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尼莫地平治疗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脑小血管病(CSVD)认知功能损害的疗效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CSV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CVSD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口服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两组均随访12个月,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记录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Tinetti平衡步态量表(TGA)评分以及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DTI数据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6、12个月MoCA、ADL、TGA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12个月MoCA、ADL、TGA评分高于治疗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6、12个月MoC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6个月:(24.61 ± 2.54)分比(22.21 ± 2.83)分、(71.53 ± 6.25)分比(69.51 ± 6.81)分;12个月:(26.39 ± 2.16)分比(23.76 ± 2.64)分、(78.39 ± 5.76)分比 (72.39 ± 6.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6、12个月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延时记忆、定向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定向力评分高于治疗后6个月 [(5.97 ± 1.37)分比(5.36 ± 1.29)]( P<0.05)。观察组治疗后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抽象思维、延时记忆、定向力评分均高于同时期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TC、TG、LDL-C、Hcy、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12个月上述指标均低于治疗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Hcy、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6个月Hcy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双侧半卵圆中心、额叶、顶叶各向异性分数值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双侧额叶、顶叶平均弥散率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尼莫地平治疗CVSD具有较好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等症状,DTI可敏感感知患者白质完整性和脑血流灌注,对CVSD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Alport综合征诊疗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23岁,2018年10月14日因双眼视物模糊3年于外院就诊,双眼裸眼视力0.5,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25 DS/-0.50 DC×5=0.6,左眼矫正无助;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2 mmHg;考虑诊断为"双眼视神经病变"。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检查示右眼正常,左眼异常。头颅MRI检查示左侧额叶少许脑缺血灶,双眼眼眶未见异常。未检测到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3个原发突变位点mtDNA11778、mtDNA14484和mtDNA3460,初步排除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及压迫性视神经病变。2019年6月29日患者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眼前节照相示双眼晶状体前圆锥样改变(图1A,B);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证实双眼晶状体前圆锥(图1C,D)。角膜地形图检查示双眼角膜偏薄,右眼瞳孔中心、顶点和最薄点厚度分别为471、470和466 μm,左眼分别为471、471和466 μm,最薄点均在颞下方,角膜前表面和后表面较规则,两子午线曲率差异在正常范围(图1E,F)。右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六边形细胞比例分别为2 683.7个/mm 2和61%,左眼分别为2 552.7个/mm 2和70%。彩色眼底照相可见双眼黄斑周围点状色素改变(图2A,B);OCT血流成像(OCT angiography,OCTA)示双眼黄斑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不规则;右眼黄斑旁鼻侧、颞侧、上方和下方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51.5%、46.3%、46.0%和44.1%,左眼分别为53.9%、51.3%、51.2%和50.6%;右眼鼻侧、颞侧、上方和下方黄斑旁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21、242、275和253 μm,左眼分别为291、238、268和247 μm。双眼黄斑颞侧视网膜明显变薄,主要累及内层(图2C,D)。听力检测:右耳音平均听阈54 dB,骨导纯音平均听阈52 dB,左耳音平均听阈56 dB,骨导纯音平均听阈54 dB,提示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结合患者病史经查阅文献后初步考虑为Alport综合征。2019年7月11日尿常规检测显示红细胞148个/μl、血尿(++)、蛋白尿(+);尿渗透压+尿位相结果示尿红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为49 500个/ml;尿蛋白定量为0.8 g/24 h。2019年7月25日于肾内科行右侧肾脏穿刺活检术,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特殊染色三项(PAS、PASM和Masson染色)显示部分肾小球球性硬化,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轻度增生伴局灶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略增厚,毛细血管襻基底膜染色不均一,少数肾小球球囊周纤维化,其内毛细血管襻缺血皱缩,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及颗粒变性,多灶状及片状萎缩,肾间质可见较多泡沫样细胞,多灶状及片状炎症细胞浸润伴纤维化,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刚果红、氧化刚果红、油红O染色均呈阴性(图3A~D);免疫荧光未见免疫复合物沉积;α1阳性对照正常;α3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管基底膜表达缺失;α5肾小球包曼氏囊表达节段性缺失,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管基底膜表达缺失(图3E~G);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示,肾小球基底膜厚薄不一,基底膜致密层增厚,部分呈撕裂状和蛛网状,足突弥漫融合,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积(图3H~J)。