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毳毛癣的临床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毳毛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毳毛所致,儿童发病率较高,常感染面部,临床表现为环状或半环状红斑,逐渐向周围扩展蔓延,皮损中央有自愈倾向,边缘有丘疹、丘疱疹隆起于皮面。重症患者炎症反应较重,可见脓疱、糜烂、渗出、脱屑、结痂等。真菌直接镜检可见毳毛上菌丝和/或孢子。局部抗真菌治疗无效,需系统抗真菌治疗。由于该疾病的漏诊及误诊率高,故本文对毳毛癣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病毒治疗后不同免疫重建水平HIV感染者基线生化指标及艾滋病直接相关合并症差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ART)后不同免疫重建水平HIV感染者的基线生化指标及艾滋病直接相关合并症差异。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门诊随访超过24个月成年初治HI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基线CD4 + T淋巴细胞计数<200、200~350和>350个/μl的不同水平分为免疫重建不良组、部分免疫重建组和免疫重建良好组。采用Kruskal-Wallis H和 χ2检验分析不同组的基线社会人口学特征、生化指标及艾滋病直接相关合并症的差异。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3 900例,免疫重建不良组、部分免疫重建组和免疫重建良好组分别为385例(9.9%)、1 206例(30.9%)和2 309例(59.2%)。免疫重建不良组的基线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TG、TC、FPG、AST、ALT及总胆红素等生化指标与免疫重建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免疫重建不良组的基线合并肺结核、耶氏肺孢子菌肺炎、播散性真菌病、食管念珠菌病、肺外结核、皮炎、口腔念珠菌感染、口腔黏膜毛状白斑、持续腹泻≥1个月及持续或间断发热≥1个月等艾滋病直接相关合并症的占比明显高于免疫重建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ART后获得不同免疫重建水平的HIV感染者基线生化指标和艾滋病直接相关合并症存在明显差异,需加强基线异常生化指标的监测和合并症的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进化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相关表型及耐药性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体内微进化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相关表型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阿萨希毛孢子菌标准株源自荷兰真菌多态性保藏中心,阿萨希毛孢子菌原代株TO(氟康唑敏感)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皮肤科1例毛孢子菌病的临床分离株,进化株TEVO(氟康唑耐药)在该患者2014年复诊时分离。体外构建上述菌株的生物膜,使用四甲基氮盐(XTT)还原法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评估生物膜生长动力学并测定生物膜厚度;体外测定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对不同生长阶段生物膜的最低抑菌浓度(SMIC),评估生物膜的耐药性。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Hartley检验对数据进行方差同质性检验,若方差齐,选用LSD检验进行组间多重比较,若方差不齐,选用Tamhane′ T2检验进行组间多重比较。 结果:在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黏附(0 h)及形成阶段(4 ~ 24 h),进化株TEVO代谢活性最弱( F黏附 = 35.705, P < 0.001; F形成 = 15.042, P < 0.001)。而黏附后第48小时生物膜成熟,此时生物膜代谢活性最弱的菌株为TO株( F = 10.985, P < 0.001)。生物膜厚度测量结果显示,成熟阶段TEVO株生物膜厚度[(26.1 ± 1.18)μm]大于TO株[(22.8 ± 1.73)μm, P = 0.001],但小于标准株[(29.5 ± 1.28)μm, P = 0.001]。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在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黏附及形成阶段,唑类抗真菌药物对TEVO株的SMIC值大于TO株;生物膜成熟阶段,3株菌生物膜的SMIC值均大于1 024 mg/L。 结论:在宿主内环境和抗真菌药物的双重压力下,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相关表型发生了适应性改变,并增强了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毛霉菌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肠道毛霉菌病的发病率占所有毛霉菌病的5%~13%,临床诊断困难,病死率高。本文报道1例48岁女性患者,病程1个月,以腹痛、腹胀、发热为主要表现,有1型糖尿病史,血糖控制差。患者入院后病情加重,有消化道出血表现,行胃镜检查提示胃体多发巨大溃疡,溃疡表面有白苔覆着,胃黏膜病理活检提示可见少许真菌菌丝及孢子;PAS和六胺银染色可见宽大、不规则分枝,菌丝无分隔,考虑毛霉菌感染。