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戏管理模式对小儿心胸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及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游戏管理模式对小儿心胸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及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小儿心胸98例,按照护理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游戏管理模式干预;对2组患儿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观察2组患儿早期下床活动情况;比较2组患儿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情况,观察2组患儿依从性及家长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拆线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缩短,术后24 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比对照组短,下床活动的时间及活动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呼吸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小儿心胸术后给予游戏管理模式干预,可以加快术后恢复,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及呼吸功能的恢复,并可提高患儿护理依从性及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运动恐惧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运动恐惧的现状,明确其影响因素,为制订改善运动恐惧水平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2—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初次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一般资料调查表、心脏病患者运动恐惧量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疼痛灾难化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为研究工具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19例患者,其中97例患者存在运动恐惧,占44.3%(97/219)。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月收入、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跌倒恐惧、家庭关怀度、疼痛灾难化是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运动恐惧的重要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运动恐惧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家庭月收入水平较低、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晚、存在跌倒恐惧的患者,同时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重视术后急性疼痛的管理,以减少或避免运动恐惧的发生,使患者从早期下床活动中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早期目标导向性活动对心脏术后重症患者心脏康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早期目标导向性活动(EGDM)对心脏术后重症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并评估其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心脏术后重症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及观察组(5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心脏康复干预(包括营养支持、疼痛管理、心理疏导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踏车训练,观察组则实施EGDM干预,每日根据ICU活动量表(IMS)评分制订其基础活动水平及所需完成的活动目标。于干预前、干预1周后分别采用左心室射血分数(EF)、6分钟步行试验(6MW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估患者术后心脏功能、心肺适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同时记录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EF、6MWT最大距离及MBI评分均明显改善( P<0.05),术后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训练计划完成率(97.61%)较对照组(90.37%)明显提高,且2组患者均无与运动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EGD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早期康复手段,可改善心脏术后重症患者心肺、体适能,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医疗风险及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术后行骨科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术后行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客观疼痛评分法(OPS)、舒适度评分、锻炼依从率、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OP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锻炼依从率、治疗有效率、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能有效减轻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疼痛感,提高患儿术后锻炼舒适度及依从性,从而提高患儿锻炼效果,改善患儿预后,提高患儿家属治疗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中的微创手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加速康复外科(ERAS)和微创外科是引领21世纪现代外科学进步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其为手术患者的快速康复及医疗资源的更合理利用,提供了新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理论依据,是手术相关学科的临床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两大热点内容,并推动了外科各专业的快速发展。ERAS包含了术前、术中、术后等一系列优化措施,其中微创手术作为术中优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手术质量好坏、特别是微创手术,对术后患者的康复起到关键性作用,是ERAS重中之重的措施。ERAS与微创外科联合应用不仅安全可行,而且有利于提高或改善术后患者的近远期疗效。采取微创手术联合ERAS管理,将使患者切口更小,创伤应激反应更小,更好的手术耐受能力,术后疼痛减轻,更早期的下地活动,更快的器官功能恢复,且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总之,ERAS与微创外科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者作为现代医学的两大杰出成果,为现代外科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篇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顺“疼”摸瓜创新理念及其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疼痛是一种机体损伤或潜在损伤的防御性反应,也是创伤骨科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在创伤骨科的临床诊疗中,疼痛对明确损伤病因和确定诊治方案至关重要。