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期无重点号。专家观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合并代谢综合征诊疗专家共识(2022)》,由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MS)的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两者紧密联系、互为因果,构成恶性循环;研究发现OSA合并MS患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医疗负担沉重。为了增强OSA合并MS的防治水平并改善预后,推出本文,以期为OSA合并MS患者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论著《平坦型突发性聋再分型》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全国33家医院收治的1 024例单侧突聋患者资料,认为可对平坦型突聋进一步分为平坦上升型、平坦下降型和平坦一致型。其中平坦上升型痊愈率与低频下降型突聋相似,预后较好;平坦下降型痊愈率与高频下降型突聋相似,预后较差;平坦一致型痊愈率高于全聋型突聋,平均纯音听阈在平坦一致型和全聋型突聋的预后中起重要作用。论著《850例耳聋基因筛查 SLC26A4单杂合突变新生儿的基因型及合并第二突变位点者表型分析》一文,分析850例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筛查结果为 SLC26A4单杂合突变的新生儿个体,合并明确第二致病突变位点的概率为2.12%,均为点突变或小片段缺失,均确诊为中度及以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研究结果可为 SLC26A4突变的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得出合并 KCNJ10基因突变者,在婴幼儿期均未出现听力损失,提示需进一步随访。论著《基于鼻孔暴露度鼻翼退缩分型的外鼻整形术》认为,基于正面观鼻孔暴露度的鼻翼退缩分型方式可全面评估患者鼻翼退缩的严重程度,并将治疗方案系统化、全面化,患者满意度较高。论著《儿童急性鼻窦炎眶颅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总结24例急性鼻窦炎眶颅并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认为该病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对于并发视力下降、出现颅内并发症或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应及时进行经鼻内镜下鼻窦开放及眼眶脓肿引流术。论著《声带截短术用于跨性别女性音调提升的疗效分析》得出声带截短术能够显著提高跨性别女性的嗓音基频、共振峰频率及嗓音女性化程度,对发音能力及嗓音质量无明显不利影响,是嗓音女性化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论著《无充气颏下全腔镜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临床分析》一文,采用无充气颏下入路腔镜术式成功切除了13例甲状舌管囊肿病例,认为该入路术后瘢痕隐蔽,可带来较好的美容效果。继续教育园地《儿童腺样体肥大的评估与分级研究进展》对腺样体的内镜分级和影像学分级这2类方法的发展演进及新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对比了两者的优势与不足,并探讨了各种评估体系对于疾病转归及干预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噪声性聋与噪声相关前庭功能损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噪声是指日常工作生活中干扰人们接收所需声音信息的一类声音,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环境污染来源之一,当其对人们的生活与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即可称为噪声污染。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人类群体所面临的噪声污染越发严重。有关研究证实噪声不仅会对听觉传导系统造成破坏,还可能会影响人体内分泌功能、心脑血管系统、精神心理状况等。近年来随着对噪声不良影响的深入研究,发现噪声暴露可能对人体前庭功能存在一定危害,因此对该疾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尤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某石化厂488名工人噪声所致听力损失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某石化厂噪声所致工人听力损失的风险水平。方法:于2020年10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某石化厂488名噪声作业男性工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ISO 1999:2013《声学 噪声性听力损失的评估》评估工人目前和未来噪声所致听力的发生风险,采用护听器适合性检验测试工人佩戴护听器的个人声衰减值(PAR),对比不同听力结果工人的风险评估结果、适合性检验结果。结果:该石化厂男性工人平均噪声暴露等效声级为86.7 dB(A),工人PAR的中位数为16(4,23)dB,不同听力结果工人的年龄和工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噪声强度和PA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SO1999:2013方法的风险结果显示,工人目前高频听力损失的发生风险均为可忽略风险和可接受风险,噪声聋的发生风险为可忽略风险者452人(92.7%),中等风险者27人(5.5%),高风险者9人(1.8%)。