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ET/CT在肾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肾癌是泌尿系常见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准确诊断和分期对制定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传统影像(MRI、CT等)对肾癌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诊断价值有限。多项研究表明,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除在前列腺癌细胞高度表达外,在肾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也有表达。PSMA PET/CT在肾癌的应用逐渐增多,对肾癌的初始诊断、临床分期、治疗后随访及疗效评估等方面有很大价值,尤其在检测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优于传统影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治疗性放射性核素的应用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它通过载体或介入技术将药物精准地传递至病灶,并发射出特定的射线能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细胞的破坏,从而实现治疗目标.治疗性放射性核素的类型、放射能量、物理半衰期、制备方法、毒性等因素决定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该文综述治疗性放射性核素的特点和临床应用现状,以期为靶向治疗用放射性核素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相关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临床评价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以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高表达为特征.针对PSMA靶点的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s)是当今PCa研究中的热点,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在PCa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种新型PSMA相关RDCs进入临床研究.鉴于放射性药物的特殊性,在进行临床综合评价时,必须考虑电离辐射的影响.该文综述近10 年来PSMA相关RDCs的临床研究,并重点介绍PSMA相关RDCs临床研究中药品综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放射治疗对健康细胞的杀伤作用,促成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的产生,有效减少对周边正常细胞的损伤.目前,α、β放射性核素是靶向治疗的研究热点.众多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表明,放射治疗不仅具有局部抗肿瘤效果,还通过触发机体免疫反应发挥全身抗肿瘤作用.该文详细描述了常用放射性核素的特性和临床应用,探讨辐射触发机体免疫反应的机制以及放射治疗、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与免疫疗法联合使用的相关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诊断性放射性核素的应用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核医学在许多病症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利用放射性核素进行诊断的核医学,具备准确快速、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等优势.目前,已有多种放射性核素在疾病的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主要对氟-18(18 F)、锆-89(89 Zr)、镓-68(68 Ga)、锝-99m(99m Tc)、碘-131(131 I)、碘-123(123 I)和碳-11(11 C)诊断性放射性核素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行综述,为疾病的诊断和分期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动态显像在婴儿重度肾积水治疗决策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婴儿重度肾积水手术与非手术组间肾动态显像参数的差异,为临床应用核素显像决定治疗方式积累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间于山西省儿童医院治疗并行肾动态显像的107例重度肾积水患儿[年龄3(2,6)个月;男90例,女17例]资料。患儿的诊断均为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将病例按治疗方案分为手术组(87例)和非手术组(20例),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或 χ2检验对比2组间分肾功能(DRF)、峰值时间、半排时间、曲线类型的差异,并将患侧DRF与肾盂前后径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手术组中DRF<40%者17例,DRF 40%~55%者60例,DRF>55%(超常肾功能)者10例。DRF 40%~55%为正常,其他为不正常。手术组患侧DRF不正常者(27例)较非手术组(3例)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07, P=0.150)。手术组梗阻曲线占比(85.1%,74/87)明显高于非手术组的相应占比(55.0%,11/20; χ2=7.25, P=0.007)。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相比,患肾峰值时间明显延长[(22.77±7.52)与(15.26±10.29) min; t=3.78, P<0.001],对侧肾峰值时间亦明显延长[(11.25±8.47)与(6.65±5.75) min; t=2.30, P=0.023]。婴儿患侧DRF与其肾盂前后径呈负相关( r=-0.48, P<0.001)。 结论:重度肾积水婴儿DRF大部分在正常范围,且超常肾功能常见。手术指征DRF<40%不适用于婴儿,需结合曲线类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测肾盂前后径分析。对侧肾峰值时间延长可能是婴儿重度肾积水手术评估的重要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种放射性核素标记聚多巴胺纳米载体的初步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制备 131I、 99Tc m和 177Lu标记的表面修饰了声敏剂原卟啉(PpⅨ)的聚多巴胺(PDA),探讨这些新型化纳米探针在乳腺癌诊断与联合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水相氧化法合成PDA颗粒,并在其表面分别修饰1层聚乙二醇(PEG)和PpⅨ,合成PDA-PEG-PpⅨ。然后分别进行 131I、 99Tc m和 177Lu标记,检测标记产率与稳定性。进行细胞毒性实验,比较 131I-PDA-PEG-PpⅨ组和游离 131I组小鼠乳腺癌细胞4T1的存活率差异;设PDA-PEG-PpⅨ、PDA-PEG-PpⅨ+光热治疗(PTT)或声动力治疗(SDT)、 131I-PDA-PEG-PpⅨ+PTT或SDT、 131I-PDA-PEG-PpⅨ+PTT+SDT(100 μg/ml PDA-PEG-PpⅨ,925 kBq/ml 131I)组和对照组(DMEM培养基),比较各组4T1细胞的存活率。