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环卫工人职业伤害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深圳市环卫工人职业伤害的发生情况,为环卫工人职业伤害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5至11月,通过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部分街道环卫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2 200份问卷,有效问卷2 167份(有效回收率98.5%)。收集环卫工人社会人口学资料、工龄、工种和职业伤害发生情况等资料,分析其职业伤害的分布特征及与工种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2 167名环卫工人中,240人(11.1%)发生过职业伤害。环卫工人职业伤害发生较多的为锐器伤、中暑及机动车交通事故,发生率分别为6.1%(133/2 167)、2.4%(53/2 167)和1.7%(36/2 167)。不同工龄和工种环卫工人职业伤害发生情况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工龄超过5年的环卫工人职业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工龄低于5年的工人( P<0.05);垃圾整理及运输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7.9%,21/265),手动清扫人员中暑发生率较高(3.1%,42/1 366),机械化清扫人员机动车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5.4%,10/184)。 结论:深圳市环卫工人发生职业伤害的情况较多,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不同工种以及不同种类职业伤害的发生,提高环卫工人职业健康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诊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筛选急诊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急诊手术创伤患者(车祸、坠落、工程事故等)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围术期各项临床指标,根据术后1个月是否发生PTSD分为PTSD组和非PTSD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PTSD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12例患者,术后1个月PTSD发生率为19.9%。与非PTSD组比较,PTSD组术前VAS评分、性别比例、术中使用丙泊酚、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和术后入ICU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使用丙泊酚、术前高VAS评分和术后转入ICU是PT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是预防PTSD发生的保护因素( P<0.05)。 结论:术中使用丙泊酚、术前高VAS评分和术后入ICU是急诊创伤患者术后PT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是预防PTSD发生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飞行空间定向障碍发生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综述飞行空间定向障碍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展望。资料来源与选择:国内外该领域相关文献。资料引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表的相关书籍文献41篇。资料综合:飞行空间定向障碍发生率高、对飞行安全威胁大,且与神经中枢密切相关,对飞行空间定向障碍发生机制及神经中枢机制的研究尤为必要。由于生理状态下空间认知的研究进展缓慢,所以飞行空间定向障碍机制的早期研究大都停留在宏观层面。随着近年来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飞速发展,揭示了海马、内嗅皮层及边缘系统在生理状态下构建空间认知地图的部分机制,为开展飞行空间定向障碍中枢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和基础。结论:研究飞行空间定向障碍发生机制,可以为其预警和预防提供新的有针对性的干预靶点,对有效降低飞行空间定向障碍的发生率以及导致的事故率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预防输液室安全事故发生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在预防输液室安全事故发生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6月在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接受门诊输液的患者754例设为对照组,为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实施前;在实施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后,随机选取2019年7~12月在该院接受门诊输液的患者754例设为观察组。对实施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前后护理质量、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实施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操作技术、基本素质、岗位职责以及输液质量的评分均明显大于实施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应用于输液室质量安全管理中,能够有效避免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减少护患纠纷,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精神障碍患者跌倒事件108例分析及预防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精神障碍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风险因素,以针对性改进预防对策,提升护理质量。方法:收集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深圳市康宁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院内发生的精神障碍患者跌倒事件10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描述性研究设计,分析与跌倒事件相关的临床指标。结果:108例跌倒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69例;年龄范围12~88岁,年龄(46.0±18.5)岁,< 60岁87例(80.6%),≥ 60岁21例(19.4%);住院时间(32.2±50.4)d;精神分裂症37例,抑郁发作13例,双相障碍15例,其他(癫痫、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等)43例。在108例跌倒事件中,在入院时被评估为跌倒高危人群40例(37.0%),未被评估为高危人群68例(63.0%);跌倒地点:床旁38例(35.2%),走廊43例(39.8%),卫生间21例(19.4%),其他场所6例(5.6%);发生跌倒时间:发生于床旁的跌倒时间20:00~08:00,发生于走廊的跌倒的时间06:00~20:00;跌倒前24 h内服用药物:抗抑郁/抗精神病药57例(52.8%),镇静/催眠药物41例(38.0%);跌倒发生于入院后时间:15 d以内者63例(58.33%),16~30 d者17例(15.74%),31~60 d者10例(9.26%),> 60 d者18例(16.67%);入院跌倒风险等级评估:低风险55例(50.9%),中风险33例(30.6%),高风险20例(18.5%)。跌倒严重等级评估:2级17例(15.7%),3级90例(83.3%),4级1例(0.9%)。logistic回归分析:较长住院时间是严重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 OR=1.01,95% CI:1.00~1.02, P=0.022)。 