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肽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肌肽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获取小鼠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umulus-oocyte complexes,COC),分别用含10 μmol/L、30 μmol/L、50 μmol/L、100 μmol/L、200 μmol/L肌肽的体外成熟培养液培养18 h,不含肌肽的培养液设为对照组。根据卵母细胞成熟率、卵裂率和囊胚形成率确定作用的最优浓度。通过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总谷胱甘肽(total glutathione,T-GSH)含量、皮质颗粒分布、线粒体分布和线粒体拷贝数进一步验证肌肽的作用。结果:肌肽浓度为100 μmol/L时,卵母细胞成熟率[69.23%(135/195)]、卵裂率[66.06%(72/109)]和囊胚形成率[48.61%(35/72)]最高,与对照组[44.44%(84/189)、38.67%(29/75)、20.69%(6/29)]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1 、P=0.010),故选定100 μmol/L作为肌肽作用的最优浓度。对照组卵母细胞中的ROS和T-GSH水平为100 μmol/L肌肽组的2.04倍和0.64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100 μmol/L肌肽组的皮质颗粒Ⅲ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01)。对照组卵母细胞的线粒体均匀分布在胞质中,100 μmol/L肌肽组的线粒体聚集在胞质中央区域,且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 P=0.040)。100 μmol/L肌肽组的线粒体拷贝数是对照组的1.72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肌肽能够有效改善未成熟卵母细胞的氧化应激,促进小鼠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和胚胎发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卵巢组织切除术中获取未成熟卵在生育力保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女性肿瘤患者在腹腔镜卵巢皮质切除术中获取未成熟卵体外成熟后( in vitro maturation,IVM)冷冻卵母细胞保存生育力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1月至2022年4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行腹腔镜下卵巢皮质切除术的22例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方法及术后随访资料。研究组纳入腹腔镜术中同时获取未成熟卵IVM的患者( n=14);对照组纳入仅行皮质切除的患者( n=8)。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冻存皮质数量等数据,评估该方法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研究组根据取卵方式不同分为两个亚组,经阴道取卵亚组( n=10)及经腹腔镜取卵亚组( n=4),分析两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获卵数、冻存皮质数量等数据,评估不同获卵方式的效率。全部22例患者术后每年进行随访,询问肿瘤治疗情况、月经情况,条件允许者返院复查盆腔超声、性激素水平测定,记录这些患者肿瘤治疗后的卵巢功能并予以适应证范围内的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患病时间、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水平、冻存皮质数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研究组的基础窦卵泡数(19.71±6.04)、手术时间[(68.07±17.35)min]、出血量[(9.0(5.0,10.5)mL]高于对照组[9.25±3.15, P<0.001;(44.25±16.97)min, P=0.005;3.5(2.0,5.0)mL,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4例取卵患者中,经阴道取卵亚组的获卵数[15.5 (11.0,21.0)个]及年龄[(27.00±2.94)岁]显著高于经腹腔镜取卵亚组[4.0 (0.8,10.3)个, P=0.028;(15.75±2.22)岁, P<0.001],两亚组间患者窦卵泡数、手术时间、冻存皮质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的7例患者出仓后均出现闭经,疾病缓解后予以HRT,身体发育及生活质量得以维持及改善。 结论:年轻肿瘤患者在进行卵巢皮质切除术时同时获取未成熟卵IVM后冻存可增加生育力保存的机会;经阴道获取未成熟卵的效率更高;HSCT治疗后闭经率高,HRT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 in vitro maturation,IVM)技术是一种在体外诱导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成熟到MⅡ阶段的技术。为提高未成熟卵母细胞的IVM率,IVM培养系统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包括培养方案、培养液的改良及培养环境的优化,并已发展出卵母细胞成熟率高于常规IVM培养方案的双期IVM培养方案,IVM的临床妊娠率也得到了有效改善。IVM因可避免卵巢过度刺激,现已广泛应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另也适用于有卵巢储备但对外源性促性腺激素无反应的卵巢抵抗综合征患者;此外,IVM还可与生育力保存技术结合,适用于需进行生育力保存的癌症患者等。本文综述了IVM技术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应用进展,也为IVM未来方向做一简要概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放射治疗中女性生育力的保护策略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但会对女性患者的生育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保护女性生育力的措施日益增多,包括临床上成熟的技术如胚胎冷冻保存、成熟卵母细胞冷冻保存;高度实验性的技术如未成熟的卵母细胞体外受精以及卵巢组织冷冻保存和移植等;此外干细胞的应用和人工卵巢的提出在对保护女性生育力保护中亦显露出很大的发展前景。现对放射治疗中女性生育力保护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自然周期获卵数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体外成熟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不孕症患者自然周期获卵数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体外成熟( in vitro maturation,IVM)结局的相关性。 方法:本研究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回顾200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接受自然周期取卵的586例PCOS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获卵数(0~8、9~19、≥20)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组间患者的一般情况、激素水平、卵成熟和胚胎发育指标、移植周期临床妊娠和活产结局。结果:获卵数为0~8组、9~19组和≥20组的患者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1.00(0.61,1.76)、1.41(0.86,1.96)、1.62(0.96,2.14)]、睾酮水平[(1.07(0.69,1.91)nmol/L、1.28(0.77,1.95)nmol/L、1.67(1.03,2.75)nmol/L]和窦卵泡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24(19,24)、24(24,30)、30(24,4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FC是影响获卵数的显著因素( P9~19/0~8=0.002, P≥20/0~8<0.001),LH/FSH是去除AFC后影响获卵数最显著的内源性因素( P9~19/0~8=0.006, P≥20/0~8=0.003)。