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稻水象甲生物酶活性及田间发育动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了解氯虫苯甲酰胺对稻水象甲的亚致死效应,为水稻生产中使用氯虫苯甲酰胺科学高效防治稻水象甲提供参考.[方法]以越冬代稻水象甲成虫为试虫,通过测定不同种群(RW-Js、RW-Gy、RW-Mz、RW-Zy、RW-Lc)稻水象甲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确定氯虫苯甲酰胺对稻水象甲的致死中浓度(LC50)和亚致死剂量(LC25);分别采用室内测定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研究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稻水象甲体内多种生物酶活性及田间发育动态的影响.[结果]不同来源稻水象甲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差异较大,RW-Js种群的LC50值为RW-Gy种群的13.45 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解毒酶抑制剂胡椒基丁醚(piperomyl butoxide,PBO)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协同增效作用明显高于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iethyl maleate,DEM);抗性种群RW-Js体内 3 种解毒酶活性较敏感种群RW-Gy显著增高(P<0.05),其中多功能氧化酶(mixed function oxidase,MFO)变化最为明显.稻水象甲成虫经氯虫苯甲酰胺LC25剂量处理后,虫体内几种生物酶活性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具明显的时间效应,其中MFO活性在整个测定周期内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氯虫苯甲酰胺LC25 剂量对稻水象甲各虫态的田间始见期、发生高峰期和发生末期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解毒酶活性可能与稻水象甲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有关,MFO是稻水象甲对氯虫苯甲酰胺解毒代谢过程中最重要的酶,在抗性形成中起主要作用;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可延缓稻水象甲幼虫、蛹和一代成虫的生长发育,缩短成虫寿命、加快田间成虫消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番茄潜叶蛾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敏感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番茄潜叶蛾是一种对番茄具有毁灭性危害的世界入侵害虫,本研究测定了不同类型药剂对入侵害虫番茄潜叶蛾的毒力活性及防治效果,为生产中科学防治番茄潜叶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毒力测定方法,计算各药剂对不同龄期幼虫的毒力回归方程;采用田间防效评价方法,得出药后 1~21 d各药剂对幼虫的防效,综合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药剂对番茄潜叶蛾的控制作用.[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和抗生素类杀虫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番茄潜叶蛾的毒性相对最强,其中印楝素对 1 龄幼虫的毒力最强,其LC50为3.22 mg·L-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 2~4 龄幼虫的毒力最强,其LC50分别为 7.1046、7.5663 和 4.375 mg·L-1;其次是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和合成杀虫剂乙基多杀菌素;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甲氧虫酰肼对番茄潜叶蛾也有较好的毒杀作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对番茄潜叶蛾的毒性相对较弱.田间防效结果表明,抗生素类杀虫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防效相对最高、持效性最好,药后第 7、14 和 21 天防效分别为 74.11%、71.42%和 60.03%;其次是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合成杀虫剂乙基多杀菌素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的持效性较好,药后第7~21 天的防效均高于50%;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甲氧虫酰肼以及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对番茄潜叶蛾的田间防效相对较弱.[结论]抗生素类杀虫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和合成杀虫剂乙基多杀菌素可作为生产中防治番茄潜叶蛾的首选药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可作为交替使用药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SR9009光学异构体的合成及抗衰老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合成核受体Rev-Erbs受体激动剂SR9009 的光学异构体,并研究其抗衰老活性.方法 以5-硝基噻吩-2-甲醛、对氯苯甲醛、(S)-1-Boc-3-氨甲基吡咯烷或(R)-1-Boc-3-氨甲基吡咯烷等为起始原料,通过还原胺化、脱叔丁氧羰基(t-butyloxy carbonyl,Boc)保护基、酰胺缩合等 4 步,合成SR9009 的光学异构体;并通过秀丽隐杆线虫实验,测试其抗衰老活性.结果 通过4 步反应分别合成了SR9009 光学异构体,(S)-异构体和(R)-异构体的总收率分别为 54.8%和 49.0%;与空白对照相比,(S)-异构体能够显著延长秀丽隐杆线虫的平均寿命 7.8%.结论 首次报道了SR9009 的光学异构体及其合成方法;其(S)-异构体具有较好的抗衰老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稻纵卷叶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监测及其抗氯虫苯甲酰胺种群对其他双酰胺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水平、抗性稳定性及其抗氯虫苯甲酰胺种群对其他双酰胺类杀虫剂是否存在交互抗性.[方法]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我国9省(自治区)稻纵卷叶螟32个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抗性,并测定了两个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种群对其他双酰胺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以及湖南攸县、安徽潜山、安徽庐江和广西兴安田间种群在室内不接触药剂饲养后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稳定性.