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疮疡理论辨治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认为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内镜下广泛出血、Hunner溃疡等表现以及其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的特点与中医学疮疡的特征相符,治疗上可参考疮疡的中医治疗思路.IC/BPS病机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治疗以托、补之法为本,兼用消法,以活血清热、通络止痛治其标.临证常用内托生肌散加减以益气活血,消肿托毒;同时结合具体症状配合四君子汤或缩泉丸健脾补肾以扶正,并根据瘀血、湿热等兼证针对性配伍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薏苡仁、泽泻等清热利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张铁忠从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论治高脂血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张铁忠教授认为,脾肾不足导致的水谷精微运化失常是高脂血症发病关键环节。肾气不足,脾失健运,可致水谷精微运化失常及转化异常,日久湿痰瘀互结,变证丛生。张教授以益气健脾补肾为基本治法,结合祛湿、降浊、化瘀等治法,创制“荷薤汤”为基础方,药用荷叶、薤白、苍术、白术、党参、制何首乌、决明子、茯苓、泽泻、法半夏、炒山楂、丹参,标本兼顾,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ICU 4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中药处方进行数据分析,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运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方法:将河北省中医院重症医疗队2021年1月7日至3月4日在河北省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河北省胸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的确诊为新冠肺炎的48例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型、既往史以及住院期间首诊和复诊的全部中药处方。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建立数据库,用频次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中药处方进行分析。结果:48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2.4±13.7)岁;病情普遍偏重,其中普通型17例、重型25例、危重型6例;大多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共纳入有效处方146张,涉及方剂59首、中药115味。对146张处方进行使用频次(使用率)分析显示,新冠肺炎患者常用方剂为清肺排毒汤(30次,20.55%)、宣白承气汤(10次,6.85%)、达原饮(10次,6.85%);常见中药为甘草(80次,54.79%)、茯苓(76次,52.05%)、石膏(70次,47.95%)、苦杏仁(70次,47.95%)、麻黄(57次,39.04%)、黄芩(56次,38.36%)、陈皮(53次,36.30%)、广藿香(50次,34.25%)、白术(50次,34.25%)、柴胡(43次,29.45%)。中药功效以清热解毒(129次)、清热泻火(129次)、利水渗湿(110次)为主;药性以温(509次)、平(287次)、寒(235次)为主;药味以辛(765次)、甘(654次)、苦(626次)为主;归经以肺(1 096次)、脾(785次)、胃(687次)为主。关联分析显示,共17对药物组合,其中支持度排在前3位的药对分别为苦杏仁-石膏(0.43)、麻黄-苦杏仁(0.38)、陈皮-茯苓(0.36)、麻黄-石膏(0.36)。聚类分析显示,共有3个聚类药物组合,分别为麻黄、苦杏仁、石膏,广藿香、茯苓、陈皮、白术,以及黄芩、炙甘草、枳实、泽泻、柴胡、生姜、桂枝;核心药物由茯苓、柴胡、陈皮、白术、广藿香、苦杏仁、黄芩、石膏、麻黄、甘草组成。结论:中老年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正虚毒损,病机演变迅捷,湿浊毒邪多闭肺困脾、枢机不利,甚者内陷营血、阴竭阳脱;治以化浊解毒为要、补气养阴为则,使邪去而正气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文献探讨2型糖尿病肾脏病Ⅳ期中医辨治规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肾脏病Ⅳ期的中医辨治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有关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肾脏病Ⅳ期的文献,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365录入信息,采用SPSS Statistics 23.0及SPSS Modeler 18.1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及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10篇,治疗2型糖尿病肾脏病Ⅳ期患者共计3 969例,运用处方111首,涉及中药206味。本病病位主要在肾与脾,本虚证以气阴两虚证为常见,标实证以血瘀证为常见。2型糖尿病肾脏病Ⅳ期治疗常用方剂包括六味地黄汤、真武汤、补阳还五汤、参芪地黄汤等,较多运用具有补气或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黄芪是组方核心用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药物关联规则54条。结论:2型糖尿病肾脏病Ⅳ期病性为虚实夹杂,本虚多见气阴两虚、脾肾两虚、脾肾阳虚,标实常见血瘀、湿邪、浊毒。现代中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其基本治法,同时重视健脾补肾、利湿解毒。黄芪、当归、丹参、茯苓、山药、山萸肉、大黄、泽泻为该期基本用药,体现了“气血水同治”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升降平衡理论探析茯苓泽泻汤治疗心系疾病
