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犀草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体外肠吸收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制备木犀草素纳米混悬剂(luteolin nano-suspension,LNS),以提高木犀草素的水溶性、溶出速度和小肠吸收.方法 采用微沉淀-高压匀质法制备LNS,以粒径、稳定性、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ζ电位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筛选法对处方进行了初步优化.采用动态光散射法、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和X射线粉末衍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PD)对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再采用桨法考察纳米混悬剂的体外溶出度,通过大鼠外翻肠模型实验,考察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不同部位的肠段对药物的吸收情况.结果 以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D-α-tocopherol polyethylene glycol 1000 succinate,TPGS)作为稳定剂,稳定剂与药物质量比为1∶1时,可以制备得到粒径为210nm左右,分散性和储存稳定性良好的LNS;其ζ电位在(-16.30±0.78)mV,透射电子显微镜图显示,LNS呈均匀分散的球形或椭圆形纳米粒;DSC和XRPD研究结果表明,制备成LNS后,没有改变木犀草素的结晶状态;而体外溶出实验结果表明,LNS可以明显提高木犀草素的过饱和溶出度;外翻肠实验结果证实,LNS虽然不能改变木犀草素在小肠中的吸收部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木犀草素的吸收速率和吸收量.结论 所制备的LNS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水溶性、溶出速度和小肠吸收,用于木犀草素口服给药的潜在剂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铁死亡途径的五味子乙素抗肝癌细胞增殖机制及其微乳增效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基于铁死亡途径探究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Sch B)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通过制备成微乳以增强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效果.方法 采用CCK-8 法和平板克隆法检测Sch B对人肝癌HepG2、Huh7 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检测肝癌细胞内线粒体形态的变化、Fe2+及氧化相关指标的含量、铁死亡过程相关因子表达,来评估Sch B对肝癌细胞内Fe2+积累、脂质过氧化程度和铁死亡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伪三元相图和 Box-Behnken 响应面法筛选基于 D-α-生育酚聚乙二醇琥珀酸酯的微乳(D-α-tocopheryl polyethylene glycol succinate-based micromulsion,T-ME)处方,对五味子乙素微乳(Sch B-T-ME)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和表征.通过CCK-8 法比较Sch B-T-ME与游离Sch B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效果.结果 Sch B可呈剂量相关性地抑制肝癌细胞增殖.Sch B通过下调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和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蛋白溶质载体家族 7 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以及上调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 4(acyl-Co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导致肝癌细胞抗氧化系统失调,促进脂质过氧化,从而引起肝癌细胞死亡.成功制备了Sch B-T-ME,其平均粒径为(38.29±1.97)nm,Zeta电位为(-4.73±0.36)mV,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olymer dispersity index,PDI)为 0.266±0.011.与游离的Sch B相比,Sch B-T-ME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结论 Sch B能够通过铁死亡途径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制备的Sch B-T-ME可明显增强Sch B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熊果酸及其氨基酸酯前体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熊果酸浓度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探讨熊果酸及其氨基酸酯前体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变化.方法 取雄性大鼠,经口给药70 mg·kg-1(以熊果酸含量计)的熊果酸原料药,熊果酸-维生素E琥珀酸聚乙二醇酯混合液,熊果酸苯丙氨酸肌氨酸酯盐酸盐-维生素E琥珀酸聚乙二醇酯溶液.采用沉淀蛋白法处理血浆样品,以塞来昔布作为内标,色谱柱为Acquity UPLC?BEH C18(50 mm×2.1 mm,1.7 μm)柱,流动相为体积分数0.025%氨水乙腈-10 mmol·L-1乙酸铵-体积分数0.1%氨水溶液(体积比70∶30),流速0.4 mL·min-1,采用大气压化学电离源,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结果 血浆中熊果酸在质量浓度100~10 000 μg·L-1内线性良好.与原料药比较,熊果酸-维生素E琥珀酸聚乙二醇酯混合液组和熊果酸苯丙氨酸肌氨酸酯盐酸盐-维生素E琥珀酸聚乙二醇酯溶液组的熊果酸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了8.43 倍和19.52 倍(P<0.05).结论 经口给药后熊果酸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前体药物熊果酸苯丙氨酸肌氨酸酯可提高熊果酸的经口给药生物利用度.