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臭虫击倒抗性基因突变检测及抗性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近20 多年,臭虫(Cimex spp.)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常见的卫生害虫,其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但很多种群发现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 gene,kdr)基因突变的存在以及抗药性.监测kdr的发生频率以及不同种群对农药的抗性对臭虫有效防治很重要,但我国对臭虫种群的抗药性报道很少.本试验采用点滴法测定了 1 个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野外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呋虫胺、吡虫啉、噻虫嗪和高效氯氰菊酯等5 种药剂的毒性及抗性水平,使用区分剂量快速鉴定抗性方法对2 个温带臭虫和2 个热带臭虫Cimex hemipterus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进行了检测,此外用PCR方法检测8 个臭虫地理种群(1 个温带臭虫实验室种群,1 个温带臭虫野外种群和6 个热带臭虫野外种群)174 个个体的kdr突变频率.点滴法结果表明,5 种杀虫剂对温带臭虫的毒性是吡虫啉和呋虫胺>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测试的野外温带臭虫种群仅对噻虫嗪无明显抗性.热带臭虫2 个野外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均远高于温带臭虫.在温带臭虫的实验室种群中未检测到突变,在野外种群中检测到了V419L和L925I突变,可分为 2 种基因型类型(A:无突变位点;B:同时有L925I和V419L),而在热带臭虫的6 个种群检测到M918I和L1014F突变,只有 1 种基因型类型,即M918I和L1014F双位点突变.温带臭虫1 个野外种群及热带臭虫6 个野外种群kdr突变的存在与臭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敏感密切关联.基于kd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推测我国臭虫种群广泛存在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聚四氟乙烯对温带臭虫爬行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19
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 L.是一种重要的卫生害虫,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目前有关该虫的防治措施主要以喷洒化学杀虫剂为主,而杀虫剂的使用不当极易导致该虫抗药性的产生或进一步加重,还将对人身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探索高效、安全的防治方法成为当前温带臭虫防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行为观察法评估了高分子聚合物-聚四氟乙烯对温带臭虫垂直和水平爬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四氟乙烯涂层宽度的增加,温带臭虫的垂直攀爬能力逐渐降低,当涂层宽度为6cm时可100%阻隔温带臭虫垂直攀爬,且涂层的持效期可达112 d以上.而聚四氟乙烯涂层无法阻止温带臭虫的水平扩散.研究结果可为温带臭虫的高效、安全物理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DNA条形码技术在臭虫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准确鉴定臭虫样品,为制定和实施有效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联合利用形态学鉴定和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 Ⅰ)基因片段遗传距离的DNA条形码技术对山东省泰安市某学校发现的臭虫样品进行鉴定.结果 臭虫样品的前胸背板宽约为身长的1/2,与温带臭虫的特征相符.遗传距离分析显示,实验样品与温带臭虫的遗传距离为0~1.3%,与热带臭虫的遗传距离为27.6%~28.0%.结论 形态鉴定和DNA条形码分析结果均表明该实验样品为温带臭虫.臭虫通常是群居生活,且易于借助人类活动进行传播,长期、合理的防制是减少或避免臭虫危害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热带臭虫及温带臭虫形态与分子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近似种热带臭虫与温带臭虫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的方法.方法 2017年7月在深圳市某大学集体宿舍和山东省泰安某大学集体宿舍分别发现并采集到热带臭虫和温带臭虫.比较热带臭虫与温带臭虫外部形态特征及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COI)基因、16S rDNA和核糖体基因28S rDNA、ITS2的序列,构建(Neighbor-Joining,NJ)进化树.结果 虽然热带臭虫与温带臭虫成虫的外部形态相似,但仍可以从前胸背板、翅基、足和腹部的细微特征区别进行鉴定,COI、16S rDNA、28S rDNA、ITS24个基因的DNA序列种内差异均<2%,种间差异均>2%,在构建的4个基因NJ进化树中,2个种均能各自聚为一支,且支持率均达100%.结论 热带臭虫和温带臭虫成虫可以利用外部形态鉴定,并能用常规的分子标记进行分子鉴定.形态和分子相结合的鉴定方法,为仅依赖形态特征难以区分的近似种的鉴定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国三沙市部分岛屿重要病媒生物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三沙市位于我国南海中北部,由于其远离大陆,地理距离遥远,交通不便,其病媒生物的调查缺乏系统性.作者通过近年来的多次调查,并结合以往文献报道,总结三沙市病媒生物名录.方法 自2013-2017年,连续5年在三沙市永兴岛、石岛和赵述岛对重要病媒生物进行采集和鉴定,主要通过布放鼠笼捕获鼠形动物并收集体表寄生虫,悬挂诱虫灯捕捉吸血节肢动物,依据外部形态特征并结合分子标志种类鉴定病媒生物种类.结果 采集和鉴定重要病媒生物共57种(包括文献记录的23种):鼠形动物4种,蚊7种,蝇21种,白蛉1种,蠓8种,虱1种,蚤1种,臭虫2种,蜚蠊5种,硬蜱1种,恙螨4种和革螨2种.