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期加量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的远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评估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期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远期疗效及晚期毒性反应.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在该院行新辅助放化疗的130例临床分期为T3~4/N+M0初治低位直肠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SIB-IMRT组(66例)和3D-CRT组(64例).SIB-IMRT组对直肠原发肿瘤及盆腔转移淋巴结照射55 Gy/25次,高危复发区域和区域淋巴引流区照射45 Gy/25次.3D-CRT组对高危复发区域和区域淋巴引流区照射45 Gy/25次.所有患者放疗第1~14天及第22~35天口服卡培他滨825 mg/m2(每天2次)同步化疗.放化疗结束后6~8周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总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局部无复发生存(LRFS)率、远处转移率(DMR)及晚期毒性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为105(2,136)个月.SIB-IMRT组10年OS率、DFS率、LRFS率、DMR分别为67.8%、64.5%、91.8%、29.9%,3D-CRT组10年OS率、DFS率、LRFS率、DMR分别为62.6%、61.2%、88.7%、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B-IMRT组2、3级不良反应高于3D-CRT组(34.48%vs.28.0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B-IMRT较3D-CRT提供可接受的远期疗效与毒性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矢状位T2WI瘤内瘤周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ⅠB期和ⅡA期宫颈癌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矢状位T2加权图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的瘤内结合不同瘤周区域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危险因素的列线图,评估其术前预测宫颈癌ⅠB期和ⅡA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两家医院术前接受MRI检查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ⅠB和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资料和MRI图像,分为训练组和外部验证组,对矢状位T2WI图像瘤内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和1~6 mm的瘤周环(ROI-1、ROI-2、ROI-3、ROI-4、ROI-5和ROI-6)分别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Pearson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进行特征选择.以最佳者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构建0~6 mm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并筛选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基于以上最佳影像组学模型评分与临床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以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校准度,以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由瘤内结合瘤周3 mm区域得到6个有效特征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效能最佳,在训练组和外部验证组,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72和0.857.由肿瘤最大径、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RBC)的临床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临床模型预测效能次之,在训练组和外部验证组AUC分别为0.940和0.847.基于肿瘤最大径、RBC、瘤内结合瘤周3 mm的6个有效特征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效能更稳定,在训练组和外部验证组AUC分别为0.952和0.939,经校准曲线和DCA分析,列线图的校准度较高,临床净收益较大.结论基于T2WI瘤内和瘤周3 mm组学特征构建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可以较好地术前预测ⅠB期和ⅡA期宫颈癌,对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术前短程放疗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老年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短程放疗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老年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随访2年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老年局部进展期直肠癌(T3~T4期和/或区域淋巴结阳性的Ⅱ~Ⅲ期)患者44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107例)和对照组(33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术前短程放疗联合新辅助化疗,方案为短期放疗(1周内25 Gy、分5次)继以4个疗程的化疗(CAPOX方案),对照组给予同步放化疗,方案为5周内50 Gy、分25次,同步卡培他滨化疗。随后,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术后分别继续2个和6个疗程的CAPOX化疗;随访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DFS),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总生存时间(OS)、病变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局部复发率和急性毒性事件率,Cox回归分析比较影响DFS的因素。