[结果]2019-2022年间,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逐年上升,2022年首次监测到庐江、兴安、武穴、丹阳和潜山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达到高水平抗性(102.3~135.1倍),其他种群亦达到中等水平抗性(10.3~97.1倍);2019-2021年监测的所有田间种群对四唑虫酰胺均表现为敏感,2022年所监测种群对四唑虫酰胺达到中等水平抗性(41.9~98.0倍).交互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约100倍的浙江嘉兴和安徽潜山种群对氟氯虫双酰胺、四唑虫酰胺、溴氰虫酰胺、环丙虫酰胺和四氯虫酰胺也表现出31.6~100.5倍中等至高水平抗性.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在室内不接触药剂连续饲养2~4代后,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表现出快速下降的现象.[结论]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已产生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且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性的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其他5种双酰胺类药剂也存在中等至高水平的交互抗性;鉴于当前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尚不稳定,建议可通过限制或暂停使用该类药剂,以延缓其抗性发展和延长使用寿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马尾松毛虫抗阿维菌素种群的抗性机制及交互抗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9
为探讨阿维菌素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抗性风险和抗性机制,本研究采用叶片浸药法测定了马尾松毛虫抗阿维菌素种群(AV)对多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及增效剂胡椒基丁醚(PBO)、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马尾松毛虫AV种群、秦岭接官亭种群(JGT)和敏感种群(S)的增效作用,并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AV、JGT和S种群的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多功能氧化酶系(MFOs)活性.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AV种群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RR50=25.0)、毒死蜱(RR50= 19.0)和高效氯氟氰菊酯(RR50=15.4)存在中等水平交互抗性,与溴虫腈存在低水平交互抗性(RR50=8.1),与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不存在交互抗性.增效剂PBO与TPP对马尾松毛虫AV、JGT和S种群均有显著增效作用,DEM对马尾松毛虫AV、JGT和S种群均无显著增效作用.马尾松毛虫AV种群MFOs中细胞色素P 450 含量(3.5 倍)、细胞色素 b5 含量(3.1 倍)、O-脱甲基酶活性(4.1 倍)和 CarE 活性(2.2 倍)均显著高于S种群,AV种群GST活性与S种群不存在显著性差异.MFOs及CarE活性增强是马尾松毛虫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重要生化机制,推荐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与阿维菌素轮换使用防治马尾松毛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镉和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对镉和氯虫苯甲酰胺的防御机制,评价重金属和农药污染对昆虫的累积效应.[方法]将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接入含5 mg/kg镉、0.003 mg/kg氯虫苯甲酰胺以及5 mg/kg镉+0.003 mg/kg氯虫苯甲酰胺的人工饲料中饲养,以正常饲料饲养作为对照.记录发育历期、体重、成虫羽化率和畸形蛹率,测定不同发育阶段(3龄幼虫、雌雄蛹和雌雄成虫)中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和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活性.[结果]5 mg/kg镉、0.003 mg/kg 氯虫苯甲酰胺及其复合处理(5 mg/kg镉+0.003 mg/kg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均产生影响,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组亚洲玉米螟幼虫历期最长,较对照组显著延长7.1 d;其蛹重、成虫重和成虫羽化率最低,较对照组分别显著降低9.1 mg,2.4 mg和25.5%.镉+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组亚洲玉米螟幼虫历期比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组缩短4.9 d,其畸形蛹率最高,较对照组显著上升19.4%;成虫历期最短,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6d.镉、氯虫苯甲酰胺及镉+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的解毒酶活性也有影响,与对照相比,镉、氯虫苯甲酰胺及镉+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雌雄蛹和雄成虫中GST活性均表现为诱导作用,且镉+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组不同发育阶段亚洲玉米螟的GST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和对照组.与对照相比,镉、氯虫苯甲酰胺及镉+氯虫苯甲酰胺对不同发育阶段亚洲玉米螟的CarE活性表现为抑制作用,且镉+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对各发育阶段亚洲玉米螟CarE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与对照相比,镉、氯虫苯甲酰胺及镉+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AChE活性表现为诱导作用,而对蛹和成虫中AChE活性的作用不一.[结论]5 mg/kg镉、0.003 mg/kg氯虫苯甲酰胺及其复合处理均能够影响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对其解毒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氯虫苯甲酰胺对荔枝蒂蛀虫不同虫态的室内毒力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为害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其为害的隐蔽性增加了防治难度.