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荷载紫杉醇的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构建荷载紫杉醇的普朗尼克F127-聚乙烯亚胺聚合物/胆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胶束, 然后将其包载到脂质体中增加稳定性, 并对其理化性质和对癌细胞的杀灭能力进行考察.采用薄膜法制备紫杉醇聚电解质复合物胶束, 以载药量为指标筛选最佳处方.然后将其包裹到脂质体中, 并对粒径、Zeta电位、微观形态、载药量、体外释放进行测定.以多药耐药人乳腺癌细胞 (MCF-7/Adr) 为模型, 考察荷载紫杉醇脂质体的细胞毒性.紫杉醇脂质体的粒径为125.5 nm, Zeta电位为-4.05 mV, 载药量为 (5.83±0.78) %, 脂质体外观圆整, 基本没有粘连.相比紫杉醇游离药物, 脂质体具有明显控制释放的特点.细胞毒性结果显示, 相比游离药物脂质体具有更好地杀灭癌细胞的能力.荷载紫杉醇的脂质体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较强地杀灭癌细胞的能力,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药物释放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颗粒酶B基因纳米粒与盐酸多柔比星共载温敏凝胶的制备及初步理化性质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设计以温敏凝胶作为颗粒酶B质粒 (pGZMB) 和盐酸多柔比星 (DOX·HCl) 的共载载体以期实现基因和化疗药物联合治疗.选择支链型聚乙烯亚胺 (bPEI) 作为pGZMB的载体, 自组装形成bPEI/pGZMB纳米粒,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粒径电位结果研究形成bPEI/pGZMB纳米粒的最优质量比并对最优处方的外观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转染能力进行考察.以胶凝温度为指标考察温敏凝胶基质普朗尼克F127与普朗尼克F68的用量及共载入bPEI/pGZMB纳米粒和DOX·HCl后对胶凝温度的影响, 结合胶凝时间和通针性结果优化共载bPEI/pGZMB纳米粒和DOX·HCl的F127/F68温敏凝胶 (DOX·HCl&bPEI/pGZMB-G) 处方, 并对其流变学、体外释放特性、凝胶材料的细胞毒性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优质量比90∶32制备的bPEI/pGZMB纳米粒形态圆整, 大小较为均一, 平均粒径为 (60.19±0.68) nm, 平均电位为 (8.86±1.08) m V, 且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最优处方制备的DOX·HCl&bPEI/pGZMB-G在室温下为溶液状态, 当温度在37℃时可转变为凝胶状态, 流变学性质考察结果也说明DOX·HCl&bPEI/pGZMB-G具有良好的温度敏感特性并表现为假塑性流体特征;体外释放结果显示与溶液组相比温敏凝胶组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体外抗增殖实验证明了温敏凝胶材料细胞毒性较低, 安全性良好.以上结果表明以F127/F68为基质的温敏凝胶可作为DOX·HCl和pGZMB肿瘤治疗局部给药良好的共递送载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普朗尼克对多西他赛耐药的人乳腺癌细胞毒性及摄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考察不同型号的普朗尼克(pluronic)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及对多西他赛耐药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DTX)毒性及摄取的影响,筛选出最优型号,以供后续制备普朗尼克载多西他赛胶束.方法:选取L61、P85、P105、P123、F68、F127共6种型号普朗尼克,采用CCK-8法测定其对MCF-7及MCF-7/DTX的细胞毒性,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两种细胞对多西他赛的摄取量.结果:F68、F127对MCF-7及MCF-7/DTX的毒性较弱,F127的肿瘤细胞毒性最弱;而L61、P85、P105、P123对两种细胞的毒性相对较强,且L61的肿瘤细胞毒性最强.在浓度为50~1000μg·ml-1的范围内,普朗尼克的肿瘤细胞毒性与其浓度成正相关,浓度越高,毒性越强.在24~72 h内,同一浓度的普朗尼克,作用时间越长,毒性越强,细胞毒性与作用时间也成正相关.6种型号普朗尼克均可促进MCF-7对多西他赛的摄取,仅有P85、P105、P123可促进MCF-7/DTX的摄取,而L61、F68、F127对耐药细胞摄取量基本无促进作用,其中P123促进两种肿瘤细胞摄取多西他赛的能力最强.结论:HLB值小的普朗尼克,肿瘤细胞毒性更强.