结果:446例患者中,男性303例(67.9%)、女性143例(32.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年龄较小,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质状态评分0分比例更高(均 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MRI T分期、N分期、距肛外缘距离、直肠系膜筋膜浸润、病理分期和化疗结束至手术间隔时间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平均随访(20.7±3.5)个月,死亡76例,远处转移89例,局部复发32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随访2年的DFS率高于对照组[73.8%(79/107)比68.1%(231/339),Log-rank χ2=2.676、 P=0.041],观察组的中位DFS时间长于对照组[19(12,22)个月比16(11,19)个月, Z=2.774、 P=0.038]。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中位OS时间显著延长[26(21,33)个月比22(18,14)个月, Z=2.879、 P=0.032],但两组的中位PFS时间相似[20(14,25)个月比16(12,21)个月, Z=1.545、 P=0.123],远处转移[18.7%(20/107)比20.4%(69/339),Log-rank χ2=0.341、 P=0.708]和局部复发[9.3%(10/107)比6.5%(22/339),Log-rank χ2=0.996、 P=0.318]风险也相似。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3级急性毒性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6%(21/107)比12.1%(41/339),Log-rank χ2=1.661、 P=0.14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HR=0.586、 P=0.005)、ECOG评分( HR=0.721、 P=0.028)、MRI T分期( HR=0.605、 P=0.008)、直肠系膜筋膜浸润( HR=1.649、 P=0.012)和距肛外缘距离( HR=0.638、 P=0.041)均与DFS相关。 结论:术前短程放疗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老年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有良好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生物学行为对相同TNM分期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病期虽然是影响胃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但生物学行为不同的胃癌患者,其预后也大不相同,说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相同病期下不同生物学行为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为外科治疗提供合理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198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行根治性手术的进展期胃癌病例资料。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术后病理证实为进展期胃癌;(2)行根治性手术,均为R 0切除;(3)随访资料完整,无失访。排除标准:(1)既往胃部手术史,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远隔脏器转移;(2)年龄<18岁或>90岁的患者;(3)缺乏临床、病理或随访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比较相同病期下不同生物学行为预后的差异。 结果:全组共计2 522例患者,肿瘤TNM分期中,Ⅰ期(ⅠB期,T 2N 0M 0)246例、ⅡA期422例、ⅡB期474例、ⅢA期681例、ⅢB期441例、ⅢC期256例,其5年生存率依次为79.9%、68.5%、56.1%、39.5%、22.5%和8.1%,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预后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Ⅰ期胃癌患者,大体类型为浸润型(HR=1.806,95% CI:1.174~2.780, P=0.007)、生长方式为弥漫型(HR=1.370,95% CI:1.007~1.864, P=0.045)和淋巴管癌栓阳性(HR=2.073,95% CI:1.333~3.224, P=0.001)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ⅡA期胃癌患者,肿瘤大体类型为浸润型(HR=1.376,95% CI:1.008~1.878, P=0.044)、肿瘤生长方式为弥漫型(HR=1.263,95% CI:1.061~1.505, P=0.009)和淋巴管癌栓阳性(HR=2.296,95% CI:1.753~3.008, P<0.001)为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ⅡB期胃癌患者,大体类型为浸润型(HR=1.445,95% CI:1.056~1.976, P=0.021)和淋巴管癌栓阳性(HR=1.528,95% CI:1.194~1.955, P=0.001)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ⅢA期胃癌患者,肿瘤大体类型为浸润型(HR=1.395,95% CI:1.095~1.777, P=0.007)、淋巴管癌栓阳性(HR=1.583,95% CI:1.315~1.905, P<0.001)和浆膜分型(腱状型+多彩弥漫型)(HR=1.188,95% CI:1.102~1.282, P<0.00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5)ⅢB期胃癌患者,大体类型为浸润型(HR=1.485,95% CI:1.063~2.076, P=0.021)、淋巴管癌栓阳性(HR=1.315,95% CI:1.060~1.631, P=0.013)和浆膜分型(腱状型+多彩弥漫型)(HR=1.146,95% CI:1.052~1.248, P=0.002)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6)ⅢC期胃癌患者,肿瘤大体类型为浸润型(HR=2.986,95% CI:1.293~6.898, P=0.010)、浆膜分型(腱状型+多彩弥漫型)(HR=1.135,95% CI:1.003~1.283, P=0.045)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相同TNM分期下,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其预后大不相同,提示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对患者的预后判断和个体化治疗的指导与病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筋膜导向的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筋膜导向的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9例,女31例;年龄为58(32~85)岁。