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价值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超声检查并经手术或肌电图佐证的CTS患者 172 例(共 204 腕)为CTS组,另选取同时期同年龄段 78 例健康体检者的左右侧(156 腕)为对照组,使用SEW测量所有受试者的正中神经弹性,记录受试者的相关二维超声检查指标,并对其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TS组正中神经的厚度、扁平比、横截面积、血流信号及杨氏模量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豌豆骨平面正中神经弹性在诊断CT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左侧曲线下面积(AUC)为 0.908(95%CI 0.830~0.987),临界值为 45.00 Kpa时,超声检查诊断CTS的敏感度为 100%,特异度为 92.3%;右侧AUC为 0.941(95%CI 0.877~1.000),临界值为44.48 Kpa时,超声诊断CTS的敏感度为 100%,特异度为 96.2%;3)正中神经弹性杨氏模量与年龄、性别、BMI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厚度、扁平比、横截面积及血流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正中神经横截面积是影响CTS组左侧正中神经弹性杨氏模量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正中神经厚度、横截面积是影响CTS组右侧正中神经弹性杨氏模量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通过SWE对正中神经弹性值进行准确测值,可有助于CTS的诊断,且弹性值与厚度、扁平比、横截面积及血流评分均相关,其中厚度及横截面积是影响CTS患者正中神经弹性杨氏模量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NRS分型及椎旁肌的MRI影像学与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改善率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数字评分量表(NRS)分型及椎旁肌的MRI影像学与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改善率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 220 例腰椎管狭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 100 例作为对照组;对受试者NRS分型进行判断,并分析患者竖脊肌横截面积、多裂肌横截面积、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和竖脊肌脂肪浸润程度;采用日本脊柱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系统对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改善率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NRS分型明显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竖脊肌横截面积、多裂肌横截面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和竖脊肌脂肪浸润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改善率良好组患者NRS分型、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和竖脊肌脂肪浸润程度明显低于不良组,术后改善率良好组患者竖脊肌横截面积、多裂肌横截面积均明显高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改善率与NRS分型、竖脊肌横截面积、多裂肌横截面积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与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和竖脊肌脂肪浸润程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管狭窄症患者NRS分型、竖脊肌横截面积、多裂肌横截面积、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竖脊肌脂肪浸润程度均是影响其术后改善率的独立性因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S分型及椎旁肌的MRI表现与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改善率呈显著相关性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频超声检查和剪切波弹性成像在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和剪切波弹性成像在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尿毒症患者 96 例,其中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46 例(UPN组),不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50 例(NUPN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 40 例(对照组).三组均进行年龄、性别、病史时长、实验室检查、电生理等指标检测,同时行双侧胫神经高频超声检查探查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胫神经横截面积(CSA)、杨氏模量(Emean)、长径、宽径、周长,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项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UPN组与NUPN组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磷浓度显著升高,而白蛋白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UPN组比较,UPN组病史时长、β2-微球蛋白、甲状旁腺素(PTH)、血钾浓度、血磷浓度均显著升高,而血红蛋白、白蛋白、血钠浓度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胫神经测量值组间比较,UPN组测得胫神经的Emean、CSA、周长等均高于NUPN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得三组样本胫神经的Emean、CSA、周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899、0.675、0.582,最佳截断值分别为 55.56 kPa、0.23 cm2、1.91 cm.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和剪切波弹性成像在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监测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8F-FDG PET/MR影像组学特征与宫颈癌PD-L1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MR影像组学特征与宫颈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7年5月至2023年7月进行了18F-FDG PET/MR扫描的26例宫颈癌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在PET,T1WI及T2WI的图像中对原发灶进行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勾画,将每个患者的每个包含ROI横截面作为样本,以手术标本取样染色,将样本分为阳性组(n=233,73.97%)、阴性组(n=82,26.03%),并基于一阶统计量(Firstorder)从图像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特征参数的差异,并分析图像特征参数与PD-L1表达的相关性.将样本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组学特征作为逻辑回归的参数建立PET影像组学模型、MR影像组学模型及PET/MR联合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评估各模型对PD-L1表达诊断的效能.