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平台的六价铬亚慢性暴露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六价铬[Cr(Ⅵ )]亚慢性染毒的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29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Cr(Ⅵ)低剂量组9只、Cr(Ⅵ)高剂量组10只。对照组大鼠饮纯净水,Cr(Ⅵ)低和Cr(Ⅵ)高剂量组大鼠分别饮用10、50 mg/LCr(Ⅵ)水溶液(分别为28、140 mg/L重铬酸钾),连续染毒90 d。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联用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清代谢物。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不同Cr(Ⅵ)染毒浓度大鼠血清代谢轮廓特征。Metabo Analyst 4.0软件对数据集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UPLC-Q-TOF-MS/MS仪器检测性能稳定,实验检测数据可靠。对照组、Cr(Ⅵ)低和Cr(Ⅵ)高剂量组大鼠代谢轮廓差异明显,Cr(Ⅵ)接触致大鼠血清代谢轮廓特征发生明显改变。筛选出Cr(Ⅵ)低剂量组与对照组间存在18个差异代谢物,Cr(Ⅵ)高剂量组和对照组间存在23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不同Cr(Ⅵ)剂量组与对照组有13个代谢物同时存在差异,分别是3-羟基- 11Z-十八烷基肉碱、鹅肌肽、焦磷酸法尼酯、油酰乙醇胺、亚麻油肉碱、硫胆酸3-O-葡萄糖酰胺、溶血磷脂酰胆碱[20∶2(11Z,14Z)]、溶血磷脂酰胆碱[20∶3(5Z, 8Z,11Z)]、溶血磷脂酰胆碱[22∶2(13Z,16Z)]、磷脂酰甘油[16∶0/22∶5(7Z,10Z,13Z,16Z,19Z)]、磷脂酰肌醇[18∶1(11Z)/20:4(5Z,8Z,11Z, 14Z)]、磷脂酰肌醇[20∶ 3(5Z,8Z, 11Z)/18∶0],5羟色胺。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戊糖与葡糖醛酸间转化、萜类骨架生物合成代谢通路与Cr(Ⅵ)亚慢性染毒相关。结论:Cr(Ⅵ)亚慢性暴露可能会导致大鼠血清代谢指纹特征改变,血清差异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脂质代谢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靶向CD11b受体 68Ga生物正交点击化学预定位分子探针的制备及结肠癌模型鼠显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一种针对整合素αM(CD11b)受体的预定位分子探针 68Ga-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甘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十一聚乙二醇-1,2,4,5-四嗪/CD11b抗体片段-反式-环辛烯[ 68Ga-NOTA-Polypeptide-PEG 11-Tz/anti-CD11b-F(ab′) 2-TCO],并通过microPET显像探讨其作为CD11b受体靶向分子探针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膜表面CD11b受体的表达情况。将CD11b抗体与TCO连接,并通过酶切法得到anti-CD11b-F(ab′) 2-TCO。对配体NOTA-Polypeptide-PEG 11-Tz进行 68Ga标记,检测标记率以及放化纯。进行预定位细胞结合实验,建立CT26结肠癌荷瘤裸鼠模型,进行预定位生物分布以及microPET显像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验证肿瘤微环境中CD11b +细胞的浸润情况。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RAW264.7细胞膜表面高度表达CD11b受体。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验证成功合成anti-CD11b-F(ab′) 2-TCO。放射性配体 68Ga-NOTA-Polypeptide-PEG 11-Tz标记率约为94.6%,比活度为7.0~7.4 MBq/μg,放化纯大于95%。预定位细胞结合实验证实该分子探针与CD11b受体有较好的靶向性。生物分布及显像结果示,在预定位4、12以及24 h时间间隔下,模型鼠肾放射性摄取较高,表明分子探针通过肾代谢;肿瘤/肌肉比值为9.23±1.45、12.53±1.36和10.74±1.11( F=848.8, P<0.05);在预定位12 h注射放射性配体后1 h显像,肿瘤与非靶器官对比度最佳:肿瘤标准摄取值(SUV)为0.67±0.12,肌肉SUV为0.09±0.0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T26结肠癌微环境中浸润了大量CD11b +细胞。 结论:成功合成预定位分子探针 68Ga-NOTA-Polypeptide-PEG 11-Tz/anti-CD11b-F(ab′) 2-TCO,该标记物对CD11b阳性结肠癌具有较强的靶向能力,有望用于靶向CD11b受体的体内示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靶向前列腺癌胃泌素释放肽受体 68Ga-DOTA-PEG 4-BBN PET显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设计和开发一种 68Ga标记的蛙皮素(BBN)类似物分子影像探针 68Ga-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聚乙二醇(PEG) 4-BBN,研究其靶向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高表达前列腺癌及在胰腺组织中低摄取的能力。 方法:基于BBN多肽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合成前体DOTA-PEG 4-BBN,并在 68Ga标记后进行质量控制。