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苏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基因家族成员PfFT3调控开花功能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是严格的短日照植物.目前,对紫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量和脂肪酸积累等农艺性状,而对紫苏开花进程及花器官形成的研究较少,其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明确.FLOWERING LOUC T(FT)是目前公认的感知光周期的关键基因,在花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PfFT3是FT-like亚家族基因,其在植物开花调控的功能尚待揭示.本研究首先通过亚细胞定位证明PfFT3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之后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I1303-PfFT3,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转化野生型Col-0和突变体fd-2、fd-3和ft-10拟南芥,以此分别获得稳定遗传的纯合的过表达和回补转基因株系.结果分析表明,PfFT3的过表达能够显著促进拟南芥开花并且能够挽救突变体fd-2、fd-3和ft-10的晚花表型,进一步研究表明,外源PfFT3基因的表达促进下游内源开花基因AtSOC1、AtAP1、AtFUL和AtLFY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 PfFT3在促进开花过程的积极作用,为深入研究PfPEBP基因的功能及紫苏短日照早花优良种质培育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环氧二十碳三烯酸受EPHX2基因调控与急性缺血性小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相关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与急性缺血性小卒中(MIS)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生的相关性及其是否受EPHX2基因的调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病且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MIS患者。入院时对所有患者的血浆EETs水平进行检测,并检测其EPHX2基因rs751141单核苷酸多态性。主要终点为患者在入院10 d内出现END(END定义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与入院时基线水平相比增加2分及以上者)。结果:共纳入322例患者,其中85例(26.4%)发生了END。与未发生END患者[(68.4±8.1) nmol/L]相比,发生END患者入院时EETs水平[(60.3±7.3) nmol/L]显著降低( t=8.464, P<0.001),EPHX2基因rs751141 GG频率分布明显增高[发生END者66/85(77.6%),未发生END者123/237(51.9%),χ2=17.130, P<0.001]。EPHX2基因 rs751141 GG携带者EETs水平较低[GG型:(59.6±7.8) nmol/L;AG型:(67.9±8.2) nmol/L;AA型:(68.8±3.2) nmol/L, F=9.285, 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血浆低水平的EETs(≤64.3 nmol/L)为END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31.5~51.3 nmol/L组: OR=2.96,95% CI 1.18~8.77, P=0.02;51.4~64.3 nmol/L组: OR=2.46,95% CI 1.06~6.89, P=0.03)。END的发生与患者3个月时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OR=1.82,95% CI 1.46~2.35, P=0.02)。 结论:END在急性MIS后常见,且与预后不良相关。急性MIS后END与EETs水平降低和EPHX2基因rs751141 GG频率分布明显增高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血小板无力症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无力症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新生儿血小板无力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新生儿”、“血小板无力症”、“neonate”、“newborn”、“glanzmann thrombasthenia”为检索词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华医学期刊网、PubMed、Embase数据库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特点。结果:本例患儿为足月男婴,生后半小时出现头颅包块伴瘀斑瘀点,渐出现帽状腱膜下出血、重度贫血,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凝血功能正常,血小板聚集试验提示花生四烯酸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基因检测发现患儿ITGA2B基因存在c.886G>A(p.Gly296Arg)、c.2855dup(p.Phe953Valfs*83)两个杂合变异。共检索到42篇文献,结合本例,共44例血小板无力症患儿,其中33例(75.0%)在生后1 d出现皮肤瘀斑、瘀点;13例患儿有详细资料记录,5例重度贫血,均予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血浆,其中1例输注血小板,发生基因纯合变异、复合杂合变异各4例,10例有随访记录,2例随访期间无出血,其余8例出血程度轻重不一,无死亡病例。结论:对生后早期以瘀斑、瘀点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应考虑到血小板无力症可能;符合输血指征时,输血为新生儿期治疗的较佳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钛表面有序微纳米结构复合羟基磷灰石涂层的构筑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钛表面构筑的有序微纳米分级结构复合羟基磷灰石涂层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以期构筑出具有良好成骨活性的钛试样。方法:在纯钛试样(对照组)表面制备有序微纳米分级结构(MN组),通过交替循环浸泡法在MN组钛试样表面进一步沉积羟基磷灰石(HA组),扫描电镜观察3组钛试样的表面形貌。