结果 PET图像参数10Percentile(P<0.01)、90Percentile(P<0.01)、Energy(P<0.01)、Interquartile Range(P<0.01)等15个一阶统计量特征与PD-L1表达具有较强的相关性,T1WI图像参数10Percentile(P<0.01)、90Percentile(P<0.05)、Maximum(P<0.05)、Mean(P<0.01)等9个一阶统计量特征与PD-L1表达具有较强的相关性,T2WI图像参数Entropy(P<0.05)、Skewness(P<0.01)、Energy(P<0.05)、Interquartile Range(P<0.01)等9个一阶统计量特征与PD-L1表达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影像组学模型中,训练集PET组学模型、MR组学模型及PET/MR联合模型AUC值分别为0.47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89~0.565]、0.806(95%CI:0.728~0.874)、0.850(95%CI:0.784~0.909).测试集PET组学模型、MR组学模型及PET/MR联合模型AUC值分别为0.528(95%CI:0.381~0.669)、0.737(95%CI:0.623~0.843)、0.817(95%CI:0.715~0.902).结论 18F-FDG PET/MR影像组学特征与宫颈癌PD-L1表达差异有较强的相关性,PET/MR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宫颈癌PD-L1表达上具有更好的效能,能在临床上为宫颈癌患者评价PD-L1的表达以优化个体诊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椎旁肌参数与退行性胸腰段后凸角度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椎旁肌参数与退行性胸腰段后凸角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3年4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女性患者90例,年龄(67.62±4.98)岁(范围60~80岁),身高(1.58±0.05) m(范围1.48~1.70) m,体重(63.79±9.13) kg(范围47~90 kg),体质指数(25.48±3.35) kg/m 2(范围18.37~36.05 kg/m 2)。胸腰段后凸角为6.65°±10.38° (范围-17.34°~9.34°)。疾病诊断:腰间盘突出症32例、腰椎管狭窄症58例。摄站立位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测量胸腰段后凸角度;摄胸腰段定量CT并采用Osirix软件测量T 12、L 3、L 5水平椎旁肌参数,包括椎旁肌横截面积、骨骼肌面积和组织密度、脂肪浸润比例和身高矫正的骨骼肌面积指数。分析椎旁肌参数与胸腰段后凸角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胸腰段后凸角度的因素。 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胸腰段后凸角与T 12骨骼肌组织密度( r=-0.303, P=0.004)和L 5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19, P=0.038)呈负相关。年龄与T 12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63, P=0.012)、T 12身高矫正的骨骼肌面积指数( r=-0.221, P=0.036)、T 12椎旁肌横截面积(r=-0.280, P=0.007)、L 3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66, P=0.011)和L 5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90, P=0.006)呈负相关。骨密度与椎旁肌参数无相关性( P>0.05)。多重线性回归显示T 12骨骼肌组织密度( β=-1.125, P<0.001)、T 12脂肪浸润比例( β=-0.849, P=0.001)、L 3骨骼肌组织密度( β=0.996, P<0.001)和L 3脂肪浸润比例( β=0.496, P=0.020)是影响胸腰段后凸角的独立因素。 结论:T 12和L 3椎旁肌密度和脂肪浸润比例是影响胸腰段后凸角的独立因素。T 12椎旁肌密度和脂肪浸润比例越小、L 3椎旁肌密度和椎旁肌脂肪浸润比例越大,胸腰段后凸角度越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凸矫形内固定术后并发症与椎旁肌退变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后凸矫形内固定术后的机械并发症与椎旁肌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后路单节段截骨后凸矫形内固定术治疗OVCF后凸畸形患者80例,男17例、女63例,年龄(63.21±8.07)岁(范围47~77岁)。术后机械并发症包括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螺钉松动、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比较发生和未发生机械并发症患者的多裂肌脂肪浸润率(fat infiltration,FI)、相对总横截面积(relative gross cross-sectional area,rGCSA)、相对功能性横截面积(relative functional cross-sectional area,rFCSA)。使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患者中19例发生PJK、61例未发生,PJK组多裂肌FI(0.44±0.05)高于无PJK组(0.38±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7例发生螺钉松动、73例未发生,螺钉松动组多裂肌FI(0.47±0.05)高于无螺钉松动组(0.38±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0例发生ASD、50例未发生,ASD组多裂肌FI(0.45±0.07)高于无ASD组(0.36±0.10)、rFCSA(0.09±0.03)低于无ASD组(0.1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多裂肌FI、rFCSA不是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23例发生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57例未发生,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组多裂肌FI(0.48± 0.08)高于无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组(0.37± 0.09),rGCSA(0.16±0.04)和rFCSA(0.09±0.03)低于无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组(0.20±0.09和0.1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多裂肌FI、rGCSA和rFCSA均不是发生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陈旧性OVCF后凸矫形内固定术后发生PJK、螺钉松动、ASD和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可能与较高的多裂肌FI相关,且发生ASD和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可能也与较小的多裂肌rFCSA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第十二胸椎(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住院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北京博爱医院经急诊收入心血管内科监护病房或急诊监护病房的老年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24 h内检测血常规、生化指标;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24 h内进行胸部CT检查,计算T 12水平左、右侧竖脊肌横截面积后求和;进行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raction, TIMI)评分。随访患者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 MACCE)的发生情况。比较MACCE组与无MACCE组间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与ACS后12个月内发生MACCE的相关性。 