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注射运动疗法联合冲击波治疗气滞血瘀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穴位注射运动疗法联合冲击波治疗肩周炎(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7月在甘肃省中医院门诊治疗的96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冲击波治疗,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穴位注射运动疗法+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分(CMS)和日常生活质量评分(ADL)4项评分总积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VAS、CM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体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治疗+穴位注射运动疗法+冲击波治疗肩周炎(气滞血瘀型)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及工作质量,且操作简便、价格适中,患者接受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盐酸丙帕他莫与头孢呋辛钠和低分子量肝素钙联用引起急性肝衰竭致死亡
编辑人员丨2天前
1例62岁男性患者因车祸致第3腰椎爆裂性骨折和多发腰椎横突骨折,给予注射用盐酸丙帕他莫镇痛,头孢呋辛钠预防感染,腺苷钴胺营养神经,低分子量肝素钙抗凝。用药前患者肝功能正常。2 d后在全麻下行腰椎后路骨折切开复位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前停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术后第3天(用药第5天)患者诉腹部胀痛,实验室检查示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9 31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0 760 U/L,γ-谷氨酰转氨酶(γ-GT)47 U/L,碱性磷酸酶(ALP)101 U/L,总胆红素(TBil)71.3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48.5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22.8 μmol/L,考虑为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停用盐酸丙帕他莫并给予保肝治疗。次日患者出现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继而发生神志不清、低血氧饱和度、低血压、低血糖,ALT 5 975 U/L,AST 3 659 U/L,γ-GT 100 U/L,ALP 141 U/L,TBil 175.2 μmol/L,DBil 101.4 μmol/L,IBil 73.8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21.2 s,诊断为急性肝衰竭。停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和腺苷钴胺,给予升压、扩容、纠正酸中毒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当日转至外院。转院第4天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朱琏兴奋Ⅰ型针法对糖尿病膀胱模型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TrkB和环磷酸腺苷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朱琏兴奋Ⅰ型针法对糖尿病膀胱(DCP)模型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环磷酸腺苷(cAMP)表达的影响,探讨朱琏兴奋Ⅰ型针法治疗DCP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普通针刺组、针法治疗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DCP大鼠模型。西药组灌胃甲钴胺;选取大鼠“中极”“三阴交”“列缺”“太冲”穴,普通针刺组行普通针刺手法,针法治疗组行朱琏兴奋Ⅰ型针法干预,1次/d,30 min/次。干预4周后取材。测定各组大鼠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膀胱湿重;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膀胱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DNF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AMP蛋白表达;ELISA法测定TrkB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DNF mRNA、cAMP mRNA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普通针刺组、针法治疗组大鼠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膀胱湿重降低( P<0.01),且西药组、针法治疗组低于普通针刺组( P<0.01);西药组、普通针刺组、针法治疗组BDNF mRNA及蛋白、cAMP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 P<0.05),TrkB水平升高,且西药组、针法治疗组高于普通针刺组( P<0.05)。 结论:朱琏兴奋Ⅰ型针法对糖尿病大鼠膀胱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DNF蛋白及mRNA、TrkB、cAMP蛋白及mRNA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肌内注射腺苷钴胺、威伐光理疗联合梅花针在急性期带状疱疹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肌内注射腺苷钴胺、威伐光理疗联合中医梅花针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治疗的有效性、优越性.方法 选取皮肤科门诊 2020 年 9 月至 2022 年 5 月确诊的 124 例带状疱疹患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58 例和观察组66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即肌内注射腺苷钴胺、口服伐昔洛韦及维生素B1、辅助威伐光理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梅花针针刺、火罐治疗.比较 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缓解时间、以及是否遗留后遗神经痛的差异,综合评价观察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2 组患者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8.904,P=0.031).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3.402,P=0.001).观察组出现后遗神经痛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835,P=0.028).结论 肌内注射腺苷钴胺、威伐光理疗联合梅花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能够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明显缩短疼痛缓解时间,有效的减少了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长期大剂量服用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致共济失调和肌张力障碍
编辑人员丨2023/8/6
