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单切口与传统双切口 长屈肌腱转位术治疗Myerson Ⅲ型中老年陈旧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单切口与传统双切口 长屈肌腱转位术治疗MyersonⅢ型中老年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106例Myerson Ⅲ型中老年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52例;年龄48~82岁[(67.2±8.4)岁]。60例行改良单切口 长屈肌腱转位术(改良单切口组),46例行传统双切口 长屈肌腱转位术(传统双切口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足与踝功能评分(FAOS)、视觉模拟评分(VAS)、恢复行走时间及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间。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6~52个月[(37.4±9.5)个月]。改良单切口组手术时间为(51.6±7.4)min,术中出血量为(16.6±3.9)ml;传统双切口组分别为(72.8±7.5)min、(32.9±5.2)ml( P均<0.01)。两组术前AOFAS踝-后足评分、FAOS、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和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改良单切口组FAOS分别为(112.6±3.0)分、(114.4±3.1)分,传统双切口组分别为(110.8±4.1)分、(112.7±4.3)分( P<0.05或0.01)。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FAOS及VAS较术前显著提高或降低( P均<0.05)。所有患者恢复伤前日常活动,其中改良单切口组恢复行走时间为(9.6±2.0)周,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间为(12.7±1.7)周;传统双切口组分别为(10.8±1.8)周和(13.7±1.9)周( P均<0.01)。改良单切口组1例切口浅表感染,口服抗生素后治愈。传统双切口组2例切口浅表感染,1例深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足底内侧神经损伤,均内科对症治疗后治愈;2例爪形趾畸形,垫定制鞋垫及功能锻炼后无疼痛等不适。改良单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1/60),传统双切口组为15.2%(7/46)( P<0.01)。 结论:与传统双切口比较,改良单切口 长屈肌腱转位术治疗Myerson Ⅲ型中老年陈旧性跟腱断裂,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利于患者尽快恢复日常生活并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带阔筋膜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头部鳞状细胞癌切除后硬脑膜缺损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应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部鳞状细胞癌切除后硬脑膜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2018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12例头部鳞状细胞癌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35~74岁,均采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肿瘤切除后硬脑膜缺损。本组患者肿瘤切除后头皮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2 cm×10 cm~24 cm×21 cm,硬脑膜缺损面积为7 cm×6 cm~16 cm×14 cm;皮瓣面积为14 cm×12 cm~27 cm×24 cm,阔筋膜面积为8 cm×7 cm~17 cm×15 cm。将颞浅动脉及颞中静脉与皮瓣供血血管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第1肌皮穿支及其伴行静脉分别端端吻合。供瓣区取自体躯干中厚皮移植修复并打包固定。术后观察患者皮瓣和皮片存活情况;定期随访,行头颅磁共振成像,观察颅内肿瘤是否复发和硬脑膜完整性,另观察皮瓣的外形、供瓣区是否遗留明显功能障碍。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皮瓣和皮片均存活良好。10例患者皮瓣缝合边缘愈合;2例患者皮瓣缝合口局部窦道形成,少量脑脊液外漏,经门诊换药后痊愈。本组患者随访10~36个月,3例患者术后颅内肿瘤复发,均为肿瘤累及硬脑膜矢状窦区患者,再次切除肿瘤;所有患者硬脑膜完整,皮瓣外形较佳,供瓣区切取后未遗留明显功能障碍。结论:采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部鳞状细胞癌切除后硬脑膜缺损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能较好修复因鳞状细胞癌侵犯切除头皮及硬脑膜形成的缺损,并为颅骨重建提供有利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速发型过敏反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75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接受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静脉滴注、2次/d。首次用药15 min后,患者双侧上肢皮肤出现红色斑块伴瘙痒,同时出现胸闷、憋气,查体示心率110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196/118 mmHg(1mmHg=0.133kPa),血氧饱和度0.85。考虑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所致速发型过敏反应。停用该药,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平喘等对症治疗;2 h后患者皮肤瘙痒程度减轻,红斑颜色变浅,胸闷、憋气症状缓解,查体示心率100次/min,血压150/90 mmHg,血氧饱和度0.9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益气活血通脉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益气活血通脉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3月-2019年3月泰州市中医院80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和研究组41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前列地尔注射液与口服西洛他唑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通脉汤。2组均治疗1个月。