选取GRPR高表达的前列腺癌PC3荷瘤裸鼠模型和GRPR低表达的结直肠癌HT29荷瘤裸鼠模型各3只,通过microPET/CT显像对比观察 68Ga-DOTA-PEG 4-BBN的肿瘤摄取情况。选取PC3荷瘤裸鼠模型6只,其中3只模型鼠使用胃泌素释放肽阻断1 h,通过microPET/CT显像对比观察 68Ga-DOTA-PEG 4-BBN的肿瘤摄取情况。显像后,对未阻断组3只PC3荷瘤裸鼠模型的离体组织进行放射性计数,测定 68Ga-DOTA-PEG 4-BBN生物分布情况,以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68Ga-DOTA-PEG 4-BBN合成时间40 min,放射化学产率为50%~60%(未衰变校正),放化纯>95%;血清37 ℃温育4 h,其放化纯仍>95%。MicroPET/CT显像结果表明,PC3肿瘤部位的摄取是GRPR阻断后肿瘤部位的3.2倍[(1.34±0.24)与(0.42±0.03) %ID/g; t=5.47, P=0.005]。未阻断组PC3荷瘤裸鼠模型生物分布显示, 68Ga-DOTA-PEG 4-BBN注射后1 h显像,15 min后胰腺的摄取[(0.150±0.058) %ID/g]明显低于肾脏、肺、肝脏的摄取[(9.452±0.234)、(0.720±0.041)、(1.572±0.213) %ID/g; t值:11.28~53.02,均 P<0.001],探针对GRPR高表达荷瘤裸鼠模型的肿瘤/胰腺摄取比值可达16.92。 结论:新型探针 68Ga-DOTA-PEG 4-BBN不仅能够特异性识别GRPR高表达肿瘤,还在胰腺组织中呈现低摄取,展现出其在前列腺癌分子影像诊断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亚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检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亚急性1,2-二氯乙烷(DCE)中毒患者血清和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方法:以2014年12月至2019年3月在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住院的10例亚急性1,2-DCE中毒患者作为亚急性1,2-DCE中毒组,同期住院的34例典型急性中毒性脑病患者作为典型急性中毒性脑病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亚急性1,2-DCE中毒组和典型急性中毒性脑病组患者发病期与好转期的血清NSE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亚急性1,2-DCE中毒组患者脑脊液NSE水平并与其血清NSE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SE对亚急性1,2-DCE中毒和典型急性中毒性脑病的诊断效能。结果:亚急性1,2-DCE中毒发病期组患者血清NSE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和好转期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亚急性1,2-DCE中毒好转期组患者血清NSE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1);亚急性1,2-DCE中毒发病期组患者血清NSE水平低于典型急性中毒性脑病发病期组( P<0.01)。亚急性1,2-DCE中毒组患者脑脊液NSE与血清NSE间无直线相关关系( r=-0.183, P=0.52);ROC曲线显示,血清NSE诊断亚急性1,2-DCE中毒和典型急性中毒性脑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1和0.726。 结论:亚急性1,2-DCE中毒患者血清NSE水平无明显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尿有机酸代谢异常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尿代谢产物氨基酸水平变化及其对ROP的影响,初步分析其可能参与ROP发生的氨基酸代谢途径。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且出生胎龄<32周的重度ROP患儿65例(ROP组)纳入研究。选取性别、孕周匹配且眼底无ROP的早产儿5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尿液中尿氨基酸及衍生物。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对尿氨基酸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分值>1提示该物质为两组差异表达氨基酸。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比较尿氨基酸对重度ROP的预测价值。对 t检验及代谢组学分析两组差异较大的氨基酸归一化后进行对比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富集分析差异表达氨基酸参与ROP发生的代谢通路。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OP组患儿尿代谢产物中草酸-2、亚硫基二乙酸-2浓度明显降低,4-羟基丁酸-2、3-甲基戊烯二酸-2(1)、2-酮戊二酸-OX-2 (2)、3,6-环氧-十二烷二酸-2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36、0.005、0.038、0.032、0.022、0.011, P<0.05)。OPLS-DA分析结果显示,ROP组、对照组受检儿尿代谢产物氨基酸分布于散点图的左右两个区域,两组之间呈现满意分离趋势(R 2Ycum=0.057 4,Q2cum=0.025 7, P<0.05);S-plot图显示偏向两极的氨基酸分别是乙醇酸-2、磷酸-3、草酸-2、亚硫基二乙酸-2、4-羟基丁酸-2、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1、3-甲基戊烯二酸-2(1)、2-酮戊二酸-OX-2 (2)、3,6-环氧-十二烷二酸-2;筛选出VIP分值>1的差异表达氨基酸11个,其中VIP分值最高的是草酸-2、甘油酸-3、磷酸-3、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1、尿黑酸-3、亚硫基二乙酸-2。