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动眼神经麻痹为表现的2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1例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报告1例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2型神经纤维瘤病(NF2)患者,并探讨其遗传学病因。方法:选择2021年7月1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1例NF2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及其父母进行全脑、全脊髓MRI检查,追溯其家族史,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提取DNA并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结果: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存在双侧前庭神经鞘瘤、海绵窦区脑膜瘤、腘窝神经源性肿瘤、皮下多发结节等。基因测序证实其 NF2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c.757A>T新发无义变异,导致第253位的赖氨酸替换为终止密码子,导致编码的Merlin蛋白从第253位以后的氨基酸丢失。该变异未见健康人群公共数据库收录,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其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M2_Supporting+PP3+PP4)。 结论:该患者发病较早,症状不典型且较重,其遗传学病因为 NF2基因c.757A>T(p.K253*)杂合无义变异。上述发现丰富了 NF2基因的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典型结节性硬化症1例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收集1例典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其致病基因变异。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应用二代测序法对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筛查,采用Sanger测序法验证,构建迷你基因质粒转染至人肾上皮细胞系293T细胞,提取RNA进行转录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型包括反复癫痫发作,伴面部血管纤维瘤、甲周纤维瘤、肺淋巴管肌瘤病、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多发性骨质硬化。二代测序提示患者TSC2基因存在可疑致病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患者TSC2基因第4号外显子存在c.336_336+15delGGTAAGGCCCAGGGCG杂合突变,其父母及100名无关健康对照未检测出该位点变异。该突变位点既往未见报道。迷你基因实验显示,患者TSC2基因mRNA序列发生改变,原4号外显子剪切位点丢失,插入74 bp内含子序列,使剪切位置后移90 bp(r.336delins336+16_336+90)。结论:TSC2基因第4号外显子c.336_336+15delGGTAAGGCCCAGGGCG杂合变异可导致异常剪切,可能是该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念珠菌的杂合性丢失事件与抗真菌药物耐药表型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作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病原体,白念珠菌可以在人体多个生态位上广泛定植,尤其会对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产生严重的后果。目前能够使用的抗真菌药物非常有限,然而白念珠菌的基因组又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可以帮助其快速适应抗真菌药物带来的压力。因此,该物种的耐药问题仍是威胁临床的巨大隐患。本研究重点关注白念珠菌频繁发生的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事件,总结了LOH与白念珠菌其他基因组变异形式之间的关联,并从新发突变频率、耐药基因的纯合性以及生殖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其与抗真菌药物耐药之间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个 POU3F4基因完全缺失变异所致X连锁耳聋2型家系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1个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的致病基因变异类型,明确可能的遗传学病因,并对该家系进行产前诊断。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415个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序列检测,使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先证者父母和胎儿进行检测。结果:先证者DNA中检测到与X染色体连锁耳聋2型(deafness X-linked 2,DFNX2)相关的 POU3F4基因完全缺失变异,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进行致病性评级,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PP4),先证者母亲和胎儿均为 POU3F4基因杂合缺失变异携带者,先证者父亲 POU3F4基因拷贝数正常。 结论:POU3F4基因缺失变异是一个基因功能丢失变异,可能为该家系耳聋发生的遗传学病因,可用于指导家系进行产前诊断,胎儿产后听力正常,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KMT2D基因变异相关歌舞伎综合征1例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1例 KMT2D基因变异的歌舞伎综合征(KS)患儿的遗传学特征。 方法:选取2022年7月25日于福建省儿童医院就诊的1例K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应用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通过相关数据库及软件对其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患儿为4月龄女性,临床特征包括特殊面容、生长发育迟缓、心脏畸形、马蹄肾、甲状腺功能减退以及反复吸入性肺炎。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该患儿存在 KMT2D基因c.6285dup(p.Lys2096Ter)杂合变异,Sanger测序验证其父母均未携带该变异,提示其为新发变异。该变异位点具有高度保守性,蛋白功能分析提示蛋白截短,酶促活性区域丢失。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该变异被评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M2_Supporting)。 结论:KMT2D基因c.6285dup变异可考虑为患儿患KS的致病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例Wiedemann-Steiner综合征患儿的 KMT2A移码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1例Wiedemann-Steiner综合征(Wiedemann-Steiner syndrome, WDSTS)患儿的 KMT2A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提取患儿及双亲外周血DNA,应用一家三口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法(trio-whole exome sequencing, trio-WES)检测相关基因变异,通过Sanger测序法验证检出的变异。