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2 hPG,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TNF-α、IL-1及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采用黏度计检测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采用微量热沉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采用Wintrobe法测定ESR。以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足背动脉和股浅动脉的血管内径、血流量和峰值流速,记录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2%(37/41)、对照组为71.8%(28/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66, P=0.035)。治疗后,研究组FPG、2 hPG、TNF-α、IL-1、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113、4.180、7.655、2.825、2.534, P<0.01或 P<0.05);血浆黏度、全血黏度、Fib、ESR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649、9.894、15.280、3.455, P值均<0.01)。治疗后,研究组股浅动脉、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 t值分别为4.184、4.415)及血流量( t值分别为2.253、7.859)均高于对照组( P<0.01或 P<0.05),峰值流速均低于对照组( t=6.346、6.427, P值均<0.01)。 结论:益气活血通脉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血糖水平及血液高凝状态,升高股浅动脉、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及血流量,降低峰值流速,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用西罗莫司治疗儿童浅表脉管畸形19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外用西罗莫司乳膏治疗儿童浅表脉管畸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设计,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脉管性疾病专业门诊的浅表脉管畸形患儿,予0.1%西罗莫司乳膏外用,通过影像学、皮肤镜、主观评定等指标,根据国际通用四级分类法评估疗效,同时监测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采用 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Fisher精确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纳入19例浅表脉管畸形患儿,男12例,女7例,年龄1 ~ 11.5岁,14例诊断为血管淋巴管畸形,3例淋巴管畸形,2例静脉畸形。16例发生在下肢,8例伴随疼痛,2例破溃,6例有既往治疗史。治疗6个月时疗效为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4例,Ⅳ级8例,有效16例,显效12例。6例同一病灶治疗6个月后长、厚、宽度(1.83 ± 0.84、1.00 ± 0.55、2.25 ± 1.25 cm)均低于治疗前(2.40 ± 0.95、1.35 ± 0.61、2.50 ± 1.34 cm), t值分别为5.22、10.25、3.73,均 P < 0.05。患儿的性别、年龄、病史以及是否疼痛对疗效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而脉管畸形的诊断分类不同对疗效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8)。19例患儿中,2例用药后局部有轻度烧灼感。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时西罗莫司血药浓度均低于1.0 ng/ml。 结论:外用西罗莫司治疗儿童浅表脉管畸形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游离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7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2月至2022年5月,海南中德骨科医院手足外科对收治的17例手指软组织缺损伴有肌腱或指骨外露的患者,设计并切取同侧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大小为2.0 cm×2.0 cm~4.5 cm×2.0 cm,受区吻合动脉为指掌侧固有动脉或指总动脉,静脉为伴行静脉或皮下浅表静脉。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术后给予预防感染、抗凝、抗血管痉挛及对症治疗。出院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等方式进行定期随访,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术后17例皮瓣完全成活,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4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良好,质地柔软,指体屈、伸功能正常,保护性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TPD)为8~12 mm,平均8 mm;供区除遗留线形瘢痕外,无其他不良反应。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部的功能恢复,结果优14例,良1例。结论:应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术区在同一肢体,手术方便快捷,供、受区组织结构相近,更能恢复指体功能,是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毛细血管影响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是目前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黄斑水肿的主要手段,其能明显抑制新生血管,减轻水肿,提高患者视力。但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因子,其是否会导致视网膜缺血进展以及是否对视网膜毛细血管产生影响值得临床关注。就目前来看,大多学者认为,从拱环形态改变以及浅层、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量化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视网膜无灌注区大小及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等方面观察,抗VEGF药物治疗RVO黄斑水肿并不会加重视网膜毛细血管的闭塞。并且,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与患者需要治疗的次数、视力预后等有一定的关系。