两组氨基酸浓度差异最大的为4-羟基丁酸-2和亚硫基二乙酸-2;草酸-2与甘油酸-3之间相关性最大( r=0.830, P<0.001),多数氨基酸之间表现为正相关。ROC曲线拟合分析结果显示,11个差异表达的氨基酸联合预测ROP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16),截断值为0.531,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3.1%和70.0%。富集分析提示,11个差异表达的氨基酸涉及的主要通路途径包括丁酯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硫辛酸代谢。 结论:4-羟基丁酸-2、3-甲基戊烯二酸-2(1)、亚硫基二乙酸-2、2-酮戊二酸-OX-2 (2)、3,6-环氧-十二烷二酸-2氨基酸代谢异常可能对ROP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68Ga-NOTA-3P-TATE-RGD PET/CT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同时靶向生长抑素受体(SSTR)和整合素α vβ 3的新型双靶点分子探针 68Ga-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3聚乙二醇- 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NOTA-3P-TATE-RGD)PET/CT显像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价值。 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4月至2022年2月间北京协和医院的35例经病理证实的NEN患者[男19例、女16例,中位年龄54(41,61)岁],所有患者在1周内行 68Ga-NOTA-3P-TATE-RGD和 68Ga-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 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DOTATATE) PET/CT显像。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2种显像检出的病灶数目、SUV max和肿瘤/本底比值(TBR)的差异。 结果:68Ga-NOTA-3P-TATE-RGD和 68Ga-DOTATATE PET/CT显像检出的病灶总数分别为1 190和1 106个,两者均检出35个原发肿瘤,对淋巴结转移灶[4(1,8)和4(1,8)个; z=-0.45, P=0.655]及骨转移灶[5(2,60)和5(2,66)个; z=-1.11, P=0.244]的检测能力相当,但 68Ga-NOTA-3P-TATE-RGD检出的肝转移灶数量明显多于 68Ga-DOTATATE[(17(6,27)和8(3,26)个; z=-2.31, P=0.021]。肿瘤的 68Ga-DOTATATE摄取程度明显高于 68Ga-NOTA-3P-TATE-RGD摄取[SUV max:15.6(9.9,24.9)和12.7(8.0, 18.4); z=-7.19, P<0.001],但肝转移灶 68Ga-DOTATATE显像明显较 68Ga-NOTA-3P-TATE-RGD显像的TBR低[3.4(1.8,5.5)和6.1(3.8,10.8); z=-7.56, P<0.001]。 结论:68Ga-NOTA-3P-TATE-RGD对NEN肝转移灶的检出能力优于 68Ga-DOTATATE,而对于其他部位病灶的检出能力与 68Ga-DOTATATE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昭通彝良天麻化学成分及其降糖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对昭通彝良天麻的化学成分及其降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RP-C18及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方法对昭通彝良天麻的丙酮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采用L6骨骼肌肌管细胞进行化合物降糖活性研究及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活性测试.结果:从昭通彝良天麻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2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赛比诺啶-A(2)、邻苯二甲酸二戊酯(3)、天麻素(4)、对羟基苯甲醛(5)、4,4'-二羟基二苯基甲烷(6)、对羟基苯甲醇(7)、β-谷甾醇棕榈酸酯(8)、4,4'-二羟基二苄基醚(9)、4-羟苄基甲醚(10)、月桂酸乙酯(11)、三亚油酸甘油酯(12)、ethyl(2E,5S)-5-benzyloxy-2-tetradecenoate(13)、正十六烷(14)、n-tetratriacont-20,23-dienoic acid(15)、L-柠檬酸-1-甲酯(16)、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17)、腺苷(18)、丁香酸(19)、棕榈酸(20)、α-D-呋喃果糖(21)、5-羟甲基糠醛(22)、豆甾醇(23)、n-hexacos-5,8,11-trienoic acid(24)、异芒果苷(25)、胡萝卜苷(26)、β-谷甾醇-3-O-丁 基(27)、methyl-11-methyl-10-pentadecenoate(28)、巴利森苷E(29).