结论:精神障碍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事件中新入院患者占多数,并可能与特定的时间、地点相关,在不同年龄段均有发生;较长的住院时间是严重跌倒的危险因素。临床实践中还需要发展并采用多种策略来预防院内跌倒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起源头隐匿的一氧化碳中毒事故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22年6月广州某键合金丝、键合银丝生产制造企业发生一起源头隐匿的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造成10人中毒,其中,1人为一氧化碳中毒,9人为一氧化碳接触反应;症状为头晕、乏力、呕吐,5~7 h后指脉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为4%~10%,血气生化分析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为1.9%~5.8%。在企业碳载纯化装置中的气体检测一氧化碳浓度为34.46~37.26 mg/m 3。判断事故为碳载纯化装置运行异常产生一氧化碳气体随输气管道输送至作业岗位导致的一氧化碳中毒。本文通过排查毒物来源和中毒原因,为同类工艺预防类似事件提供警示,为化学中毒风险识别提供新的思路。同时,警示同类企业应充分考虑特定情况下的中毒风险,加强设备维护检修,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皮肤组织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作用后引起的损伤,是肿瘤局部放射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核事故、放射事故和长期职业暴露等条件下也可发生。目前,国内外对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诊断尚未统一标准,对其预防和治疗缺乏有效手段,亟待更多循证医学研究探索。结合国内外文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现有临床经验,该共识编写组组织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反复研讨制订针对当前放射性皮肤损伤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供临床使用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因意外伤害住院9 049例儿童的单中心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因意外伤害住院的儿童病例特征,为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0~18岁因意外伤害住院儿童的临床资料。分析意外伤害发生类型与儿童的预后、性别、年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等特征性因素。结果:共收治9 049例发生意外伤害儿童,占4年总住院例数的3.72%(9 049/33 697);意外伤害前3位发生类型为跌倒/坠落3 695例、异物/窒息2 639例、交通事故1 165例,共占82.87%(7 499/9 049);好转与痊愈共8 760例占96.81%,伤残共178例占1.97%,未愈/死亡共111例占1.23%。男童5 833例占64.46%,女童3 216例占35.54%,发生比为1.81∶1,不同性别意外伤害发生类型跌倒/坠落、异物/窒息、中毒、锐器伤、溺水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3.90~20.56,均 P<0.05)。1~<3岁儿童发生意外伤害高于其他年龄(共3 263例占36.06%),不同年龄阶段意外伤害发生类型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2.98~573.97,均 P<0.05)。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发生意外伤害高于其他2个季度(共4 892例占54.06%),不同季度发生意外伤害类型跌倒/坠落、异物/窒息、烧烫伤、溺水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0.79~18.88,均 P<0.05)。家庭是最易发生意外伤害地点,不同地点意外伤害发生类型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0.08~2 186.54,均 P<0.05)。 结论:儿童意外伤害易发生于1~<3岁的男童,伤害类型以跌倒/坠落为主,交通事故是导致儿童未愈/死亡最主要意外伤害类型,不同伤害类型与儿童性别、年龄、季度和发生地点有关。应根据不同地区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特点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构建全面防范儿童意外伤害体系,保障儿童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多阶段动态防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构建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多阶段动态防控模型,建立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防控介入点及防控措施体系,为医院及医务人员有效预防和应对此类事件提供指导。方法:应用危机管理理论,构建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防控模型,采用德尔菲法筛选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防控介入点及防控措施。结果:构建了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多阶段动态防控模型,依据防控模型建立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防控介入点及防控措施体系,该体系共分为3个阶段。其中事前阶段包含10个介入点和48条应对措施,事中阶段包含6个介入点和17条应对措施,事后阶段包含3个介入点和12条应对措施。结论:针对不同介入点选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对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事件进行多阶段的动态防控,有助于避免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以及降低暴力事件损害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2—2020年山东省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2012—2020年山东省人群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山东省死因登记报告系统2012—2020年全人群道路交通死亡数据,计算全省分性别、年龄、城乡、地区及不同类型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采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死亡率进行标化。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并进行趋势检验。结果:2020年山东省道路交通伤害粗死亡率15.58/10万,标化死亡率12.90/10万。2012—2020年山东省道路交通伤害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为-5.4%),鲁中南山地地区、男性、0~14岁青少年儿童标化死亡率下降趋势较大,AAPC分别为-6.8%、-6.1%和-6.0%;65岁及以上老年人标化死亡率未见明显下降,但死亡例数上升明显,2020年(5 780例)较2012年(3 829例)增长了50.96%;行人和乘坐摩托车人员标化死亡率均明显下降,AAPC分别为-7.5%和-6.7%;乘坐机动车、自行车人员标化死亡率变化不明显。结论:2012—2020年山东省道路交通伤害标化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65岁及以上老年人标化死亡率下降不明显。未来仍需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协作,有重点地开展综合预防措施,进一步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