结果:共40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12个月内MACCE的发生率为22.2%。MACCE组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20.43±3.51) cm 2vs. (24.36±3.66) cm 2, Z=4.412, P<0.001]低于无MACCE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TIMI评分、是否血运重建5个因素后,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 OR=0.883, 95% CI:0.803~0.971, P=0.010)与ACS后12个月内发生MACCE呈独立相关。 结论: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可作为老年ACS患者12个月内发生MACCE的独立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腔静脉变异度联合股直肌萎缩分数预测有创机械通气撤机结局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变异度(inferior vena cava variability,ΔD IVC)联合股直肌萎缩分数预测有创机械通气(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IMV)撤机结局的可行性分析。 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收治的IM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达到撤机标准的患者进行2 h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然后立即拔管。将拔管超过48 h且自主呼吸稳定的患者纳入撤机成功组,反之纳入撤机失败组。评价两组临床资料和各项撤机指标。分析ΔD IVC和股直肌萎缩分数的相关性、对撤机结局产生影响的因素。ΔD IVC、股直肌萎缩分数和两项联合预测撤机成功的诊断价值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进行分析。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例IMV患者,其中38例撤机成功,22例撤机失败。两组临床资料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股直肌横截面积随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延长逐渐缩小( F值分别为3.266、3.625,均 P<0.05),首次SBT时股直肌横截面积明显低于入院第1天[撤机成功组:(2.54±0.88)cm 2vs.(3.08±0.98)cm 2;撤机失败组:(2.22±0.87)cm 2vs.(3.02±1.10)cm 2,均 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撤机成功组患者ΔD IVC和股直肌萎缩分数显著高于撤机失败组[ΔD IVC:(25.02±4.65)% vs. (20.30±3.16)%;股直肌萎缩分数:(81.89±5.09)% vs. (72.68±8.98)%,均 P<0.05]。ΔD IVC和股直肌萎缩分数呈正相关( r=0.346, P=0.007)。ΔD IVC和股直肌萎缩分数均是影响撤机成功的重要因素(均 P<0.05)。ΔD IVC联合股直肌萎缩分数预测撤机成功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80,显著高于ΔD IVC(AUC=0.791)和股直肌萎缩分数(AUC=0.826)。 结论:ΔD IVC联合股直肌萎缩分数预测IMV撤机成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用于指导撤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对称的大脑中动脉分叉结构与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分叉的形态学特点与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脑部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的65例MCA单发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组)资料,同时选择170例同期门诊中无动脉狭窄及脑动脉瘤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并分析其影像学资料中相应形态学参数。分叉顶角定义为φ1,φ2和φ3分别代表小、大外侧角,D2、S2、C2、T2和E2分别代表与主干血管形成小外侧角的一侧分支血管的直径、横截面面积、周长、曲度和椭圆率,D3、S3、C3、T3和E3分别对应对侧分支血管的相应参数。比较2组成员间MCA分叉的形态学参数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MCA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因素,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影响MCA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1)参数比较:动脉瘤组的φ1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而φ2、φ3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动脉瘤组的D3、S3、C3、T2、T3和E2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侧分支血管对称性方面,2组患者φ3/φ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3和φ3/φ2值为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OR=4.493, 95%CI:1.414~14.278, P=0.011; OR=30.676, 95%CI:9.884~95.202, P=0.000);φ2为动脉瘤形成的独立保护因素( OR=0.880, 95%CI:0.844~0.918, P=0.000)。(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φ2的曲线下面积最大,达到0.93,最佳截断点为104.5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7%和85.9%。 结论:正常的MCA分叉更接近于对称的结构,而载瘤动脉分叉接近不对称的结构,具体表现为两侧外侧角及分支血管直径的不对称。小外侧角是预测MCA分叉动脉瘤形成的最佳形态学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电针对实施ERAS术前禁食禁饮策略的肝胆手术患者胃排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电针对实施加速康复外科(ERAS)术前禁食禁饮策略的肝胆手术患者胃排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当日第1台择期腹腔镜肝叶或胆囊切除术患者76例,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BMI 18~25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8):对照组(C组)和电针组(EA组)。2组均采用ERAS术前禁食禁饮策略:术前晚20:00后禁固体食物,20:00至22:00服用12.5%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800 ml,术日晨5:30至6:00服用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400 ml。EA组术日晨7:30行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穴;C组采用假穴位电刺激。所有患者8:00行胃窦部超声检查,测量平卧位和右侧卧位横截面积(CSA),计算胃容量(GV)、胃容积/体重比值(GV/W)、右侧卧位CSA/体重比值(CSA/W),进行Perlas A半定量评级。麻醉诱导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食管入口处黏液胃蛋白酶水平,记录阳性表达情况。记录患者麻醉诱导期间恶心、呕吐、误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EA组平卧位CSA、右侧卧位CSA、GV、CSA/W、GV/W、Perlas A半定量分级和胃蛋白酶阳性率降低,恶心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电针可促进实施ERAS术前禁食禁饮策略的肝胆手术患者胃排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