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方法:选取SEER数据库中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检索时间为2004年到2019年,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285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且经组织学均确诊为囊性肾细胞癌,肾根治性切除术和肾部分切除术是主要的手术类型,术后发生癌症特异性死亡10例(3.51%)。患者第1、5、10年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9.30%、96.85%、96.49%。结论:与常见的肾透明细胞癌相比,囊性肾细胞癌患者具有更低的临床分期,更低比例的肿瘤进展和远处转移,具有良好的预后和极低的疾病特异性死亡率,但高组织学分级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肿瘤进展、复发和癌症特异性死亡,建议接受更积极的治疗和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血管球瘤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肾血管球瘤临床罕见,本文报道2例。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37、60岁,均因体检发现肾肿物入院。2例术前均行B超、CT检查,分别诊断为左肾肿瘤及左肾完全内生型肾肿瘤,分别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分别为血管球瘤和恶性潜能不确定的血管球瘤,术后分别随访121、14个月,均未见复发及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初步疗效分析(附9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8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由同一术者完成的9例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56~78岁,平均65.6岁。复发性膀胱肿瘤7例,初发2例;6例既往曾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有膀胱部分切除术史。手术方法:均采用经脐单一切口4.5~5.5 cm,建立单孔机器人操作通道,安装达芬奇Si机器人手术系统1号、2号臂,采用镜头30°向上,在镜下依次行全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体外完成尿流改道。其中1例女性患者同时行子宫及阴道前壁切除。结果:9例手术均经脐单通道顺利完成,均未增加辅助孔,无中转普通腹腔镜或开放手术。尿流改道包括输尿管皮肤造口2例,回肠代膀胱5例,原位新膀胱2例。手术时间280~600 min,平均437.8 min;术中出血量100~450 ml,平均227.8 ml;无术中输血病例。术后肠道恢复时间2~4 d,平均3.1 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16 d,平均8.3 d;术后住院时间6~13 d,平均7.7 d。1例回肠代膀胱患者术后出现肠梗阻,予留置胃管、禁食等对症治疗后治愈,余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分期:T 2aN 0M 0期6例,T 2bN 0M 0期1例,T 3aN 3M 0期1例,T isN 0M 0期1例;手术切缘均为阴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总数12~46枚,平均23.7枚。随访9~12个月,平均10.3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愈合良好,无肾积水和输尿管狭窄,无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对于有经验的术者,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尿流改道术手术切口小、恢复快,短期肿瘤控制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医源性输尿管损伤1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临床特点、处理方法及预后,为降低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发生率、减少远期肾功能的丢失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非泌尿系统手术导致的医源性输尿管损伤1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5例;左侧7例,右侧12例;平均年龄为6岁(1~12岁)。对其损伤原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处理原则以及远期随访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9例患儿中因腹膜后或盆腔肿瘤手术损伤输尿管的13例,因阑尾切除术、疝囊高位结扎术、巨结肠根治术导致输尿管损伤的各2例。术中即刻发现并处理者有6例,其中输尿管肾盂吻合2例、输尿管端端吻合3例、输尿管再植1例。术后延迟发现者13例,术后诊断时间从4 d至3年。13例中2例因疝囊结扎术所致的输尿管损伤直接行输尿管再植术;其余11例先行肾造瘘,二期行肾盂输尿管吻合术1例、输尿管端端吻合术3例、输尿管再植术1例、膀胱肌瓣成形术2例,阑尾代输尿管2例,剩余2例造影发现输尿管自行愈合,未再次手术。术后平均随诊时间为17个月(8~242个月),术中即刻修复的6例和因疝囊结扎术所致的输尿管损伤直接行输尿管再植术的2例肾盂输尿管未见明显积水,其余11例患儿肾脏均有不同程度积水,但随诊保持稳定。结论:儿童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多发生于腹膜后、盆腔及腹股沟区手术中。术中、术后如能及时发现,对症正确处理,远期肾脏功能多可保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巨大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的外科诊疗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巨大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的5例成人巨大UESL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49~77岁。术前CT检查结果均提示为密度不均的囊实性低密度影伴有稍高密度条索状分隔影,被误诊为肝细胞癌或肝囊腺癌。3例CA125高于正常值,5例甲胎蛋白均为阴性。结果: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肿瘤平均最大径20.2 cm(范围:15.0~30.0 cm),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提示为UESL,5例免疫组化均表达波形蛋白;3例完整切除肿瘤并达到R0切除,其中2例截至末次随访仍无瘤生存(89和55个月),另1例无瘤生存158个月后死于肾癌;其余2例虽完整切除肿瘤但术中肿瘤破裂,分别于术后2和19个月复发,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3和26个月。结论:外科根治性切除是成人巨大UESL的首选治疗方式,术中应避免肿瘤破裂。肿瘤种植转移是影响UESL预后的主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同期治疗一侧肾透明细胞癌并对侧输尿管转移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肾癌输尿管转移较少见,同期向对侧输尿管转移更少见。本文报道1例62岁男性患者,因无痛性肉眼血尿就诊,检查发现右肾肿瘤并左输尿管口喷血,行左输尿管镜检查发现左输尿管上段肿瘤,病理活检提示左输尿管透明细胞癌,考虑右肾癌并左输尿管转移。一期行腹腔镜根治性右肾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Fuhrman分级2级。3个月后行左输尿管肿瘤切除术及输尿管端端吻合术,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左输尿管转移。术后予舒尼替尼靶向治疗37个月,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1例并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患儿临床资料。