结论:其中,化合物3、8、11~13、15、17、21、24、27、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8、10~13、17、18、21表现出促进L6肌管细胞降糖活性,化合物11~15、20表现出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三七花中1个新的多烯炔型大环内酯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三七Panax notoginseng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65%乙醇水热回流提取,石油醚、醋酸乙酯与正丁醇萃取,运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硅胶、MCI gel CHP 20P、Sephadex LH-20 等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肿瘤细胞毒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从三七花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包括大环内酯类 1 个、酚酸类 2 个、木脂素类 3 个、黄酮类 5 个,分别鉴定为(11Z,10R,17R)-17-乙烯基-10-羟基氧杂环十七烷-11-烯-13,15-二炔-2-酮(1)、反式对羟基肉桂酸(2)、3-O-对香豆酰基奎宁酸(3)、(-)-芝麻素(4)、2-甲氧基芝麻素(5)、ecbolin B(6)、槲皮素(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9)、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0)、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1).结论 化合物 1 为新的多烯炔型大环内酯,命名为三七花大环内酯.化合物2~6、8 为首次从人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2~9 为首次从三七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4 对白血病HL-60 细胞的体外肿瘤生长具有弱的抑制作用.化合物 7~10 表现出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密花美登木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研究卫矛科美登木属植物密花美登木Maytenus confertiflora J.Y.Luo et X.X.Chen茎叶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MCI以及Semi-Prep HPLC对密花美登木醇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MTT法对三萜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从密花美登木中分离得到17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idec-1-ene(1)、bis(2-ethylhexyl)phthalate(2)、二十五烷(3)、β-amyrenone(4)、3-hydroxy-friedel-3-en-2-one(5)、β-谷甾醇(6)、28,29-dihydroxyfriedelan-3-one(7)、friedelin(8)、3α-hvdroxyfriedel-2-one(9)、3-oxofriedelan-28-oic acid(10)、canophyllol(11)、3-oxo-29-hydroxyfiedelane(12)、pentadecanoic acid(13)、华中冬青素(14)、lingueresinol(15)、飞龙掌血内酯(16)、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1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对Eca-109、EJ细胞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27.67、30.09 μmol/L;化合物12对HepG2、PANC-1细胞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49.42、51.87 μ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BV-2小胶质细胞模型导向分离糙叶五加根的化学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基于BV-2小胶质细胞模型导向分离糙叶五加Acanthopanax henryi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建立神经炎症模型,以MTT法测定细胞毒性,对糙叶五加根的正己烷、醋酸乙酯、正丁醇提取部位进行活性筛选,确定活性部位,根据筛选结果对最佳活性部位进一步采用柱色谱、D101大孔树脂、半制备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所得到的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其中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活性验证.结果 糙叶五加醋酸乙酯提取物部位的活性最佳,从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芝麻素(1)、松柏醛(2)、acuminatolide(3)、芝麻素酮(4)、10-二十九烷醇(5)、(±)-N-甲基-4-羟基癸酰胺(6)、罗汉松脂素(7)、(1 R,2S,5R,6S)-6-(3,4-dihydroxyphenyl)-2-(3,4-methylenedioxyphenyl)-3,7-dioxabicyclo[3,3,0]octane(8)、1-辛烯(9)、胡椒醇(10)、(-)-松脂醇(11)、榕醛(12)、丁香醛(13)、丁香脂醇(14)、(-)-表丁香脂素(15)、原儿茶醛(16)、原儿茶酸(17).其中分离得到的(+)-芝麻素和丁香醛在细胞耐受浓度(5~80μmol/L)下能减少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中一氧化氮(NO)的释放,且呈剂量相关性.结论 化合物3~10、12、15首次从五加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12、15~16首次从糙叶五加中分离得到.糙叶五加根中的化合物芝麻素和丁香醛具有潜在的抗神经炎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