暴露在噪声强度为>94~97 dB和>97 dB的工人未来5~15年发生噪声所致高频听力损失的风险为中等风险及以上。暴露在91~94 dB噪声强度下的工人未来5~15年发生噪声所致噪声聋的风险均在中等风险及以上。 结论:该石化厂工人未来5~15年发生噪声所致听力损失的风险较高,需要加强噪声防控措施。ISO1999:2013方法可能会低估工人发生听力损失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噬在感音神经性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噬是细胞在生理或病理因子作用下,通过溶酶体途径对功能受损的蛋白质和细胞器进行识别降解的一种现象。近年来研究发现自噬在感音神经性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通过参与毛细胞的氧化应激、能量代谢或与凋亡相互作用等途径影响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生发展。本文就不同损伤因素如遗传基因缺陷、耳毒性药物、衰老和噪声暴露等所致感音神经性聋的自噬机制进行探讨,旨在为感音神经性聋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爆破强噪声所致职业性爆震聋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职业性爆震聋多是由于爆破作业近距离暴露或工作场所中易燃易爆化学品、压力容器等发生爆炸时所产生的冲击波及强脉冲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或丧失。本文通过对1例非爆破所致职业性爆震聋诊断的分析,以期提高职业病诊断医师对诊断标准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燃煤电厂典型岗位噪声暴露水平测量及其危险度评估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燃煤电厂典型岗位群体噪声暴露水平,探索建立噪声暴露岗位危险度评估方法。方法:于2020年4月,选择11家燃煤电厂295名典型岗位劳动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典型岗位群体噪声暴露剂量以及不同暴露剂量下的暴露群体比例,结合剂量-反应关系进行危险度评估。结果:燃煤电厂典型岗位噪声暴露水平为(84.24±4.10)dB(A),超标率为44.07%(130/295),各岗位噪声超标率最高为脱硫巡检工(51.52%),其次为汽机巡检工(47.92%)和皮带巡检工(46.32%)。以30年为例,燃煤电厂噪声暴露岗位职业性噪声聋发病率为12.30%,发病率最高的岗位为皮带巡检工(13.21%),其他依次为汽机巡检工(12.97%)、脱硫巡检工(12.42%)、锅炉巡检工(11.59%)和化学水巡检工(6.89%)。结论:燃煤电厂噪声暴露危险度较高,建议采取综合控制措施,有效降低噪声聋的发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噪声引起的豚鼠血-迷路屏障损伤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噪声暴露前、后豚鼠耳蜗血管纹上表达和分布的差异,探索MMP在噪声破坏血-迷路屏障完整性中的作用以及广谱MMP抑制剂多西环素对血-迷路屏障噪声性损伤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噪声性聋提供参考。方法:45只健康成年豚鼠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连续4 d)、单纯噪声暴露组(15只,120 dB SPL白噪声每天暴露4 h,连续2 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连续4 d)及噪声暴露+多西环素组(15只,120 dB SPL白噪声每天暴露4 h,连续2 d;腹腔注射多西环素50 mg/kg/d,连续4 d)。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荧光实时定量PCR等方法分析对比对照组、单纯噪声暴露组及噪声暴露+多西环素组豚鼠耳蜗血管纹上MMP-2和MMP-9的分布和表达差异。观察三组豚鼠血管纹上紧密连接蛋白ZO-1的变化,探索噪声损伤对血管纹的影响。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分析三组豚鼠听力学差异。静脉注射伊文思蓝,观察血管纹毛细血管渗漏情况在三组间的差异,了解噪声导致血-迷路屏障通透性改变的情况。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纯噪声暴露组与噪声暴露+多西环素组在噪声暴露后2 h听力改变无明显差异;噪声暴露后7 d、14 d和28 d,噪声暴露+多西环素组听力恢复明显好于单纯噪声暴露组( P值均<0.05)。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对照组MMP-2和MMP-9在血管纹上仅有少量表达,ZO-1呈致密线性表达;单纯噪声暴露组可见血管纹上MMP-2和MMP-9表达显著增加,ZO-1结构松散、不连续;噪声暴露+多西环素组血管纹上MMP-2和MMP-9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值均>0.05),比单纯噪声暴露组明显减少( P值均<0.05),ZO-1仅出现少量破口,但整体仍保持致密的线性结构。