明确诊断:Alport综合征。患者尿蛋白/肌酐比明显上升,尿白蛋白增加,经过控制血压(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0 mg,每天1片)和护肾治疗(复方α-酮酸片,每次4片和尿毒清颗粒,每次5 g,均为每天3次)后尿蛋白/肌酐比和尿白蛋白均有下降。目前继续控制血压和护肾治疗,定期门诊复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法分析谷糠、麦麸、蜜糠、蜜麸4种辅料的风味成分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谷糠、麦麸、蜜糠和蜜麸特征风味成分及差异性风味成分.方法 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GC-MS)对谷糠、麦麸、蜜糠和蜜麸样品进行检测,运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其关键香气成分,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及关键风味成分(ROAV>1),对4 种不同辅料挥发性成分中的差异性风味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从谷糠、麦麸、蜜糠和蜜麸中分别鉴定出 19 种、12 种、24 种、26 种挥发性成分.ROAV法确定了谷糠、麦麸、蜜糠、蜜麸风味贡献最大的成分分别为癸醛(柑橘香、青草味)、2-正戊基呋喃(青草味、熟谷味)、癸醛、5-甲基呋喃醛(甜香、焦糖气味).差异性风味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庚醛、正辛醛、癸醛、壬醛、γ-松油烯可作为区分糠类辅料和麸类辅料的风味成分.谷糠、麦麸经蜜制为蜜糠、蜜麸后其原有的清香、果香、花香减弱,增加了引发食欲的焦糖香、烘烤香.结论 "蜜香气""焦香味"可能与美拉德反应及糖降解反应生成的 5-甲基呋喃醛、γ-丁内酯等醛类产物有关,"焦麸气"的香气来源与美拉德反应生成的 2,5-二甲基吡嗪等吡嗪类成分密切相关.研究客观地评价4 种不同辅料的风味成分,为糠类、麸类辅料炮制饮片提供科学内涵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水性涂料中游离甲醛含量的油基顶空-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开发油基顶空-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水性涂料中游离甲醛的含量.方法 N,N-二甲基甲酰胺经处理去除甲醛本底后作为样本分散提取剂,氘代甲醇作为内标,顶空-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性涂料中甲醛,内标法定量.结果 甲醛在1~400 mg/L范围内,其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的比值与甲醛浓度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0.999 4;甲醛在不同剂型涂料中低、中、高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在97.5%~101.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8%~2.6%之间;方法检出限为5 mg/kg,定量限为10 mg/kg.对市售6种不同类型水性涂料样本进行测定,其中4份样本检出甲醛,含量在21.5~41.8 mg/kg之间.结论 本法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作为分散剂,利用其对脂溶、水溶性化合物均有较强的溶解能力,达到对各种基质水性涂料样本较好的分散效果,利用其沸点高,饱和蒸气压低,有利于甲醛逸出,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通过顶空净化和串联质谱测定有效降低了基质干扰,采用分子结构与甲醛接近的氘代甲醇作为内标,校正了样本基质对测定的影响,提高了定量的准确性,方法操作简单、抗干扰能力强、灵敏高、准确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代谢组学的五味子贮藏后挥发性成分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明确新产与陈储五味子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 3 个不同产地的新产、陈储五味子中挥发性成分,结合标准谱图库检索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并结合层次聚类分析(HCA),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新、陈五味子中的挥发性差异代谢物.结果 检测到五味子中挥发性成分共计 165 个,鉴定出 81 种挥发性成分,包括倍半萜类、单萜类、脂肪烃类、芳香醚类、脂肪酮类、脂肪酸类、酯类、脂肪醛类以及芳香醛类.新产与陈储五味子中共筛选出22个差异代谢物,鉴定了18个差异代谢物的结构,其中单萜类成分 13 个,脂肪醛、烷烃、脂肪酸、芳香醛、芳香醚类成分各 1 个;18 个差异成分在新产五味子中含量较高,乙酸、3-糠醛、壬醛及十二烷 4 个差异成分在陈储五味子中含量显著升高.通过 22 个挥发性差异成分能够区分各产地新、陈五味子样品.结论 本研究全面地分析了五味子中的挥发性成分,明确了五味子贮藏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可为基于挥发性成分的五味子质量评价及有效成分研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双探针PET-CT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双探针PET-CT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确诊AD患者(AD组)14例,健康对照者(HC组)8例.均行18F-氟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脑部显像,1 w内行18F-氟贝他吡(AV45)脑部显像.通过半定量法分析两种示踪剂在AD组中的分布特点.结果 两组空腹葡萄糖水平、三酰甘油(TG)、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空腹葡萄糖水平、TG、MMSE及MoCA评分均与AD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两组18F-FDG SUVR值在额叶、顶叶、楔前叶、后扣带回、颞叶及枕叶有统计学差异(P<0.05);18F-AV45 SUVR值在额叶、顶叶、楔前叶、后扣带回、颞叶、枕叶及基底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D组18F-FDG在各脑区的SUVR值与18F-AV45在各脑区的SUVR值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联合两种分子探针在AD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究针灸抑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肠道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识别结肠组织的代谢模式,探讨针灸抑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模型大鼠肠道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45只SD大鼠分为3组,即对照组、模型组、针灸组.模型组与针灸组采用急、慢性应激相结合方法制备IBS-D模型大鼠.针灸组在造模同时给予针灸"足三里""关元""内关"治疗,每日1次,共28日.通过观察稀便率、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血清和结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 含量及测定结肠转运功能评价肠道功能.