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气管脂肪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54岁,因"胸闷伴咳嗽2周,发现左主支气管新生物3 d"于2021年3月5日入院。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逼,伴咳嗽咳痰,咳少量白色黏痰,伴低热,体温37.5 ℃,无心悸、胸痛、寒颤、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不适,行胸部CT检查示左下肺不张,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示左主支气管新生物,病理活检考虑息肉,肿瘤。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史,无烟酒嗜好,无遗传病史。体格检查:T 36.5 ℃,P 85次/min、R 20次/min、BP 124/81 mmHg,发育正常,BMI 20 kg/m2。全身皮肤黏膜正常,无皮下结节,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左侧语颤减弱,左下肺叩诊呈实音,左下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及四肢检查阴性。2021年3月5日胸部增强CT示左主支气管内见一不规则类圆形低密度影,并向下延续到下叶支气管,测CT值约为-60 Hu,伴左肺下叶肺不张(图1),诊断:左侧支气管内占位(脂肪瘤)。三大常规、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2021年3月9日全麻下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镜下见左主支气管内一类圆形新生物堵塞,表面光滑,活检时质韧、可活动、不易出血(图2),周围支气管黏膜轻度充血水肿;用高频电圈套器对新生物进行分次套扎后,发现新生物源自左下叶支气管,使用氩气刀烧灼残余病灶及活检钳钳取。套扎的支气管新生物病理提示脂肪瘤(图3)。术后患者胸闷气逼、咳嗽咳痰较前好转。2021年3月12日复查胸部CT示左肺下叶支气管内肿瘤切除术后改变,左肺下叶支气管内见类圆形稍低密度影,左下叶节段性肺不张较前改善(图4)。术后1周复查电子支气管镜示:左主支气管内肿瘤切除后通畅,左下支气管开口处仍有少量疤痕和肿瘤组织残留,管腔部分阻塞,给予活检钳清除。2022年6月23日随访,患者无明显不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神经内镜治疗复发或残余鞍区及斜坡区肿瘤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复发或残余鞍区及斜坡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要点。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11月至2023年10月采用神经内镜治疗的49例复发或残余鞍区及斜坡区肿瘤患者(垂体瘤45例、颅咽管瘤3例、斜坡区脊索瘤1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49例患者中全切除29例(59.2%)、近全切除12例(24.5%)、部分切除8例(16.3%)。2例(4.1%)患者术中出现颈内动脉破裂,予急诊行覆膜支架置入术,恢复良好出院,但其中1例遗留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术后随访1~24个月,97.2%(35/36)患者的头痛及视力下降症状好转,无一例患者出现永久性尿崩或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3例(6.1%)患者出现残余肿瘤增大,但肿瘤全切除患者均无复发。结论:神经内镜治疗复发或残余鞍区及斜坡区肿瘤安全有效,但术中需重视对颈内动脉加强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拔除后残余牙囊对邻牙牙周健康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残余牙囊是否对邻牙牙周健康产生影响,为第三磨牙拔除后残余牙囊的处理提供临床参考。方法:研究前瞻性纳入2020年1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并拔除双侧下颌埋伏第三磨牙的患者82例。采用自身对照,将每例患者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拔除第三磨牙并彻底刮除残余牙囊组织)和B组(拔除第三磨牙后不对留存的牙囊组织作任何处理)。记录手术时间及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随访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估双侧下颌第二磨牙的牙周指标及牙槽骨高度,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结果:所有患者的双侧下颌第三磨牙均成功拔除,均未发生出血、创口感染、干槽症、下唇麻木等不良反应,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及面部肿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时,A组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2.67(2.00,3.67)mm]显著小于B组[4.00(3.00,5.00)mm]( Z=-6.55, P<0.001);A组第二磨牙远中临床附着丧失[1.00(0.00,3.00)mm]显著少于B组[3.00(2.00,5.00)mm]( Z=-5.99, P<0.001);A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顶至釉质牙骨质界的距离[(1.86±1.34)mm]显著小于B组[(3.04±1.89)mm]( t=-6.87, P<0.001)。