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Orebro骨骼肌肉疼痛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检验Orebro骨骼肌肉疼痛问卷(OMPQ)在急性与亚急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参考Beaton跨文化翻译指南对OMPQ问卷进行汉化。选取186例急性或亚急性腰痛患者,采用编译后的中文版OMPQ问卷进行评价。使用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评价问卷的信度,使用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预测效度评价问卷的效度。结果:中文版OMPQ问卷的Cronbach′s α=0.804,ICC=0.833(95%CI为0.683~0.915),条目水平内容效度I-CVI范围是0.86~1.00,量表水平平均内容效度S-CVI/Ave=0.99。OMPQ问卷与恐惧回避信念问卷(FABQ)、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MDQ)、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等效标问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19、0.551、0.646、0.586。OMPQ问卷预测腰痛患者6个月后疼痛情况、功能障碍、病假缺勤至少1 d、病假缺勤30 d以上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41(95%CI为0.668~0.814)、0.723(95%CI为0.650~0.797)、0.810(95%CI为0.749~0.871)、0.809(95%CI为0.725~0.892)。结论:中文版OMPQ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评估腰痛患者的社会心理风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在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显露技术下斜外侧腰椎间清创双模块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安全性、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OLIF显露技术下采用斜外侧腰椎间清创双模块植骨融合及后路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12例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患者资料,男10例,女2例;年龄(65.4±9.5)岁(范围,49~79岁)。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及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病理报告、病原学结果及并发症。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病变节段角及腰椎前凸角,记录病变椎间隙的融合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部疼痛及功能障碍程度,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及Kirkaldy-Willis标准评估患者总体健康状况及临床疗效。采用 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6例使用双模块钛网,6例使用双模块自体三皮质髂骨块植骨。10例病原学培养阳性,阳性率83.3%(10/12),其中链球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大肠埃希菌1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1±5.1)个月。白细胞计数,末次随访时[(4.89±1.28)×10 9/L]较术前[(6.25±2.02)×10 9/L]降低;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末次随访时[(8.48±8.79)mg/L和(9.25±5.50)mm/1 h]较术前[(58.73±52.56)mg/L和(51.88±19.04)mm/1 h]均明显降低。腰痛VAS评分和ODI,末次随访时[(1.50±0.55)分和18.00%±2.31%]较术前[(6.67±1.63)分和72.57%±3.41%]均明显降低;SF-36评分,末次随访时[(73.73±5.86)分]较术前[(56.33±4.93)分]明显升高。椎间隙高度术后即刻为(11.68±2.64)mm较术前增加,末次随访时丢失率为3.9%;腰椎前凸角术后即刻为32.89°±14.52°较术前增大,随访过程中维持良好;病变节段角术后即刻为10.8°±8.51°较术前增大,随访过程中维持良好。所有患者椎间均融合,融合时间(9.2±3.5)个月。临床疗效优10例(83.3%),良2例(16.7%),优良率100%。1例患者于术后第2天发生肺部感染合并栓塞,1例于术后第1天发现肌间静脉血栓形成。 结论:OLIF技术应用于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可直接清除椎间隙及椎旁病灶,椎间隙高度恢复佳,可矫正后凸畸形,且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呼吸训练联合筋膜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筋膜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CNLBP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呼吸功能训练联合筋膜手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和治疗3个月后(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评分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部功能和生活质量,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采集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和随访时,2组患者的VAS评分、改良的JOA腰痛评分和SF-36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和随访时的VAS评分、改良的JOA腰痛评分和SF-36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VC、FEV1和PEF分别为(4.21±0.49)L、(3.81±0.45)L/S和(6.44±0.69)L/S,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呼吸训练联合筋膜手法治疗CNLBP,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腰部功能、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RI评估腰椎椎旁肌退变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下腰痛是临床常见的疼痛,而非特异性下腰痛被认为与椎旁肌退变所致的腰椎失稳有关,因此评估椎旁肌退变有助于预判下腰痛相关疾病的进展。MRI评估椎旁肌退变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式,其测量参数是椎旁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脂肪浸润。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椎旁肌退变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功能性CSA、相对CSA和肌肉-脂肪浸润指数等测量方法。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应用非对称回波三点法水脂分离技术可早期发现脂肪浸润改变、基于化学位移编码的水-脂肪MRI而衍生的质子密度脂肪分数也获得广泛应用,为椎旁肌退变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许多研究试图通过MRI探讨椎旁肌退变与非特异性下腰痛、腰椎退行性疾病、退行性腰椎侧凸以及骨质疏松等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证实椎旁肌退变受椎间盘、关节突以及终板退变等因素的影响,还与脊柱侧后凸畸形互为因果关系。椎体和椎旁肌的脂肪含量越高,则骨脆性越大,而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生后的椎体成形术可延缓椎旁肌退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下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适应证、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适应证、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14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9例。中位年龄75.5(44~84)岁。就诊原因为血尿11例,腰痛2例,无症状1例。5例既往有膀胱癌病史,1例有对侧肾盂癌病史。孤立肾4例,肾功能不全3例,双侧肾盂癌1例,因一般状态差(美国麻醉医生协会评分≥3分)无法耐受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4例,术前病理诊断为低级别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要求行保肾治疗者2例。14例共15侧肿瘤,肿瘤主体位置位于肾盂6侧、上盏4侧、中盏3侧、下盏2侧。肿瘤直径中位值2.0(0.8~4.0)cm。患者术前经CT/CTU、MRI以及尿脱落细胞学或病理活检确诊为尿路上皮癌。本组14例共15侧手术。13侧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扩张,建立F24标准通道,在肾镜下采用1470半导体激光(60~80W)或铥激光(15~20W)汽化消融肿瘤组织,必要时电凝止血;2侧经尿道置入输尿管软镜,镜下采用200μm钬激光光纤行肿瘤消融,并使用钕激光止血。