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脏叉头状转录因子O3高表达对小鼠糖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叉头状转录因子O3(FOXO3)在小鼠肝脏糖代谢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肝脏激活蛋白(LAP)启动子控制下且表达四环素调节的反式激活因子(tTA)的转基因小鼠(LAP-tTA小鼠)与雌性荧光素酶-tet操作元件(tetO)7-FOXO3的组成型活性等位基因小鼠[(tetO)7.FOXO3CA小鼠]杂交,获得FOXO3CA hep小鼠(tTA +/FOXO3CA +,肝脏FOXO3条件性高表达,7只)。以tTA -和(或)FOXO3CA -小鼠作为对照组(9只)。通过IVIS活体成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肝脏FOXO3表达情况,RT-qPCR检测相关糖异生基因[葡萄糖6-磷酸酶( G6pc)、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激酶( Pepck)、丙酮酸脱氢酶激酶4( Pdk4)]的mRNA水平。监测小鼠血糖、血清胰岛素,并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以及胰岛素耐量实验。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胰腺胰岛增生、胰岛素以及胰高血糖素表达。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IVIS活体成像、RT-qPCR、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组化证实FOXO3CA hep小鼠肝脏FOXO3高表达,且主要表达于肝细胞核内,FOXO3高表达导致肝细胞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肝细胞。与对照组相比,7周龄FOXO3CA hep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165.7±24.1)和(87.4±12.1)mg/dl, P<0.001],糖异生基因 G6pc、 Pepck、 Pdk4的mRNA水平显著增加(均 P<0.001)。与对照组相比,9周龄FOXO3CA hep小鼠空腹血糖下降[分别为(55.6±6.1)和(82.8±17.2)mg/dl, P=0.001],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10.01±1.56)和(1.50±0.82)ng/ml, 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提示,FOXO3CA hep小鼠较对照组胰岛细胞显著增生,胰岛细胞呈现胰岛素强阳性,胰岛素耐量实验提示存在胰岛素抵抗。 结论:FOXO3持续高表达可促进肝脏糖异生相关基因的上调、血糖紊乱和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增生及胰岛素抵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角膜接触镜相关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的临床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角膜接触镜相关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CL-iLSCD)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于2018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角膜病门诊确诊为CL-iLSCD并接受药物治疗和随访的17例患者(25只眼)的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14例,年龄为(36.4±6.9)岁。采用裂隙灯显微镜结合荧光素染色观察角膜和角膜缘尤其是上皮病变范围,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测量中央角膜上皮厚度,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密度和角膜神经纤维长度,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转归和相关因素等。结果:所纳入的患者有4~30年软性角膜接触镜戴镜史,中位数为10年;每日戴镜时间为(10.5±2.5)h。88.0%(22/25)的患眼有视力下降、眼部不适或疼痛、眼红和畏光等症状。常见体征为角膜上皮梳齿状和(或)漩涡状迟发性荧光素染色,上方角膜缘(11~1点钟方位)受累最多(25/25,100.0%),并伴随中央角膜上皮厚度、上皮基底细胞密度和神经纤维长度降低等活体影像学表现异常。结合影像学参数综合等级评估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的各为5、11和8只眼。80.0%(20/25)的患眼曾发生误诊。停戴角膜接触镜并给予以人工泪液和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药物治疗后,所有患眼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其中13只眼治愈,12只眼好转。结论:CL-iLSCD的症状缺乏特异性,且早期体征较为隐匿。停戴角膜接触镜和药物治疗是目前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表达荧光素酶的胰腺癌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在免疫细胞杀伤效力检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表达报告基因荧光素酶和肿瘤相关抗原间皮素(mesothelin,MSLN)基因的胰腺癌细胞系,评估其作为靶细胞在评价免疫细胞的肿瘤杀伤效力中的应用。方法:构建表达荧光素酶、MSLN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包装慢病毒,感染胰腺癌细胞系,抗生素筛选后,有限稀释法获得单细胞克隆,并验证目的基因的稳定表达。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eal-time cell analysis,RTCA)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方法体外检测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力。将构建的细胞系接种B-NDG小鼠建立表达荧光素酶的胰腺癌肿瘤模型,利用活体成像技术检测荧光素酶表达水平,监测小鼠体内胰腺癌肿瘤生长情况。