给予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钠和泊沙康唑混悬液等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ioFire胃肠道感染检测卡对急性胃肠炎住院患儿的临床意义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BioFire公司FilmArray胃肠道感染检测卡(FGP)在急性胃肠炎住院患儿中实际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9月住院,医生采用FGP化验粪便样本的患儿,统计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信息和粪便化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评估依据FGP检测结果调整患儿抗生素治疗方案的临床意义。140例腹泻患儿中,传统法检出24例患儿中的25种病原体,FGP鉴定出56例患儿中的75种病原体( P<0.05)。FGP检出弯曲菌、志贺菌、轮状病毒、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的阳性率较高。FGP对于17/140腹泻患儿(12%)具有临床意义,在既往体健(19%)和实体器官移植(15%)患儿中临床意义较高。 结论:研究发现FGP检测可以提高腹泻住院患儿尤其是既往健康及器官移植患儿的病原检出率,并影响临床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非曲霉属丝状真菌病2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非曲霉属丝状真菌病(N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接受allo-HSCT后诊断(确诊或临床诊断)为NAMI的24例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24例移植后NAMI患者,男21例(87.5%),女3例(12.5%),中位年龄33(10~66)岁。NAMI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188(2~856)d,10例为确诊,14例为临床诊断;19例(79.2%)发生在肺部,4例(16.7%)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1例(4.2%)发生在鼻窦;病原菌分布中根霉菌14例(58.3%)、毛霉菌5例(20.8%)、犁头霉菌3例(12.5%),尖端赛多孢子菌2例(8.3%);临床症状为发热20例(83.3%),头痛4例(16.7%),咯血、腹痛腹泻、抽搐(颅内感染)各2例(8.3%),胸痛1例(4.2%)。在18例根据病原学结果调整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中,治疗的有效率为38.9%(7/18)。中位随访时间为自NAMI诊断后229(2~2 280)d,2年总生存率为(24.0±14.5)%。结论:allo-HSCT后非曲霉菌属丝状真菌感染以根霉菌为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死亡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侵袭性真菌病真菌学检查指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侵袭性真菌病是感染病学、微生物学、临床药学等学科共同的焦点。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和真菌研究小组教育与研究联合会诊断标准中,确定诊断和极似诊断对应有不同的真菌学检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组织专家制定指南,就真菌侵入人体导致的血流感染、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眼部感染、胸腔腹腔感染、关节感染等的适应证、适用样本、检测技术、结果解释和会诊等真菌学信息给出了共识性推荐意见,包括了常见的念珠菌、曲霉、毛霉、肺孢子菌、隐球菌、马尔尼菲篮状菌、镰刀菌、赛多孢等,为该病的临床诊治防控和真菌学检查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睑缘炎与睑缘炎患者睑缘真菌、细菌及蠕形螨感染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非睑缘炎与睑缘炎患者及不同年龄非睑缘炎患者睑缘真菌、细菌及蠕形螨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门诊确诊的前睑缘炎患者98例和后睑缘炎患者99例,分别作为前睑缘炎组和后睑缘炎组;并纳入同期于眼科门诊首诊为屈光不正的患者100例和玻璃体混浊患者200例作为非睑缘炎组。对所有患者双眼进行睑缘真菌、细菌及睫毛蠕形螨检查,并进行真菌孢子及睫毛蠕形螨计数检查。比较非睑缘炎组不同年龄间以及前睑缘炎组、后睑缘炎组和非睑缘炎组睑缘真菌、细菌及睫毛蠕形螨阳性率和载量的差异。结果:非睑缘炎组不同年龄患者睑缘细菌、真菌和睫毛蠕形螨阳性率及蠕形螨载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8.34、10.36、51.57, H=35.66;均 P<0.01),其中≥60岁者睑缘细菌阳性率、睫毛蠕形螨阳性率及蠕形螨载量均明显高于<60岁者,睑缘真菌阳性率明显低于<60岁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前睑缘炎组、后睑缘炎组和非睑缘炎组患者标本中细菌和真菌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8.99、6.36,均 P<0.01),其中前睑缘炎组睑缘细菌阳性率明显高于后睑缘炎组及非睑缘炎组,前睑缘炎及后睑缘炎组睑缘真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睑缘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3个组间睫毛蠕形螨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6, P=0.74)。