创伤后的急慢性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诱发多种并发症,若评估管理不当,极易造成漏诊和误治,延长治疗周期,影响生活质量。目前,疼痛对明确创伤骨科疾病诊断和指导治疗的管理尚缺乏规范的标准。张英泽院士团队针对疼痛评估不充分、病因分析不全面、诊断思维不缜密等问题,总结多种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特点,追本溯源,凝练出顺“疼”摸瓜这一创新理念,从而达到快速精确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目的。笔者对顺“疼”摸瓜创新理念的内涵及其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进行阐述,探讨这一创新理念的应用价值,实现创伤骨科疾病的快速精确诊断,为制订合理诊治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人运动能力下降多学科决策模式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运动能力下降(失动)是一种增龄相关的老年综合征,受衰老、共病、营养状况、慢性疼痛、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增加老年人压疮、静脉血栓、便秘、衰弱、失能、跌倒及死亡等不良事件的风险。早期识别运动能力下降并积极予以个体化的综合管理对维持老年人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老年人运动能力下降防治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且缺乏规范化诊疗的标准。本共识专家组以循证医学为依据,整合了国内外运动能力下降相关内容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指南和共识推荐意见,经过反复探讨论证,从筛查、评估、干预和综合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20条推荐意见,强调了“筛查-综合评估-多重干预-联合管理”的多学科决策模式,旨在为老年人运动能力下降的规范化管理提供指导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生期疼痛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2020年国际疼痛学会将"疼痛"重新定义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 [1]。疼痛不仅与疾病、损伤有关,诊断性或治疗性操作、手术以及护理过程也会引起急性疼痛。成人疼痛研究及临床干预措施相对全面,而在儿童群体中疼痛虽也广泛存在,但对其重视程度及机制、干预研究不足,尤其是新生儿疼痛。早产儿生理的不成熟和疾病因素使其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期间经历频繁的、多种类型的致痛性操作,是最易受疼痛影响的人群之一。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西方一些国家发布了新生期疼痛管理指南,但由于医护人员对疼痛程度的低估,对远期不良影响认识的不足,以及对镇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担忧,大多数新生儿并没有获得充分的镇痛干预 [2]。疼痛的急性应激可引起代谢、分泌、免疫、神经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适应性反应。如果适应性反应失代偿或代偿过度,则导致机体与环境间的动态平衡紊乱,产生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不良结局。疼痛的结局也受到儿童发育水平、性别、感觉、情绪、认知、文化及疼痛本身的影响。与成人相比,儿童尤其是早产儿,由于代谢旺盛及营养储备不足,疼痛时应激反应强烈,氧耗增加,从而导致急性疼痛引起的损伤更为严重。因此,研究并认识新生儿早期不良刺激对儿童远期健康的影响十分必要,尤其是新生期疼痛。通过模拟临床上新生儿经历的致痛性操作而建立的新生期疼痛动物模型,能够为研究新生期疼痛的不良影响、相关机制和防治手段提供重要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护士主导的医护一体化镇痛管理在胸部疾病术后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护士主导的医护一体化镇痛管理模式在胸部疾病手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该院21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对照组给予胸外科围术期常规镇痛护理,观察组应用以护士为主导的医护一体化镇痛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6 h的咳痰率、术后24 h、48 h的离床率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后不同时段的疼痛评分、6 h咳痰率、术后24 h、48 h离床率、满意度的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应用以护士主导的医护一体化镇痛管理模式使患者术后能达到无痛咳嗽、无痛活动、无痛睡眠,能够早期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活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四等级功能活动评分法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四等级功能活动评分法(FAS)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管理中的应用,为临床早期疼痛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数字评定量表(NRS)评估,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FAS评估。观察2组患者疼痛情况、首次下床时间、手术创口恢复所需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生命质量(FACT-B)、上肢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初次活动时NRS评分、首次下床时间、手术创口恢复所需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2 ± 1.54)分、(8.52 ± 1.20)h、(7.42 ± 2.43)d、(6.25 ± 2.13)h、(7.58 ± 2.31)d、6.25%(3/48),低于对照组的(5.76 ± 1.43)分、(12.42 ± 1.42)h、(10.12 ± 2.52)d、(10.08 ± 2.42)h、(10.16 ± 3.44)d、16.67%(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4.31~14.53, χ2=6.56,均 P<0.05);研究组患者评估后FACT-B总分、术后1个月关节活动度、1 d内有效咳嗽和床上翻身次数分别为(84.48 ± 11.75)分、(28.75 ± 2.58)°、(6.64 ± 2.35)次、(6.10 ± 1.45)次,高于对照组的(75.26 ± 11.88)分、(15.38 ± 4.76)°、(3.43 ± 1.25)次、(4.35 ± 1.1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82~17.11,均 P<0.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肌力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21, P<0.05)。 结论:FAS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管理可缩短患者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减轻疼痛,促进肌肉、关节功能锻炼,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