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降阶技术体系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降阶技术体系。方法:通过广泛的文献分析,小组讨论后初步确定技术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对20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结果:两轮专家函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0%、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5,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489( P<0.01),函询专家经验丰富。构建的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降阶技术体系可靠性高。构建的技术体系包括7项维度和56项技术条目。 结论:构建的暴力降阶技术体系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可靠性,为医院工作场所实时应对暴力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我效能联合系统化情绪干预对急诊科护士医疗暴力应对能力、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感及职业倦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自我效能联合系统化情绪干预对急诊医学中心护士医疗暴力应对能力、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感及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急诊医学中心36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4月开始对全科护士进行自我效能干预联合系统化情绪干预,对比干预前后急诊医学中心护士医疗暴力应对能力、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感及职业倦怠的变化情况。结果:自我效能干预联合系统化情绪干预实施后,护士医学暴力应对能力各维度[诱因识别能力(11.56±2.78)分,现场控制能力(12.37±2.55)分,事后处理能力(13.41±2.68)分]和总评分[(37.52±3.74)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分别为(7.35±2.42)分,(8.42±2.31)分,(8.73±2.27)分,(24.75±3.25)分](均 P<0.05);护士自我效能感评分[(34.42±5.24)分]明显高于实施前[(23.76±3.46)分]( P<0.05);护士职业认同感各维度和总评分[(122.43±9.84)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88.25±7.37)分](均 P<0.05);自我效能干预联合系统化情绪干预实施后,护士职业倦怠中情感衰竭[(24.31±2.65)分]和去人格化[(14.62±2.17)分]两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实施前[分别为(38.79±3.73)分,(23.14±2.32)分],个人成就感维度评分[(41.35±3.84)分]明显高于实施前[(32.62±3.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自我效能联合系统化情绪干预可有效提升护士医疗暴力应对能力,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水平和职业认同感,减轻护士职业倦怠的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能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实验动物伦理问题及解决办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医学实验及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动物伦理观及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应对措施,使动物伦理和动物福利在医学实验中得以真正地体现。方法:本研究针对实验动物伦理认知情况、动物实验是否道德和如何看待动物伦理与实验教学问题,以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认知情况等3个方面,制定了含25条问题的“基础机能实验中心动物实验问卷调查表”。采用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对湖北医药学院2017级留学生(五年制)、2017级五年制本科生和2018级护理(四年制)学生及教师、科研人员及实验动物中心从业人员(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以百分比表示。结果:本研究调查表回收率为98.04%(2 451/2 500)。其中实验动物中心从业人员、教师及科研人员实验动物伦理观清晰明了,但学生中普遍存在伦理观滞后现象。有16.24%(398/2 451)的学生未接受过动物实验伦理教育和培训,29.46%(722/2 451)的不清楚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7.14%(175/2 451)的认为动物实验不道德。对动物福利及伦理知识的认知情况模糊占比29.54%(724/2 451)。不熟悉操作步骤的占25.91%(635/2 451)。操作失误导致动物额外受伤中,无所谓的占9.38%(230/2 451);动物大出血后如何处理中,选择放弃实验的占7.83%(192/2 451),及时止血并输液后继续实验仅占5.43%(133/2 451),而是否做与本次实验无关操作的占9.26%(227/2 451)。在实验结束后采用放血处死动物的占2.28%(56/2 451)、只有5.51%(135/2 451)的学生选择过量麻醉安乐死,且仍有1.96%(48/2 451)选择颈椎脱臼、暴力处死。对动物尸体时选择缅怀2 min的仅占15.79%(387/2 451)。仅有32.56%(798/2 451)的被调查者了解虚拟仿真实验,34.92%(856/2 451)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或实验教学录像代替现有活体动物实验,77.56%(1 901/2 45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结论:加强学生实验动物伦理观教育势在必行,这有利于医学生建立正确的实验动物伦理观,使“3R”原则和动物福利得以真正落实于实验教学和科研实验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多阶段动态防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构建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多阶段动态防控模型,建立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防控介入点及防控措施体系,为医院及医务人员有效预防和应对此类事件提供指导。方法:应用危机管理理论,构建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防控模型,采用德尔菲法筛选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防控介入点及防控措施。结果:构建了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多阶段动态防控模型,依据防控模型建立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防控介入点及防控措施体系,该体系共分为3个阶段。其中事前阶段包含10个介入点和48条应对措施,事中阶段包含6个介入点和17条应对措施,事后阶段包含3个介入点和12条应对措施。