肿瘤汽化消融范围包括肿瘤周围0.5~1.0 cm正常肾盂黏膜,深至肾窦脂肪层,必要时汽化消融结束后基底部再次取活检。结果:本组15侧手术均顺利完成,中位手术时间51.7(39~115)min,术中出血量20.0(2~50)ml。术后5例发生并发症,1例为发热(体温>38.5℃);4例为出血需输血(术后血红蛋白<70 g/L),输2~4 U悬浮红细胞,无需肾动脉栓塞患者。病理诊断均为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为高级别6侧,低级别9侧;病理分期T a期8侧,T 1期5侧,T 2期2侧。中位随访31(11~70)个月,10例术后出现复发,复发中位时间11.3(4~41)个月。4例复发后行保守治疗,包括免疫治疗加放疗1例,全身化疗1例,等待观察2例;3例复发后再次行内镜下治疗,包括经皮肾镜下肿瘤激光消融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1例,术后随访均存活;3例复发后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术后随访2例死亡,1例存活。随访中共6例死亡,死亡中位时间为术后21(11~33)个月,其中5例为肿瘤特异性死亡,1例死于胃穿孔。随访期内中位无瘤生存期为11(4~41)个月,2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78.6%,其中高级别患者为50.0%,低级别患者为100.0%。 结论:对于分期较早(≤T 2期)且不能耐受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孤立肾、肾功能不全或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患者,内镜下治疗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尤其对于低级别非浸润性患者可取得较好效果,但患者必须有良好的依从性,术后需定期行影像学、内镜或尿脱落细胞学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麦肯基力学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对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腰部稳定肌前馈控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麦肯基力学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对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CNLBP)患者腰部稳定肌前馈控制的影响。方法:将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贴扎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均采用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40 min,贴扎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贴扎治疗,佩戴12 h。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即刻和治疗结束6 h后评估或检测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屈曲活动范围、肱二头肌与多裂肌快速反应时间差值和多裂肌sEMG信号强度。结果:治疗结束后即刻和治疗结束6 h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腰椎屈曲活动范围和肱二头肌与多裂肌的快速反应时间差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结束6 h后,贴扎组患者肱二头肌与多裂肌快速反应时间差值为(54.68±4.15)ms,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麦肯基力学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可改善CNLBP患者的腰部疼痛和腰椎活动范围,并加快腰部稳定肌的快速反应速度,且在一定时间内维持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核心肌群训练联合平衡罐疗法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联合平衡罐疗法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选择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的13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核心肌群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65例。核心肌群组予以瑞士球按端坐、双桥、屈膝双桥、反桥和俯卧撑的顺序进行核心肌群训练,联合治疗组在核心肌群训练基础上予以平衡罐按照闪罐、走罐、坐罐进行治疗。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RMDQ)评分、指地距离(FFD)、静态及动态肌耐力时间、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干预后,联合治疗组的VAS评分、RMDQ评分及FFD低于核心肌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联合治疗组的静态肌、动态肌耐力时间均高于核心肌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77%(59/65),高于核心肌群组的76.92%(5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核心肌群训练联合平衡罐疗法能减轻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痛程度,改善腰部功能障碍,提高腰部柔韧性及肌耐力,临床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姿势纠正指导,观察组同时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及核心肌群训练,筋膜松解组则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核心肌训练组则辅以核心肌群训练,3组患者均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进行为期12周的随访,观察3组患者远期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均明显降低( 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70±0.78)分]、ODI指数评分[(17.47±2.75)%]以及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与治疗前差值[分别为(4.28±1.13)分、(22.47±2.69)%]均明显优于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发现观察组在治疗结束后6周、12周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80±0.66)分、(3.50±0.97)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无明显变化( P>0.05),而上述时间点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明显增加( P<0.05)。 结论: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NLBP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且远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磁共振影像标志物对椎间盘退变及盘源性下腰痛诊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下腰痛在多数情况下为非特异性疼痛。在慢性下腰痛人群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占39%~41%。椎间盘退变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病理基础。常规MRI无法定量诊断椎间盘退变及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但随着定量磁共振技术的应用,无创检测退变椎间盘中的成分和结构成为可能。磁共振影像标志物是定量磁共振在对椎间盘组织进行扫描后得到的各种参数信息或图像,如T1ρ值、T2 mapping弛豫时间、ADC值、FA值、MTR asym值、K sw值、△T1值、代谢物质的波谱信息等,通过对影像标志物的分析,可以定量测量椎间盘内特定物质的含量并反映椎间盘结构的变化,可为椎间盘退变的早期改变及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提供准确而全面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腰椎手法配合电针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价基于"筋骨并举"思想指导的腰椎手法配合电针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腰椎手法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评价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量表(JOABPEQ)、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指地距离(FFD)、Schober试验距离.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JOABPEQ、ODI的评分及FFD、Schober试验距离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更优(P<0.05).结论 基于"筋骨并举"思想指导的腰椎手法配合电针治疗能更加有效地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