在年龄≥20岁的患者中,A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比例[42.3%(11/26)]显著高于B组[0(0/26)]( P<0.01),而在年龄<20岁的患者中,A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比例[63.3%(19/30)]与B组[46.7%(14/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残余牙囊可对邻牙的牙周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拔除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术中刮除残余牙囊有利于术后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的恢复,尤其是20岁以上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舒更葡糖钠对重度肥胖患者腹腔镜减重手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舒更葡糖钠对重度肥胖患者腹腔镜减重手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减重手术患者180例,年龄18~65岁,BMI≥40 kg/m 2,ASA分级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90):舒更葡糖钠组(S组)和新斯的明组(N组)。麻醉前行双侧T 6、T 9椎旁神经阻滞,分别注射0.33%罗哌卡因15 ml。手术结束后待肌松监测T 2再现时,S组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N组静脉注射新斯的明0.04 mg/kg+阿托品0.02 mg/kg。转入普通病房后,每12 h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同时采用羟考酮+氟比洛芬酯行PCIA。当疼痛数字评定量表评分≥4分、按压镇痛泵无效时,行双侧T 7椎旁神经阻滞补救镇痛,每侧注射0.33%罗哌卡因15 ml。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时采用QoR-15量表评价术后恢复质量;记录TOF比值≥0.9的时间和气管拔管时间;记录转入PACU时的SpO 2、PACU期间最低SpO 2及SpO 2<92%发生情况;入PACU后30 min时记录肌松残余发生情况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羟考酮累计消耗量、补救镇痛情况和头晕、恶心呕吐、低氧血症、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时QoR-15总分、术后48 h内羟考酮累计消耗量、补救镇痛率、头晕、恶心呕吐、低氧血症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N组比较,S组术后24 h时精力充沛评分、工作活动评分和紧张焦虑评分升高,TOF比值≥0.9时间、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肌松残余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采用舒更葡糖钠拮抗残余肌松,有利于重度肥胖患者腹腔镜减重手术后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种镇痛泵毁型装置的设计及介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镇痛泵内的药液含有毒麻药品成分,目前临床中镇痛泵使用后无法将残余药液顺利排出,现有对镇痛泵内残余药液的处理多采用剪断镇痛泵管路使药液自动流出的方法,但此方法亦不能将残余药液完全排出。因此对残余毒麻药品管理造成了隐患。另外在对镇痛泵毁型时,存在导致医护人员手部受锐器伤的风险。为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设计了一种镇痛泵毁型装置,现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小切口单侧椎间隙入路手术治疗圆锥位置正常与圆锥低位儿童终丝型脊髓拴系综合征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经小切口单侧椎间隙入路手术治疗儿童圆锥位置正常与圆锥低位终丝型脊髓拴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行终丝离断术治疗的56例终丝型脊髓拴系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根据圆锥位置,将患儿分成圆锥位置正常组(40例)和圆锥位置下移组(16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术后疗效等。结果: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圆锥位置正常组中,小便功能障碍改善19例(尿失禁改善4例,尿频改善4例,遗尿改善11例),大便功能障碍改善18例(便秘改善12例,粪污改善6例),腰痛缓解1例,下肢麻木缓解4例。圆锥低位组中,小便功能改善7例(尿失禁改善1例,尿频改善2例,遗尿改善4例),大便功能改善6例(便秘改善4例,粪污改善2例),腰痛缓解1例,下肢麻木缓解1例。两组小便功能功能障碍、大便功能障碍、腰痛或下肢麻木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圆锥位置正常组中,膀胱残余尿量较术前改善17例,肛门直肠测压反应改善17例,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较术前改善4例。圆锥低位组中,膀胱残余尿量较术前减少6例,肛门直肠测压反应改善5例,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较术前改善1例。两组患儿在膀胱残余尿量、肛门直肠测压及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终丝型脊髓拴系综合征患儿圆锥位置与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术后恢复情况无关。