结论:针对不同介入点选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对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事件进行多阶段的动态防控,有助于避免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以及降低暴力事件损害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临床实习护生经历横向暴力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横向暴力普遍存在于临床实习护生群体中且影响深远,文章从国内外临床实习护生群体遭受横向暴力的现况、原因、应对措施方面进行总结,以便于探索和发现有效预防横向暴力发生的策略,促进护理职业健康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视域下护士工作场所暴力认知差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护士工作场所暴力(WPV)经历者、目击者对WPV的认知情况,并分析其差异性,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采取目的抽样法选取2018年2—5月苏州市某医院WPV经历者、目击者26名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访谈,然后对资料进行内容分析。结果:不同视域下护士对WPV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即WPV主体责任归属、预先识别及组织支持。经历者认为暴力发生患方主体责任大、WPV难以提前识别、组织支持缺乏;而目击者表示护患双方主体责任相当、WPV能够预先识别、组织支持方式需多样化。结论:不同视域下护士对工作场所暴力认知存在差异,医院管理层应根据WPV经历者、目击者的反映和需求,加强安保建设,提高护士暴力识别与应对能力,降低医院暴力事件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职场正念在护士工作绩效与职场暴力经历中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护理职场暴力经历、工作绩效现状,分析职场正念在护士工作绩效与职场暴力经历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6年3—5月采用医疗职场暴力问卷、工作绩效量表和职场正念量表对我国8个省份776名护士遭遇的职场暴力、工作绩效以及职场正念进行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以及中介效应分析方法评价三者关系以及职场正念的中介作用。结果:共收集776份问卷,有效问卷696份。696名护士医疗职场暴力问卷得分为(1.21±0.78)分,职场正念量表得分为(4.74±0.63)分,工作绩效量表得分为(3.77±0.96)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护士工作绩效与职场正念呈正相关( r=0.235, P<0.01);护理职场暴力与工作绩效( r=-0.098, P<0.05)、职场正念与职场暴力( r=-0.217, P<0.01)呈负相关。职场暴力对工作绩效的总效应为( β=-0.130 6, P<0.01),职场正念在两者关系之间扮演中介角色,中介效应为-0.067 5。 结论:在职场中经历的患者及家属暴力会破坏护士的职业沉浸度、警觉以及组织接纳水平,从而制约了护理工作绩效发挥,故增加护士在预防暴力方面的培训以及应对暴力的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互联网技术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管理提供了新方式。本文从事前预警、事中应对和事后管控3个方面综述"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化技术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领域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不足之处,为医院进一步有效预防工作场所暴力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情境教学模式在护理本科生对精神科工作场所暴力识别及应对中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情境教学模式在护理本科生对精神科工作场所暴力识别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深圳市康宁医院101名精神科实习的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签法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49人)和对照组(52人)。研究组运用情境理论进行暴力风险识别及应用培训,对照组运用常规教学方法。对培训前后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培训前两组护生在暴力知识技能、工作场所遭受暴力频度以及对各种暴力恐惧程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培训后研究组在暴力知识与技能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工作场所遭受暴力的频次低于对照组;对各种暴力恐惧程度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授课方式得分(79.98±8.413)高于对照组(68.38±6.8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情境教学模式可显著提升精神科护理实习生暴力风险识别及应对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效降低工作中的暴力伤害和对精神科暴力的恐惧程度,提高暴力培训质量,带教效果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精神科护士攻击应对信心与创伤后成长间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在精神科护士攻击应对信心和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7—9月选取广东省5所精神专科医院经历过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1 200名精神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患者攻击应对信心量表(CCPAI)、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对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护士攻击应对信心、心理弹性、创伤后成长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采用Process插件进行非参数重复测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本次问卷共发放1 200份,剔除无效问卷135份,有效回收率为88.75%。结果:1 065名精神科护士攻击应对信心得分为(35.41±7.56)分,心理弹性总分为(65.55±16.73)分,创伤后成长总分为(65.32±16.60)分;创伤后成长总分与攻击应对信心呈正相关( r=0.371, P<0.01),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 r=0.663, 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攻击应对信心、坚韧维度、自强维度、婚姻状况、职称是精神科护士创伤后成长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P<0.05)。心理弹性在攻击应对信心和创伤后成长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6.69%)。 结论:精神科护士的创伤后成长、攻击应对信心、心理弹性处于中等水平。经历过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精神科护士的创伤后成长、攻击应对信心、心理弹性三者密切相关,心理弹性在攻击应对信心和创伤后成长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可通过干预精神科护士的攻击应对信心及心理弹性改善其创伤后成长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