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L32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核糖体蛋白L32(ribosomal protein L32,RPL32)在人乳腺癌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2年5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3 cm以上)石蜡标本56例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化检测56例乳腺癌组织及其相对应癌旁组织标本中RPL32的表达情况。将MCF7细胞分为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及实验组(ribosomal protein L32,RPL32)。实验组MCF7细胞转染RPL32-siRNA载体,对照组MCF7细胞转染scramble-siRNA载体,用RT-PCR检测各组细胞RPL32 mRNA含量,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的RPL32、P53表达情况,利用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结果:乳腺癌患者组织RPL32阳性率为8.93%(5/56),癌旁组织中表达率为78.57%(44/56),RPL3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分别转染siRNA载体后,实验组和对照组MCF7细胞中RPL32 mRNA含量下降,RPL32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9±0.21和0.40±0.11,P5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24±0.32和0.37±0.09;CCK8实验120 h的吸光度分别为1.11±0.24和2.19±0.28,实验组MCF7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 P=0.043)。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21.11±3.46)%和(58.75±4.29)%,实验组细胞克隆形成下降( P=0.026)。 讨论:RPL32在乳腺癌中表达明显升高,可能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相关;且抑制乳腺癌细胞RPL32表达后影响其增殖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维纳托克在肝癌细胞中的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维纳托克(Venetoclax)在HepG2、Hep3B 2个肝癌细胞株的抗癌活性。方法: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Hep3B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采用不同浓度的Venetoclax(0、3、10、30 μmol/L)处理肝癌细胞,以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0,3, 10和30 μmol/L Venetoclax作用细胞48 h,锥虫蓝拒染法检测细胞的死亡,0,5 μmol/L Venetoclax,作用24 h,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Venetoclax诱导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活化,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裂解。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Venetoclax对HepG2、Hep3B细胞株均有较强活性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Venetoclax处理肝癌细胞48、72 h,Venetoclax在HepG2细胞株中取得的半数细胞活性抑制率(IC 50)值分别为46.5 μmol/L和14.2 μmol/L;在Hep3B细胞的IC 50值分别为24.6 μmol/L和11.2 μmol/L。处理24 h,30.0 μmol/L的Venetoclax在HepG2和Hep3B细胞株中诱导57%[对照组、实验组凋亡率分别为(4.00±1.00)%、(56.67±8.51)%, t=-10.650, P<0.01]和54% [对照组、实验组凋亡率分别为(5.67±1.53)%、(54.33±9.87)%, t=-8.440, P<0.01]的肝癌细胞发生凋亡,并能诱导肝癌细胞的Caspase-3活化,PARP裂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用0、3、10和30 μmol/L的Venetoclax处理48 h,在HepG2细胞株中可诱导3%(3.26±1.71)%,12%[(12.36±1.99)%,( t=-12.36, P<0.05)],32%[(32.38±4.57)%,( t=-10.350, P<0.01)]和67%[(66.71±6.29)%,( t=-16.86, P<0.01)]的细胞死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Hep3B细胞株诱导2%(1.91±0.68)%,16%[(15.72±3.40)%,( t=-6.890, P<0.05)],42%[(42.39±6.86)%,( t=-10.180, P<0.01)]和73%[(73.32±2.69)%, t=-44.490, P<0.01]的细胞死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抑制剂预处理,Venetoclax对HepG2和Hep3B细胞的死亡率分别从56%(56.71±6.29)%降低至11%(10.70±1.43)%,( t=12.350, P<0.01)和68%(68.05±10.16)%至12%(12.7±6.12)%,( t=8.080,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Venetoclax能够通过诱导Caspase的活化,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并对肝癌细胞进行杀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ynamin 3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及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Dynamin 3(DNM3)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及预后价值。