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组2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样颗粒的制备及免疫原性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构建共表达P1和3CD的重组杆状病毒,利用昆虫细胞重组表达2型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type 2,PV2)的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 VLP),制备PV2-VLP进行初步免疫原性研究。方法:基于粉纹夜蛾细胞(High 5)密码子偏好性,将PV2的P1基因和3CD基因进行序列优化,并对P1基因进行稳定性突变,构建突变型rBac-PV2-P1s-3CD和野生型rBac-PV2-P1-3CD杆状病毒。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目的蛋白表达量,离子交换层析纯化PV2-VLP,透射电镜观察VLP高级结构确定组装效率。免疫大鼠评估免疫原性。结果:成功构建了可稳定表达P1s蛋白和3CD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热稳定性突变后VLP产量相比野生型有所提高。电镜观察发现直径约30 nm的三维结构,表明VLP成功组装。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重组制备的PV2-VLP具有免疫原性,且能有效刺激产生中和抗体。结论: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可成功制备有效的VLP类疫苗,为PV-VLP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是基于昆虫杆状病毒及其宿主细胞建立的真核表达体系,具有安全性高、重组蛋白表达水平高、能同时表达多个基因,可对重组蛋白进行正确折叠和翻译后修饰等优势,主要应用于预防性及治疗性疫苗和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及生产。本文对该载体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A组轮状病毒G1P[8]基因型VP7蛋白的表达及其抗体制备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表达和纯化人A组G1P[8]轮状病毒VP7蛋白(G1 VP7);制备VP7多克隆抗体并进行抗体功能鉴定。方法:利用杆状病毒系统表达G1 VP7蛋白,通过亲和层析法进行蛋白纯化。将纯化后的G1 VP7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多抗血清,纯化得到G1 VP7兔多抗。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酶联免疫吸附(ELISA)和免疫荧光试验进行多抗功能验证。结果: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获得人A组G1P[8]轮状病毒可溶VP7蛋白,并且G1 VP7蛋白主要以三聚体形式存在;制备得到G1 VP7多抗,ELISA结果显示VP7多抗具有较高的效价;WB和ELISA实验表明VP7多抗能够识别多个G型轮状病毒的VP7;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进一步显示G1 VP7多抗可以结合不同A组轮状病毒,包括Wa株(基因型G1P[8])、DS-1(基因型G2P[4])、SA11(基因型G3P[2])、人G9P[8]株。此外,双夹心ELISA初步结果显示包被VP7多抗可以检测到轮状病毒临床样本。结论:本研究成功得到可溶G1 VP7蛋白并制备VP7多抗;G1 VP7多抗可以结合多种G型轮状病毒,为不同G型轮状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载体介导的艾美耳球虫表面抗原疫苗的研制现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艾美耳球虫是鸡球虫病的病原体,采用疫苗防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其表面抗原是一种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对卡介苗(BCG)、乳酸乳球菌(LL)、植物乳杆菌(LP)、鼠伤寒沙门氏菌(St)、枯草芽孢杆菌(Bs)、粪肠球菌(Efs)、大肠埃希菌(Ec)、蓝细菌(CB)、酵母、蜥蜴利什曼原虫(Lt)、鸡痘病毒(FPV)、火鸡疱疹病毒(HVT)、牛痘病毒(VV)和昆虫杆状病毒等载体介导的艾美耳球虫表面抗原疫苗的研制现状做一概述,以期为新型疫苗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Survivin基因与眼科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Survivin又称生存素,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之一,与其他成员相比,survivin具有独特的杆状病毒凋亡抑制蛋白(IAP)重复序列(BIR)和α螺旋分子结构,决定了其在抑制细胞凋亡及控制细胞周期中的重要作用,并参与细胞增生及血管生成等过程的调节,是目前发现唯一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的IAP家族成员。另外,survivin在组织中的分布具有高度选择性,在恶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在正常成人组织中低表达,甚至不表达,因此其被视为恶性肿瘤重要的预后指标。