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乳喂养门诊服务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母乳喂养门诊服务指标,为孕产妇提供连续性的母乳喂养专业指导,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方法:采用文献检索法、专家小组讨论、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设计问卷咨询表,对来自5个部门15所医院及单位30名专家(产科护理专家、儿科护理专家、产科副主任医师、乳腺科医师、妇幼保健专家、卫生行政部门妇幼专管专家及单位)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调查咨询,构建母乳喂养门诊服务指标评价体系。结果:2轮德尔菲专家调查问卷分别为93%和90%回收率,问卷的有效率为100%,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为0.933,专家咨询第二轮条目变异系数0.000~0.184。经过两轮咨询后形成母乳喂养门诊服务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5条,二级指标16条,三级指标60条并确定指标权重。结论:本研究构建母乳喂养门诊服务指标评价体系,可为临床规范母乳喂养门诊管理模式提供研究理论和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赋能教育模式与行为指导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成功率及乳房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赋能教育模式与行为指导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成功率及乳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检并分娩的42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母乳喂养指导)211例与观察组(赋能教育模式与行为指导)215例。对比两组初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母乳喂养成功率、喂养遵医行为、乳房并发症情况。结果:指导后,两组母乳喂养技能、内心活动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产后1个月、产后3个月及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成功率分别为88.84%、87.44%、83.26%,明显高于对照组(62.56%、61.37%、5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喂养遵医行为依从率为97.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乳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赋能教育模式与行为指导,可提初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成功率,降低乳房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自然模式的生物养育法在母乳喂养护理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自然模式的生物养育法在母乳喂养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9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母乳喂养指导,干预组给予基于自然模式的生物养育法的母乳喂养护理。观察两组产妇干预后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产后3 d泌乳量、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情况,并跟踪统计产后护理满意度。结果:生物养育模式下的干预组产妇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高达91.11%(82人),显著高于对照组75.56%(68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产后3 d泌乳量合格率90.00%(81人),显著高于对照组71.11%(64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64.44%(58人),显著高于对照组48.89%(44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产后护理满意度97.78%(88人),显著高于对照组88.89%(80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基于自然模式的生物养育法的母乳喂养护理可以有效提高产妇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改善产后3 d泌乳情况,提升产后半年纯母乳喂养率,提高产后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穴位按摩配合吸乳器吸引对乳头凹陷及短平产妇乳液淤积、纯母乳喂养率以及并发症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穴位按摩配合吸乳器吸引对乳头凹陷及短平产妇乳液淤积、纯母乳喂养率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抽选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接收的乳头凹陷及短平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穴位按摩干预,研究组在穴位按摩同时配合吸乳器吸引干预。观察两组乳液淤积情况、纯母乳纯养率差异,比较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产妇乳液淤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后3 d、5 d、7 d母乳喂养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乳头凹陷、短平产妇进行穴位按摩配合吸乳器吸引,可有效疏通乳腺乳液,预防乳液淤积情况,降低乳房胀痛、急性乳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助产士基于经典案例分析联合共情干预对产妇分娩方式、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助产士基于经典案例分析联合共情干预对产妇分娩方式、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潍坊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4例产妇,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助产士进行共情干预)和观察组(助产士基于经典案例分析联合共情干预),比较两组的产程时长、自然分娩率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以及不同时间(产后1 w、1月、2月)的母乳喂养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长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80.77%,高于对照组的55.77%;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为19.23%,低于对照组的38.46%( P<0.05);干预后观察组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产后1月、2月观察组的母乳喂养成功率为80.77%、84.62%,高于对照组的53.85%、59.62%( P<0.05);观察组的产前、产后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2.31%、90.38%均高于对照组的76.92%,75.00%( P<0.05)。 结论:助产士应用基于经典案例分析联合共情干预,有助于提高产妇的自然分娩率和母乳喂养成功率,缩短产程,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母婴分离状态下母乳喂养实施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依据《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循证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调查国内75所医院母婴分离后母乳喂养情况。