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经trio-WES分析结果显示患儿 KMT2A基因第27外显子检出c.10488dupG (p.Leu3498Thrfs*41)杂合移码变异,该变异为未见报道过的新变异(noval);经Sanger测序验证患儿父母均未检出该变异,属于新发变异( de novo)(PS2),且在主要人群基因频率数据库中均不存在(PM2)。c.10488dupG (p.Leu3498Thrfs*41)经MutationTaster变异预测软件预测,结果提示为有害变异(disease-causing);经HomoloGene系统分析 KMT2A基因编码的KMT2A是一类修饰与早期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重要组蛋白修饰酶,其第3498位Leu在哺乳动物至无脊椎动物之间均高度保守,它的改变会导致编码蛋白完整性受损,进而影响蛋白功能(PP3);进一步通过BLAST系统分析,c.10488dupG变异导致编码蛋白第3498位Leu变为Thr,导致编码蛋白在第3539位即提前终止编码,最终引起多个参与组蛋白修饰和识别的关键结构域丢失,生物学活性丧失(PVS1+PM1)。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该变异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M1+PM2+PP3)。 结论:KMT2A基因c.10488dupG (p.Leu3498Thrfs*41)变异可能为该患儿罹患WDSTS的原因, KMT2A新致病变异的检出丰富了 KMT2A基因的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例白血病患者HLA位点杂合性丢失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1例白血病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杂合性丢失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测序方法对患者移植后外周血、头发毛囊、口腔黏膜拭子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HLA分型。采用23位点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STR)测定试剂盒和本实验室建立的HLA区域内的6个STR位点方法对患者移植后的外周血、口腔黏膜拭子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STR位点检测。结果:患者经父亲源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外周血标本HLA基因型与父亲完全一致。患者头发毛囊标本HLA结果为HLA-A*02:01,24:02, C*03:03,03:04, B*13:01,15:01, DRB1*08:03,12:02, DQB1*03:01,06:01。口腔黏膜拭子为HLA纯合子,只存在父亲单倍型HLA-A*24:02-C*03:03-B*15:01-DRB1*08:03-DQB1*06:01,丢失了母亲单倍型HLA-A*02:01-C*03:04-B*13:01-DRB1*12:02-DQB1*03:01。患者移植后外周血23个STR位点与父亲完全一致。口腔黏膜拭子23位点短串联重复位点无丢失,但6号染色体上HLA区域的6个STR位点至少有4个发生了丢失。结论:发现1例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患者的口腔黏膜拭子发生HLA杂合性丢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HLA区域杂合性缺失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尤其是白血病的重要手段。经allo-HSCT治疗后,白血病细胞的清除可通过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完成,这是一种过继免疫疗法,可将正常供者来源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输注到患者体内以诱导移植物抗肿瘤(GVT)效应,继而促进移植后免疫系统的快速重建,清除患者体内残留的癌细胞 [ 1] 。随着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和支持治疗的改进,白血病移植相关死亡率得到有效降低,但肿瘤复发依然是allo-HSCT后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恶性肿瘤中,染色体杂合性缺失(LOH)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畸变方式,表现为同源染色体上一个等位基因的部分或全部遗传物质发生丢失。研究表明,白血病复发的因素多样,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杂合性缺失(简称为HLA loss)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诱因。本文就HLA loss的发生发展、检测及其潜在的临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例胎儿游离DNA检测提示16-三体高风险孕妇的产前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胎儿游离DNA(cell-free fetal DNA,cffDNA)检测对13-、18-和21-三体以外的常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检测效能及其产前诊断策略。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科就诊的3例cffDNA检测提示16-三体高风险孕妇的病例资料,回顾分析胎儿羊水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以及胎盘和/或皮肤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技术结果。结果:(1)病例1、2和3 cffDNA检测均提示16-三体高风险( Z值分别为20.57、24.88和17.87)。(2)病例1和2胎儿羊水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未见异常,羊水SNP-array检测病例1提示在16p13.3p12.3和16q22.1q24.3区域分别存在19.2和23.0 Mb杂合度丢失,病例2在16q22.3q24.3区域存在16.0 Mb杂合度丢失;病例3胎儿羊水核型为47,XY,+16[3]/46,XY[97],羊水SNP-array未见5 Mb以上杂合度丢失以及拷贝数变异。(3)病例1和2合并胎儿生长受限,病例3胎儿宫内死亡,均引产。3例病例胎盘胎儿面/母体面中心组织CNV-seq检测均提示胎盘为嵌合型16-三体,16号染色体拷贝数分别为2.56/2.70、2.73/2.82、2.80/2.81。病例1和2引产胎儿皮肤组织CNV-seq检测均提示未见拷贝数变异。 结论:cffDNA检测对13-、18-和21-三体以外的16-三体具有一定检测效能;cffDNA检测提示16-三体高风险结果行产前诊断核型分析同时,建议结合SNP-array排除低比例嵌合和杂合度丢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拷贝数变异分析对于不明原因智力障碍/发育迟缓患儿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分析在智力障碍/发育迟缓(intellectual disability/developmental delay, ID/DD)患者遗传学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确诊为ID/DD的530例患儿进行核型分析,对不能明确病因的120例核型正常或核型异常患儿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 SNP-array)技术进行CNVs检测。结果:530例ID/DD患儿中检出染色体异常104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19.62%;120例患儿中检出CNVs 44例,检出率36.67%,其中致病性CNVs 20例,检出率16.67%,可能致病性CNVs 6例,临床意义不明CNVs 10例,可能良性CNVs 7例,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1例。结论:SNP-array可提高不明原因ID/DD患者的病因诊断率,为其预后咨询、早期干预及再发风险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