血管纹毛细血管中伊文思蓝染料在单纯噪声暴露组的渗漏显著增加,噪声暴露+多西环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MP-2、MMP-9引起的紧密连接蛋白结构的损伤可能是噪声暴露后豚鼠血-迷路屏障破坏的重要机制,多西环素可抑制MMP的分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血-迷路屏障的完整性,减轻噪声暴露导致的听力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噪声性耳聋大鼠下丘和腹外侧眶皮层fMRI局部一致性与焦虑抑郁样行为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探讨噪声性耳聋大鼠下丘和腹外侧眶皮层局部一致性与焦虑抑郁样行为的关系。方法:24只4周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噪声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噪声组大鼠置于宽带强噪声122 dB环境中2 h诱导双侧严重听力损失,对照组大鼠置于安静环境中。通过听觉脑干反应检测两组大鼠的听力情况,采用旷场实验评估大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采用fMRI评估大鼠脑内局部一致性的差异。采用SPM12处理fMRI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fMRI数据与行为学的相关性。结果:听觉脑干反应结果显示噪声组大鼠全频段听阈大于对照组大鼠[(85.417±6.463)dB,(20.083±8.853)dB, t=46.168, P<0.001],并在旷场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样行为,即低活动水平。噪声组大鼠在旷场实验中的运动总距离[(39.912±5.696)m,(47.993±10.820)m, t=-2.289, P=0.032]、平均移动速度[(13.306±1.900)cm/s,(15.998±3.607)cm/s, t=-2.290, P=0.032]及站立次数[(13.333±5.960)次,(23.500±7.323)次, t=-3.730, P=0.001]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噪声性耳聋大鼠下丘的局部一致性显著增强,而腹外侧眶皮层的局部一致性显著降低,且异常神经活动出现偏侧性。相关分析显示下丘的神经活动与噪声暴露大鼠在旷场中移动的总距离呈负相关( r=-0.691, P=0.013),而腹外侧眶皮层的神经活动与旷场焦虑抑郁样行为并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噪声性耳聋大鼠大脑下丘神经活动与焦虑抑郁样行为密切相关,有助于阐明耳聋大鼠出现中枢障碍的神经病理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噪声暴露劳动者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运用Meta分析评估我国噪声暴露劳动者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及其时间和地区分布,为我国职业人群噪声聋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2至4月,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等数据库的各地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项目中噪声暴露劳动者听力检测人数和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人数,检索时间段设置为建库以来至2020年2月28日,使用R 3.6.2软件计算合并噪声暴露劳动者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结果:共纳入28篇文献、34份数据,进行听力检测的噪声暴露劳动者1 259 571人;研究时间涉及2015-2018年,地区覆盖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全国噪声暴露劳动者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为9.45%(96% CI:7.64%~11.64%);按照时间进行亚组分析,2018年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10.54%)最高,其次为2017年(10.17%)和2016年(9.21%),2015年(7.88%)最低。按照地区进行亚组分析,中部地区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12.23%)最高,东部地区(10.21%)次之,西部地区(7.91%)和东北部地区(5.21%)最低。 结论:我国噪声暴露劳动者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较高,应加强噪声暴露劳动者听力保护,防止噪声聋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噪声性前庭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人们暴露在噪声中的机会大大增加,在关注噪声性聋的同时也要防治噪声性前庭损伤。近年来对噪声性前庭损伤的报道和研究越来越多,在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中已有大量数据证明噪声暴露不仅会影响听觉感知,也会影响前庭功能。但对于其损伤机制和防治措施的研究仍相对滞后,前庭功能异常与听力损失的频率区和严重程度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仍存有争议。本文就近年来噪声性前庭损伤的研究进展,从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两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