分析方法符合生物样品的测定要求,适用于大鼠血浆中熊果酸质量浓度的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的制备及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优化胡桃醌普郎尼克F127(F127)/聚乙二醇琥珀酸酯(D-alpha tocopheryl polythylene glycol succinate,TPGS)混合胶束的制备工艺,并对该混合胶束进行表征和体内药效学研究.方法 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以包封率为指标,用单因素和3因素3水平响应面实验优化胡桃醌混合胶束的制备工艺.用透射电镜和马尔文粒度仪对混合胶束进行表征.用透析袋研究其体外释放度.通过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结肠HE切片研究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体内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结果 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的最佳制备工艺:药物∶载体=1∶50、F127∶FPGS=4∶5、水化体积为10 mL、水化时间为1 h、乙醇体积为1 mL.对最优处方进行验证,得到胡桃醌的平均包封率为90.53%,与预测值(85.32%)偏差较小.透射电镜下混合胶束呈球形,形态完整且分布均匀.平均电位为(-3.86±3.05)mV,平均粒径为(13.91±0.15)nm,PDI为(0.092±0.009).体外释放度实验结果显示,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的累积释放度大于胡桃醌混悬液.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干预后,小鼠DAI值下降,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得到缓解.结论 经响应面优化的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制备工艺条件稳定,且可增加胡桃醌溶解度,增强胡桃醌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基于缓释递药系统的姜酮混合胶束构建及其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研究混合胶束包载姜酮后的药物性能以及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影响.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姜酮/F68/F127/TPGS混合胶束(Z-TPGS-Ms),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最优处方,观察胶束形态,测定粒径、包封率及载药量,考察胶束稳定性.通过体外释放实验和体内药动学考察Z-TPGS-Ms释放效果,并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模型,考察抗NAFLD作用.结果:Z-TPGS-Ms粒径为(20.78±1.32)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8.01%± 0.17%)和(6.47%±1.06%).Z-TPGS-Ms稳定性良好,体外累积释放率明显高于原料药,实现姜酮在体内缓慢释放.与姜酮相比,Z-TPGS-Ms治疗NAFLD效果明显改善.结论:基于缓释递药系统制备的姜酮混合胶束稳定、均一、载药量高,可实现缓释递药,提高体外治疗NAFLD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冰片修饰五味子乙素胶束处方优选及体外对bEnd.3细胞靶向性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优化冰片修饰五味子乙素胶束(Borneol-Schisandrin B-Micelles,Bor-Sch B-Ms)处方,并对其体外脑靶向作用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Bor-Sch B-Ms;对Soluplus/TPGS1000质量比(mg/mg)、Soluplus/五味子乙素质量比(mg/mg)和水化温度(℃)进行优化,确定Bor-Sch B-Ms的最优处方制备工艺;并对最优处方工艺制得的胶束进行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胶束中五味子乙素进行含量测定,以测得Bor-Sch B-Ms的包封率;利用不同药物对小鼠脑内血管内皮细胞(bEnd.3)的荧光摄取实验进行Bor-Sch B-Ms体外靶向性评价.结果 最优处方为 Soluplus 120 mg,Soluplus/TPGS 1000=2∶1,Soluplus/五味子乙素=12∶1,DSPE-PEG2000 2mg,水化温度 40 ℃,处方量为5 mL.所得最优胶束的粒径为(93.72±0.65)nm,电位为(-2.73±0.35)mV,Bor-Sch B-Ms的包封率为(93.54±0.86)%.体外细胞摄取实验显示,与五味子乙素胶束组(Sch B-Ms)相比,Bor-Sch B-Ms组细胞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通过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确定Bor-Sch B-Ms最优处方,制备得到的Bor-Sch B-Ms具有潜在的脑靶向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乳化α-生育酚琥珀酸酯纳米乳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索以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做乳化剂,制备α-生育酚琥珀酸酯纳米乳(T-NE),对纳米乳进行处方优化、制备方法以及制剂学性质考察,并且评价其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方法 自2022年1―4月,先后通过水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根据纳米乳区域确定最优处方,再采用乳化蒸发法制备,并对其进行了理化性质评价,包括类型确定、形态学考察、粒径大小和分布、Zeta电位、载药量和稳定性,并通过细胞活力实验(MTT)进行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评价.