今后随着OCT血管成像的逐渐普及以及抗VEGF药物治疗次数和时间的延长,期待更大样本、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深入分析抗VEGF药物治疗对RVO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确切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血管超声仪对儿童静脉输液留置针穿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血管超声仪对儿童静脉输液留置针穿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武汉市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病区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血管超声仪确定血管直径和深度,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对照组采用常规法依据临床经验评估血管,选择合适的留置针,两组患儿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比较两组患儿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次数、平均穿刺时间、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针置管成功后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家属满意度,并分析观察组患儿静脉直径与首次穿刺成功率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0.00%(45/5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0%(37/50),平均穿刺次数及平均穿刺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儿测得的静脉直径为0.11~0.52 cm,平均(0.32±0.15)cm,其中患儿静脉直径≥0.30 cm组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1.11%,41/45),显著高于静脉直径<0.30 cm组(20.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留置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总体满意度(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测量儿童静脉直径后进行超声引导下留置针穿刺可有效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腔内治疗双下腔静脉合并左下腔静脉狭窄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50岁,因发现左下肢蚯蚓状可复性团块1年余入院。患者左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伴有左下肢酸胀沉重感、盆腔脏器坠胀感及发作性下腹隐痛不适等。下肢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左股静脉瓣膜反流时间>1.5 s。CT静脉造影(CTV)提示双下腔静脉、左下腔静脉跨越腹主动脉处重度狭窄。左下肢静脉及下腔静脉顺行造影前后位投照显示左下肢深静脉通畅,行Valsalva动作时左股静脉及大隐静脉瓣膜可见反流,造影剂经左髂静脉自可疑左下腔静脉回流。左髂静脉顺行穿刺置管,部分造影剂经盆腔多个粗大侧支循环至右下腔静脉回流(图1)。跨越腹主动脉段左下腔静脉重度狭窄,与CTV检查结果相符合(图2)。静脉测压显示左下腔静脉(跨越腹主动脉段以下)下段静脉压为18 cm水柱,总下腔静脉静脉压约为5.5 cm水柱。诊断为双下腔静脉,左肾静脉上段左下腔静脉重度狭窄。以12 mm×40 mm球囊对左下腔静脉狭窄段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扩张成形后置入14 mm× 120 mm支架,再以14 mm× 40 mm球囊对支架进行后扩张,造影显示狭窄解除,造影剂回流迅速,原粗大盆腔侧支循环基本消失(图3),再次静脉测压显示左下腔静脉(跨越腹主动脉段以下)下段静脉压约为7 cm水柱,总下腔静脉静脉压约为6 cm水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21年9月-2022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用基于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完成游离穿支皮瓣共10例,其中游离ALTPF 8例,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及舌重建;游离DIEPF 2例,用于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并重建乳房。术前根据改良的扫描参数及给药方案,患者行双股部或腹部CTA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GE AW 4.7工作站,对供皮瓣区进行穿支体区和血管体区的三维重建。从血管体区动态观察源动脉的基本信息,从穿支体区动态观察穿支血管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具体数据进行测量。先使用HHD对穿支点进行标记,再根据CTA三维重建测量数据将穿支点、穿支干走行及源动脉走行同样标记于体表。将术中探查到的源动脉及穿支的情况与术前三维重建进行比较,对CTA穿支定位点与HHD穿支定位点进行比较。本组皮瓣切取时间、皮瓣成活情况与既往单独采用HHD定位的患者进行比较。ALTPF和DIEPF的切取面积分别为4.0 cm×4.0 cm~15.0 cm×6.0 cm和19.0 cm×7.5 cm~25.0 cm×10.0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与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随访皮瓣外形、质地、功能恢复情况及供皮瓣区愈合情况。结果:8例ALTPF及2例DIEPF均顺利成活,无动、静脉血管危象发生,供区与受区均一期愈合,无肌疝及腹壁疝等并发症。术前三维重建图像见股部肌皮型穿支7条、肌间隙型穿支2条及腹部直接型穿支3条、迂曲型穿支2条,与术中探及的穿支类型、起源基本一致。本组CTA定位距离[(0.36±0.11)cm]比本组HHD定位[(0.54±0.19)cm]精确度更高( t=-3.160, P<0.05)。本组[(52.80±24.57)min]较既往组[(74.60±30.53)min]在相近面积皮瓣切取上时间更短( t=-9.179, P<0.05)。既往组中有1例因穿支及源动脉管径过细而放弃移植。术后随访2~6个月,皮瓣无臃肿,质地柔软,血运良好,闭、开口及舌功能无明显受限;重建乳房与健侧对称,外形满意。皮瓣供区留有线形瘢痕,功能无明显受限。 结论: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能够较为准确的显示穿支点及穿支干在浅筋膜层面内的走行、分布,为穿支皮瓣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提供可靠依据,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