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75所医院进行问卷发放;对比母婴分离后母乳喂养的施实施现况。结果:医院在解读《指南》方面执行率较低,但综合医院对《指南》的解读学习情况较专科医院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5.616, P<0.05);母婴分离后母乳喂养率较低,喂养率≥75%的单位仅占18.7%(14/75);在提供母乳采集相关支持、袋鼠式护理和专业专职人员进行母婴分离母乳喂养指导方面,专科医院较综合医院开展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9.450、10.516、6.436, P<0.05);在质量管理方面,专科医院中62.1%(18/29)有多学科合作团队促进母婴分离母乳喂养,综合医院仅34.8%(16/46)有多学科协作团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7.254, P<0.05)。 结论:我国《指南》多参照国外相关标准,由于国内各地区经济及政策差异较大,落实存在一定困难,为提高母婴分离母乳喂养成功率,我国应建立符合国情的国家标准,以利于各级医院参照执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物喂养在母乳喂养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足够的母乳喂养有利于母婴健康,但部分母亲会因乳房损伤、乳汁不足等问题,提前停止母乳喂养。生物喂养能有效预防产妇乳房损伤,增加泌乳量并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因此,本文将对生物喂养的应用效果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改善我国母乳喂养现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时间乳房按摩对产妇泌乳量及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产后不同时间乳房按摩对产妇泌乳量及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择期分娩产妇2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各80例,对照组产后仅给予常规护理,不予以乳房按摩;观察1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产后2 h进行产后乳房按摩;观察2组于产后24 h进行产后乳房按摩。比较各组产后乳房舒适率、泌乳始动时间及干预1 d、3 d泌乳量,比较各组产后4 d新生儿每天吐奶、哭闹及粪便排空次数,观察各组产后42 d母乳喂养成功率及新生儿体质量、身高增长情况。结果: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乳房舒适率分别为71.25%(57/80)、93.75%(75/80)、83.75%(67/80),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6.466, P<0.05);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产后乳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50%(22/80)、5.00%(4/80)、15.00%(12/80),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478, P<0.05);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泌乳始动时间分别为(33.54±7.28)h、(5.56±2.01)h、(22.32±4.23)h,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7.897, P<0.05);观察1组、观察2组干预1 d、3 d泌乳量均多于对照组( F=6.208、10.458,均 P<0.05);三组产后4 d新生儿每天吐奶、哭闹及粪便排空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1.54、9.26、10.45,均 P<0.05);观察1组母乳喂养成功率为93.75%(75/80),高于观察2组的85.00%(68/80)、对照组的75.00%(60/80)(χ 2=7.841, P<0.05);三组产后42 d新生儿体质量、身高增长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645、5.789,均 P<0.05)。 结论:产后2 h进行乳房按摩,可明显提高产妇乳房舒适率,有效降低产后乳房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泌乳始动时间,增加产后泌乳量,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对足月剖宫产母儿健康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实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对母儿早期健康指标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择期行足月剖宫产的104名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剖宫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2名。对照组实施剖宫产新生儿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剖宫产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住院天数,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出生后90 min内异常情况发生率,脐带脱落时间,新生儿出现第一次觅食征象的时间、早开奶的成功率以及出院时母乳喂养实施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的产后2 h内出血量、产后2~24 h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的1、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出生后90 min内出现再吸引、呼吸异常、复苏、转入NICU等异常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新生儿的脐带脱落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均未发生脐部感染。干预组新生儿第一次出现觅食反射的时间早于干预组,早开奶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出院时母乳喂养的实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剖宫产术中实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安全可行,且能有效促进早开奶,对母乳喂养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推广实施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水中分娩对分娩疼痛与母乳喂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芬兰医院初产妇水中分娩和传统分娩的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在芬兰一家Ⅱ级医院进行水中分娩和传统分娩的低风险产妇,从数据库中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相关资料。结果:研究共纳入78例水中分娩产妇,选择1623例传统分娩产妇为对照组。水中分娩产妇的止痛药使用剂量为对照组的1/4。与对照组相比,水中分娩组的新生儿体温略低(36.6 vs 36.8 ℃),脐动脉和静脉pH值稍高(动脉:7.31 vs 7.28,静脉:7.38 vs 7.35),缩短住院时长(1.90 d vs 2.33 d )。两组Apgar评分无差异。水中分娩组新生儿住院期间使用配方奶粉喂养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水中分娩降低产妇的止痛药需求,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和早期出院,但仍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明确这些结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