结果 T-NE的最优处方为α-生育酚琥珀酸酯(α-TOS)、维生素E、TPGS、聚乙二醇400质量比1∶1∶2∶1;所制得T-NE为O/W型,外观呈类球形且无粘连;载药量为(20.15±1.91)g/L,粒径为(258.8±3.48)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36±0.03,Zeta电位值为(-27.0±0.46)mV;4℃和25℃条件下放置稳定性良好,且适宜室温长期贮存;与游离的α-TOS药物溶液相比,T-NE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及人卵巢癌细胞系(A2780)细胞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16.68μmol/L和7.50μmol/L,且空白纳米乳基本无毒性作用.结论 该实验制备的T-NE外观均一呈类球形,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载药量高稳定性好,同时表现出比游离α-TOS更为优异的抗肿瘤细胞活性作用,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柚皮素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制备柚皮素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以稳定剂种类、稳定剂与磷脂复合物用量比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粒径、PDI、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形态,进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测定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磷脂复合物解离率、累积释放度.24 只大鼠随机分为4 组,分别灌胃给予柚皮素及其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的 0.5%CMC-Na混悬液(30 mg/kg),于 0、0.25、0.5、1、1.5、2、3、4、5、6、8、10、12 h采血,HPLC法测定柚皮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优处方为磷脂复合物用量 50 mg,稳定剂PVP K30+ TPGS(1 ∶ 1),稳定剂与磷脂复合物用量比例 3 ∶ 1,均质压力 100 MPa,均质次数 10 次.所得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呈类球形或椭圆形,平均粒径、PDI、Zeta电位分别为(260.53±25.86)nm、0.160±0.024、(-31.08±1.37)mV.柚皮素以无定型状态存在于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中,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磷脂复合物解离率升高,4 h内累积释放度达 90%以上.与原料药、纳米混悬剂比较,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 tmax缩短(P<0.05),Cmax、AUC0~t、AUC0~∞升高(P<0.05,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至 4.38 倍.结论 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可提高柚皮素溶解度、溶出度,促进其体内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新型紫杉醇纳米粒的构建及其体外表征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制备紫杉醇/明胶接枝环糊精(Gel-CD)/聚乙二醇2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2000)载药纳米粒,并对其性质及体内分布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探头超声波法制备紫杉醇纳米粒,测定其粒径、PDI、Zeta电位、包封率及载药量;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动态透析考察药物的体外释放情况;HPLC法测定药物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紫杉醇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367.5±1.35 nm,PDI为0.254±0.08,Zeta电位为-6.54±0.05 mV,包封率为83.62%±6.76%,载药量为6.38%±0.29%;外观为乳白色近球形,大小分布均匀;144 h的累积释放率约86%.紫杉醇纳米粒可减少紫杉醇在心脏组织的分布,降低其不良反应.结论 紫杉醇/Gel-CD/TPGS-2000纳米粒性质优良,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可降低紫杉醇的心脏不良反应,为紫杉醇新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包被siRNA的叶酸改性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编辑人员丨2024/1/6
目的 构建可以稳定负载并有效释放siRNA的叶酸改性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FA-TPGS)纳米材料并观测其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毒性和剪切型X-框结合蛋白1(XBP1s)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FA-TPGS与罗丹明B(RhB)标记的XBP1 siRNA按照5∶1比例混合均匀得到包被XBP1 siRNA的纳米复合物(FT@XBP1).通过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对FT@XBP1表征,同时计算XBP1 siRNA从FT@XBP1纳米载体中释放的药量.应用扫描电镜(SEM)、CCK-8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FT@XBP1的细胞毒性,并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FT@XBP1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XBP1s的抑制作用.结果 FA-TPGS与siRNA具有良好的结合作用,其中FT@XBP1的平均粒径为(200±20)nm.相对释放结果提示,酸性环境(pH 5.0)有利于siRNA从FT@XBP1中释放.CCK-8和凋亡实验均显示,FT@XBP1对RAW264.7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影响较小,且FT@XBP1处理可显著抑制RAW264.7中XBP1s蛋白的表达(P<0.001).结论 叶酸修饰的TPGS纳米载体可有效包载XBP1 siRNA,抑制巨噬细胞XBP1s表达且细胞相容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