但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数较少,需收集更多病例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Rezūm热蒸汽消融系统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Rezūm热蒸汽消融系统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海南博鳌一龄生命养护中心收治的22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1.0±5.9)岁。前列腺体积(43.7±8.4)ml。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19.3±3.7)分,生活质量(QOL)评分(4.2±0.8)分。最大尿流率(Q max)(11.9±3.4)ml/s,残余尿量(PVR)(14.0±19.0)ml。19例有性生活者,术前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表-5(IIEF-5)(17.0±5.5)分;男性性健康问卷-射精功能障碍评分(MSHQ-EjD)中射精功能评分(10.0±3.2)分,射精满意度评分(1.5±1.0)分。22例均采用Rezūm热蒸汽消融系统行经尿道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术。Rezūm系统由可重复使用的热蒸汽治疗设备和一次性前列腺热蒸汽治疗器械组成。热蒸汽治疗设备利用射频能量将无菌蒸馏水加热,产生103℃高温水蒸汽,在9 s的时间里将每个治疗区域内的组织温度提高约70℃,导致细胞死亡,从而使前列腺组织体积缩小。一次性前列腺热蒸汽治疗器械可置入膀胱镜,头端有可伸缩针尖,针尖伸出长度10.25 mm,针尖上均匀分布12个孔,呈3列,每列4个孔,每列间距为120°,可实现热蒸汽沿圆周均匀扩散。静脉全麻,患者取截石位,采用置入膀胱镜的一次性前列腺热蒸汽治疗器械检查前列腺尿道、膀胱,评估前列腺两侧叶和中叶。治疗器械每个视野下的组织间长度为0.5 cm,计算从膀胱颈部至精阜距离。于左侧叶膀胱颈部3点处外撤2个视野,注射第1针。释放热蒸汽时,针尖与前列腺尿道黏膜垂直,每针穿刺均向前列腺组织注入0.42 ml无菌蒸馏水形成的热蒸汽。热蒸汽喷射持续9 s,等待2~3 s后撤回针尖。每隔2个视野穿刺1针,依次注射至精阜近端尿道。同样方法治疗右侧叶。对于中叶增生明显者,于膀胱颈部外撤2个视野,并斜45°进针,根据中叶增生情况间隔2个视野注射第2针。观察各穿刺点无明显出血,退出器械,留置F16/F18硅胶导尿管。记录手术时间和术后保留尿管时间。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前列腺体积、IPSS、Q max、PVR、QOL、IIEF-5、MSHQ-EjD变化情况。以IPSS降低≥5.5分定义为治疗有效。记录术中和术后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 结果:本组2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Rezūm系统操作时间(3.9±1.6)min。术后留置尿管时间(4.8±1.1)d。22例术后随访12~22周,IPSS为(4.4±3.3)分,较术前降低(14.9±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前列腺体积(37.7±8.4)ml,Q max(25.5±9.6)ml/s,PVR(6.2±8.1)ml,QOL(1.6±0.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19例有性生活患者的IIEF-5(20.4±3.2)分,MSHQ-EjD的射精功能评分(13.1±3.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MSHQ-EjD的射精满意度评分(1.1±0.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2例术后均无BPH的外科再治疗情况。本组22例术中未发生尿道损伤、直肠或膀胱穿孔,术后未发生直肠瘘、膀胱颈口挛缩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尿道不适19例次、尿道疼痛8例次、血尿15例次、睡眠质量差2例次,便秘1例次,术后7~10 d恢复;术后4~5周发生勃起功能障碍、逆行射精各1例次,后未再出现;术后21周和25周分别发生前列腺炎、前列腺中叶结节样增生各1例次,未予治疗。 结论:真实世界中采用Rezūm热蒸汽消融系统治疗BPH的短期整体效果满意,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前列腺尿道悬吊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系统性评价前列腺尿道悬吊术(PUL)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系统性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数据库中PUL治疗BPH的临床研究数据,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1年9月。提取纳入研究的信息和数据,使用统计软件Review Manager 5.3和Stata 15.0,对BPH患者PUL术前与术后3、12个月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Meta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为: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 max)、排尿后残余尿量(PVR)、生活质量评分(QOL)、男性性健康量表(SHIM)。对PUL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共纳入12项PUL治疗BPH的临床研究,包括850例接受PUL的患者。结果显示,与患者术前基线数据相比,PUL术后3个月和24个月IPSS均显著下降( MD = -11.77,95% CI -12.47~-11.07, P<0.05; MD = -9.71,95% CI -10.76~-8.66, P<0.05),Q max(ml/s)有一定程度升高( MD = 3.87,95% CI 3.37~4.37, P<0.05; MD = 3.68,95% CI 2.97~4.40, P<0.05), QOL显著下降( MD = -2.57,95% CI -2.76~-2.38, P<0.05; MD=-2.14,95% CI -2.38~-2.91, P<0.05), SHIM评分无明显变化(均 P>0.05)。