其中按蚊属、毛蛉科、蠓科、虱目和硬蜱科的种类,以及温带臭虫、斑蠊、拟德国小蠊和蔗蠊为三沙市首次记述.结论 三沙市分布的病媒生物种类多,有相关疾病流行的潜在风险,需要加强监测与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薇甘菊颈盲蝽细胞色素P450 PmCYP4 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薇甘菊颈盲蝽是入侵植物薇甘菊的天敌昆虫.CYP4家族基因在专食性昆虫与宿主植物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探明其在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可为薇甘菊生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ACE技术克隆薇甘菊颈盲蝽CYP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结果]PmCYP4C1基因全长1713 bp,其中ORF长1500 bp,共编码500个氨基酸,理论分子质量为57.44 ku,无信号肽;与其他昆虫CYP4家族基因的同源性大于40%,与温带臭虫CYP的亲缘关系最近.该基因在雌、雄虫各部位均有表达,且都是足部的表达量明显地高于其他部位;雌、雄虫的表达差异在于雄虫翅膀中的表达量明显地高于触角和残体,但在雌虫中这3个部位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且雄虫翅膀中的表达量显著地高于雌虫,是其2.37倍.[结论]薇甘菊颈盲蝽PmCYP4基因除参与代谢有毒物质外,其主要功能可能是编码与薇甘菊颈盲蝽运动相关的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市温带臭虫击倒抗性基因突变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温带臭虫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检测抗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为该地区的臭虫治理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DNA测序技术,获得vgsc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击倒抗性相关位点的基因型.结果 与参照品系相应的序列比对,现场采集的6只温带臭虫的vgsc基因序列均存在有义突变,导致编码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的氨基酸替换,即V419L和L925I突变,突变频率为100%.结论 调查的样品均携带可导致击倒抗性的VGSC在419和925两个位点的突变,表明该温带臭虫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较高水平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温带臭虫对常用杀虫剂半数致死剂量的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臭虫的生物测定,了解常用杀虫剂对实验室臭虫的杀虫效果,建立臭虫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体系.方法 采用点滴法测定常用杀虫剂不同剂量下温带臭虫的死亡率,通过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臭虫对不同杀虫剂的LD50.结果 在所测试的常用杀虫剂中,噻虫嗪、吡虫啉、毒死蜱、敌敌畏、倍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氟虫腈7种对温带臭虫的LD50值分别为0.00357、0.00091、2.388 1、1.9347、0.0744、9.3707和0.08147 μg/只.对于抗性很高的杀虫剂,也通过预实验初步评估其LD50的近似值,温带臭虫对这些杀虫剂的LD50基本都在0.5 μg/只及以上;结合尚未测出的常用杀虫剂LD50预实验结果可推断,所有经测试的常见杀虫剂对臭虫的杀虫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烟碱类、苯基吡唑类、有机磷类、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氯类.结论 在对臭虫的化学防治过程中应首选烟碱类和苯基吡唑类等对其敏感药物,有机磷类中的倍硫磷尚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海省西宁市某宾馆臭虫侵害情况的调查与处置
编辑人员丨2023/8/5
2019年3月12日,西宁市某宾馆负责人携带捕获的2只小虫,到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反映宾馆有小虫叮咬住宿客人,专业人员通过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依据《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1],鉴定为温带臭虫,并到现场进行调查处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我国臭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3/8/5
臭虫(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以吸食人和动物的血液为生,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化学药剂的应用,臭虫在世界多数地区逐渐销声匿迹.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臭虫在世界范围内(除南极洲)出现了再暴发.由于其善于躲藏和夜间活动的特点,以及日益严重的抗药性问题,使得臭虫成为当前一种最难防治的城市害虫.2017-2019年在对广东省部分地区进行的臭虫危害及防治调查中,发现该虫的危害程度正日益加重,且防治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抑制臭虫的再暴发,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在分析有关臭虫防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臭虫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臭虫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