4个时期.肌幼虫和囊包的形态结构变化与感染时间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