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分析及耐药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广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XDRKP)耐药表型特点及相关耐药机制。方法:收集山西白求恩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分离的3 201株肺炎克雷伯菌并根据已有药敏结果筛选116株广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纳入研究。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及梅里埃VITEK-compact 2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药敏结果K-B法或微量肉汤稀释法复核。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mCIM)联合乙二胺四乙酸协同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eCIM)检测XDRKP碳青霉烯酶表型,并与碳青霉烯酶基因扩增结果比对。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药基因: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NDM、blaVIM、blaIMP、blaOXA);氨基糖苷耐药基因: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A、rmtC、rmtD、rmtG、rmtH、armA、npmA、rmtB、rmtE、rmtF),氨基聚糖苷修饰酶基因变体[aac(6′)-Ib-cr];喹诺酮耐药基因:DNA解旋酶保护蛋白qnr家族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外排泵蛋白基因(oqxAB、qepA),氨基聚糖苷修饰酶基因变体[aac(6′)-Ib-cr];替加环素耐药Tet蛋白基因[外排泵蛋白基因:tet(A)和tet(L)],核糖体保护蛋白基因[tet(M)],替加环素修饰酶基因[tet(X)]。对照分析各XDRKP耐药表型与相应耐药基因携带情况间的关系。结果:共收集到XDRKP 116株。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100%(116/116),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99.14%(115/116),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分别为95.69%(111/116)、94.83%(110/116)、88.79%(103/116),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44/116)与替加环素耐药(3/116)检出率较低。mCIM联合eCIM试验结果与碳青霉烯酶基因扩增结果一致率95.65%(110/115)。各耐药基因阳性率:blaKPC 90.52%(105/116),blaNDM 10.34%(12/116),rmtB 81.90%(95/116),armA 2.59%(3/116),oxqAB 65.52%(76/116),qnrB 6.03%(7/116)、qnrS 12.93%(15/116)、aac(6′)-Ib-cr 7.76%(9/116),tet(A)21.55%(25/116)。其余各耐药基因未检出。匹配分析发现,共有65株XDRKP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不匹配,即抗菌药物耐药表型不能用携带相应耐药基因来解释。结论:XDRKP中各类耐药基因的广泛分布和某些基因[如aac(6′)-Ib-cr、oqxAB]的多重耐药作用是广泛耐药产生的潜在原因。不同菌株针对同一类抗菌药物可能携带一种或多种耐药基因。此外,部分菌株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不匹配,提示耐药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存在其他耐药机制也与XDR的产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噬菌体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逐年增加,其中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为临床常见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具有耐药谱广、耐药率高、机制复杂等特点,其可产生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等抗菌灭活酶和修饰酶,形成生物膜等 [1]。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或菌群失调时更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 [2]。2022年CHINET细菌耐药监测数据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2.1%和17.6%,本文就1例CRPA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方案优化进行分析,探讨临床药师在个体化给药方案中发挥专业作用,并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可行性参考。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件号:(2023)医研伦审(213)号],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72株纹带棒状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及其感染或定植患者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纹带棒状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感染或定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20年7月—2022年9月临床分离纹带棒状杆菌72株,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细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扩增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相关基因gyrA并进行测序以分析氨基酸突变位点,PCR扩增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ermX和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aphA1并进行测序分析.