在胰腺癌小鼠模型中验证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的肿瘤杀伤能力。结果:本研究建立了稳定表达荧光素酶和MSLN基因的胰腺癌细胞系panc-1-luc、panc-1-luc-MSLN和capan-2-luc细胞。3种细胞的报告基因表达水平较高,与细胞数量呈正相关,panc-1-luc-MSLN细胞的MSLN阳性率达95.6%。体外肿瘤细胞杀伤试验结果表明MSLN-CAR-T细胞能特异性杀伤MSLN抗原阳性的panc-1-luc-MSLN细胞和capan-2-luc细胞,最小杀伤率分别为(70.00±18.19)%和(57.00±5.29)%,而对MSLN阴性的panc-1-luc细胞无杀伤作用。RTCA结果显示MSLN-CAR-T细胞对构建的3种胰腺癌细胞均有杀伤能力,最小杀伤率分别为(56.33±7.64)%、(93.00±2.65)%和(26.33±28.15)%;NK-92MI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不受MSLN限制。免疫缺陷小鼠胰腺癌模型结果显示,体内杀伤效力与体外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一致。体内外试验证明,检测靶细胞荧光素酶表达活性,可以反映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力。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多株胰腺癌单克隆细胞系,可用于体内外免疫治疗产品肿瘤杀伤效力的研究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靶向TSPO分子探针 18F-FDPA和 18F-LW223用于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PET显像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靶向相对分子质量1.8×10 4转位蛋白(TSPO)的分子探针 N, N-二乙基-2-[2-(4- 18F-氟苯基)-5,7-二甲基吡唑[1,5-a]并嘧啶-3-基]乙酰胺( 18F-FDPA)和 18F-(R)-( N-仲丁基)-3-氟甲基- N-甲基-4-苯基喹啉-2-甲酰胺(LW223)用于探测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VAP)的可行性和效能。 方法:选取9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用完全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3只):正常对照组(A组)、VAP组(B组)和VAP治疗组(C组),分别于造模后第12、16和24周末注射 18F-FDPA和 18F-LW223,并于注射后40~50 min行活体腹主动脉PET/CT和同机CT血管成像(CTA)。所有显像结束后,处死全部动物,行腹主动脉病理学及免疫荧光检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和配对 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18F-FDPA在3组不同时间点(第12、16和24周末) PET/CTA同机显像中,靶本比(TBR;腹主动脉病灶/左心室血池)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68.09~144.88,均 P<0.001)。在第12周末显像中,3组腹主动脉区域均无明显显像剂摄取增高灶。在第16和24周末显像中,B组腹主动脉局部的摄取均高于同期时间点的C组(均 P<0.05)和A组(均 P<0.001);C组腹主动脉局部的摄取高于同期时间点的A组(均 P<0.01)。3组不同时间点PET/CTA图像中,腹主动脉区域均无明显 18F-LW223摄取增高灶。在上述3个不同时间点,3组 18F-FDPA和 18F-LW223的TBR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2.88~36.79,均 P<0.05)。病理HE、免疫荧光CD68和TSPO染色显示,B组 18F-FDPA高摄取易损斑块处巨噬细胞浸润数量多于C组。 结论:与 18F-LW223相比, 18F-FDPA可用于早期探测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并可评估降脂药物干预后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多模态跨尺度医学成像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生物医学和分子影像的飞速发展,融合光、声、电、磁、放射性核素等多种模态和跨越分子、细胞、组织和活体动物等多个尺度的多模态跨尺度医学成像逐渐成为生物医学成像的研究热潮,多功能造影剂随之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是一种能够将长波长的低能光子转化成为短波长的高能光子的荧光纳米材料,其为多模态造影剂的研发提供了新平台,在多模态医学成像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文对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多模态跨尺度医学成像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角膜地形图的大小光斑序贯照射跨上皮CXL治疗成人完成期进展性圆锥角膜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两种不同直径紫外光斑序贯照射的基于角膜地形图的个性化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TG-CXL)治疗成人完成期进展性圆锥角膜的早期疗效及其安全性,并与常规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TE-CXL)相比较。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募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间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为完成期进展期圆锥角膜并拟住院接受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入TG-CXL组和TE-CXL组并行相应手术。其中,TE-CXL组以角膜中央为中心点采用直径9 mm紫外光斑照射(总能量7.2 J/cm 2,辐照度45 mW/cm 2);TG-CXL组在以TE-CXL组同样参数完成基础照射后,再以圆锥锥顶为中心点加用直径6 mm紫外光斑照射(总能量3.6 J/cm 2,辐照度9 mW/cm 2)。