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关于气管切开套管拔管临床实践情况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气管切开套管拔管临床实践情况。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法及专家咨询法确定调查问卷,调查全国不同等级综合和康复医院医务人员的气管切开套管拔管临床实践情况以及决定拔管时的考虑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共收集问卷570份,有效问卷463份,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决定拔管时考虑因素最重要的依次为上气道通畅性、咳嗽能力、意识水平和氧合情况。在气管切开套管拔管前,463名医务人员中,220名(47.50%)会更换为金属套管,384名(82.90%)会常规堵管,294名(63.50%)认为气管切开套管拔管后24 h内再次插管为拔管失败。各中心的拔管失败率多为2%~5%。结论:调查显示决定拔管时考虑因素按重要性依次为上气道通畅性、咳嗽能力、意识水平及氧合情况。大多数参与调查的人员界定气管切开套管拔管失败为拔管后24 h内重新插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部外伤致椎动脉破裂出血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椎动脉外伤后出血量大且凶猛,容易被误诊为颈动脉损伤,临床中颈部外伤单纯伤及椎动脉少见,我们诊治2例椎动脉破裂出血患者。患者1,女性,41岁,颈部外伤4 h,探查后行左侧椎动脉吻合+左侧椎前静脉修补+左侧颈内、颈外静脉结扎术,术后10 d患者出现头晕,颅脑MR检查考虑左侧小脑半球脑梗死,椎动脉闭塞、狭窄,应用抗凝药物治疗4个月后头晕症状消失。患者2,女性,28岁,右侧颈部肿胀10 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示椎动脉起始段假性动脉瘤,介入手术止血困难,暂行颈部填塞后予抗感染治疗,术后4 d行颈部探查+气管切开术,术后18 d再行介入手术,患者出院前气管套管拔除,右上肢肌力0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类型气管套管在头颈部恶性肿瘤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头颈部恶性肿瘤气管切开术后使用带气囊气管套管和钛套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40例因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的气管套管的类型,分为甲组(钛套管,70例)、乙组(带气囊气管套管,70例),观察两组患者套管内痰痂堵塞、肺部感染、呕吐物误吸、出血误吸、套管脱出等情况。结果:乙组患者出血误吸、分泌性误吸、套管脱落发生率均低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套管堵塞、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头颈部恶性肿瘤气管切开术后使用带气囊气管套管可以提高围术期安全性,且带气囊气管套管的并发症更少,疗效更好,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口咽部严重烫伤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6年11月4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1例伤后1 h入院的面颈部烫伤合并口咽部严重烫伤的1岁3个月男性患儿。伤后2 h患儿即出现上呼吸道梗阻表现,立即予以气管切开置管建立人工气道,并予以抗感染、补液、换药等对症治疗。伤后第10天,患儿拔管前试堵管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难以拔管,继续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加强抗感染等对症治疗。伤后第17天予以调整拔管方案,拔管前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镇静、应用阿托品减少气道分泌物,之后拔管成功。经过21 d治疗,患儿痊愈出院。本病例强调了拔管困难的原因中儿童精神因素的重要影响,为临床处理儿童气管切开术后拔除气管套管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程健康教育在口腔癌术后留置人工气道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全程健康教育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口腔癌术后留置人工气道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口腔癌术后留置人工气道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行人工气道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应用全程健康教育实施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护能力、不良事件发生率、人工气道留置时间、气道维护费用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气道自护能力总评分及相关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套管内出血、痰痂堵塞、接触性肉芽肿、外套管脱落后不能放入、气管切开周围皮肤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人工气道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气道维护费用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导管维护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全程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口腔癌术后留置人工气道患者自护能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尽早拔导管,减少人工气道维护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剂量瑞马唑仑用于气管切开虚弱患者再次手术时麻醉诱导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瑞马唑仑用于气管切开虚弱患者再次手术时麻醉诱导的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后再次手术的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19~64岁,修正后虚弱指数评分≥3分,ASA分级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30):丙泊酚组(C组)和不同剂量瑞马唑仑组(R 1组、R 2组及R 3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 μg,C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R 1组、R 2组及R 3组分别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1、0.2和0.3 mg/kg,待BIS值≤65时,将气管切开套管更换为加强型气管导管。