为了探索安全、有效的药剂防治手段和明确氯虫苯甲酰胺的适合施药时期,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以防控荔枝蒂蛀虫常用药剂高效氯氟氰菊酯为对照药,采用喷雾法和药膜法,分别测定了 100、10、1、0.1和0.01 mg/L的5个浓度梯度下,氯虫苯甲酰胺对荔枝蒂蛀虫卵、初孵幼虫的毒杀作用以及对成虫的触杀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的5个浓度梯度对产后24 h、48 h和72 h蒂蛀虫卵孵化抑制率均显著高于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对蒂蛀虫初孵幼虫的毒力是高效氯氟氰菊酯的10倍,对荔枝蒂蛀虫初孵幼虫的LC50分别为3.32 mg/L和38.78 mg/L.而在100 mg/L浓度下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成虫触杀的校正死亡百分率最高分别为34.36%和77.35%.综上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对荔枝蒂蛀虫具有较强的杀卵活性和杀初孵幼虫活性,在荔枝生产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鉴于其对成虫的触杀作用不强,故建议在荔枝蒂蛀虫的产卵高峰期和初孵幼虫期使用,以期将荔枝蒂蛀虫于发生为害之前进行有效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蜂巢小甲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氯虫苯甲酰胺是我国蜂农防治蜂巢小甲虫Aethina tumida的主要杀虫剂.本研究旨在探讨氯虫苯甲酰胺对蜂巢小甲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亚致死效应,为氯虫苯甲酰胺的合理使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采用饲料混毒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对蜂巢小甲虫的毒力以及亚致死剂量LC1LC25对蜂巢小甲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蜂巢小甲虫3龄初幼虫的LC50、LC25、LC10分别为5.193 μg/g、1.678 μg/g和2.865 μg/g.以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处理蜂巢小甲虫3龄初幼虫后,幼虫发育历期、雌预蛹期+蛹期、雄预蛹+蛹期均显著延长,且分别延长了 3.38%和4.50%、10.51%和21.92%、5.26%和12.20%.LC10和LC25处理组幼虫的存活率均降低,尤其LC25处理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LC10和LC25处理组漫游期幼虫重、初羽化雌虫重和初羽化雄虫重相比于对照均显著降低,且分别减轻了 15.45%、21.54%、17.26%和13.47%、16.47%、16.46%0LC10和LC25处理组的产卵前期分别为7.96 d和7.47 d,比对照组显著缩短12.36 d和12.85 d;60 d内单雌产卵总量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在产卵期5~7 d时,LC25处理组的单雌产卵量显著增加.LC10和LC25处理组蜂巢小甲虫种群趋势指数低于对照组,但其种群趋势指数均远大于1,表明蜂巢小甲虫种群仍呈增长趋势,因此应加强蜂巢小甲虫的防控以及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臭虫击倒抗性基因突变检测及抗性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近20 多年,臭虫(Cimex spp.)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常见的卫生害虫,其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但很多种群发现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 gene,kdr)基因突变的存在以及抗药性.监测kdr的发生频率以及不同种群对农药的抗性对臭虫有效防治很重要,但我国对臭虫种群的抗药性报道很少.本试验采用点滴法测定了 1 个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野外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呋虫胺、吡虫啉、噻虫嗪和高效氯氰菊酯等5 种药剂的毒性及抗性水平,使用区分剂量快速鉴定抗性方法对2 个温带臭虫和2 个热带臭虫Cimex hemipterus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进行了检测,此外用PCR方法检测8 个臭虫地理种群(1 个温带臭虫实验室种群,1 个温带臭虫野外种群和6 个热带臭虫野外种群)174 个个体的kdr突变频率.点滴法结果表明,5 种杀虫剂对温带臭虫的毒性是吡虫啉和呋虫胺>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测试的野外温带臭虫种群仅对噻虫嗪无明显抗性.热带臭虫2 个野外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均远高于温带臭虫.在温带臭虫的实验室种群中未检测到突变,在野外种群中检测到了V419L和L925I突变,可分为 2 种基因型类型(A:无突变位点;B:同时有L925I和V419L),而在热带臭虫的6 个种群检测到M918I和L1014F突变,只有 1 种基因型类型,即M918I和L1014F双位点突变.温带臭虫1 个野外种群及热带臭虫6 个野外种群kdr突变的存在与臭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敏感密切关联.基于kd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推测我国臭虫种群广泛存在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广西回迁粘虫产卵能力及其对11种杀虫剂敏感性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广西粘虫预测预报和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于2015年10月上旬田间采集回迁至广西的粘虫,带回室内观察其产卵能力,并采用浸叶法测定粘虫对11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回迁粘虫的平均蛹历期、产卵前期和产卵期分别为10.30 d、7.13 d和7.50 d,羽化率为52.15%,雌雄虫性比为1:1.31,单雌平均产卵量为894.81粒,平均卵孵化率为91.49%,雌雄虫平均寿命分别为14.00 d和11.81 d.杀虫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茚虫威和阿维菌素对粘虫3龄幼虫LC50值分别为0.24、1.16、3.88和5.67 mg/L,在11种杀虫剂中毒力较高.因此,建议在每年10月中下旬可诱捕粘虫成蛾,11月上旬诱卵;粘虫大爆发时可轮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茚虫威和阿维菌素进行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