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分析、实验研究方法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53例行根治性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新鲜胃癌及配对正常组织样本和石蜡切片,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免疫印迹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实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和预后分析。收集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的胃腺癌(STAD)数据集进行生物信息分析。观察指标:(1)胃癌中DNM3基因在TCGA-STAD中的表达情况。(2)胃癌中DNM3的突变和拷贝数改变。(3)胃癌中DNM3的启动子甲基化水平。(4)胃癌中DNM3、p5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5)胃癌中DNM3相关性和富集性分析。(6)流式细胞周期G0/G1期、S期、G2/M期的比例。(7)胃癌中免疫细胞浸润和DNM3之间的相关性。(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9)影响胃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配对样本采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或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两组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使用Benjamini-Hochberg错误发生率校正对 P值进行调整。 结果:(1)胃癌中DNM3基因在TCGA-STAD中的表达情况。TCGA-STAD数据库中DNM3基因在27个肿瘤组织和配对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775(0.605,1.161)和1.216(0.772,1.6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64, P<0.05)。DNM3基因在笔者中心48对胃癌组织和配对正常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4.370(2.870,6.040)和2.520(0.850,4.1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39, P<0.05)。(2)胃癌中DNM3的突变和拷贝数改变。TCGA-STAD数据库中16例胃癌患者发生DNM3突变或体细胞拷贝数改变,其中6个错义突变,1个截断突变,8个拷贝数增加,1个拷贝数减少。TCGA-STAD数据库370例胃癌患者中DNM3突变前后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6.13(5.40,7.08)和5.02(3.98,5.4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2FC=-1.11, Z=-2.59, P<0.05)。(3)胃癌中DNM3的启动子甲基化水平。TCGA-STAD数据库中372例胃癌患者DNM3甲基化水平与DNM3 mRNA的检测结果显示:DNM3甲基化水平为0.198(-0.458,0.301),DNM3 mRNA表达水平为6.014(5.141,6.628),DNM3甲基化水平与DNM3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r=-0.38, P<0.05)。32例患者随访结果显示:16例DNM3高甲基化组和16例DNM3低甲基化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8.8%和4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险比=1.40, P<0.05)。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AGS细胞用0、0.5、1.0 μmol/L 5-azacytidin处理后的DNM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70±0.020、0.357±0.051、0.599±0.03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7.84, P<0.05)。HGC-27细胞用0、0.5、1.0 μmol/L 5-azacytidin处理后的DNM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16±0.038、0.770±0.031、0.877±0.05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6.30, P<0.05)。(4)胃癌中DNM3、p5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转染DNM3质粒和对照质粒的AGS细胞中DNM3、p5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88±0.047、0.872±0.041和0.249±0.029、0.352±0.020;转染DNM3质粒和对照质粒的AGS细胞比较,上述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77,19.74, P<0.05)。转染DNM3质粒和对照质粒的HGC-27细胞中上述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69±0.069、1.464±0.081和0.456±0.048、0.794±0.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57,12.06, P<0.05)。