病史资料分析纹带棒状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均100%敏感,对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及莫西沙星均100%耐药,对青霉素(87.5%)、头孢吡肟(95.8%)、美罗培南(95.8%)、甲氧苄啶-磺胺甲唑(90.3%)、红霉素(98.6%)和克林霉素(98.6%)的耐药率较高,对庆大霉素(25.0%)、四环素(30.6%)和利福平(23.6%)耐药率较低.PCR及DNA测序结果显示,3株纹带棒状杆菌发生gyrA基因单点突变(Ser87Val),67株发生双突变(Ser87Phe、Asp91Ala或Ser87Tyr、Asp91Ala),2株发生三位点突变(Ser87Phe、Ala88Pro和Asp91Ala),其中三位点突变是本研究首次发现的突变模式.所有的纹带棒状杆菌均检出ermX基因,aphA1基因检出率为43.1%.病史资料结果显示,72株纹带棒状杆菌主要分离自ICU(占65.2%),标本来源以下呼吸道标本为主(占91.6%),患者平均年龄(68.0±15.3)岁,感染和定植患者比例分别占72.2%(52/72)和27.8%(20/72),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长≥28 d、合并脑出血、意识障碍及病情恶化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院临床分离的纹带棒状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代谢工程改造大肠杆菌生产水杨酸葡萄糖苷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水杨酸葡萄糖苷(salicylate 2-O-β-D-glucoside,SAG),是植物中水杨酸的一种存在形式.水杨酸葡萄糖苷也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和水杨酸、阿司匹林对比,表现出更小的刺激性,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消炎护肤物质.通过生物法利用可再生资源进行水杨酸类物质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工业法生产相比对环境更加友好.本研究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Tyr002 作为出发菌株,引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异分支酸裂解酶基因pchB,首先构建了大肠杆菌水杨酸生产菌株.通过调控下游不同芳香族氨基酸代谢途径关键基因表达,菌株摇瓶发酵水杨酸产量达到1.05 g/L.之后,通过在水杨酸生产菌株中引入植物来源水杨酸糖基转移酶,对水杨酸进行糖苷化修饰.新构建的菌株摇瓶发酵水杨酸葡萄糖苷产量达到 5.7 g/L.在 5 L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中,水杨酸葡萄糖苷的产量达到 36.5 g/L,是目前报道的最高产量.本研究为水杨酸类化合物的微生物合成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红花黄酮类糖基转移酶基因CtUGT49功能表征及酶学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红花作为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黄酮糖苷是红花植物的主要生物活性组分,糖基转移酶作为活性糖苷化合物生物合成的下游后修饰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该研究基于红花转录组数据分析,挖掘到一条糖基转移酶基因CtUGT49,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酶学性质考察.该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 416 bp,编码 471 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52 kDa.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糖基转移酶属于UGT73 家族.体外酶促结果显示,CtUGT49 可催化柚皮素查尔酮生成樱桃苷和南酸枣苷;催化根皮素生成的主产物为根皮苷和三叶苷,并且具有良好的底物宽泛性.通过蛋白异源表达与纯化得到较为纯净的重组蛋白CtUGT49 后,进行CtUGT49 催化柚皮素查尔酮的酶学性质考察.结果显示,CtUGT49 催化反应的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37℃,反应8 h后,底物转化率达到最高.采用米氏方程计算CtUGT49 的酶活常数Km=209.90 μmol·L-1,kcat =48.36 s-1.该研究发现的新颖糖基转移酶CtUGT49 对于丰富糖基化工具酶库具有重要意义,且能为进一步解析红花黄酮糖苷的糖基化过程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血清IgG唾液酸化修饰在肝棘球蚴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索血清IgG唾液酸化修饰在肝棘球蚴病诊断及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青海省2014-2016年的98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和29例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血样,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12月的30例肝癌住院患者血样,广西医科大学体检科22份健康体检者血样.提取各组血样的血清,每份50μl,采用基于荧光色谱的糖组学技术对血清中IgG的唾液酸化修饰进行定量分析.