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腹膜转移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9 年 1 月 1 日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接受根治性手术的 353 例进展期远端胃腺癌(pT3~4NxM0 和pTxN1~3M0)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腹膜转移分为腹膜转移组(139 例)和无腹膜转移组(214 例).收集研究病例的围手术期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根治性手术后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同时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资料和长期预后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腹膜转移组的pT分期、pN分期、pTNM分期均比无腹膜转移组更晚期(均P<0.001),腹膜转移组肿瘤直径更大(P=0.043),术前糖类抗原 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水平更高(P=0.0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T分期(P<0.001)和pN分期(P=0.007)是影响根治术后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腹膜转移组相比,无腹膜转移组实施淋巴结脉络化清扫的比例更高(55.1%比 43.9%,P=0.039),输血量更低(P=0.026).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获检淋巴结数目、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腹膜转移组比较,腹膜转移组在No.1、No.3、No.4、No.6、No.7、No.8、No.9 组淋巴结的转移率更高(均P<0.05).本研究中所有病例中位随访时间 65.0 个月.无腹膜转移组 3 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92.5%比 13.9%,P<0.001)和 5年总生存率(92.9%比 10.2%,P<0.001)高于腹膜转移组.结论 pT分期和pN分期是影响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转移患者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切除术中联合肠切除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切除术中联合肠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外科手术的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术中联合肠切除术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例患者均接受肿瘤切除术合并肠切除术,其中行右半结肠切除6例,左半结肠切除8例,乙状结肠切除6例,直肠切除2例,小肠切除8例。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其中发生吻合口瘘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病理结果提示高分化脂肪肉瘤11例,去分化脂肪肉瘤13例,其中肠壁明确有肿瘤侵犯18例。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其中8例复发,3例死亡,2年总生存率和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和71%,病理类型为去分化脂肪肉瘤是影响无疾病进展生存率的唯一危险因子( Z=2.02, P=0.042)。 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合并肠切除相对安全,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有效预防肿瘤残留。病理类型为去分化脂肪肉瘤患者的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进展期胃及食管胃结合部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病理完全缓解(pCR)进展期胃及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复发模式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8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进展期胃及食管胃结合部癌新辅助治疗后pCR的患者基线特征、治疗方案对pCR率的影响、复发模式、总体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结果:504例局部进展期胃及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及手术,其中452例(89.7%)接受了R 0切除,44例(9.7%)经新辅助治疗及手术后pCR。靶向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pCR率最高,为32.1%(9/28), pCR组的无疾病生存率(χ 2=17.322, P=0.001)和总体生存率(χ 2=7.848, P=0.005)均明显高于非pCR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Lauren分型、ypT、ypN及是否pCR。复发转移主要部位为腹膜。 结论:新辅助治疗后pCR不仅可用于判断进展期胃及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的短期疗效,同时可以作为远期复发及生存的判定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磁共振成像检查直方图对结直肠癌手术治疗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多期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DCE-MRI)直方图预测结直肠癌手术治疗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酒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7例,女34例;年龄(62±6)岁。患者均行常规MRI及DCE-MRI扫描,提取相关影像学参数。观察指标:(1)治疗与影像学检查及随访结果。(2)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无疾病生存的影像学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并排除具有相关性的单因素参数,其余参数再行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1)治疗与影像学检查及随访结果。81例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增强+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完善检查后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均采用FOLFOX方案进行化疗。术后8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2(11~61)个月。81例患者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8.8%、96.3%、93.8%。81例患者随访期间,56例无疾病生存,25例疾病进展。(2)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无疾病生存的影像学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正性增强积分(PEI)峰度值和偏度值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无疾病生存的独立影像学因素(优势比=1.840,1.243,95%可信区间为1.403~2.412,1.020~1.516, P<0.05)。进一步分析:取PEI峰度值和偏度值的中位数分别为4.864和5.042,PEI峰度值<4.864和PEI峰度值≥4.864患者术后5年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89.7%和10.3%,两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31.265, P<0.05);PEI偏度值<5.042和PEI偏度值≥5.042患者术后5年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63.4%和36.6%,两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8.164, P<0.05)。 结论:DCE-MRI检查直方图PEI峰度值和偏度值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无疾病生存的独立影像学因素,DCE-MRI检查直方图可有效评估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胸腺肿瘤质子碳离子放疗的剂量对比研究及短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比光子和质子碳离子(粒子)放疗计划在有可见胸腺肿瘤患者中危及器官受量的差异,并观察粒子射束放射治疗胸腺肿瘤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于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接受非姑息性粒子放疗、至少经过1次随访的胸腺肿瘤患者。肿瘤分期涵盖Ⅰ~Ⅳ B期,其中Ⅲ~Ⅳ B期15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包括10例胸腺瘤,6例胸腺癌和3例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对13例有可见肿瘤的患者进行光子调强、质子和碳离子笔形束扫描放疗计划对比,光子和质子的处方为66 GyE/33次,碳离子为66 GyE/22次。未经手术的5例初治和7例术后肉眼肿瘤残留(R2切除)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疗:质子44.0~48.4 GyE/20~22次加碳离子推量21.0~23.1 GyE/7次;1例完整切除(R0)术后患者,质子45 GyE/25次;5例术后显微镜下残留(R1切除)者,质子60.0~61.6 GyE/28~30次;1例术后放疗后复发者,碳离子60 GyE/20次。