患者均行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以筋膜为导向行LLND。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门诊、病案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疾病进展、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生存时间为手术日期至死亡时间或末次随访时间。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8月。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 结果:(1)手术情况:100例患者中,44例行新辅助治疗,56例未行术前治疗。100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其中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60例(单侧LLND 49例、双侧LLND 11例),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20例(单侧LLND 16例、双侧LLND 4例),全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12例(单侧和双侧LLND各6例),Hartmann术5例(单侧LLND 3例、双侧LLND 2例),后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3例(单侧LLND 2例、双侧LLND 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8(200~325)min,术中出血量为100(50~200)mL。19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同时行回肠保护性造瘘术。3例患者术中因淋巴结侵犯闭孔神经致剥离时损伤(未离断)。100例患者中,12例(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患者)切除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88例保持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完整。(2)术后情况:100例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拔除尿管时间为4(3~7)d,住院时间为11(9~15)d。26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3)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00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为4.5(3.8~5.9)cm;肿瘤大体分型肿块型21例、溃疡型79例;肿瘤分化程度为高分化和中分化82例、低分化和未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18例;TNM分期Ⅰ期14例,Ⅱ期38例,Ⅲ期48例;T分期T0~2期16例,T3~4期84例;N分期N0期52例,N1~2期48例;清扫总淋巴结数目为23(18~27)枚/人,单侧LLND数目为5(3~9)枚/人。100例患者中,侧方淋巴结阳性36例(行新辅助治疗14例)。(4)随访情况:100例患者中,9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1~69)个月,2年总生存率为81.6%,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70.6%。97例患者随访期间,其中4例骶前肿瘤复发,1例LLND清扫区域肿瘤复发;11例肝转移,5例骨转移,单侧LLND对侧侧方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腹膜种植转移各2例。97例患者随访期间,其中无瘤生存76例,带瘤生存4例,肿瘤相关死亡15例,非肿瘤相关死亡2例。结论:以筋膜导向的腹腔镜LLND运用于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龄结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的安全性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37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术前临床特征、围手术期评估结果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术前HGB、生活习惯、手术方式、T分期、N分期、神经浸润、淋巴浸润及再次手术与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均有关(均 P<0.2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30 kg/m 2( HR:2.30,95% CI:1.27~4.17, P=0.006)和N1~N2期( HR:2.97;95% CI:1.48~5.97, P=0.002)是80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影响肿瘤特异性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80以上的高龄结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同时BMI和N分期是影响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RAPN与LPN治疗孤立肾肾肿瘤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APN)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治疗孤立肾肾肿瘤的效果,并分析患者术后肾功能和远期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22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7例孤立肾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8例,女19例;年龄(58.6±10.1)岁。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RAPN组(43例)和LPN组(24例)。