在术前和术后3、6及12个月时进行症状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裂隙灯检查、裸眼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活体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检查。 结果:共纳入患者66例,两组各33例(33只眼),年龄(23.0±3.3)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K max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患者术后第1天时疼痛评分为(2.21±0.45)分,高于TE-CXL组的(1.32±0.33)分( P<0.05),之后两组症状均迅速减轻。术后1和2 d时,TG-CXL组角膜荧光素染色分值(4.15±0.83,2.21±0.60)均高于TE-CXL组(1.76±0.56,0.85±0.51, P<0.001),但术后3 d时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改善。TG-CXL组在术后3、6和12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1±0.15、0.22±0.16和0.22±0.16,均优于TE-CXL组(0.32±0.15、0.34±0.15和0.36±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裸眼视力在各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的球镜和柱镜度数均较术前改善( P<0.05),但在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球镜度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柱镜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K max在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改善( P<0.001),但TE-CXL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和12个月时,TG-CXL的K max分别为(56.12±3.77)和(55.98±3.79)D,TE-CXL组则为(57.59±4.45)和(57.74±4.45)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各时间点K1、K2、角膜最薄点厚度、内皮细胞密度以及非接触眼压的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内,AS-OCT均可见两组浅层基质密度增高。其中,TG-CXL组绝大部分患者在中央及旁中央角膜浅中层基质可见“分界线”,呈连续的界限清晰的高信号弧形线状结构,中央区分界线较深而中周部较浅;而TE-CXL组仅少部分患者可见分界线,结构模糊且局部不连续,中央区与中周部角膜的分界线深度基本一致。共聚焦显微镜下,TG-CXL组术后所有时间点的角膜浅层和中层基质均存在明显的网格状交联结构,基质细胞纤维直径显著增粗,纤维间连接紧密且数量增加;TE-CXL组在术后12个月时浅层基质的交联结构已较前明显减少,且在中层基质无交联征象。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角膜感染、角膜溃疡、持续性上皮缺损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根据角膜地形图特点进行大小光斑序贯照射的个性化角膜胶原交联术对成人圆锥角膜具有明显的屈光改善效应,且安全性良好。联合应用两种不同直径的紫外光斑进行角膜胶原交联是当前国内开展屈光性交联的良好技术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房水流出通道造影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维持正常的房水流出(AHO)是眼内细胞健康和视力稳定至关重要的因素。AHO的损伤可导致眼压升高、神经损伤并伴随青光眼的发生。了解AHO能更好地指导青光眼手术,促进AHO靶向药物的研发,进而改善AHO的功能。AHO通道造影是一种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类似的、应用荧光素或吲哚菁绿辅助显影AHO的眼前节造影技术,但其成像的是房水的排出轨迹而不是血流的运动。将造影剂引入前房,经房水循环,追踪造影剂的运动轨迹,捕捉围绕角膜缘360° AHO图像信息,可获得实时、动态的AHO影像资料。研究者先后研究了不同物种离体眼球的AHO特点,实时观察了非人灵长类动物活体眼球AHO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人活体眼球房水引流的运动轨迹及变化特点。AHO通道造影技术作为一种AHO功能评估的新工具,为AHO功能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但其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方法,研究过程中存在很多限制因素。为了更好地理解该技术,本文就AHO通道造影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及现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组织细胞外囊泡调节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促进小鼠颌骨缺损愈合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肝组织细胞外囊泡(LT-EV)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并治疗小鼠颌骨缺损的生物学过程,以期为临床颌骨缺损治疗提供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方法:使用酶解法和差速离心法提取小鼠LT-EV,使用扫描电镜、蛋白质印迹法和纳米粒子跟踪分析仪鉴定和表征LT-EV,并通过蛋白质组学、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通路分析进一步探索LT-EV的生物学功能。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T-EV血浆浓度,计算LT-EV的血浆半衰期。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小鼠注射LT-EV 24 h后的生物学分布。