利用TM广靶代谢组学技术对三组大鼠的结肠组织样品进行代谢轮廓分析,利用PCA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并结合数据库筛选差异代谢物,利用KEGG找到富集代谢通路.结果 造模后,模型组稀便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灸组稀便率降低(P<0.01).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TNF-α、JL-6、IL-1β含量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TNF-α、IL-6、IL-1β含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结肠黏膜TNF-α、IL-1β含量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结肠黏膜IL-6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与模型组比较,结肠黏膜TNF-α、IL-6、IL-1β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玻璃小球排出时间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灸组玻璃小球排出时间增加(P<0.05).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可见明显粘膜层厚度变薄,较多腺体消失,局部可见明显腺体损伤,同时可见较多细胞核固缩胞体消失,空洞明显;针灸组大鼠有较多炎症细胞浸润于粘膜层顶端,少量腺体损伤.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代谢物肉碱C13:0上调,肉碱C7:DC水平下调,L-苯丙氨酸-L-亮氨酸水平上调,环(酪氨酸—亮氨酸)水平上调,甘油2-磷酸水平下调;与模型组比较,针灸组代谢物肉碱C13:0水平下调,肉碱C7:DC水平上调,L-苯丙氨酸-L-亮氨酸水平下调,环(酪氨酸-亮氨酸)水平下调,甘油2-磷酸水平上调.模型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代谢途径有2条,分别是色氨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针灸组与模型组对比差异代谢通路有1条,是卟啉与叶绿素代谢.结论 从结肠组织代谢组学的角度,针灸可能是通过调节代谢物肉碱C13:0、肉碱C7:DC、L-苯丙氨酸-L-亮氨酸、环(酪氨酸—亮氨酸)、甘油2-磷酸的水平,调节卟啉与叶绿素代谢通路,发挥抑制肠易激综合征肠道炎症反应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乳腺癌化疗患者脑功能网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通过独立成分分析方法观察乳腺癌化疗患者大尺度静息态网络间功能连接变化,并分析其与认知评估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50例术后化疗前的乳腺癌患者(C-组)和44例化疗后乳腺癌患者(C+组),两组分别进行了认知评估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检查.使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来评估脑功能网络成分,比较两组受试者功能网络连接性(FNC),并与认知测试结果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C-组相比,C+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感知认知能力得分降低(P<0.05),数字连接实验A、认知疲劳、运动疲劳、感知认知障碍得分增高(P<0.05),同时C+组空腹血糖及甘油三酯水平较C-组高(P<0.05),两组在年龄、受教育年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脑网络水平,C+组听觉网络(AN)与背侧注意网络(DAN)、AN与感觉运动网络(SMN)、默认模式网络(DMN)内、DAN与腹侧注意网络(VAN)、左侧额顶网络(LFPN)与VAN间功能连接降低(Bonferroni校正,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N与SMN功能连接强度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r=0.379,P=0.026,FDR 校正)、简易精神量表(r=0.492,P=0.003,FDR 校正)、感知认知能力(r=0.330,P=0.040,FDR校正)呈正相关.结论 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认知能力损伤、大尺度脑网络间功能连接性改变,且与认知测试相关,这提示静息态网络功能连接性可为诊断化疗相关认知功能损伤提供影像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宽叶山蒿叶与艾叶的挥发性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比较宽叶山蒿叶和艾叶中的挥发性成分,为宽叶山蒿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叶中的挥发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宽叶山蒿叶和艾叶的挥发性成分,对其共有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宽叶山蒿叶中挥发油得率在 0.16%~0.23%,平均得油率仅为 4 种艾叶的 12.03%~25.33%.2 种叶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 59 种和 64 种组分,共有组分 10 种,部分共有组分21 种.宽叶山蒿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石竹烯、氧化石竹烯和大根香叶烯D;艾叶中为桉油精、石竹烯和氧化石竹烯.聚类分析将宽叶山蒿叶的湖北蕲春种源 1(S1)和蕲艾(S8)聚为一类,其余 3 种宽叶山蒿叶和 3 种艾叶分别聚为一类.结论:宽叶山蒿叶和艾叶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异明显:艾叶中桉油精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宽叶山蒿叶,宽叶山蒿叶中石竹烯、氧化石竹烯和大根香叶烯D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艾叶.宽叶山蒿叶中烯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艾叶,艾叶中醇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宽叶山蒿叶;宽叶山蒿叶中含有呋喃类成分,但艾叶中未检测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海南产温郁金悬浮细胞培养及其挥发性成分的积累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建立海南地区引种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的悬浮细胞系,并初步研究离体培养材料中挥发性成分的积累.方法:甄选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培养基以及悬浮细胞起始愈伤组织等,建立稳定的悬浮细胞系;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测定温郁金悬浮细胞团等离体培养材料中莪术挥发油等挥发性成分.结果:嫩根诱导的愈伤组织是建立稳定悬浮细胞系的适宜起始材料;愈伤组织继代培养2次后增殖较明显,可形成颜色鲜黄、颗粒均一、疏松易碎的胚性愈伤组织;三种离体培养材料中,常见挥发性物质总量检出率依次为组培苗、悬浮细胞团、愈伤组织;莪术挥发油中常见化学成分牻牛儿酮、莪术烯、莪术二酮、榄香烯等总量的检出率依次为组培苗、愈伤组织、悬浮细胞团.结论:海南地区引种温郁金悬浮细胞系等离体培养材料均积累了一定量的莪术油等挥发性有效成分,为进一步筛选优化培养体系、促进培养物次生代谢物的积累提供了基础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