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9.0(2.4~42.9)个月。13例可见肿瘤患者肿块最大径中位数5.7(2.7~12.8)cm;剂量对比研究显示粒子计划可显著降低脊髓最大剂量、肺、心、食管等危及器官的平均剂量、以及受照区域积分剂量,仅约为光子计划的25%~65%。除1例心肌梗死(4级晚期反应)可能与放疗相关外,未发现其他≥3级放疗相关不良反应。所有患者无局部复发,4例Ⅲ~Ⅳ B期患者在放疗开始后6.1~22.8个月出现区域淋巴结、肺、胸膜、颅底、骨和肝等部位转移。2年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均为100%,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均为64.6%。 结论:对胸腺肿瘤的剂量对比分析显示,质子碳离子放疗的正常组织受量仅为光子计划的25%~65%;临床结果提示短期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进展期胃癌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综合治疗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术前影像学提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2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SOX)方案化疗3个周期以后对达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疾病稳定、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的患者进行D 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用SOX方案进行5个周期的化疗。 结果:本组25例患者均完成SOX方案新辅助化疗3个周期,其中疾病进展2例,疾病稳定6例,部分缓解17例。23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9例患者获得R 0切除,总体R 0切除率为76%。全组共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28个,其中转移淋巴结34个,淋巴结转移率44%,淋巴结转移度27%。5例(22%)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25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0、29个月。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48%,1、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2%、38%。10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1年生存率为70%,3年生存率为17%。多因素分析表明,新辅助化疗疗效为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新辅助化疗是影响进展期胃癌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恶性胸膜间皮瘤组织中COL1A1和COL1A2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组织的Ⅰ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A1)和Ⅰ型胶原蛋白α2链(COL1A2)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于2020年1月,收集26例MPM患者的MPM组织及相邻的正常胸膜组织,采用定量反转录PCR测定组织中COL1A1和COL1A2基因表达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两者诊断MPM的效能。通过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COL1A1和COL1A2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基因表达谱动态分析两者表达水平与MPM患者总生存率(OS)和无疾病进展生存率(DFS)的关系,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影响MPM患者预后的因素。采用TIMER 2.0平台探讨COL1A1和COL1A2基因在MPM中的表达与肿瘤免疫浸润性细胞的关系。结果:与正常胸膜组织比较,MPM组织中COL1A1和COL1A2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 P<0.01),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 P<0.001);ROC曲线显示,COL1A1和COL1A2表达水平诊断MPM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0和0.897。COL1A1基因表达量与MPM患者肿瘤类型有关( P<0.05),COL1A2基因表达量与MPM患者T分期有关( P<0.05)。COL1A1和COL1A2基因表达量与MPM患者OS均有关联(Logrank P<0.05),与DFS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OL1A1和COL1A2基因高表达及双相混合型MPM患者的死亡风险较高( P<0.05)。TIMER 2.0平台分析结果显示,COL1A1和COL1A2基因在MPM中的表达与巨噬细胞均呈正相关,COL1A2基因在MPM中的表达与中性粒细胞呈负相关( P<0.05)。 结论:COL1A1和COL1A2基因在MPM组织中高表达,对MPM的诊断、病情预测和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价值,两者可能共同促进了MPM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射波刀对70岁及以上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射波刀对70岁及以上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放疗中心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经病理或影像学诊断的70岁及以上大肝癌患者82例,男58例,女24例,年龄70~85(75±4)岁,中位肿瘤直径6.7 cm(5.0~10.0 cm),均接受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观察1、2、3年肿瘤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FS)、局部控制率(LC)和总生存率(OS)及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8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放射治疗,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中位PFS为10个月,客观缓解率为64.63%(53/82),疾病控制率为85.37%(70/82),治疗后1、2和3年的PFS分别为39.0%(32/82)、22.1%(18/82)和17.1%(14/82),1、2和3年LC分别为95.1%(78/82)、92.3%(76/82)和92.3%(76/82),1、2和3年的OS分别为68.3%(56/82)、48.8%(40/82)和31.7%(26/82)。9例患者出现放射性肝损伤,无因放射性肝损伤死亡病例。Cox回归分析显示甲胎蛋白水平是影响OS的独立风险因素( HR=2.304,95 %CI 1.118~4.747, P<0.05)。 结论:射波刀治疗70岁及以上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的LC和OS高,疗效较好,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23 ASCO-GU尿路上皮癌精粹解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研讨会(ASCO-GU)报告多项尿路上皮癌进展。新方案应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治疗,为卡介苗抵抗/失败NMIBC提供更多选择。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围手术期治疗中,CheckMate274研究3年随访数据显示纳武利尤单抗辅助治疗组无疾病生存率优势。转移性尿路上皮癌(mUC)方面,IMvigor130研究总生存率(OS)报告发布,引发mUC一线治疗思考。会议还关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卡瑞利珠单克隆抗体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卡瑞利珠单克隆抗体(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94例接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的中晚期HCC患者。记录患者治疗前的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肿瘤分期、肿瘤影像学特征、既往接受的治疗策略等临床资料,随访患者的影像学复查结果、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直至患者随访截止或失访或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截至末次随访,94例接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的中晚期HCC患者,其中15例患者失访、31例死亡、48例生存。总客观缓解率为31.9%;总疾病控制率为71.3%。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6.6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尚未获得;1年累积生存率为62.3%。3级以上不良事件主要有血小板减少(7.4%)、腹痛(4.3%)、肝炎活动(4.3%)、白细胞减少(4.3%)、腹泻(3.2%)、手足综合征(3.2%);不良反应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HCC患者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且耐受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