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述情障碍与应对方式及健康行为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述情障碍与应对方式及健康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3~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评分分为述情障碍组与正常组。采用应对方式问卷(CSQ)评估应对方式,采用脑卒中健康行为量表评价健康行为,分析其与患者述情障碍的相关性。结果:障碍组描述情感、识别情感、外向型思维及总分均高于可能障碍组及正常组;可能障碍组描述情感、识别情感、外向型思维及总分均高于正常组;障碍组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得分低于可能障碍组及正常组,自责、幻想、退避得分低于正常组;可能障碍组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得分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障碍组运动、烟酒及平均分低于可能障碍组及正常组,服药得分低于正常组;可能障碍组运动、烟酒及平均分低于正常组。述情障碍与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运动、服药呈负相关关系,与自责、幻想、退避、烟酒呈正相关关系(均 P<0.05)。 结论:脑梗死恢复期述情障碍发生率较高,述情障碍与消极应对方式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负相关,述情障碍会降低坚持运动、规律服药健康行为,增加烟酒不健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受虐待老年人求助行为阻碍因素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系统整合受虐待老年人求助行为阻碍因素的质性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syINFO、Scopu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搜集关于受虐待老年人寻求帮助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2月。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评价,采用Meta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提炼出32个结果,归成9个类别,合成3个整合结果。整合结果1:个人因素的作用;整合结果2: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整合结果3:支持系统不完善。结论:老年人受虐待后寻求帮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个人、社会、文化多种因素的影响,应提高老年人在遭受虐待后寻求帮助的意识,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供专业救助及咨询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公立医院麻醉医生临床求助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公立医院麻醉医生临床求助现状,为提高麻醉医生求助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自行编制的《麻醉医生临床求助调查问卷》对湖北省35家公立医院麻醉医生进行调查,分析人口统计学差异及求助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麻醉医生求助态度问卷评分(3.6±0.4)分。麻醉医生求助需求问卷评分(2.7±0.6)分,求助行为问卷评分(3.0±0.4)分,得分最高项均为"特殊患者或病情突发状况而需求助",得分最低项均为"自身伤害隐患而需求助"。不同年龄和工作年限麻醉医生求助需求问卷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性别、年龄、职称、职务工作年限、人员类别以及是否获得执业医师资格的麻醉医生求助态度问卷评分、求助行为问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认为"自己求助不及时或没有求助"的麻醉医生比率为35.4%,认为"同事求助不及时或没有求助"的麻醉医生比率为50.7%。求助需求未转化为求助行为原因中,"医生觉得自己可以解决"比率最高(74.0%)。 结论:公立医院麻醉医生的求助态度较积极,能较好将求助需求转化为行为,而求助延宕或不求助的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的能力评估不准和不能较好把握求助时机,应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来提高医生的求助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计划行为理论心理求助量表在成人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检验计划行为理论心理求助量表(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questionnaire,TPB-PHSQ)在中国成人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对979名中国成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最终量表,随后检验TPB-PHSQ的信度和效度。结果:计划行为理论心理求助量表包含14个条目,分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求助意向4个维度。TPB-PHSQ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求助意向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93,0.711,0.869,0.918,重测信度系数分别为0.798,0.713,0.712,0.729。验证性因子分析各指标均达到适配标准( χ2/ df= 2.585,RMSEA=0.063,SRMR= 0.067,NFI=0.934,RFI=0.912,IFI=0.958,TLI=0.944,CFI=0.958)。TPB-PHSQ与效标变量呈显著相关,其中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74、0.357,主观规范、求助意向与寻求心理咨询帮助意向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2、0.415(均 P<0.01)。 结论:TPB-PHSQ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国内相关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护理模式干预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应对方式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护理模式干预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应对方式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于烟台市烟台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7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应对方式及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的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自责、退避、幻想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的遵医行为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的晨僵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的膝关节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护理模式干预可改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心理状态、转变应对方式,提高遵医行为,改善疾病状况,提高关节活动度,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的应付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近些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患病率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是相关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对伴发NSSI的青少年患者展开研究,旨在探讨患者与正常青少年应付方式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区别.