前睑缘炎组和后睑缘炎组睑缘真菌孢子数和睫毛蠕形螨计数均高于非睑缘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睫毛蠕形螨阳性组睑缘细菌阳性率为45.7%(156/341),明显高于睫毛蠕形螨阴性组的25.6%(40/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20, P<0.01)。2个组间睑缘真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1, P=0.70)。 结论:睑缘正常人群中,≥60岁者睑缘蠕形螨及细菌感染增加而真菌感染较少。真菌及细菌感染是睑缘炎患者睑缘的主要感染源,睑缘炎患者睑缘蠕形螨检测阳性增加细菌感染机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头癣致病病原菌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本院近10年头癣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收集西京皮肤医院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门诊和病房收治的头癣患者871例,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皮尔森卡方检验儿童和成人头癣病原菌分布的差异。结果:871例头癣患者中,男588例(67.5%),女283例(33.5%),其中< 1岁21例(2.40%)、1 ~ 3岁266例(30.50%)、4 ~ 6岁352例(40.40%)、7 ~ 12岁187例(21.50%)、12 ~ 18岁4例(0.50%)、18 ~ 74岁41例(4.70%)。共分离出致病菌株705株,其中犬小孢子菌599株(85.0%)、须癣毛癣菌复合体52株(7.4%)、断发毛癣菌27株(3.8%)、紫色毛癣菌18株(2.6%)。成人头癣病原菌中紫色毛癣菌比例(8.8%)显著高于儿童(2.2%), P = 0.048。 结论:近10年西京皮肤医院收治的头癣感染者以1 ~ 6岁幼童为主,成人头癣较少。头癣的致病菌主要是犬小孢子菌,其次为须癣毛癣菌复合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MAP2K1基因突变的经典型毛细胞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59岁,于2020年9月体检查血常规:WBC 2.63×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0×10 9/L,HGB 91 g/L,PLT 63×10 9/L;腹部超声示脾大。患者未就诊。2020年12月患者出现乏力、活动耐量下降,伴盗汗,体重2个月内下降10 kg。2021年2月7日患者误伤手指后出现反复发热,体温最高39.2 ℃。就诊我院急诊,查血常规:WBC 0.55×10 9/L,ANC 0.11×10 9/L,HGB 51 g/L,PLT 45×10 9/L;血EB病毒DNA 2 400拷贝/ml;支原体抗体1∶160(+);CT示双下肺间质性改变,纵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脾大;血培养肠炎沙门菌阳性。诊断为肠炎沙门菌血流感染、支原体肺炎,予美罗培南、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10 d后体温正常。转入血液科排查全血细胞减少病因。血涂片未见异常;骨髓象:可见毛细胞,占32.5%,该细胞边缘呈"毛发"样突起,或呈"伪足"状、撕扯状;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95%,不被酒石酸抑制(TRAP阳性)(图1)。骨髓免疫分型:B细胞占淋巴细胞51%,主要表达CD19、CD20、CD22、CD11c、CD103、CD25,部分表达FMC7、CD23、CD200、kappa、sIgM;不表达CD5、CD10、CD138、CD38、lambda;骨髓活检:造血组织比例明显增多,结合免疫组化,符合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CD20(+),CD79b(+),CD5(-),CD10(-),CyclinD1(-),BRAF V600E(-);二代测序检出MAP2K1基因I103N、Y130N位点突变,均为致病突变。IgHV区重排检测检出一群寡克隆IgH重排细胞,占B细胞的99.25%,选用IGHV3-11,V区突变阳性。PET-CT:多发代谢增高淋巴结(最大者2.0 cm×2.7 cm,SUVmax 5.5),肝右叶局灶性代谢增高灶(SUVmax 3.6),脾大伴代谢弥漫不均匀增高(SUVmax 4.5),中轴骨、双侧肱骨及股骨骨髓代谢不均匀弥漫性增高(SUVmax 3.8)。依据典型骨髓形态学及免疫表型,该患者诊断为经典型毛细胞白血病(HCL)。于2021年3月11日开始化疗(克拉屈滨10 mg/d,×5 d)。化疗第1天即出现发热,伴左小腿皮肤红肿、疼痛,皮下波动性包块,抽脓液送检细菌培养阴性,先后予头孢美唑、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发热缓解,左小腿肿痛好转。2021年3月27日患者出现发热、气促,伴低氧,血气检查示Ⅰ型呼吸衰竭,胸部CT示双肺弥漫磨玻璃影,送检病原学检查包括痰细菌、真菌培养、六胺银染色、抗酸染色、卡氏肺孢子菌(PCP)-DNA、血CMV-DNA均阴性,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考虑PCP不除外,因患者存在磺胺过敏史,故加用卡泊芬净抗感染,并联合甲泼尼龙40 mg每日两次,1周后复查胸部CT较前明显好转,1个月内甲泼尼龙减停。患者于化疗后第26天脱离粒细胞缺乏及血细胞输注,化疗后第40天血常规恢复正常,4个月后复查骨髓象示完全缓解,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MRD)为0%。此时左小腿皮肤破溃伴窦道形成,予换药处置,至2021年9月皮肤破溃完全愈合。随访至今血细胞正常,外周血未见异常细胞,B超检查脾脏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