将BMMSC接种至3组钛试样表面,4′,6-二脒基-2-苯基吲哚染色法检测0.5、1.0、2.0 h后细胞黏附情况,扫描电镜观察2 d后细胞黏附形态,细胞计数试剂盒法检测1、3、7 d时细胞增殖情况,茜素红染色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14 d后细胞外基质矿化和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每组每项实验各3个试样。结果:HA组钛试样保留了MN组钛试样原有的20 μm孔径的微米凹坑阵列,且原有的70 nm管径的二氧化钛纳米管上出现均匀的花瓣样羟基磷灰石沉积。与对照组相比,MN组和HA组BMMSC顺着微米结构充分铺展和交汇,并伸出较多伪足和伪板,HA组试样表面这种趋势表现得更明显。HA组各时间点早期细胞黏附数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和MN组( P<0.05)。1 d时HA组细胞增殖 A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和MN组( P<0.05);3 d时HA组细胞增殖 A值显著小于纯钛组和MN组( P<0.05);7 d时HA组细胞增殖 A值显著小于MN组( P<0.05),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A组细胞外基质矿化检测 A值(0.607±0.011)显著大于对照组和MN组(分别为0.268±0.025和0.522±0.022)( t=-0.25, P<0.001; t=-0.34, P<0.001)。HA组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MN组( P<0.05)。 结论:钛表面构筑的有序微纳米分级结构复合羟基磷灰石涂层可促进BMMSC的细胞黏附和成骨分化,并支持BMMSC细胞增殖,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TRIM24/FGFR1和FGFR1/TRIM24融合基因阳性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71岁,2021年6月因"刺激性咳嗽1个月"住院治疗。因入院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增高、贫血、血小板减少"而转入血液科。查体:贫血貌,全身未见皮疹、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双肺呼吸音稍粗,心律齐、无杂音,腹软,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血常规:WBC 22.63×10 9/L,HGB 97 g/L,PLT 28×10 9/L,中性粒细胞11.61×10 9/L,淋巴细胞1.58×10 9/L,单核细胞6×10 9/L,嗜酸性粒细胞1.59×10 9/L;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心肌酶正常,肿瘤标志物正常,ANA、dsDNA、ENA、ANCA阴性,血清IgE阴性。腹部B超:肝脾不大。胸部CT:两下肺散在微小结节。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占72.5%,各阶段细胞均可见,早幼粒细胞比值增高,部分粒细胞可见核浆发育不平衡、内外浆、空泡,可见少数巨幼变、巨多分叶及假P-H畸形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占30%,易见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可见;红系占16.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可见核固缩、胞浆量少,偶见花瓣核、嗜碱性点彩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全片巨核细胞14个,其中裸巨核3个,颗粒巨核11个,巨核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淋巴细胞占1.5%;单核细胞占9%。血片:嗜酸性粒细胞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占比增高,单核细胞占比明显增高,形态未见明显异常。分类100个白细胞可见有核红细胞4个。诊断意见:考虑为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占有核细胞的18%(以成熟单核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占有核细胞的53.5%(部分细胞存在发育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占有核细胞的13%,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的6%(亚群分布大致正常);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46,XY,N[15];骨髓病理:骨髓造血组织增生不均一,增生区粒系中晚幼以上阶段细胞比例增高,红系增生减低,巨核细胞偏少,单核细胞散在易见;FISH检测FGFR1分离探针可见信号分离,阳性率为87%。髓系血液病34种高频基因突变筛查:U2AF1NM_006758.2chr21:44524456c.101C>Tp.Ser34Phe:49.6%。BCR-ABL(p190、210、230)均阴性。JAK2V617F、MPL、CALR基因阴性。TCR、IgH基因阴性。FIP1L1/PDGFRα、ETV6-PDGFRβ、PCM1/JAK2阴性。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检出TRIM24/FGFR1融合基因阳性(该融合由TRIM24基因9号外显子和FGFR1基因10号外显子重组形成),TRIM24/FGFR1和FGFR1/TRIM24融合基因阳性。U2AF1基因上检测到错义突变。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伴TRIM24/FGFR1和FGFR1/TRIM24融合基因阳性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于2021年6月开始予以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诱导化疗,化疗第21天复查骨髓象:粒系占27.5%,以成熟粒细胞为主,红系占9.5%,巨核细胞少见,原始细胞占2.5%。骨髓流式细胞术: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的0.1%,单核细胞占有核细胞的1.5%(表型成熟),粒细胞占有核细胞的27.9%(未见明显发育异常)。骨髓涂片和流式细胞术检查提示获得完全缓解(CR)。随访至2021年8月病情稳定,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从5-羟色胺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与早泄的关系并预测天然药物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从5-羟色胺(5-HT)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与早泄(PE)的关系,并预测具有治疗作用的天然药物。