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就诊的伴发NSSI行为的106名青少年患者,与此同时选取一定数量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青少年进行对照研究.在经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障碍访谈(MINI)量表访谈评估确认入组之后,再对入组人群采用一般临床资料、应付方式量表、父母养育方式等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NSSI患者和健康青少年之间一般资料的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亲子矛盾、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状况、应付方式及父母养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相关分析显示应付方式与养育方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青少年患者NSSI行为与应付方式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分因子相关,其中采取解决问题、求助的应付方式非自伤行为发生更低,而父亲过度干涉及母亲过度干涉与保护的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患者NSSI行为发生相对更高.结论 伴发NSSI的青少年患者的自伤行为与采取的应付方式及父母养育方式有关,消极的父母养育方式可能会导致NSSI行为的发生,这值得我们更进一步探究早期对父母养育方式干预的意义,以期减少青少年NSSI行为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癌症症状求助行为特征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癌症症状求助行为的特征,旨在为该人群症状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按照目的抽样法,选择在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复诊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5例,对其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运用Colaizzi 7步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提炼出5个主题:低疾病认知延迟症状求助行为(早期症状不典型导致就医曲折、症状归因合理化),社会心理因素弱化症状求助行为(家庭照顾责任拖延就诊、优先处理工作的即时需要、性生活担忧与病耻感、负性情绪与克制自我表露),感知益处促进症状求助意识(健康指导增加求助信任、多途径寻求疾病信息支持),家庭支持强化症状求助行为决策,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可及性丰富症状求助形式.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癌症症状求助行为与疾病认知水平、社会心理因素、感知益处、家庭支持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密切相关,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该人群的症状管理,强化家庭及社会支持,促进癌症症状求助行为的早期发生,减少癌症症状的困扰,提高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胎儿异常引产产妇创伤后成长历程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讨胎儿异常引产产妇的创伤后成长历程,分析促进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 目的抽样法和理论抽样法,于2021年5月—2022年2月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16例确诊为胎儿异常决定引产的产妇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范式分析资料.结果 胎儿异常引产产妇创伤后成长经历了创伤应激期、沉思求助期、接受内化期、创伤后成长期4个时期;每一时期的行为受相应时期心理体验的影响,并影响下一时期的体验;外倾型性格、既往正常的孕产经历、对事件的正向认知、积极的自我认同、良好的社会支持、合理的住院环境与规定、对死亡的开放态度与宗教信仰7个方面可以促进产妇创伤后成长的获得.结论 胎儿异常引产产妇的创伤后成长历程是复杂、不断升华的过程.医护人员应关注产妇创伤后成长历程中心理、行为的变化,结合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因素,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其顺利度过这一艰难时期,实现个人成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双相情感障碍自知力水平与冲动攻击行为的关系及复发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自知力水平与冲动攻击行为的关系、复发因素及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 216 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均经治疗达痊愈标准后随访 1 年.收集临床资料,评估冲动攻击行为,根据评估结果分为冲动组(96例)和无冲动组(120例),比较2组自知力水平,另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43例)和未复发组(173例),分析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分析预测价值.结果 216 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为占44.44%.与无冲动组比,冲动组对住院认识、疾病认识、服药认识、疾病复发及求助方式认识的评分、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总分更低(P<0.05).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对住院认识、疾病认识、服药认识、疾病复发及求助方式认识、ITAQ总分与Barratt冲动量表(BIS-11)、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呈负相关(P<0.05).合并睡眠障碍、单一使用心境稳定剂、迅速停药、既往复发次数≥2次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预测模型,当logit(P)>9.88 时,AUC值为 0.873,95%CI为 0.821,0.914.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为与自知力水平低下有关,且患者复发因素包括合并睡眠障碍、单一使用心境稳定剂、迅速停药、既往复发次数≥2 次等,预测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双相情感障碍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医务人员心理求助行为影响因素质性研究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1/6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心理求助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研究情况,为政府部门、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医疗机构等主体制定促进医务人员心理求助的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万方、维普、知网、Embase、CINAHL、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关于医务人员心理求助行为的质性研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主题综合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检索到 2902 篇文献,经过筛选后纳入 12 篇,提取42 个描述性主题,归纳出10 个分析性主题,总结出4 个关键性主题.医务人员心理求助行为受个体、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和社会环境4 个层面的影响,包括认知因素、态度因素、能力因素、家庭关系、工作场所关系、专业技术能力、隐私保护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文化因素、客观条件10 个因素.结论:医务人员心理求助行为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应综合评估其影响因素,并围绕可干预的障碍因素制定具体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