编辑人员丨2周前
茯苓泽泻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其病机为饮停于胃、饮阻气逆,现代医家常应用该方治疗眩晕、心悸等心系疾病,效如桴鼓.升降平衡理论始于《黄帝内经》,该理论主要体现在气机运动方面.升降平衡则阴阳相合,升降失调则百病由生.现根据升降平衡理论探析茯苓泽泻汤治疗眩晕、心悸等心系疾病的应用,并探讨茯苓泽泻汤方论、眩悸病机、升降平衡理论及临床应用,以期为临床治疗心系疾病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神农本草经》与经方应用之泽泻篇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神农本草经》记载泽泻:"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以《神农本草经》中泽泻的主治作用为线索,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泽泻的应用.泽泻主治消水,消心下之水,常与白术配伍,以泽泻汤为代表方;消膀胱之水,常与茯苓、白术、桂枝等药配伍,以五苓散为代表方;消腰下之水,常与牡蛎、栝楼根、葶苈子等药配伍,以牡蛎泽泻散为代表方;消肾脏之水,常与生地黄、山茱萸等药配伍,以肾气丸为代表方;消血中之水,常与当归、芍药等药配伍,以当归芍药散为代表方.泽泻可调养五脏,培补正气,"养五脏,益气力,耳目聪明",常与生地黄、山药等配伍,以肾气丸为代表方;"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常与茯苓、甘草、桂枝等药配伍,以茯苓泽泻汤为代表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内质网自噬系统探究泽泻汤对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的防治作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泽泻汤对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a acute pancreatitis,HLAP)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以高脂饮食喂养,ig泽泻汤干预8周后,ip雨蛙素(50μg/kg)制备HLAP模型.采用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及淀粉酶(amylase,AMY)、脂肪酶(lipase,LPS)、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脂质蓄积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胰腺组织中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核因子 E2 相关基因(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2,Nrf2)、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nding immunoglobulin protein,BIP)、真核翻译起始因子 2α(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α,eIF2α)、p-eIF2α、Bcl-2 相互作用蛋白(Bcl-2 interacting coiled-coil protein-1,Beclin-1)、自噬蛋白 5(autophagy-related protein 5,ATG5)、自噬蛋白 12(autophagy-related protein 12,ATG12)、微管相关蛋白 1 轻链 3-Ⅱ/Ⅰ(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Ⅱ/Ⅰ,LC3-Ⅱ/Ⅰ)及溶酶体相关膜蛋白 1(lysosomal 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1,LAMP-1)表达.采用棕榈酸(200mmol/L)和雨蛙素(10nmol/L)处理胰腺腺泡AR42J细胞构建HLAP细胞模型,给予泽泻汤干预后,采用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PS、T-SOD活性;采用DCFH-DA荧光探针、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MMP水平;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及自噬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细胞中 HO-1、Nrf2、Kelch 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 1(kelch-like ECH-associatedprotein 1,Keap1)、BIP、eIF2α、p-eIF2α、Beclin-1、ATG5、LC3-Ⅱ/Ⅰ和LAMP-1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泽泻汤能够降低小鼠血清中TC、TG水平及AMY、LPS活性(P<0.05、0.01、0.001),抑制肝脏组织中的脂滴蓄积,减轻肝脏及胰腺组织病理损伤,同时上调血清及胰腺腺泡细胞中SOD、CAT活性(P<0.05、0.01),下调ROS水平(P<0.001),上调胰腺组织及细胞中HO-1、Nrf2、LAMP1表达(P<0.05、0.01、0.001),下调 Keap1、BIP、eIF2α、p-eIF2α、Beclin-1、ATG5、ATG12 及 LC3-Ⅱ/Ⅰ 表达(P<0.05、0.01、0.001).结论 泽泻汤可以防治HLAP,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质网应激诱导的过度自噬、恢复自噬通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HPLC-UV-ELSD法研究经典名方泽泻汤的量值传递规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同时适用于泽泻汤药材、饮片与基准样品的HPLC特征图谱检测方法,研究泽泻汤基准样品的物质群量值传递研究.