方法:检索GeneCards、DisGeNET、TTD、OMIM、DrugBank数据库,筛选IBS、PE相关靶点。将2种疾病靶点与5-HT受体相关靶点取交集,并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三者共同靶点PPI网络,运用R语言对共同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借助Coremine Medical平台预测天然药物。结果:IBS、PE与5-HT相关的共同靶点为5-HT1A、5-HT1B、5-HT2A、5-HT2C、5-HT3A。GO功能富集得到基因功能相关信息250个,主要富集于血清素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对多巴胺的反应、对多巴胺的反应等。天然药物预测得到石莲子、莲子、藕节、莲房、荷梗、莲衣、莲须、荷花、荷叶、藕、莲子心、莲子、白果、银杏叶共14种中药。结论:5-HT水平异常可影响胃肠动力、射精潜伏时间和龟头敏感性,中枢5-HT水平升高是IBS与PE的共同发病机制。5-HT1A、5-HT3A等受体与5-HT相互作用可调节胃肠道运动和分泌活动、肠道神经系统,降低肠道高敏感;5-HT1A受体敏感度增加可降低射精阈值促使射精,而5-HT2C受体敏感性增加可升高射精阈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的食管鳞状细胞癌差异基因筛选和相关生物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鳞癌)差异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筛选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寻找食管鳞癌早期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下载食管鳞癌基因芯片数据集GSE26886、GSE77861、GSE100942、GSE20347、GSE23400、GSE38129、GSE17351。首先筛选出各数据集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再筛选出7组数据集共同差异表达的关键基因。分别对差异表达关键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功能、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应用Cytoscape软件和分子复合物检测工具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PPI)模型,筛选出最关键的主效基因。将主效基因的表达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利用Kaplan-Meier数据库分析主效基因与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在7个数据集中共筛选出626个食管鳞癌差异表达关键基因,包括302个上调基因和324个下调基因。基因本体功能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关键基因主要聚集于胶原蛋白结合、细胞周期调控、表皮细胞分化等功能。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关键基因主要聚集于细胞外基质-受体交互作用、p53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信号通路等。PPI共筛选出5个主效基因,分别为Ⅲ型胶原α1链( COL3 A1)、Ⅹ型胶原α1链( COL10 A1)、Ⅵ型胶原α3链( COL6 A3)、Ⅴ型胶原α2链( COL5 A2)、Ⅰ型胶原α1链( COL1 A1)。 COL3 A1、 COL10 A1、 COL6 A3、 COL5 A2、 COL1 A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高表达组患者预后较低表达组差。 结论:食管鳞癌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存在差异表达基因谱, COL3 A1、 COL10 A1、 COL6 A3、 COL5 A2、 COL1 A1为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并与患者预后相关,可能是食管鳞癌诊疗新的分子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红花逍遥片治疗卵巢早衰的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红花逍遥片治疗卵巢早衰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实验验证。方法:应用TCMSP、PubChem数据库获得红花逍遥片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应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得卵巢早衰相关靶点,利用Venn在线工具筛选两者交集基因,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PPI网络,通过Metescap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和“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关键通路-疾病”网络,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红花逍遥片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透明带多肽3(ZP3)和弗式完全佐剂(FCA)建立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模型。红花逍遥片组灌胃红花逍遥片溶液0.56 g/kg,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4周。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卵巢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ESR1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kt、p-Akt表达。结果:获得红花逍遥片与卵巢早衰交集靶点80个,PPI网络包含核心靶点44个,度值排名前5位的活性成分分别为芒柄花素、槲皮素、白桦脂酸、羟基红花黄A和黄芩苷,排名前5位的靶点分别为PPARG、ESR1、AR、AKT1和IL6。核心靶点分子功能主要为受体配体活性,生物过程主要涉及细胞迁移的正向调节,细胞组分主要包括膜筏,主要涉及信号通路有癌症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蛋白聚糖、PI3K-Akt信号通路及HIF-1信号通路等。