使用Protein G琼脂糖纯化试剂盒分离纯化血清中的IgG.取50 μg纯化后的IgG样品,在25 mmol/L二硫苏糖醇溶液和50 mmol/L碘乙酰胺溶液中进行还原烷基化反应后加入1μl N-糖苷酶缓冲液,酶解后采用石墨化碳小柱进行糖链的富集并将其冷冻干燥后溶于二甲基亚砜和冰醋酸的7∶3(v/v)混合溶液中,快速加入5 mmol/L的2-氨基苯酰胺溶液和10 mmol/L氰基硼氢化钠溶液各50μl,反应2h后,使用石墨碳小柱纯化.将标记后的糖链在Waters Acquity UPLC(H-Class)系统上进行亲水色谱柱分离,荧光检测器设置的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30 nm和420nm,分析样品的单唾液酸化修饰、双唾液酸化修饰以及总唾液酸化修饰.采用Empower 3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SPSS 2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的比较采用D'Agostino&Pearson omnibus正态分布检验(P1值)与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P2值),两两之间的比较采用Tukey's multiple comparisons test分析(P3值).结果 IgG糖链的色谱图共检测到21个IgG糖链峰,其中单唾液酸化修饰糖链5种,分别为FA2BG1S1(17.79min)、A2G2S1(19.02 min)、A2BG2S1(20.02min)、FA2G2S1(20.27 min)和FA2BG2S1(21.13 min);双唾液酸化修饰糖链4种,分别为A2G2S2(22.70min)、A2BG2S2(23.29min)、FA2G2S2(23.78min)和FA2BG2S2(24.26min).各组血清样品各类唾液酸化修饰的含量均具有正态分布特性(P1>0.1).肝细粒棘球蚴病组、肝多房棘球蚴病组血清IgG单唾液酸化修饰含量分别为(14.15±2.89)%和(10.24±2.97)%,双唾液酸化修饰含量分别为(3.02±0.98)%和(1.92± 0.65)%,总唾液酸化修饰含量分别为(17.25±3.69)%和(12.27±3.65)%,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6.55±2.95)%、(3.71±1.04)%和(20.26±3.79)%(F=23.70、11.14、22.98,均P2<0.0001).其中肝细粒棘球蚴病组与肝多房棘球蚴病组相比,单唾液酸化修饰、双唾液酸化修饰和总唾液酸化修饰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2、4.701、6.392,P3<0.0001).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进行了 IgG唾液酸化修饰潜在诊断性能的评估,肝细粒棘球蚴病组与肝多房棘球蚴病组间AUC为0.829(95%CI:0.738~0.921),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2.7%和87.7%.肝癌组的血清IgG的单唾液酸化修饰、双唾液酸化修饰和总唾液酸化修饰含量分别为(15.09±2.68)%、(3.28± 1.30)%和(18.37±3.69)%,与肝多房棘球蚴病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87、4.318、6.372,P3<0.000 1),肝多房棘球蚴病组和肝癌组间IgG总唾液酸化修饰ROC的AUC为0.881(95%CI:0.793~0.963),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6.7%和93.1%.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血清IgG唾液酸化修饰可能与肝棘球蚴病的发病机制有关,在肝棘球蚴病诊断,肝细粒棘球蚴病与肝多房棘球蚴病、肝癌与肝多房棘球蚴病的鉴别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多重耐药福氏志贺菌相关耐药基因的指标聚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福氏志贺菌的耐药性及其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携带状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并复苏2010至2014年上海市各区县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上送的139株福氏志贺菌,采用K-B法测定菌株对1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同时用PCR检测17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季铵盐消毒剂与磺胺耐药重叠基因、甲氧苄啶-磺胺甲68970唑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耐药基因及7种可移动遗传标记,用指标聚类分析法分析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元件遗传标记存在状况的相关性.结果 139株福氏志贺菌共检测到ISEcp1、intI1和trbC 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CTX-M、OXA和TEM 3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ant(3")-I和aac(6′)-Ib2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种季铵盐消毒剂与磺胺耐药重叠基因qacEΔ1-sull和1种甲氧苄啶-磺胺甲68970唑相关基因dfrA1.指标聚类分析显示,OXA、ant(3")-I和drfA1这3个基因高度相关,并同时被Ⅰ类整合子intI1介导;TEM、qacEΔl-sull和aac(6′)-Ib这3个基因高度相关,并同时被另一个移动元件即接合性质粒trbC介导.结论 多种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获得性耐药基因水平转移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志贺菌耐药株的不断蔓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阴沟肠杆菌质粒介导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检测及同源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贵阳某三甲医院阴沟肠杆菌的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及其之间的同源性,指导本院阴沟肠杆菌感染的抗菌治疗.