方法 依据古代医籍记载的方法制备泽泻汤基准样品,采用HPLC-TOF/MS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技术对泽泻汤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推导,初步阐述泽泻汤主要化学成分;建立基于HPLC-UV-ELSD的基准样品特征图谱方法,明确其特征图谱的相似度及峰归属,结合指标性成分 23-乙酰泽泻醇B、蔗果三糖的含量范围和转移率范围以及出膏率,进行基准样品制备过程中物质群的的量值传递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基准样品特征图谱中,泽泻汤的基准样品中共指认 18 个特征峰,其中 10 个特征峰来自泽泻、5个特征峰来自白术;指标性成分 23-乙酰泽泻醇B质量分数为 0.06~0.11 mg/g,平均转移率为(5.11±1.53)%;指标性成分蔗果三糖质量分数为 4.29~7.41 mg/g,平均转移率为(71.11±21.33)%;15 批基准样品的出膏率控制在 13.00%~15.10%.结论 采用整体物质群控制的特征图谱方法、制备工艺过程中物质量值传递研究思路与技术经济指标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泽泻汤基准样品的评价方法,且明确了药材-饮片-基准样品的传递规律,为经典名方泽泻汤的进一步开发及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用药网络、靶点网络和分子对接技术的中药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肾病临床用药机制探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通过整合用药网络及靶点网络分析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的组方规律及其具体药理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血瘀"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医学网数据库的相关文献中提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方药并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用药网络相关分析,筛选出核心药对及核心处方;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筛选出核心处方药物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其相关靶点、糖尿病肾病的靶点,并取两者的交集靶点.利用Cytoscape 3.9.1 软件及相关插件构建药物-有效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疾病网络及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聚类分析、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最终纳入 229 篇文献,筛选出 172 首方剂,涉及 379 味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方药中的高频药物药性多平、寒、微寒、温,药味多辛、甘、苦.常用配伍是丹参与黄芪、泽泻与茯苓、当归与黄芪.用药网络分析得到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肾病的核心处方为六味地黄汤合当归补血汤加丹参、金樱子、芡实.核心处方的关键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泽泻醇B、芒柄花素等,核心靶点为细胞骨架肌动蛋白(ACTB)、Janus激酶 2(JAK2)、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VCAM1)、白细胞介素-4(IL-4)等关键蛋白靶点,可能参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JAK2-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TA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网络药理学所预测的核心靶点中的JAK2、ICAM-1、VCAM1、IL-4 与关键活性成分稳定结合.结论:中医药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肾病的核心处方可通过多个活性成分,作用于多靶点、多通路发挥疗效,可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药物的应用及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国家中药复方专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国家专利数据库中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为DR的临床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方法 筛选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9月1日期间公布公告网站中治疗DR的中药复方专利,将药物组成录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7)软件的数据挖掘板块对药物的应用频次、性味归经、关联规则等进行分析,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学软件对中药复方中的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中药复方76首,涉及中药175味,使用频次排名依次为黄芪、丹参、枸杞子、生地黄、三七、山药、葛根、菊花等.涉及药物药性以微寒、寒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肝经、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所得药对主要有4类,分别为益气活血类、滋补肝肾类、活血化瘀类和益气养阴类.聚类分析得到治疗DR的类方有"枸杞子、菟丝子、菊花、车前子、川芎、密蒙花、女贞子""当归、牡丹皮""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白术"等.结论 中药复方治疗DR强调标本兼治,注重肝脾肾同调,气血水并治,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佐以利水渗湿、凉血止血治法,常用当归补血汤、增液汤、二至丸、驻景丸、杞菊地黄丸、四物五子丸、五苓散、生蒲黄汤等方剂加减,可为DR的临床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