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肌群控制训练联合亲情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感觉负担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控制训练联合亲情干预对帕金森病(PD)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感觉负担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PD患者46例,采用奇偶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23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核心肌群控制训练联合亲情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自我感觉负担及应对方式情况。结果:实施核心肌群控制训练联合亲情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的自我感觉负担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的"面对"应对方式评分高于参照组,"回避""屈服"应对方式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核心肌群控制训练联合亲情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PD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降低患者的自我感觉负担,对患者获取正面积极态度对待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呼吸功能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和呼吸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平衡、步行、呼吸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包括核心肌群控制训练、放松训练、全身大关节活动训练、姿势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步态训练及面部肌肉控制训练等,每周训练3次,每次持续60 min,共训练24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呼吸功能训练,包括腹式呼吸训练(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约为1∶2,每组进行15个腹式呼吸,分3组进行,每组结束后休息2 min后再进行下一组训练,每日45个腹式呼吸)和吸气肌训练(每组进行10次最大吸气与呼气训练,共3组,每组结束后休息2 min后再进行下一组训练,每日训练30次),每周训练5 d,共训练2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 Ⅲ)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6 min步行试验(6MMT)步行距离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ADL能力进行评定,并评估所有患者的呼吸功能,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用力肺活量(FVC)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 1%)。 结果:治疗12周时,2组患者的UPDRS Ⅲ、BBS、6MWT、MBI及FEV 1、FVC、FEV 1%[治疗组(25.82±0.62)分、(43.16±0.91)分、(324.54±88.51)m、(62.55±2.79)分及(1.96±0.62)L/s、(2.81±0.59)L、(71.83±9.12)%;对照组(27.33±0.68)分、(41.77±0.61)分、(297.34±90.12)m、(60.14±2.71)分及(1.71±0.53)L/s、(2.69±0.62)L、(69.38±8.89)%]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05),且治疗组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改善更为显著( P<0.05)。治疗24周后,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亦均较组内治疗前进一步改善( P<0.05),治疗组的UPDRS Ⅲ、BBS、6MWT、MBI[(19.22±0.39)分、(46.27±0.82)分、(350.12±87.73)m、(70.29±3.01)分]及FEV 1、FVC和FEV 1% [(2.35±0.64)L/s、(3.17±0.63)L、(75.41±8.29)%]均较对照组同时间点[(24.91±0.72)分、( 43.62±0.74)分、(316.62±91.32)m、(65.42±2.92)分及(1.92±0.59)L/s、(2.97±0.59)L、(71.24±9.03)%]改善更为明显( P<0.05),且与组内治疗12周时相比亦有进一步改善。 结论:呼吸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呼吸功能,提高患者ADL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揿针配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观察揿针配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05 例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对照A组、对照B组和联合组,每组 35例.对照A组采取揿针治疗,对照B组采用感觉统合训练治疗,联合组采用揿针配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观察 3 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各功能区(A~E 区)评分、步态各项指标(步长、步速、步宽)、平衡控制能力各项指标(躯干前后标准差、躯干左右标准差及躯干总标准差)、表面肌电信号各项指标[内收肌及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及儿科生活质量量表(the 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PedsQL)各项评分(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的变化情况,比较3 组临床疗效.结果 3 组治疗前后GMFM-88 各功能区评分、步态各项指标、平衡控制能力各项指标、表面肌电信号各项指标及 PedsQL 各项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治疗后GMFM-88 各功能区评分及步长、步速均明显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步宽及表面肌电信号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及对照B组治疗后平衡控制能力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A组,PedsQL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4.3%,显著高于对照A组的 74.3%和对照B组的 68.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揿针配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疗效确切,可增强核心肌群稳定性,改善患者步态,提高粗大运动及平衡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核心肌群运动控制训练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核心肌群运动控制训练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方法 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同仁医院康复门诊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5)和试验组(n = 15).两组均接受手法治疗和呼吸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核心肌力训练,试验组进行核心肌群运动控制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腹直肌间距、腹围和腰围.结果 治疗后,两组腹直肌间距、腹围和腰围均较治疗前减小(Z = 3.408,t>5.927,P<0.05).试验组腹直肌间距减少值大于对照组(t = 2.328,P<0.05).结论 核心肌群运动控制训练能改善产后腹直肌分离,效果优于常规核心肌力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重复周围磁刺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重复周围磁刺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用于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4-09-2016-01,共纳入65例于本院康复治疗的CNLBP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n=33)和对照组(n=32).两组均采用常规理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予以核心肌群训练联合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对照组予以核心肌群训练及伪刺激,均以4周为一疗程.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OD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对比,研究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在姿势控制能力的改善方面,研究组睁眼泡沫平面和闭眼泡沫平面重心摆动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将重复周围磁刺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用于CNLBP的治疗中,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92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2组,每组96例.对照组给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躯干控制能力(PAS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平衡能力(BBS评分)、步行能力(Holden评分)、生活质量(SF-36健康问卷)及治疗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与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2组PASS评分、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BS评分、Holden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与精神健康等方面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RI、PI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Vm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悬吊运动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悬吊系列运动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肌力训练、神经发育疗法、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平衡训练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系列运动以及姿势控制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Sheikh评定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Sheikh、MBI、BBS、FAC和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以悬吊系列运动和姿势控制训练为基础的核心肌群控制训练可促进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强化躯干核心肌群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平衡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躯干核心肌群训练的强度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平衡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组,每组各30例,3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不同强度的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其中A组每天训练1次,B组每天训练2次,C组每天训练3次,每次训练30 min,每周5天,共训练3个月.3组患者治疗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躯干控制能力,采用步行功能评级(FAC)评定平衡步行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比较3组患者上述评分差异.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步行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躯干控制、平衡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逐渐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在1~3个月期间躯干控制和平衡能力评分C组高于B组,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3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在1个月期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个月后C组较B组,B组较A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强化躯干核心肌力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躯干控制、平衡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缩短康复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核心肌群训练和头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分析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核心肌群训练配合头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60名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受试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头针康复组、头针组,各2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康复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核心肌群训练,头针康复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核心肌群训练和头针(单纯头针+人中穴治疗)治疗,头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仅给予单纯头针+人中穴治疗.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治疗3周、6周后各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头针康复组在治疗3周以及治疗6周时BBS评分、Sheikh躯干控制积分、BI评分显著高于头针组、康复组,且治疗3周时,头针康复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头针组、康复组,治疗6周时Fugl-Meyer评分高于头针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向腹脑卒中偏瘫患者联合采用核心肌群训练、头针方案,疗效确切,利于增强患者肌力,改善运动功能,提高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能够使其尽早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姿势控制训练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姿势控制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2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4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康复组和联合训练组(在常规康复组基础上接受姿势控制和核心肌群训练) ,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 )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及FAC分级均显著升高,P均=0.001 .与常规康复组比较,治疗4周后,联合训练组下肢FMA评分[(22.61 ± 1. 84)分比(25. 84 ± 1.67)分] 、BBS评分[(23. 28 ± 1.92)分比(28.82 ± 1.36)分]以及FAC分级[(2. 96 ± 0. 71)级比(4. 02 ± 0. 46)级]升高更显著,P均=0. 001 .结论:姿势控制训练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平衡,提高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