随着浓度升高,作用时间增长,其毒性增强.P85、P105、P123可促进耐药细胞对多西他赛的摄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氯诺昔康F127原位凝胶剂体内外释药相关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将普朗尼克F127和F68联合应用作为凝胶基质制备载氯诺昔康的原位凝胶剂,并对其体内外释药相关性进行研究.以胶凝温度、胶凝时间和通针性为评价指标,采用冷溶法制备氯诺昔康原位凝胶剂.首先,通过单因素考察筛选空白原位凝胶和载药原位凝胶的最佳处方,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然后,采用动态膜透析法测定氯诺昔康原位凝胶剂的体外释药性,以大鼠为研究对象,皮下注射给药研究氯诺昔康原位凝胶剂的体内释药性;最后,采用体外释放曲线与体内吸收曲线各时间点分别相关的方法评价其体内外相关性.结果表明最佳处方的原位凝胶剂含20%的F127、2.3%的F68,且为假塑性流体,胶凝温度为36℃,胶凝时间为(252±1.53)s,通针性好;12 h体外累积释放百分率为82.33%,与氯诺昔康溶液相比具有明显缓释效果;大鼠皮下注射给药后,由体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可知,与溶液相比,氯诺昔康原位凝胶剂在皮下滞留量较多;采用Loo-Riegelman法计算体内吸收百分数,评价原位凝胶剂的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r =0.964 1.说明氯诺昔康F127原位凝胶剂制备工艺简单,大鼠皮下注射给药体内外相关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表面活性剂修饰的汉防己甲素PLGA纳米粒制备表征及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基于纳米粒的递送系统,以改善天然化合物汉防己甲素对肺癌的功效.方法:选取聚乙烯醇、普朗尼克-F127和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3种不同的稳定剂,采用单乳化扩散溶剂挥发法制备载汉防己甲素的PLGA纳米粒,考察不同稳定剂对载药纳米粒粒径、ξ电位以及对肺癌A549细胞摄取的影响.结果:2%,1%和0.1%浓度的PVA、PF127和DMAB制备的纳米粒呈表面光滑、大小均一的球形,粒径范围均控制在180~200 nm;药物包封率为50%~60%;体外释放实验显示,在pH7.4的PBS溶液中3组载药纳米粒均呈现缓慢持续释药;细胞学实验结果表明3组纳米粒给药系统均表现出比药物更强的抗肿瘤活性.结论:对PLGA进行表面修饰制备的纳米载体能使汉防己甲素的给药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种可用于黑色素瘤靶向递药的透明质酸纳米凝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且发病率逐年上升.本研究制备了一种能特异性靶向黑色素瘤的透明质酸纳米凝胶,将巯基化的透明质酸修饰于表面功能化的普朗尼克F127-TPGS混合胶束制备共价交联的纳米凝胶.通过测定粒径考察其体外稳定性;细胞毒性实验考察该载体材料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细胞摄取实验定量和定性考察B16F10黑色素瘤细胞对该纳米凝胶的摄取情况.结果 显示,本研究制备了一种30 nm左右的小粒径纳米凝胶,该纳米凝胶对小鼠3T3成纤维细胞与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均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与低表达CD44受体的3T3细胞相比,高表达CD44受体的B16F10细胞的摄取效率显著增加(P<0.0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负载和厚朴酚F127/TPGS二元混合胶束的制备及促进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旨在使用普朗尼克F127(F127)和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TPGS)制备自组装胶束,提高和厚朴酚(HK)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抗肿瘤活性.方法 负载和厚朴酚F127/TPGS二元混合胶束(HK-M)最佳处方采用乙醇溶剂蒸发法制备,以透射电镜(TEM)、HPLC对其进行表征,用透析袋法测定HK-M中HK的累积释放量,用Caco-2测定HK-M的渗透性,并评价其生物利用度和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 当F127:TPGS(4:1),HK-M为透明无色,粒径(23.28±2.01)nm,胶束呈球形且均匀.HK-M中HK的溶解度显著增加至4.76 mg/mL,HK-M具有较好的稳定性.HK包封于混合胶束中,可实现HK的持续释放.HK-M增强HK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渗透性.