(5)胃癌中DNM3相关性和富集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NM3与胃癌中RBMS3、CNTN4、PDE1A基因呈正相关( r=0.52,0.52,0.50, P<0.05),与SLC25A39、PAICS、GAPDH基因呈负相关( r=-0.41,-0.40,-0.40, P<0.05)。基因集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核糖体和氧化磷酸化有关的基因集在DNM3低表达组中上调[富集分数(NES)=-3.30,-2.16, P<0.05],而淋巴细胞和非淋巴细胞之间的免疫调节相互作用在DNM3高表达组中上调(NES=1.67, P<0.05)。基因本体论分析结果显示:DNM3低表达与有丝分裂姐妹染色体分离(编号:0000070)、无义介导衰变的核转录mRNA分解过程、姐妹染色体分离(编号:0000819)、核转录mRNA分解代谢过程、氧化磷酸化的调控有关(NES=-2.29,-3.10,-2.33,-2.56,-2.68, P<0.05)。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结果显示:DNM3低表达在核糖体和氧化磷酸化中存在上调和串联(NES=-3.34,-2.21, P<0.05)。(6)流式细胞周期G0/G1期、S期、G2/M期的比例。流式细胞周期实验结果显示:转染pCMV-DNM3质粒的AGS细胞G0/G1期、S期、G2/M期的比例分别为65.1%±3.0%、17.3%±3.0%、17.6%±1.0%,转染对照质粒的AGS细胞上述指标分别为53.4%±4.0%、26.3%±2.0%、20.3%±3.0%。转染DNM3质粒与转染对照质粒的AGS细胞比较,G0/G1期、S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05,4.32, P<0.05)。(7)胃癌中免疫细胞浸润和DNM3之间的相关性。免疫细胞浸润实验结果显示:DNM3 mRNA表达水平与肥大细胞,NK细胞,pDCs,B细胞,滤泡辅助T细胞,有效记忆T细胞,T细胞,中央记忆T细胞,CD8 T细胞,DC细胞,巨噬细胞,γ-δT细胞(Tgd),iDCs,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水平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29,0.26,0.20,0.22,0.22,0.13,0.16,0.15,0.14,0.14,0.17,0.18,0.22, 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P=0.015,0.002,0.004,0.005,0.005, P<0.001,<0.001,<0.001);与Th17细胞,Th2细胞,NK CD56dim细胞浸润水平呈负相关( r=-0.18,-0.23,-0.10, P<0.001, P=0.001和 P=0.04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DNM3在105例胃癌组织和105例配对正常组织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分别为3(2,4)分和6(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35, P<0.05)。70例DNM3低表达与35例DNM3高表达胃癌患者性别、肿瘤部位、N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4.29,7.67,6.86, P<0.05)。(9)影响胃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学T分期为T3~4期和DNM3染色评分低是胃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1.91,0.51,95%可信区间为1.06~3.43,0.26~0.98, P<0.05)。DNM3低表达组胃癌患者和高表达组胃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4.3%和65.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2, P<0.05)。 结论:DNM3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也是胃癌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它可能通过甲基化调控胃癌的细胞周期和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NA损伤特异性结合蛋白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SMMC-7721细胞同源重组修复、靶向杀伤作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因子DNA损伤特异性结合蛋白1(DDB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DDB1基因沉默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DNA损伤修复和靶向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利用UALCAN平台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肝细胞肝癌组织(371例)和癌旁组织(50例)中DDB1的表达情况及DDB1表达与肝癌患者总生存的相关性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向SMMC-7721细胞转染靶向DDB1的小干扰RNA(siRNA)和阴性对照siRNA,分别为DDB1沉默组和阴性对照组。用X线照射诱导两组细胞外源性DNA双链断裂(DSB)损伤,采用免疫荧光染色(γH2AX用于评估DSB损伤情况,RPA32s33和Rad51用于评估同源重组修复情况)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RPA32s33蛋白水平)分析DDB1基因沉默对细胞DSB损伤修复的影响。采用姐妹染色体交换(SCE)实验分析DDB1沉默组和阴性对照组细胞同源重组SCE频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分析PARP抑制剂奥拉帕尼(10 μmol/L)、顺铂(1 μg/ml)及二者联合杀伤DDB1沉默组和阴性对照组SMMC-7721细胞的效果。