方法 采用PCR方法检测1 10株阴沟肠杆菌的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MEs(aph(3")-Ⅵ、aac(3)-Ⅰ、aac(3)-Ⅱ、aac(3)-Ⅲ、aac(6')-Ⅰb、ant(2")-Ⅰ和ant(3")-Ⅰ),2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B)和整合子基因intⅠ,并分析其与耐药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用ERIC-PCR方法分析110株阴沟肠杆菌间的同源性.结果 110株阴沟肠杆菌共检出5种AMEs基因,aac(6')-Ⅰb检出率最高,未检出aph(3")-Ⅵ和aac(3)-Ⅰ,AMEs基因总阳性率为46.36%(51/110),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总阳性率为8.18%(9/110),intⅠ的阳性率为47.27%(52/110);10株阿米卡星耐药株中有9株检出aac(3)-Ⅲ,庆大霉素耐药株和妥布霉素耐药株均以aac(6')-Ⅰb检出率最高;82.73%的菌株基因型与耐药表型相符;110株阴沟肠杆菌被分为20个型别.结论 本院阴沟肠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表型间符合率高,部分菌株间存在克隆播散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浙江部分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CRKP)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Gs)耐药情况,揭示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及耐药菌株分子流行病学规律.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浙江省4家医院分离的CRKP菌株104株,包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简称S医院)56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简称Z医院)22株,义乌市中医医院(简称Y医院) 13株和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简称F医院)13株.采用VITEK 2 Compact法和K-B纸片法检测菌株对常用药物及3种AGs(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进行药敏分析.通过PCR及测序技术筛查常见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A、rmtB和armA)及氨基糖苷修饰酶耐药基因[aac(6′)Ⅰb],并分析耐药性与耐药基因携带状态的关系.采用PFGE对rmtB阳性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解析各医院菌株流行播散规律.结果 104株CRKP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对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中的环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及呋喃妥因均具有极高的耐药率,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3.1%(76/104)、64.4%(67/104)和56.7%(59/104);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rmtB 56.7%(59/104)、aac(6′)Ⅰb 17.3%(18/104)、armA 1.9%(2/104),未检到rmtA,未携带筛选基因的菌株有37株.阿米卡星耐药株同时对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耐药,且均为rmtB阳性菌株. PFGE分型结果显示,104株菌分为11个克隆群,每家医院均存在散在分布的非流行克隆.携带rmtB基因菌株有7个主要流行克隆群(Ⅰ~Ⅶ),其中Ⅰ型、Ⅲ型和Ⅴ型流行于S医院,Ⅱ型、Ⅵ型和Ⅶ型流行于Z医院,Y医院的菌株呈克隆散在分布,F医院有Ⅳ型克隆型别(3株).结论 AGs对CRKP菌株仍有一定敏感性,菌株对AGs耐药产生的主要机制是rmtB基因介导的16S rRNA甲基化酶,医院须加强院感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仪器法和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实验.筛选出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用PCR法检测16个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和5个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对阳性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验证.结果 54株菌中51 株AMEs基因阳性,检出率为94.4% ,28 株甲基化酶基因阳性,检出率为51.9% .共检出5 种AMEs基因:ant(3″) -Ⅰ、aac(3) -Ⅱc、ant(4′) -Ⅰa、aac(6′) -Ⅰb和ant ( 2″) - Ⅰa,阳性率分别为 66.7% 、 38.9% 、 31.5% 、31.5%和16.6% ;2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和ar-mA,阳性率分别为29.6%和29.6% ,其余基因均未检出.测序结果与目的基因一致.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基因为ant(3″)-Ⅰ、aac(3)-Ⅱc、ant(4′) -Ⅰa、aac(6′)-Ⅰb和ant(2″)-Ⅰa以及rmtB, arm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