以"eosinophilic solid and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或"eosinophilic solid and cystic renal cell cancer"为检索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相关文献;以"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相关文献;检索时间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排除重复文献后进行文献复习,总结该类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患儿女,9岁,因"右侧腹部隆起3 d"入院,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右肾巨大占位;行右肾巨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儿童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免疫组化提示:CK20(+)、PAX-8(+)、CD117(+)、CK7(-)。术后未行放化疗,截至目前已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共获得3篇符合要求文献,共报道6例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患儿,其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14岁(9~17岁),2例因腹痛、腹部肿块、双下肢疼痛就诊,均未表现出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相关临床症状;1例为双侧,其余为单侧(2例右侧,1例左侧,2例未注明侧别)。1例行部分肾切除术,其余行根治性肾肿瘤切除术,其中1例出现下腔静脉受累,合并肺栓塞,术后辅助化疗2年后出现肝转移。 TSC基因突变5例,均为 TSC2基因突变。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6~132个月),无一例肿瘤复发。 结论:儿童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罕见,一般无特异度临床症状,辅助检查亦无明显特殊表现,但具有独特的病理学表现,部分病例存在 TSC基因突变;行根治性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根治性肾切除术联合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治疗儿童肾母细胞瘤伴静脉瘤栓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根治性肾切除术联合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治疗儿童肾母细胞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普外科收治的17例肾母细胞瘤合并静脉瘤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为(2.9±1.6)岁,范围在8个月至7岁;肿瘤体积为(422.2±245.5)cm 3;肿瘤分期Ⅲ期14例和Ⅳ期3例;瘤栓分级0级2例、Ⅰ级6例、Ⅱ级5例、Ⅲ级2例和Ⅳ级2例。2例未经化疗直接行手术切除,15例活检明确诊断后行新辅助化疗2个疗程,评估肿瘤及瘤栓变化后,再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经腹手术16例,体外循环下胸腹联合手术1例,其中因瘤栓侵犯下腔静脉壁而行下腔静脉壁部分切除术2例。 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190~305 min;术中出血量为(236.3±145.1)ml,范围在100~630 ml。肿瘤组织病理显示均为肾母细胞瘤,其中混合型9例、上皮型4例、局灶间变型2例、间质型1例、胚芽型1例。术后3例发生乳糜漏,为Clavien分级Ⅱ级并发症,予饮食控制后治愈。随访6~55个月,其中13例存活,2例瘤栓复发放弃治疗后死亡,2例术后化疗中严重感染死亡。结论:所有肾母细胞瘤患儿都必须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静脉瘤栓的存在与否。根治性肾切除术联合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治疗是有效、安全的。通过对肿瘤和瘤栓准确分级,采取根治性手术联合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患儿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巨大肾肿瘤行根治性肾切除术中腹主动脉损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63岁。因“消瘦、乏力4年”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消瘦、乏力,无腰背部疼痛,于当地医院检查提示:左肾占位。CT示:左侧腹膜后-左肾恶性肿瘤,12.0 cm×6.6 cm×16.7 cm;肿块右缘邻近腹主动脉,包绕左肾动脉,前缘紧贴并推挤左肾静脉(图1、2)。泌尿外科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术中见肿物巨大,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考虑腔镜下难以完整剥离肿物,遂中转开腹,肿物剥离过程中大出血,术中紧急止血钳钳夹后3-0 Prolene线缝扎止血,待肿瘤完全切除后探查腹膜后怀疑腹主动脉误扎,腹主动脉远端、股动脉未触及明显搏动(图3A),术中失血量约4 000 ml。重新探查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并依次阻断,剪除腹主动脉线结,见到腹主动脉前壁2处大小约0.5 cm×0.5 cm破口(图3B),剪开腹主动脉破口见腹主动脉后壁内膜损伤,固定后壁内膜片后裁剪人造血管补片完成腹主动脉修补(图3C)。腹主动脉术中阻断时间约34 min,术毕可触及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搏动,未见到明显肠缺血和肾梗死改变,可触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术后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继续治疗。术后第3天患者转往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术后1周患者因肺部感染死亡。术后病理:左肾恶性梭形细胞肿瘤,考虑肉瘤样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回肠原位新膀胱患者术后尿控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回肠原位新膀胱患者术后1~60个月的日间和夜间尿控恢复情况,并系统分析日间尿控和夜间尿控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2月—2020年1月由单一术者行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回肠原位新膀胱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白天和夜间的尿垫使用情况及预后,共44例患者随访数据合格。日间和夜间尿控恢复满意定义为使用尿垫≤1个,日间和夜间尿控完全恢复定义为不漏尿,评估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1、3、6、12、24、36和60个月的日间和夜间尿控恢复情况,并采用Cox回归分析术后尿控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保留神经血管束是日间尿控恢复满意、夜间尿控恢复满意和日间尿控完全恢复的影响因素( P<0.05)。90 d内并发症Clavien分级能够影响日间尿控恢复满意;术前肾积水是影响夜间尿控恢复满意的独立因素。 结论:保留神经血管束是促进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并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术后尿控恢复的影响因素,此外,术后并发症和术前肾积水分别是影响日间和夜间尿控恢复满意的独立因素,但需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