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肝癌组织DDB1 mRNA水平较癌旁组织高( P<0.001),DDB1高表达患者总生存较DDB1低表达患者差( P=0.029)。X线照射后培养24 h,阴性对照组细胞γH2AX灶点已大多消退,DDB1沉默组细胞仍较多[每个细胞中(5.1±2.0)个比(13.4±2.0)个, t=-5.08, P=0.007]。X线照射后培养4 h,阴性对照组RPA32s33灶点数[每个细胞中(30.8±5.0)个比(13.2±1.6)个]和Rad51灶点数[每个细胞中(19.5±1.8)个比(8.3±3.3)个]均高于DDB1沉默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阴性对照组SCE频率高于DDB1沉默组[(21.2±3.0)%比(11.2±1.6)%, t=5.07, P=0.007]。MTT法检测显示,奥拉帕尼作用后,DDB1沉默组细胞的存活率低于阴性对照组[(40.3±3.6)%比(79.8±1.3)%, t=17.94, P<0.001],奥拉帕尼联合顺铂时,两组细胞存活率均进一步降低,且DDB1沉默组细胞存活率低于阴性对照组[(10.2±2.8)%比(29.6±3.4)%, t=7.72, P=0.002],顺铂单独作用时,DDB1沉默组和阴性对照组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9±5.1)%比(49.8±3.3)%, t=2.71, P=0.054]。 结论:DDB1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是肝癌治疗抵抗和预后较差的重要因素。敲低DDB1基因表达能促进肝癌SMMC-7721细胞对PARP抑制剂的敏感性,其机制很可能与DDB1沉默引起SMMC-7721细胞的同源重组修复缺陷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Ro/SSA、抗La/SSB抗体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孕妇抗Ro/干燥综合征抗原A(SSA)抗体和(或)抗La/干燥综合征抗原B(SSB)抗体阳性与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抗Ro/SSA、抗La/SSB抗体阳性的136例孕妇的145例次分娩,根据是否发生新生儿不良结局将145例次分娩分为不良结局组(26例次)和无不良结局组(119例次),此外,根据发现抗Ro/SSA、抗La/SSB抗体阳性的时间将145例次分娩分为孕期阳性组(69例次)和孕前阳性组(76例次),分别比较不良结局组与无不良结局组、孕期阳性组与孕前阳性组孕妇的治疗、妊娠结局及母儿抗体水平。结果:(1)136例抗Ro/SSA、抗La/SSB抗体阳性孕妇中,诊断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者最多,占40.4%(55/136),其他依次为干燥综合征(25.0%,34/136)、系统性红斑狼疮(23.5%,32/136)、抗磷脂抗体综合征(6.6%,9/13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2/136),另有4例未行诊断。(2)41例妊娠期多次行抗体检测的孕妇中,妊娠早期与妊娠中期抗Ro/SSA、抗La/SSB抗体的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不良结局组孕妇的抗Ro/SSA抗体高水平(>100 kU/L)比例、抗La/SSB抗体阳性孕妇的抗体水平及抗La/SSB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无不良结局组,不良结局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活产率低于无不良结局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不良结局组与无不良结局组孕妇的抗Ro/SSA抗体水平、药物治疗(包括羟氯喹、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比例,胎儿生长受限(FGR)发生率、早产率及新生儿抗Ro/SSA、抗La/SSB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4)孕前阳性组孕妇抗Ro/SSA抗体水平,羟氯喹、糖皮质激素治疗比例,新生儿抗Ro/SSA抗体阳性率更高,而孕期阳性组FGR发生率、丙种球蛋白治疗率更高,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孕前阳性组与孕期阳性组孕妇的抗La/SSB抗体水平、新生儿抗Ro/SSA和抗La/SSB抗体水平、新生儿抗La/SSB抗体阳性率、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妊娠期抗Ro/SSA抗体高水平以及合并抗La/SSB抗体阳性可能会增加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孕前抗Ro/SSA、抗La/SSB抗体阳性孕妇与妊娠期首次发现抗体阳性孕妇经风湿免疫科综合治疗后,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假性单羊膜囊双胎宫内死亡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孕妇,24岁,2022年1月13日孕12 +6周,于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产检结果为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活胎(A、B胎),A胎、B胎颈部透明带厚度正常,透明带间可见分隔带。胎儿无创脱氧核糖核苷酸检查结果提示为唐氏综合征低风险胎儿。2022年4月23日,孕妇行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果异常:促甲状腺激素<0.005 mIU/L,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188.1 IU/mL,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4 000 IU/mL。至内分泌科就诊,未用药治疗。2022年5月11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2个胎儿之间可见羊膜带分隔,B胎儿位于羊膜囊高位。A胎儿:活胎,如孕约28 +周大小,右枕后位,双顶径宽74 mm,头围长267 mm,腹围长249 mm,股骨长50 mm,估算胎儿体质量为(1 215±177)g;B胎儿:活胎,左骶后位,双顶径宽68 mm,头围长248 mm,腹围长231 mm,股骨长43 mm,估算胎儿体质量(918±134)g,各发育指标小于实际孕周。