PUL可在局麻下进行,纳入研究报道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为排尿困难(17%±6%)、血尿(14%±5%)和盆腔疼痛(8%±6%),均为一过性。 结论:PUL治疗BPH近期与远期疗效明显、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保留正常射精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可用于无法耐受全麻手术和需要保留正常射精功能的BPH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罗库溴铵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罗库溴铵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择期拟在全麻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年龄50~8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指数<30 kg/c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30):生理盐水组(S组)、罗库溴铵0.6 mg/kg组(RL组)和罗库溴铵1.2 mg/kg组(RH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和罗库溴铵0.6 mg/kg(RL组)或1.2 mg/kg(RH组)或等容量生理盐水(S组)行麻醉诱导,喉罩置入术后行机械通气,维持P ETCO 2 35~45 mmHg。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吸入1%七氟烷,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术中熵指数40~60。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维持VAS评分≤4分。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于止血带充气60 min时取术侧切口边缘股内侧肌肌肉,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骨骼肌抗肌萎缩蛋白表达;分别于止血带充气即刻、充气60 min和放气后5、30 min时采集动脉血样,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MDA浓度。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和氟比洛芬酯用量。记录止血带反应和麻醉恢复期肌松残余的发生情况、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48 h时测量大腿围,计算术后与术前的差值;记录术后早期(3 d)和远期(3个月)患肢膝关节活动度和止血带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S组比较,RH组骨骼肌抗肌萎缩蛋白表达上调,止血带放气后30 min时血清MDA浓度降低,术后24和48 h时大腿围差值减小,RH组和RL组术后3 d和3个月时膝关节活动度增加,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缩短( P<0.05)。与RL组比较,RH组术后3 d和3个月时膝关节活动度增加,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缩短( P<0.05)。3组止血带反应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用量、术后早期和远期止血带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麻醉恢复期均未见肌松残余发生。 结论:罗库溴铵1.2 mg/kg可减轻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深度神经肌肉阻滞联合低气腹压麻醉策略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深度神经肌肉阻滞(DNMB)联合低气腹压麻醉策略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 n=60):术中维持中度神经肌肉阻滞[四个成串刺激计数(TOFC)=1~2],气腹压维持在15 mmHg(1 mmHg=0.133 kPa);DNMB联合低气腹压组(D组, n=60):术中维持DNMB[强直刺激后计数(PTC)=1~2],气腹压维持在10 mmHg。主要研究指标为术后1 h中重度疼痛发生率。次要研究指标包括:术后1、2、3、5 d和3个月中重度疼痛发生率,挽救性镇痛药物使用率,镇痛泵舒芬太尼使用量,外科评分量表(SRS)评分,术后肌松残余发生率,术后恢复情况[包括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炎症反应情况[术后1、3 d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浓度]。 结果:D组患者术后1 h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为13.3%(8/60),低于C组的30.0%(18/60)( P<0.05)。D组患者术后1 h和1 d挽救性镇痛药物使用率分别为13.3%(8/60)和4.2%(5/120),低于C组的30.0%(18/60)和12.5%(15/120)(均 P<0.05)。D组患者术后1 d的IL-1β水平为(4.1±1.8)ng/L,低于C组的(4.9±2.6)ng/L( P=0.048);术后3 d的IL-6水平为(2.0±0.7)ng/L,低于C组的(2.4±1.1)ng/L( P=0.018)。两组患者镇痛泵舒芬太尼使用量、术中SRS评分、肌松残余发生率、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DNMB联合低气腹压麻醉策略可减轻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