与游离HK相比,HK-M的相对口服生物利用度增加了1.17倍.此外,HK-M对肿瘤体积的抑制率(35.17%)高于HK组(14.86%).结论 HK-M能改善HK的溶解性、口服生物利用度和抗肿瘤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同轴打印小直径组织工程血管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心血管疾病患病的增加,临床上对血管移植物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利用涤纶和聚四氟乙烯制备大直径血管(>6mm)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小直径(<6 mm)血管常因血栓和感染导致移植的失败,因此构建内皮细胞贴附的组织工程血管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合成RGD修饰的海藻酸钠(RGD-alginate,RGD-ALG)以及甲基丙烯酸化的明胶(methacrylated gelatin,GelMA),利用氯化钙溶液溶解的普朗尼克F127作为牺牲材料,利用同轴打印制备出组织工程血管.通过选择不同直径的同轴打印喷嘴以及调节打印参数,可以制备出不同直径的组织工程血管.制备出的组织工程血管可以承受人生理状态下的血管压力,可以进行稳定的灌流培养,并且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在通入组织工程血管中后可以稳定贴附在管壁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不同稳定剂对槲皮素纳米晶体外溶出及大鼠体内口服药动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制备不同稳定剂修饰的槲皮素纳米晶(quercetin nanocrystals,QT-NCs),探讨稳定剂种类对QT-NCs体外溶出和口服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羟丙甲纤维素E15 (HPMC-E15)、普朗尼克F127(F127)和甘草酸(glycyrrhizinic acid,GL)为稳定剂,采用介质研磨法分别制备3种QT-NCs,即QT-NCs/F127、QT-NCs/HPMC E15、QT-NCs/GL,并进行形态、晶型表征,考察其体外溶出及口服药动学.结果 3种稳定剂修饰的QT-NCs的粒径均约为200 nm,PDI约为0.20,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QT-NCs均呈短棒状及不规则的颗粒状;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QT-NCs均以结晶态存在;体外溶出结果显示,与槲皮素原料药相比,3种稳定剂修饰的QT-NCs的累积溶出度均明显提高,且30 min内累积溶出率QT-NCs/F127(74.90%) >QT-NCs/GL (59.30%) >QT-NCs/HPMC E15 (53.65%);药动学结果显示,与槲皮素原料药相比,3种稳定剂修饰的QT-NCs口服生物利用度均显著提高,且AUC0~t呈如下顺序:QT-NCs/E15 (78.09±6.05) mg·h/L>QT-NCs/GL(61.72±7.59) mg·h/L>QT-NCs/F127 (49.94±9.30) mg·h/L.结论 纳米晶能够显著改善槲皮素的体外溶出及口服生物利用度,稳定剂种类对QT-NCs的体外溶出和口服药动学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共载多柔比星与双硫仑Pluronic P123/F127胶束的工艺优化及逆转乳腺癌耐药性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制备一种具有固定药物比、可有效改善乳腺癌耐药性并抑制乳腺癌细胞活性的共载多柔比星与双硫仑(disulfiram)普朗尼克(Pluronic)P123/F127胶束.方法 采用四甲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法)筛选最佳协同药物比,薄膜水化法制备形成胶束.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的处方制备胶束,对其进行表征和体外释放评价.采用MTT实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进行体外活性评价.结果 最佳协同药物摩尔比为1:1.最优处方为总材料量140.55 mg,总投药量9.38 mg,P123质量分数为80%.胶束粒径及Zeta电位为33.88 nm和3.29 mV,在电镜下呈分布均匀的类球型.体外释放结果证实两药具有一定的pH敏感性,并最终能以固定药物比释放.与游离多柔比星的治疗效果相比,胶束使药物在肿瘤细胞核内显著积聚,MCF?7和MCF?7/ADR细胞的IC50值显著降低(1/29.65及1/94.8).结论 该研究制备的胶束工艺优良、稳定性良好,可靶向于MCF?7和MCF?7/ADR细胞,以固定比缓慢释放两种药物,发挥协同作用,显著逆转MCF?7/ADR细胞的耐药性,增强体外抗肿瘤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