“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显示,红花逍遥片处方中8味药具有重要核心成分,其中甘草和红花涉及重要核心成分最多。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亲和力良好。实验验证结果显示,红花逍遥片可促进卵泡发育,提高卵巢组织中ESR1表达,并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因子Akt磷酸化水平。结论:红花逍遥片多种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PPARG、ESR1等多个靶点,并通过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治疗卵巢早衰,其潜在活性成分主要为芒柄花素、槲皮素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盐肤木APETALA3/DEFICIENS同源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AP3/DEF(APETALA3/DEFICIENS)基因为MADS-box基因家族的B类基因,在花发育过程中主要参与调控花瓣和雄蕊发育.对盐肤木(Rhus chinensis)AP3/DEF同源基因进行克隆及功能分析,有助于探究其在盐肤木雄蕊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采用RT-PCR技术获得盐肤木AP3/DEF同源基因CDS;利用NCBI CD Search对其序列和结构域进行比较分析;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对AP3/DEF同源蛋白与盐肤木中其它MADS-box转录因子进行蛋白互作验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盐肤木AP3/DEF同源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用过表达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验证盐肤木AP3/DEF同源基因在花器官发育中的功能.结果表明,克隆得到2个盐肤木AP3/DEF同源基因分别命名为RcAP3(GenBank:OR962160)和RcTM6(GenBank:OR962159),根据其氨基酸保守结构域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这2个蛋白序列与漆树科的芒果(Mangifera indica)和阿月浑子(Pistacia vera)AP3/DEF同源蛋白亲缘关系最近.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RcAP3和RcTM6与盐肤木B类蛋白RcPI、C类蛋白RcAG和Rcag存在互作关系,但与A类和E类蛋白不存在互作关系.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RcAP3和RcTM6基因在不同性别盐肤木花芽快速发育期高表达,在花芽发育早期和开花后表达水平较低;RcAP3在雌花、雄花和两性花的花芽分化过程中均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而RcTM6在两性花中显著表达,在雄花和雌花中表达量很低.两性花快速生长期,RcAP3在花瓣和雄蕊中高表达且差异很小,而RcTM6在雄蕊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花器官.RcAP3基因能恢复拟南芥ap3-3突变体花瓣和雄蕊的缺陷表型,RcTM6过表达则导致拟南芥花瓣、雄蕊和子房缩短,花药败育,表明盐肤木中同属AP3/DEF亚家族的同源基因RcAP3和RcTM6存在功能分化.RcAP3促进花瓣和雄蕊发育,而RcTM6抑制雄蕊发育.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盐肤木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黄芪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黄芪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中筛选黄芪有效成分及药物作用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中筛选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疾病靶点;运用Venny在线工具筛选两者的交互基因;通过Cytoscape3.7.2 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采用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互作(PPI)信息,进一步通过CytoNCA 插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核心靶点蛋白;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互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使用分子对接技术进一步明确其发挥治疗作用的分子;最后,采用血清饥饿法建立POI细胞模型,给予黄芪中的有效化合物槲皮素进行干预,通过Tunel染色、蛋白质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WB)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出黄芪的32个有效化合物及552个基因靶点,从疾病数据库中筛选出730个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疾病靶点,两者共62个交集基因,其中黄芪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quercet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山奈酚(kaempferol)、丁子香萜(Mairin)、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和芒柄花黄素(astragaloside IV),10个POI的潜在核心靶基因为ALB、INS、AKT1、ACTB、TP53、TNF、ESR1、CASP3、STAT3和PTEN;潜在靶点基因主要参与调控JAK2/STAT3、PI3K/Akt信号通路;分子对接验证了黄芪主要活性化合物与核心蛋白STAT3和Akt1存在较强的结合作用;细胞实验结果发现,黄芪中的重要活性化合物槲皮素能促进JAK2/STAT3信号通路关键分子JAK2及STAT3的磷酸化水平,改变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论: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表明中药黄芪能通过调节对雌二醇的反应、抑制凋亡过程以及调控JAK-STAT和PI3K-Akt信号通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