医生考虑胎儿生长受限建议住院观察,孕妇未遵医嘱住院。2022年5月27日孕妇自觉胎动减少,5月28日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A、B胎均为死胎。孕妇无腹痛、腹胀,无阴道流水、流血。5月29日以“停经32 +1周,发现胎动减少2 d”入院并行引产。引产顺利,死胎、脐带及胎盘送广东金域司法鉴定所法医病理鉴定室行病理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Dnase1L3、CAR联合MHR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脱氧核糖核酸酶1样蛋白3(Dnase1L3)、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联合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秦皇岛市第三医院收治的23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病组)和185例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Dnase1L3、CAR、MHR水平以及肝功能,Pearson分析Dnase1L3、CAR、MHR与肝功能的相关性。追踪患者住院30 d存活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住院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nase1L3、CAR、MHR预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院内30 d死亡的价值。结果:肝病组血清Dnase1L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CAR、MHR高于对照组(均 P<0.05),肝病组血清Dnase1L3、CAR、MHR与AST、ALT、TBiL均呈正相关(均 P<0.05)。236例患者30 d内死亡32例,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18分、高Dnase1L3、高CAR、高MHR是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住院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均 P<0.05)。Dnase1L3、CAR、MHR和MELD评分联合预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住院30 d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904,高于单独指标预测的0.719、0.678、0.763、0.742。 结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Dnase1L3水平及CAR、MHR增高,且与肝功能损伤程度以及住院30 d内死亡相关,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预后预测中具有较高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磷脂综合征患者血清sVCAM-1、HMGB1与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与血栓事件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PS)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NOD样受体P3(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和血栓事件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APS患者作为APS组和6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检者的血清sVCAM-1、HMGB1水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NLRP3 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下游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sVCAM-1、HMGB1水平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NLRP3 mRNA表达、IL-1β和IL-18水平的相关性.根据是否发生血栓事件将APS患者分为血栓组(n=32)和非血栓组(n=90).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PS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sVCAM-1、HMGB1预测APS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价值.结果 APS组患者的血清sVCAM-1、HMGB1、IL-1β和IL-18水平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NLRP3 mRNA分别为(806.35±204.75)μ g/L、(125.42±24.57)μ g/L、(13.62±3.09)pg/mL、(16.24±3.72)pg/mL、1.62±0.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5.12±77.24)μg/L、(35.01±10.30)μg/L、(3.15±0.67)pg/mL、(4.02±1.13)pg/mL、0.85±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PS组患者的血清sVCAM-1、HMGB1水平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NLRP3 mRNA以及血清IL-1β和IL-18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血栓组患者的血清sVCAM-1、HMGB1水平分别为(915.35±70.28)μg/L、(136.42±10.17)μg/L,明显高于非血栓组的(767.59±61.43)μg/L、(121.51±15.03)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个抗体阳性、高水平sVCAM-1、HMGB1是APS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经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VCAM-1联合HMGB预测APS患者血栓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5,高于单独预测(P<0.05).