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法将6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和LT-EV组(每组3只),所有小鼠行颌骨缺损手术,每7天行尾静脉注射(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LT-EV组注射LT-EV),术后28 d使用显微CT检测小鼠颌骨愈合程度,通过HE染色分析LT-EV的多器官生物安全性,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颌骨缺损区域成骨标志蛋白表达量。采用LT-EV处理成骨分化诱导的人颌骨间充质干细胞(hJBMSC)(取自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创伤与正颌外科提供的正颌手术患者手术切除的正常颌骨骨片),并比较hJBMSC组与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处理)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差异,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LT-EV的体外促成骨分化作用。结果:LT-EV产量较高,蛋白组学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通路分析显示,LT-EV含有调节细胞生物功能的系列蛋白质。尾静脉注射的LT-EV可到达小鼠颌骨缺损区域,并促进颌骨缺损的再生修复[LT-EV组和对照组骨体积分数分别为(36.06±4.20)%和(18.58±5.61)%; t=4.32, P=0.013],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LT-EV在体外可以促进hJBMSC成骨分化,相比对照组,hJBMSC组成骨分化后ALP染色和成骨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强( P<0.05)。 结论:LT-EV产量大、易获取、生物安全性高并具备优良的促成骨作用,有望成为颅颌面骨骼缺损再生的无细胞疗法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示踪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通过卵巢局部注射和尾静脉注射两种不同的移植方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在卵巢损伤小鼠体内的分布、迁移和增殖,探讨最佳移植途径。方法:取8周龄ICR雌性小鼠12只,采用环磷酰胺(CTX)200 mg/kg+白消安(BUS)3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方式建立卵巢损伤小鼠模型;采用慢病毒转染途径构建标记有荧光素酶(Luc)的UCMSCs;将卵巢损伤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尾静脉移植(2×10 6个细胞)和单侧卵巢局部移植(2×10 5个细胞),移植后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IVIS)技术示踪UCMSCs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迁移及增殖。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化疗药物处理后1周小鼠血清FSH水平[(17.971±0.311) μg/L]显著高于化疗药物处理前[(14.420±0.622) μg/L]、化疗药物处理后1周小鼠血清E2水平[(320.321±8.682) ng/L]显著低于化疗药物处理前[(175.383±19.400)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06、4.800, P<0.05);卵巢局部移植Luc-UCMSCs后在小鼠卵巢部位可观察到荧光信号(d1:2.61×10 5±0.33、d2:1.35×10 5±0.23、d3:3.09×10 5±0.29、d4:4.12×10 5±0.43),其余部位未见荧光信号,并且在移植第2天开始荧光信号逐渐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011、8.311、4.562, P<0.05),第5天信号消失,而尾静脉移植组小鼠在移植后7 d内各部位均未见到明显荧光信号。 结论:UCMSCs通过卵巢局部注射可以在小鼠受损的卵巢局部聚集并存活,与尾静脉注射比较,卵巢局部注射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77Lu-FA-DOTA-PEG-PLGA靶向可降解纳米粒子腹腔灌注治疗小鼠卵巢癌伴腹膜转移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放射性核素 177Lu标记的叶酸-二乙烯三胺五乙酸-聚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 177Lu-FA-DOTA-PEG-PLGA)纳米粒子的体内靶向分布,评价腹腔灌注纳米粒子治疗小鼠卵巢癌腹膜转移瘤及腹水疗效。 方法:制备 177Lu-FA-DOTA-PEG-PLGA纳米粒子,向人卵巢癌移植瘤荷瘤小鼠尾静脉注射纳米粒子后4、24、72 h和7 d,行微型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micro-SPECT/CT)显像,观察纳米粒子体内分布情况。将12只人卵巢癌腹腔转移瘤裸鼠模型按随机抽签法分为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化疗组(顺铂3 mg/kg,2次/周)和粒子组( 177Lu-FA-DOTA-PEG-PLGA粒子18.5 MBq),每组4只,腹腔灌注给药。7 d后行活体荧光成像评价腹腔肿瘤生长情况,计算相对抑瘤率,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Ki67增殖活性,比较治疗后各组腹水体积。 结果:micro-SPECT/CT显像显示,移植瘤放射性浓聚,24 h肿瘤肌肉摄取比值(T/M)最高,为2.81±0.49。活体荧光成像显示,腹腔给药治疗后,粒子组、化疗组和阴性对照组的腹腔肿瘤荧光强度分别为(1.45±0.19)×10 10、(2.21±0.36)×10 10和(2.63±0.79)×10 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09, P=0.029);粒子组和化疗组的相对肿瘤抑制率(TGI)分别为35.6%和18.6%。粒子组和化疗组的肿瘤细胞凋亡率(AI)均高于阴性对照组( F=9.96, P=0.009),粒子组和化疗组的Ki67指数均低于阴性对照组( F=9.93, P=0.013),粒子组和化疗组腹水体积均小于阴性对照组( F=13.43, P=0.006)。 结论:177Lu-FA-DOTA-PEG-PLGA纳米粒子可行小鼠卵巢癌靶向显像,腹腔灌注后局部滞留和降解吸收,抑制卵巢癌腹膜转移瘤和腹水生长,为晚期卵巢癌伴腹膜转移患者诊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