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后显示,获卵数越多,每未成熟卵成熟率[0~8组:48.0%(242/504),9~19组:44.8%(539/1202),≥20组:40.4%(1067/2640), P=0.001]、正常受精率[0~8组:31.7%(160/504),9~19组:25.5%(306/1202),≥20组:23.7%(625/2640), P=0.001]和可移植胚胎率[0~8组:19.2%(97/504),9~19组:11.6%(140/1202),≥20组:6.0%(153/2540), P<0.001]则越低,可移植胚胎形成周期率[0~8组:51.1%(47/92),9~19组:66.3%(61/92),≥20组:73.9%(68/92), P=0.005]则越高。移植周期不同获卵数分组间的每新鲜移植周期和每冻融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累积临床妊娠率和累积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AFC是预测PCOS患者自然周期获卵数的有效指标,同时LH/FSH也是影响获卵数显著的内源因素。随着获卵数的增多,所获卵母细胞的成熟质量和发育潜能会逐渐下降,但形成可移植胚胎的概率逐渐升高,获卵数与移植周期临床妊娠和活产结局无显著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春初期女性行卵巢组织冷冻过程中发现成熟卵母细胞一例
编辑人员丨2周前
一例15岁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行一个疗程化疗后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生殖中心进行生育力保存.在卵巢组织冷冻保存期间发现1枚MⅡ成熟卵母细胞和3枚生发泡期卵母细胞.3枚未成熟卵母细胞行体外成熟培养未获得成熟卵子,最终玻璃化冷冻1枚成熟卵母细胞和12片卵巢皮质.提示对于青春期性腺轴反馈已建立患者,卵巢组织冷冻不是唯一的生育力保存方式,可考虑促排卵取卵冻存卵母细胞,或根据月经周期判断处于排卵期者,在卵巢组织冷冻前尝试穿刺取卵获得自然周期成熟卵母细胞行卵母细胞冷冻,从而提高患者生育力保存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补充褪黑素的人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技术在COH周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比较同一控制性超促排卵(COH)治疗周期中,体内成熟与改良技术体外培养成熟(IVM)的卵母细胞的早期胚胎发育能力及临床结局,探讨补充褪黑素的IVM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159例患者在COH周期中的920个成熟卵母细胞进行常规体外受精(IVF/ICSI)处理,同时收集同周期中1 283个未成熟卵母细胞,在添加褪黑素的改良IVM培养基中培养成熟后行ICSI处理.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常规助孕技术与改良IVM技术这两种方式,对辅助生殖治疗的助孕结局和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与从COH周期中收集到的行常规IVF/ICSI处理的成熟卵母细胞相比,经改良IVM技术促成熟的卵母细胞的优质囊胚形成率较低.但经胚胎移植后,两种方式获得的成熟卵母细胞的临床结局包括临床妊娠率、足月产率、婴儿体长、新生儿Ap-gar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VM可以提高从COH周期中回收的未成熟卵母细胞的卵子利用率,改善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患者的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预防药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是辅助生殖技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内源性或外源性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刺激卵巢释放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被认为是OHSS发病的核心环节.目前临床对OHSS的预防方法包括药物、个体化控制性促排卵、全胚冷冻、滑行疗法及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等手段,但仍未能完全预防OHSS的发生,且中重度OHSS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阐明OHSS的发病机制,发现可靠的预防方法,降低患者周期取消率及经济负担至关重要.本文将就OHSS的发病机制及预防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OHSS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接受卵巢组织冻存及卵子体外成熟生育力保存治疗的围术期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生育力保存是指使用手术、药物或辅助生殖技术等对存在不孕或不育风险的成人或儿童提供帮助,保护其生殖内分泌功能并产生遗传学后代[1] .化疗是临床上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大剂量化疗可使患者病情得到缓解[2] . 然而化疗药品具有性腺毒性作用,可导致年轻女性卵巢功能低下,造成卵巢衰竭、闭经,增加不孕风险,使患者生育能力下降[3,4] . 由于化疗导致的卵泡医源性破坏,在儿科及年轻女性中表现更为明显[5] . 对于女性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常用、有效的生育力保存方法有胚胎冷冻、成熟卵母细胞冷冻、卵巢组织冷冻(ovarian tissue cryopreservation,OTC)与移植等[6] . OTC尤其适用于青春期前女性及未婚女性,手术过程中获得的卵巢组织配合未成熟卵子体外成熟技术(in vitro maturation,IVM),可同时冻存患者卵巢组织及卵子[7]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不同培养基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及发育潜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近年,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技术的需求逐渐增加.卵母细胞成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培养基的选择尤为重要,目前尚无统一方案.目的:用不同成熟培养基对生发泡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研究其对卵母细胞质量及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用G-1TM PLUS培养基、CZB培养基和M16培养基对生发泡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并以体内成熟卵母细胞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的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能力.对于各组成熟后卵母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评估线粒体功能,共聚焦显微镜实时成像系统检测钙震荡情况.结果与结论:①3组之间第一极体排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②G-1TM PLUS组体外受精率(52.86±11.24)%高于M16组(37.76±6.70)%和CZB组(30.62±5.51)%;CZB组的囊胚率(36.23±6.63)%低于对照组(78.16±4.17)%、G-1TM PLUS组(55.75±7.63)%和M16组(53.36±6.33)%;③与对照组相比,仅CZB组的纺锤体长宽比增加;④CZB组线粒体功能差于对照组、G-1TM PLUS组及M16组,并出现CZB组线粒体异常凝集现象;⑤受精后CZB组及M16组的钙震动频率显著高于G1组和对照组.综上所述,在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G-1TM PLUS、CZB及M16培养基的体外成熟率无差异,但G-1TM PLUS培养基有更高的受精率和囊胚形成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