结论 APS患者血清sVCAM-1、HMGB1水平均增高,且与NLRP3及其下游炎症因子水平增加、血栓事件发生有关,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脊神经结扎术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中miR-195的表达及其对自噬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大鼠脊神经结扎术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中微核糖核酸-195 (microRNA-195,miR-195)的表达及其对自噬水平的影响与调节机制.方法: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脊神经结扎组(SNL组)和假手术组(S组),每组16只,SNL组结扎L5段神经制备脊神经结扎模型,造模后1d、3d、5d、10d两组各处死4只大鼠,分离脊髓腰膨大,采用Percoll梯度离心法分离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Real-time PCR检测两组各时间点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miR-195表达水平.取12只成年雄性SD大鼠,处死后取脊髓腰膨大,分离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脂质体法转染miR-195模拟物,另一组加入转染试剂,检测两组小胶质细胞自噬体膜标记蛋白轻链3(light chain 3,LC3)的表达水平;再取小胶质细胞分为三组,分别将含有野生型及突变型自噬相关基因14(ATG14)3'非编码区(3'UTR)的报告基因质粒、pRL-TK质粒miR-195模拟物和对照转入HEK 293细胞培养48h,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iR-195的直接作用靶点,并检测三组ATG14蛋白的表达.取24只健康SD大鼠脊髓腰膨大,分离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分为三组分别转染miR-195模拟物、抑制物和转染试剂,培养48h,采用免疫蛋白印记(Westem blot)法检测三组ATG14蛋白的表达水平;再取小胶质细胞分为三组,分别转染pEGFP-LC3、pEGFP-LC3+miR-195模拟物及pEGFP-LC3+miR-195模拟物+pCMV-ATG14培养48h,染色后荧光显微下观察自噬斑点数量.结果:SNL组各时间点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中miR-195表达均明显上调,与同时间点S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转染miR-195模拟物后,LC3的表达水平(0.61±0.07)较对照组(1.21±0.08)显著性降低(P<0.05).转入野生型ATG14 3'UTR的报告基因质粒的HEK 293细胞的荧光强度较对照显著性减弱(0.65±0.04 vs 1.01±0.01,P<0.05),突变型与对照无显著性变化(0.99±0.03 vs1.00±0.02,P>0.05).转染miR-195模拟物后小胶质细胞中ATG14的表达显著性降低(P<0.05);转染miR-195抑制物后ATG14的表达显著性升高(P<0.05).转染pEGFP-LC3与pEGFP-LC3+miR-195模拟物较转染pEGFP-LC3+miR-195模拟物+pCMV-ATG14时自噬数量降低(P<0.05).结论:miR-195在大鼠脊神经结扎模型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中高表达,降低自噬蛋白LC3表达;ATG14蛋白受miR-195负调控,miR-195可能通过降低ATG14的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自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2-2014年上海市男男性行为者HIV-1新诊断感染者原发耐药演变趋势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2012-2014年上海市男男性行为者(MSM)1型艾滋病病毒(HIV-1)新诊断感染者中原发耐药水平和流行现状,为调整抗病毒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2014年HIV-1抗体确证首次阳性,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MSM感染者,随机抽取其冻存血浆703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序,对样本进行病毒亚型、主要耐药相关突变和原发耐药率分析,同时收集调查问卷表.结果 获得601例HIIV1 pol区基因片段,扩增成功率85.5%,其亚型分布为CRF01_AE 363例(60.4%),CRF07_BC 158例(26.3%),B亚型48例(8.0%),其他亚型和重组体32例(5.3%);601例中有32例感染者带有一个或以上耐药相关突变,原发耐药率5.3%,分别为蛋白酶抑制剂相关耐药发生率2.0%,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相关耐药发生率1.5%,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相关耐药发生率2.8%;2012-2014年间原发耐药率由2.9%上升至8.0%;有20例感染者带有一个或以上传播耐药相关突变,传播耐药率3.3%,传播耐药突变形式以蛋白酶M46I/L位点最高(8例).结论 上海市MSM新诊断HIV-1感染者原发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传播耐药仍处低度流行水平,应继续加强高危人群监测力度,并开展抗病毒治疗前的耐药性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