RAPN组较LPN组的R.E.N.A.L.评分更高[(8.7±1.5)分与(7.9±1.7)分, P=0.042],两组年龄[(57.4±10.2)岁与(60.9±9.8)岁, P=0.185]、体质量指数(BMI)[(25.7±3.5)kg/m 2与(25.1±3.6)kg/m 2, P=0.518]及术前血肌酐[(102.9±31.6)μmol/L与(102.3±22.4)μmol/L, P=0.9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例术中采用低温处理,其中RAPN组9例(20.9%),LPN组3例(12.5%, P=0.596)。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热缺血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禁食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血肌酐等指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术后血肌酐的影响因素。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者预后生存情况,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病理切缘均为阴性,RAPN组与LPN组手术时间[(136.6±47.6)min与(125.3±34.4)min, P=0.311]、术中热缺血时间[23.0(16.0,30.0)min与19.0(13.5,27.5)min, P=0.260]、术中失血量[50.0(50.0,100.0)ml与50.0(22.5,100.0)ml, P=0.247]、术后住院时间[(6.6±3.5)d与(7.7±4.2)d, P=0.244]、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4(3,5)d与5(3,6)d, P=0.175]、术后禁食时间[(2.1±0.7)d与(2.2±1.0)d, P=0.729]、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8.6%(8/43)与16.7%(4/24), P=1.000]、术后血肌酐[145.2(128.3,191.3)μmol/L与157.8(136.2,196.3)μmol/L, P=0.229]及病理分期[T 1a/T 1b/T 2a/T 3a/T 4期:32/7/1/3/0例与17/5/0/1/1例, P=0.8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RAPN组术后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4.7%、84.9%、84.9%,LPN组分别为100.0%、95.5%、95.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16)。除去术前已发生肿瘤转移的10例患者(RAPN组7例,LPN组3例),RAPN组术后1、3、5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4.8%、81.1%、81.1%,LPN组分别为100.0%、95.0%、90.0%,log-rank检验结果示两组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42)。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采用低温处理能够显著降低术后血肌酐( B=-72.191, P=0.04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 HR=0.743, P=0.044)、病理T分期( HR=4.235, P=0.018)、术前存在转移( HR=18.829, P=0.035)是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BMI越小、病理分期越高、术前存在转移患者预后越差。 结论:尽管RAPN组肿瘤R.E.N.A.L.评分更高,手术难度更大,但可达到与LPN组相似的围手术期结果和预后,RAPN治疗孤立肾肾肿瘤更有优势。适当的术中低温处理可更好地保护术后肾功能。BMI、病理T分期、术前转移是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BMI越小、病理分期越高及术前存在转移患者预后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taTME病例登记协作研究数据库中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标本质量分析:一项全国性登记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中国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病例登记协作研究(CTRC)数据库中直肠癌经腹经肛混合入路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标本质量。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理念,收集2017年11月15日至2023年12月31日CTRC数据库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等19家医学中心收治的281例直肠癌行经腹经肛混合入路ISR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96例,女85例;年龄为61(27~87)岁。观察指标:(1)术前检查情况;(2)新辅助治疗情况;(3)术后检查情况;(4)直肠癌ISR标本环周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1)术前检查情况。281例患者中,234例行术前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其中临床T0期2例、T1期3例、T2期58例、T3期137例、T4期24例、Tx期3例,数据缺失7例;临床N0期87例、N1期68例、N2期60例、Nx期9例,数据缺失10例;30例直肠系膜筋膜阳性;53例壁外血管侵犯阳性;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41.9(1.0~80.0)mm。(2)新辅助治疗情况。281例患者中,125例行新辅助治疗,其中单纯化疗39例、短程同步放化疗6例、短程同步放化疗+延迟手术5例、长程同步放化疗48例、其他方案2例,数据缺失25例。(3)术后检查情况。281例患者中,R 0切除、R 1切除分别为249、9例,数据缺失23例;肿瘤最大径为30.0(0.5~200.0)mm,获取淋巴结数目为13(0~70)枚,脉管内瘤栓阳性率为27.55%(73/265);252例记录环周切缘情况,环周切缘阳性15例,切缘阳性率为5.95%(15/252),肿瘤深部距环周切缘最小距离为7.0(0~150.0)mm;85例记录远端切缘情况,远端切缘阳性1例,肿瘤下缘距远端切缘距离为10.0(0~202.0)mm;273例记录标本完整性情况,标本质量完好、一般、不佳、未评估分别为208、58、4、3例;7例发生肠管穿孔。281例患者中,病理学T0期、Tis期、T1期、T2期、T3期、T4期分别为14、5、22、107、113、12例,数据缺失8例;病理学N0期、N1a期、N1b期、N1c期、N2a期、N2b期分别为176、27、27、11、20、12例,数据缺失8例;有远处转移4例,无远处转移262例,无法评估5例,数据缺失10例。