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山海岛地区蜱媒病原体多样性及其基因同源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舟山海岛地区蜱类所携带的病原体多样性及其基因同源性。方法:2020年4—11月,采用布旗法收集舟山海岛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征病例居住地周围环境中的游离蜱,采用畜体检查法采集家畜身上的寄生蜱。蜱样本提取RNA或DNA进行荧光RT-PCR检测,以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立克次体、查菲埃里克体、新型布尼亚病毒、汉坦病毒、汉城病毒、沃尔巴克体、山羊无形体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初筛。扩增序列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共采集蜱样本99只,其中游离蜱样本39只,寄生蜱样本60只。在蜱样本中检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立克次体、沃尔巴克体和山羊无形体核酸阳性。此次检出的沃尔巴克体与日本报道的沃尔巴克体(AB025965)同源性为98.70%;立克次体与中国云南立克次体03(KY433580)、日本立克次体LA16同源性为99.83%;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有2个进化分支:一个进化分支与安徽桐城(MK045683)及韩国济州岛(GU064903)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同源性为100.00%,另一个进化分支与安徽金寨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MK045694)同源性为99.70%。结论:舟山海岛地区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山羊无形体和日本立克次体的自然疫源地,暴露居民存在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浙江省海岛农村社区成年人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估计浙江省海岛农村社区成年人代谢综合征发病情况,探索该地区代谢综合征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6-12月在浙江省玉环市对2012年开展的代谢综合征基线调查人群中无代谢综合征调查对象进行随访调查,获取相关调查表信息以及实验室数据,描述代谢综合征发病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发病危险因素及调整风险比(a RR)和95% CI。 结果:3 162名随访对象中新发代谢综合征522例,6年累积发病率为16.5%,男女性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2.3%、20.6%,女性高于男性( P<0.001)。无业、吸烟、饮酒调查对象中代谢综合征发病率较高。女性(a RR=1.96,95% CI:1.50~2.58)和高血压家族史(a RR=1.31,95% CI:1.04~1.63)为代谢综合征发病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海岛农村社区成年人代谢综合征发病率相对较高,其中女性以及有高血压家族史者发病风险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浙江省台州市海岛和山区中老年人群衰弱患病率与相关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浙江省台州市海岛和山区≥45岁中老年社区人群衰弱现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基于横断面研究,采取分层整群抽样及配额抽样的方法。2022年7-8月在台州市沿海6个行政区和3个内陆行政区中各随机抽取1个行政区(椒江区和仙居县),作为两类地形代表地区。整群抽样纳入椒江区海岛所有≥45岁的常住人口,在仙居县山区按年龄和性别1∶1进行配额抽样,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其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及健康状况相关数据,以Fried衰弱表型量表评估衰弱状况。采用分层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海岛和山区研究对象衰弱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对象共1 011人,其中海岛和山区人群分别占48.1%(486/1 011),和51.9%(525/1 011);男性和女性分别占45.9%(464/1 011)和54.1%(547/1 011);45~、60~、≥75岁年龄组分别占38.6%(390/1 011)、44.6%(451/1 011)和16.8%(170/1 011)。研究对象的衰弱患病率为3.6%(36/1 011),男性和女性的衰弱率分别为3.7%(17/464)和3.5%(19/547)。45~、60~和≥75岁年龄组衰弱患病率分别为0.3%(1/390)、2.2%(10/451)、14.7%(25/170)。海岛的衰弱和衰弱前期患病率分别为6.0%(29/486)和39.1%(190/486),高于山区的1.3%(7/525)和30.9%(162/525)。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海岛研究对象的衰弱患病风险显著高于山区(a OR=1.55,95% CI:1.07~2.25, P=0.019)。海岛研究对象的衰弱症状相关因素包括增龄(60~岁组:a OR=2.52,95% CI:1.56~4.13;≥75岁组:a OR=11.65,95% CI:5.38~26.70)、女性(a OR=1.94,95% CI:1.20~3.17)和抑郁(a OR=1.09,95% CI:1.02~1.17)。山区研究对象的衰老症状相关因素为增龄,但 OR值低于海岛(60~岁组:a OR=1.74,95% CI:1.04~2.94;≥75岁组:a OR=4.78,95% CI:2.45~9.50)。山区研究对象的多重用药(a OR=2.08,95% CI:1.14~3.80)和抑郁(a OR=1.10,95% CI:1.02~1.18)与衰弱症状呈显著正相关;山区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与衰弱症状者显著负相关(初中:a OR=0.40,95% CI:0.21~0.75;高中/中专:a OR=0.29,95% CI:0.15~0.53;大专及以上:a OR=0.22,95% CI:0.11~0.42)。 结论:台州市海岛中老年人群衰弱患病率显著高于山区,海岛和山区的衰弱相关因素存在差异。海岛≥75岁高龄老年人和女性的衰弱患病风险较高,增龄和抑郁是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关注海岛的健康危险因素及环境特殊性,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延缓衰弱进程,提高中老年人群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现役男性海员高尿酸血症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现役海员血尿酸水平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浙江省海岛地区某三甲医院体检的538名现役男性海员,采集实验室指标、腹部及泌尿系统超声检查结果、人体测量学指标,并进行行为习惯问卷调查。