于诱导前(T 0)、换管前即刻(T 1)和换管后即刻(T 2)记录MAP和HR。记录麻醉起效时间、低血压、心动过缓、换管时呛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补救镇静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R 1组和R 2组T 1,2时MAP升高,R 1组、R 2组和R 3组麻醉起效时间延长,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降低,R 1组补救镇静率、R 1组和R 2组呛咳发生率升高( P<0.05或0.01);与R 1组比较,C组、R 2组和R 3组T 2时HR降低,麻醉起效时间缩短,补救镇静率及呛咳发生率降低,R 3组低血压发生率升高( P<0.05或0.01);与R 2组比较,R 3组麻醉起效时间缩短( P<0.05)。 结论:瑞马唑仑0.2 mg/kg用于气管切开虚弱患者再次手术时麻醉诱导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流量气道湿化结合进食训练对气管切开合并吞咽障碍患者误吸与残留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高流量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误吸与残留的影响。方法: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气管切开伴吞咽障碍患者17例,在气管套管处配接高流量湿化仪并抽空气囊,对照条件为气管套管堵管、抽空气囊、充盈气囊的三种状态,在不同状态下给予患者5 ml中稠食物,使用喉镜吞咽功能评估(FEES)对残留和误吸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7例患者在高流量湿化、气管套管堵管、抽空气囊、充盈气囊四种状态下的渗漏-误吸评分和残留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配接高流量湿化仪时,17例患者的渗漏-误吸评分为(3.2±2.0)分,明显低于另三种状态下的渗漏-误吸评分[气管套管堵管(5.2± 2.3)分、抽空气囊(5.6±2.3)分、充盈气囊(6.0±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配接高流量湿化仪时,17例患者的残留评分为(2.8±1.1)分,亦明显低于另三种状态下的残留评分[气管套管堵管(3.8±1.2)分、抽空气囊(3.6±1.3)分、充盈气囊(3.9±1.4)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配接高流量湿化仪可以有效改善气管切开患者的吞咽功能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对重型颅脑损伤伴气切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重型颅脑损伤伴气切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营养神经、抗感染、物理因子治疗、针灸及运动干预等,观察组患者入科评估后采用IOE管进行间歇置管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入科后采用鼻胃管管饲法(NGT)进行营养支持。于入组时、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率、气切套管拔管时间和拔管率、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含量[分别为(119.69±12.85)g/L、(40.30±3.43)g/L和(234.88±46.31)mg/L]及体重指数[(20.71±2.38)kg/m 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同时观察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气切套管拔管率(87%)、气切套管保留时间[(16.93±3.64)d]及GCS评分[(8.65±1.95)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IOE较NGT能更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伴气切患者营养状况及意识水平,有助于尽早拔除气切套管及抑制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气管切开套管周围结石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气管切开术后5年的9岁患儿,因“呼吸不畅6个月余,需行手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入院。术前胸片见金属气切套管下段高密度影,术中发现气管切开套管周围被结石包绕,清理结石并更换套管后发现部分结石碎块脱入气道,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取出碎块。术后患儿通气明显改善,术后3 d出院,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新型气管套管固定带的设计与创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神经重症患者救治中,气管切开是常见的气道手术。目前使用的传统气管套管固定带易污染,且不易消毒,需要定期更换,易发生感染、皮肤损伤、非计划拔管等不良事件,无法满足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的安全管理。为克服上述问题,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设计了一种可增加患者舒适度且能减少并发症的新型气管套管固定带,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2 2 0855188.8)。该装置的主要结构包括随行弯板、紧固带、锁定销和调距孔。随形弯板左右两侧均设置有附有透气防磨垫的紧固带,左侧紧固带的内侧面设有两组锁定销,右侧紧固带和透气防磨垫的外表面均开设有多组调距孔,且随形弯板的背面设有透气缓冲垫。通过紧固带可带动随形弯板与患者颈部贴紧,操作人员可根据"退一原则"将锁定销卡装到调距孔内,两侧紧固带在锁定销的配合下将装置固定,极大降低了气管套管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过大位移的概率,有效提高了装置的固定效果,加强了装置对不同人员的适应性,从而增强了装置的实用性。新型气管套管固定带使用方便、安全、高效,能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临床价值,适合在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