1例79岁女性患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口服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2片,2次/d.用药2个月间断出现头面部不自主运动;用药9个月间断出现头晕,伴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用药1年后因疗效不佳,自行改为每次5片,2次/d.大剂量用药2年后头面部不自主运动和头晕加重,并出现身体后仰、无法站立行走.考虑为长期大剂量服用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致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停用该药,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1次/d,腺苷钴胺1.5 mg肌内注射、1次/d.3 d后,患者头面部不自主运动消失,头晕明显减轻;5 d后,在他人搀扶下可以行走;8 d后,可独立行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腺苷钴胺与丹红注射液联合硫辛酸对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及血清IGF-1、NGF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腺苷钴胺与丹红注射液联合硫辛酸对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及血清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人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79例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9例予以腺苷钴胺+硫辛酸治疗,观察组40例予以硫辛酸+腺苷钴胺+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正中、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NCV)与运动传导速度(MNCV)及临床疗效各症状(灼热感、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评分,并统计两组血清IGF-1、NGF水平及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正中、腓总神经SNCV及MNC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35/40),高于对照组66.67%(26/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灼热感、麻木及疼痛、感觉异常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血清IGF-1、NG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毒副作用发生率为15.00%(6/40),对照组为10.26%(4/3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硫辛酸、腺苷钴胺与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改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及神经生长相关因子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金黄散在伴2型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带状疱疹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金黄散用于伴发2型糖尿病的老年带状疱疹急性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注射液加普瑞巴林胶囊加腺苷钴胺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金黄散皮损区外用.疗程均为10d,疗程结束后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局部皮肤异常感觉、皮损好转程度指标评定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后第10日VAS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局部皮肤异常感觉好转程度评分、皮损好转程度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的68.57% (P< 0.05);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遗留神经后遗痛(PHN)率为2.86%,对照组PHN率为5.71%.结论 金黄散早期应用于伴有2型糖病的急性带状疱疹患者,可明显促进皮损恢复,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腺苷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ESM-1 ET-1 MBP Hcy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腺苷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内皮素-1(ET-1)、髓鞘碱性蛋白(MB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者检查完毕后给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腺苷钴胺注射液.动态监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TSS(神经病变自觉症状问卷)、TCSS(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和VAS(视觉模拟评分)评分,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清ESM-1、ET-1、MBP、Hcy水平以及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6.67%(39/45)优于对照组68.89%(31/45)(P<0.05);观察组TSS、TCSS、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ESM-1、ET-1、MBP、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胫总神经、正中神经的MNCV、SNCV明显增快,且传导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腺苷钴胺在提高临床疗效以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同时降低血清ESM-1、ET-1、MBP、Hcy水平和TSS、TCSS、VAS评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甘肃省中医院注射用血栓通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分析影响中药注射剂血栓通临床效益与风险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运用甘肃省中医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选取2015年8月1日-2016年8月1日使用注射用血栓通的患者病历与医嘱,内容包括患者信息、药物信息、药物使用信息.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血栓通临床应用做合理性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1229例患者被纳入研究,10947条用药记录.不合理用药主要为适应证不恰当(21.11%),给药时间长度不合理(1.87%),给药剂量过大(0.9%).回归分析显示:①对食物、药物及其他物质有过敏史的患者,应用注射用血栓通后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8.725倍;②合并用药使注射用血栓通发生不良反应风险增加1.799倍;③与消肿止痛合剂、健胃消食合剂、骨肽注射液、腺苷钴胺、右旋糖酐注射液、多烯磷酰脂胆碱注射液、盐酸氨基葡萄糖片等联合用药,可能是血栓通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潜在的风险因素.结论 注射用血栓通临床不合理用药因素主要表现在适应证不适宜、给药剂量过大和用药疗程过长;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与患者过敏史、合并用药、给药剂量过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9种附带溶媒药品内外包装上有效期标注的调研分析与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调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附带溶媒药品的有效期在内外包装上的标注情况,为临床用药风险防范与医院药事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从我院现用外购药品中,筛查出附带溶媒药品,通过查看内外包装标签信息与查阅说明书,将药品与溶媒名称、剂型、内外包装上标注的生产日期、批号、有效期等录入Excel,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19种附带溶媒药品的外包装上同时标注主药与溶媒有效期的仅有注射用腺苷钴胺,内包装上未标注有效期的仅有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溶媒.外包装上有效期标注主药与溶媒两者距失效日期较短者有8种(占42.11%);两者“有效期至”一致者有5种(占26.32%);另有4个品种的3批样品则存在以上两种情况.结论:医院对附带溶媒药品有效期的管理尚需进一步细化,生产企业对附带溶媒药品外包装上有效期标注有待改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关于药品标签管理规定尚待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