125例行新辅助治疗患者中,85例记录标本肿瘤退缩分级情况,其中肿瘤退缩分级1级、2级、3级、4级、5级分别为16、27、19、15、8例。(4)直肠癌ISR标本环周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盆腔MRI检查T分期、直肠系膜筋膜、壁外血管侵犯、病理学T分期、病理学N分期是影响直肠癌ISR标本环周切缘阳性的相关因素( P<0.05)。 结论:经腹经肛混合入路ISR的直肠癌手术标本质量好、切缘阳性率低。术前盆腔MRI检查T分期与直肠癌ISR标本环周切缘阳性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初步经验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可行性,并总结初步技术经验。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接受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的12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12例患者中,肿瘤长径中位数2.0(1.5~2.9) cm,病理分期均为T1-3N0-3aM0。所有患者常规在完全腹腔镜下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游离食管下段约5 cm,游离胃大弯、胃小弯侧拟切除位置,至少保留1/2远端胃,以直线切割闭合器切断远端胃体。手术适应证:(1)经内镜及病理检查诊断食管胃结合部腺癌(SeiwertⅡ~Ⅲ型);(2)术前评估近端胃R 0切除后能够保留至少1/2的远端胃。禁忌证:(1)经评估存在肿瘤远处转移或其他脏器侵犯;(2)术中评估腹段食管较短或存在膈肌食管裂孔疝者;(3)空肠系膜过短或张力过高;(4)术前存在严重合并症;(5)术前评估仅行姑息性手术;(6)营养状态不佳者。在完全腹腔镜下行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消化道重建:(1)食管空肠π形吻合:处理距屈氏韧带25 cm处空肠系膜,于该处肠壁对系膜缘及食管右侧壁各取一长约1 cm切口,插入直线切割闭合器两臂,击发完成食管空肠侧侧吻合,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于吻合口下缘离断并闭合共同开口,完成食管空肠π形吻合;(2)残胃空肠侧侧吻合:距食管空肠吻合口15 cm处空肠对系膜缘及残胃大弯侧各取一长约1 cm切口,置入直线切割闭合器,击发完成胃空肠侧侧吻合;(3)空肠空肠侧侧吻合:距食管空肠吻合口40 cm处近远端空肠对系膜缘取一长约1 cm切口,直线切割闭合器两臂分别置入,击发完成空肠空肠侧侧吻合。取上腹正中切口,长4~6 cm,取出标本,留置腹腔引流管,逐层关腹。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和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手术费用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用 ± 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采用 M( Q1, Q3)表示。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后病理示上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手术时间(247.9±62.4) min,术中中位出血量100.0(62.5,100.0) ml,所有患者均未术中输血,切口长度(4.9±1.0) cm,手术费用(55.5±0.7)万元,首次进食时间中位数1.0(1.0,2.0) d,排气时间(3.1±0.9) d。所有患者顺利出院,围手术期内仅1例出现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和感染性肺炎,Clavien-Dindo分级均为Ⅱ级,予以保守治疗痊愈,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住院天数(8.3±2.1) d。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手术创伤小,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侵犯膀胱颈的T 4期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侵犯膀胱颈的T 4期前列腺癌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3年4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22例侵犯膀胱颈的T 4期前列腺癌行RP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4.09±6.33)岁;术前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57.70(39.40,68.56)ng/ml;术前MRI或PSMA-PET检查明确膀胱颈受侵犯,其中术前临床分期T 4N 0M 0期9例,T 4N 1M 0期10例,T 4N 1M 1期3例;存在尿潴留16例。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或化疗。22例行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腹腔镜RP及盆腔淋巴结清扫。分析手术情况、并发症及随访结果。 结果:2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184.27±34.82)min,术中出血量(210.91±83.03)ml,引流管留置时间(4.73±1.03)d,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中位值3(2,3)d,术后住院时间(6.68±1.39)d。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7分1例,8分3例,9分18例;切缘阳性率81.82%(18/22);病理分期T 4N 0M 0期5例,T 4N 1M 0期14例,T 4N 1M 1期3例,其中合并包膜外或精囊侵犯20例(90.91%)。术后>3级并发症发生率为9.09%(2/22),均为前尿道狭窄,予尿道扩张后治愈。术后3个月尿控恢复率为90.91%(20/22),16例术前存在尿潴留的患者术后均能正常排尿。术后22例均辅助雄激素剥夺治疗,13例(59.09%)辅助放疗;术后第1次复查PSA(辅助治疗前)中位值2.53(0.51,5.44)ng/ml。术后中位随访32(3~98)个月,中位生存期未达到;12例带瘤生存,7例无瘤生存;2例分别在术后71个月和84个月因前列腺癌死亡,1例术后28个月因心脏疾病死亡。 结论:对侵犯膀胱颈的T 4期前列腺癌患者行RP,能够有效解除患者尿潴留症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虽然切缘阳性率较高,但通过结合术后辅助治疗肿瘤控制情况满意,可作为侵犯膀胱颈的T 4期前列腺癌局部治疗的选择之一,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