本文对survivin的分子结构及特性、组织分布及其主要功能进行综述,并着重阐述其与眼科相关疾病,包括眼部肿瘤、眼表疾病、眼部相关免疫疾病、晶状体疾病以及视网膜疾病等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组磷脂酶A2受体串联显性表位免疫吸附去除原发性膜性肾病中抗磷脂酶A2受体自身抗体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重组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串联显性表位(PLA2RTD)在去除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抗PLA2R自身抗体(anti-PLA2R)中的作用。方法:在杆状病毒穿梭载体-昆虫细胞体系中表达重组蛋白分子PLA2RTD(富含半胱氨酸结构域、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1和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7),圆二色谱法测定PLA2RTD的二级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免疫荧光法测定PLA2RTD的生物活性,环氧活化法耦联重组PLA2RTD与琼脂糖凝胶CL-6B微球以制备anti-PLA2R的特异性免疫吸附剂。结果:该研究实现了PLA2RTD在杆状病毒穿梭载体-昆虫细胞系统中的首次表达,证明了PLA2RTD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较高的结合特异性。PLA2RTD免疫吸附剂体外单次吸附可平均消除76.66%的anti-PLA2R[(6.66±0.30)RU/ml比(28.54±2.10)RU/ml],吸附完成后血浆中IgG、IgA、白蛋白、β2微球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变化<4%,第2~3次重复使用时仍可保持65%左右的吸附效率。结论:基于PLA2RTD的特异性免疫吸附剂能够有效地清除血浆中anti-PLA2R,为特异性清除与PMN相关的自身抗体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的杆状体肌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的杆状体肌病(NM;HIV-NM)的临床、病理和肌肉磁共振成像(MRI)特点。方法:报道1例23岁男性HIV感染患者,出现进行性肢体近端无力、萎缩10个月余,于2021年6月初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肌电图检查提示肌源性损害。血清肌酸激酶为202.4 U/L,CD 4+淋巴细胞计数为585×10 6/L。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阴性。对该患者进行双大腿肌肉MRI检查、左侧肱二头肌活组织检查及基因检测。复习文献报道的HIV-NM患者的临床、病理和MRI改变。 结果:该患者的双大腿肌肉MRI显示水肿改变;肌肉活组织检查显示部分肌纤维内出现杆状体结构,伴随肌纤维萎缩和再生改变;基因二代测序未发现与NM相关的基因突变。给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口服泼尼松治疗,患者无力症状明显改善。已报道的17例患者(含本例)年龄为(33.7±9.1)岁,男女比例15∶2,均出现肢体近端无力。肌酸激酶正常或轻度升高;血清M蛋白阳性患者3例(3/7);免疫抑制治疗有效。结论:HIV-NM的主要临床特征为进行性肢体近端无力和肌肉萎缩,肌肉病理特点为萎缩肌纤维内出现大量杆状体,肌肉MRI可见肌肉水肿。这是首次报道的国内HIV-NM病例,该病可能为免疫性肌肉病的一个特殊亚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重组RBD重复串联三聚体蛋白疫苗作为加强针可在小鼠中诱导较强的免疫应答和交叉中和反应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重组蛋白疫苗作为加强针的效果。方法:选择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进行3次重复拷贝串联作为免疫原(RBD-sc-trimer),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RBD-sc-trimer重组蛋白,并用His-标签亲和纯化。纯化产物进行Western blot鉴定并在体外验证其与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human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 hACE2)的结合能力。在BALB/c小鼠模型中进行免疫原性检测(结合抗体及中和抗体),同时与RBD二聚体(RBD-Fc)、RBD单体(RBD)和刺突蛋白三聚体(S trimer)进行比较。结果:RBD-sc-trimer的免疫原性优于RBD-Fc和RBD,并能达到S trimer的水平。RBD-sc-trimer能诱导产生较强的Th1偏向型抗体应答,并能交叉中和新型冠状病毒Beta、Delta和Omicron变异株,其中相较于原始毒株,针对Omicron的中和抗体水平仅下降9.1倍,远低于RBD-Fc(68.4倍)和S trimer(70.8倍)组的下降水平。结论:本研究制备的新型冠状病毒重组蛋白疫苗作为加强针可以诱导较强以及更为广谱的体液应答,能更好地应对变异株,具有较好的研发与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Fonsecaea nubica感染引起重度着色芽生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65岁,主诉左小腿红斑及增殖性斑块伴痒30余年,加重半年。