经荷4T1乳腺癌BALB/c小鼠尾静脉(29.6 MBq)或瘤内(14.8 MBq)注射 99Tc m-PDA-PEG-PpⅨ后,用γ相机观察肿瘤的显像剂摄取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PDA颗粒大小均一,粒径为(160.0±1.5) nm,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效果。PDA-PEG-PpⅨ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出现了与PpⅨ (400 nm)相一致的特征峰。在放射性浓度为1.850、3.700和7.400 MBq/ml时, 131I-PDA-PEG-PpⅨ组较游离 131I组细胞存活率降低[(72.18±6.57)%与(86.07±5.17)%、(59.31±9.06)%与(80.85±4.21)%、(42.90±1.30)%与(72.99±5.73)%; t值:3.71、4.82、11.46, P值:0.006、0.001、<0.001]。 131I-PDA-PEG-PpⅨ+PTT+SDT的三模态联合治疗对4T1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优于 131I-PDA-PEG-PpⅨ+PTT或SDT治疗[细胞存活率:(10.09±2.50)%、(16.04±2.63)%和(28.65±4.72)%; F=351.66, P<0.001]。γ显像示, 99Tc m-PDA-PEG-PpⅨ在小鼠体内稳定且能够在肿瘤内有效富集。 结论:成功制备了以PDA为载体的多功能纳米探针。核素标记方法简单有效,稳定性好。 131I-PDA-PEG-PpⅨ对4T1细胞杀伤能力强。 99Tc m-PDA-PEG-PpⅨ在荷4T1乳腺癌小鼠模型内有明显的肿瘤浓聚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77Lu-PSMA-RLT治疗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技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前列腺癌是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接受标准治疗后疗效较高,但一旦发展到激素抵抗状态,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是继手术和放化疗后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其能克服肿瘤异质性,具有毒性小、靶向性强、疗效好等优点。以 177Lu-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治疗为代表的新型放射性配体治疗(RLT)有效解决了晚期激素抵抗状态前列腺癌疗效欠佳这一难题,得到了广泛认可。该文就 177Lu-PSMA-RLT治疗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技术及常见不良反应进行阐述,便于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方法,为更好地将该方法应用于临床、开展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整合素α vβ 3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联合PD-L1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靶向整合素α vβ 3的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TRT)联合基于程序性死亡受体蛋白配体1(PD-L1)的免疫治疗的抗肿瘤疗效及其潜在机制。 方法:制备可特异性靶向整合素α vβ 3的分子探针 177Lu-伊文思蓝(EB)-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并测定其放射性比活度与放化纯。建立结肠癌MC38荷瘤鼠模型,进行生物分布及microSPECT显像研究。通过监测小鼠肿瘤体积和体质量变化来评估疗效与安全性(各组 n=9);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A组(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B组( 177Lu-EB-RGD单药治疗,18.5 MBq)、C组(PD-L1抗体单药治疗,10 mg/kg)和D组(联合治疗,18.5 MBq 177Lu-EB-RGD与10 mg/kg PD-L1)荷瘤鼠经治疗后肿瘤微环境(PD-L1 +免疫细胞、CD8 +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改变(各组 n=3)。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177Lu-EB-RGD放射性比活度为(55.85±14.00) GBq/μmol,放化纯大于95%。MicroSPECT显像中, 177Lu-EB-RGD在荷瘤鼠肿瘤中清晰可见,且摄取率高、滞留时间长,注射后24 h肿瘤/肌肉比值达14.87±0.88,而在正常组织摄取及滞留较少;生物分布结果显示,注射后4 h 177Lu-EB-RGD较 177Lu-RGD表现出明显增高的肿瘤摄取[(12.00±1.60)和(3.69±0.37)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 t=8.63, P<0.01]。在治疗开始后第6天,A~D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32, P=0.03),在监测时间内,D组平均肿瘤体积最小,治疗效果最好,7/9的荷瘤鼠表现为完全缓解,且未出现肿瘤复发。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RT可导致肿瘤微环境中PD-L1表达上调,B组与A组PD-L1 +免疫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5 +/PD-L1: 2.34%与0.95%,CD11b +/PD-L1:2.41%与0.66%; t值:11.17和8.70,均 P<0.01),而免疫治疗及联合治疗使C、D组微环境中的CD8 +T细胞浸润较A组急剧增加(2.07%与0.26%,2.71%与0.26%; t值:4.10和6.03,均 P<0.05)。 结论:TRT联合免疫治疗可协同增强抗肿瘤疗效,有望应用于可接受TRT的转移性肿瘤患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压球囊扩张术在婴幼儿先天性梗阻性巨输尿管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高压球囊扩张联合输尿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梗阻性巨输尿管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探讨该方法对于婴幼儿先天性梗阻性巨输尿管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到2020年12月北京和睦家医院外科收治的19例先天性梗阻性巨输尿管患儿临床资料,收集并分析19例患儿的治疗经过及预后情况。结果:19例均行高压球囊扩张联合输尿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12例经1次高压球囊扩张联合输尿管支架置入术治愈;5例经2次高压球囊扩张联合输尿管支架置入术治愈。2例治疗失败,其中1例失败原因为输尿管膀胱入口处严重狭窄、无法置入导丝;另1例经2次高压球囊扩张联合输尿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最终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愈。17例获治愈患儿均于术后6个月复查放射性核素显像及肾盂输尿管B超,患儿分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7~26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高压球囊扩张联合输尿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梗阻性巨输尿管安全、有效、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