患者于1990年左右无明显诱因左外踝出现瘙痒,搔抓后形成红斑、丘疹,逐渐累及左小腿,部分皮损较肥厚,呈增殖性改变,且瘙痒加重,无关节痛及发热等不适,否认有足癣病史。1997年在当地医院手术切除部分增殖性皮损后,左小腿外侧形成溃疡。2007年至2016年多次在各地皮肤科就诊,诊断为真菌感染(具体不详)。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伊曲康唑200 mg每日2次,疗程1年,效果不明显,遂遵医嘱改为盐酸特比萘芬250 mg/d疗程2年,自觉效果不佳,遂自行停药,未再治疗。2016年8月无明显诱因患者发现皮疹再次增多,并向大腿蔓延,遂就诊,无发热、咳嗽咳痰,无关节畸形及疼痛,无明显体重减轻,饮食睡眠及二便尚可。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既往无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无传染性疾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系统检查:一般情况尚可,各系统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梅毒螺旋体和人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检查均为阴性。皮肤科检查:左小腿可见多发性黄豆至鸽蛋大小红斑、丘疹及增生性结节、斑块,小腿外侧部分斑块破溃,见较多黏性渗出物及黄褐色结痂,左踝及足背肿胀(图1A)。溃疡边缘行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肥厚,呈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中上可见密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细胞浸润(图1B),过碘酸希夫染色可见硬壳小体(图1C)。真菌直接镜检:取溃疡处脓液和黑色小点部位脓液涂片可见少量杆状细菌和少量真菌菌丝。组织液细菌培养:血平板37 ℃培养7 d有细菌生长,通过VITEK2 COMPAC型全自动药敏分析系统鉴定为奇异变形杆菌、摩尔摩根菌摩根亚种( Morgamella morganii subsp. morganii)。脓液真菌培养:沙氏培养基27 ℃培养4周见单个黑色菌落,表面凸起灰黑色菌落,背面呈深橄榄黑色,表面可见气生绒毛(图2A)。行小培养4周,显微镜下见大片枝孢型或喙枝孢型分支,分生孢子主要位于孢子梗顶端,以单细胞性紧密堆积成球状或排列成短链状(图2B)。药敏检测显示,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最小抑菌浓度值分别为128、128、256、4、512、256和256 μg/ml。分子生物学鉴定:提取真菌DNA送至北京华大基因公司进行序列测定,Genbank BLAST比对结果提示该菌株与 Fonsecaea nubica碱基序列一致性大于99%,该菌序列已上传至Genbank数据库并获得编号MW269556(https://www.ncbi.nlm.nih.gov/nuccore/MW269556),通过内部转录间隔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使用MEGA7.0建立邻里连接,最终显示菌株的来源属 Fonsecaea nubic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源诺如病毒GII.3[P12]型病毒样颗粒的免疫原性及受体结合能力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制备GII.3[P12]型人源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 HuNoV)广州株GZ2013-L20的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 VLP)和多克隆抗体,系统表征其免疫原性特征和受体结合能力,为HuNoV防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GZ2013-L20毒株基因组为模板,扩增ORF2并构建重组转座载体,转化至大肠埃希菌 DH10 Bac获得重组杆状病毒质粒Bacmid-L20-ORF2,在昆虫细胞sf9中表达目的VLP,采用透射电镜、SDS-PAGE、Western blot(WB)和受体结合实验等方法对纯化后VLP进行鉴定。此外,将VLP免疫小鼠获得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和受体结合阻断试验进行评价。 结果:构建了重组杆状病毒Bacmid-L20-ORF2,并成功获得目的毒株VLP;透射电镜显示颗粒直径约为30 nm;SDS-PAGE和WB结果显示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 ×10 3)约58;受体结合实验表明,目的VLP与分泌型唾液受体(A型、B型、AB型和O型)、O型非分泌型唾液受体以及猪胃黏蛋白均能有效结合;VLP多克隆抗体效价达到2×10 5,且与20种(20/28)基因型HuNoV的衣壳蛋白具有交叉免疫反应;受体结合阻断实验显示,多克隆抗体仅对同型VLP具有中和阻断效果,而对GII.2、GII.4、GII.8和GII.17等基因型VLP没有中和作用。 结论:GII.3[P12]型HuNoV广州株VLP与分泌型和非分泌型唾液受体均呈现较强的结合能力,其多克隆抗体具有免疫结合广谱性,但中和阻断效果仅对同型病毒有效,其结果为疫苗研发的理性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