使用单因素χ 2检验、Pearson相关性研究和Logistic回归分析现役男性海员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 结果:现役男性海员血尿酸平均水平为(361.63±74.39)μmol/L,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7.66%。脂肪肝或肝内脂肪( OR=3.448, 95% CI为2.064~5.763, P<0.01)、血肌酐水平( OR=1.075, 95% CI为1.046~1.105, P<0.01)是现役男性海员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而平均日饮水量≥2 L( OR=0.331, 95% CI为0.154~0.711, P<0.01)、平均每日水果蔬菜摄入量≥500 g ( OR=0.509, 95% CI为0.308~0.842, P<0.0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OR=0.538, 95% CI为0.327~0.885, P<0.05)、中等以上劳动强度( OR=0.583, 95% CI为0.350~0.972, P<0.05)则是现役男性海员高尿酸血症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在进行海员健康宣教时,要指导其通过多饮水、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保持适当的劳动强度、控制脂肪肝发生率或肝内脂肪等方式降低自身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进而提高海员的整体健康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浙江省2016—2020年梅毒流行时空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浙江省2016—2020年梅毒疫情时空分布特征,探测聚集区域,为梅毒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个案管理模块导出浙江省2016—2020年网络直报的梅毒病例,利用Arcgis10.2软件作为数据管理和呈现平台,建立浙江省2016—2020年梅毒空间分析数据库,对梅毒疫情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浙江省2016—2020年共报告梅毒158 420例,各县区年均报告发病率49.07/10万(20.52/10万~124.29/10万),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西部较高、中部较低的态势。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年梅毒报告发病率Moran′s I指数均> 0, Z值均>1.96, P值均< 0.001,提示梅毒疫情呈聚集性分布。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浙江省存在2个空间相近的高-高聚集区域(杭州市桐庐县和淳安县,丽水市景宁县)和1个低-低聚集区域(金华市金东区、东阳市、永康市)。局部G统计量热点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梅毒疫情存在6个正热点区域和8个负热点区域。SaTScan时空扫描探测到3个聚集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台州市、舟山市以及西南部山区部分县区。 结论:浙江省梅毒报告发病率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性特征,今后应加强西南部山区及东部海岛等交通欠发达和偏远地区的梅毒防控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急危重症患者急诊预检分诊与救治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自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大流行爆发以来,中国在新冠病毒早筛、诊断、管理和治疗等方面的水平均取得了极大提高。但部分地区COVID-19流行早期,非传染性疾病如心梗、卒中、多发伤、脓毒症等急诊医疗卫生服务受不同程度影响 [1,2,3]。2022年1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进一步指示,要求各医疗机构"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决不能以任何借口推诿拒收群众就医"。为此,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积极响应。1月7日,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举办,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教育部急诊与创伤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海岛急救创新单元承办《全国部分省市急诊专家座谈会》。根据与会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由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牵头,组织国内急诊急救领域相关机构和专家,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急危重症患者急诊预检分诊与救治的相关原则和流程展开调研,起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急危重症患者急诊预检分诊与救治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热带海岛人群高尿酸血症与泌尿系结石的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热带海岛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流行情况,分析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并发泌尿系结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接受年度体检的638例热带海岛人群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资料、肾功能指标及泌尿系超声检查资料,采用组间对比及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热带海岛人群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36.4%,痛风发生率为1.3%。泌尿系结石在尿酸正常、单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人群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4.3%、23.9%和72.7%。人群中肌酐与尿酸水平呈正相关( r=0.25, P<0.001),而尿素氮随着尿酸的升高而略有上升( r=0.07, P=0.051)。血尿酸升高( OR=1.0, P=0.013)和痛风发作史( OR=7.9 ,P=0.004)是热带海岛人群发生泌尿系结石的危险因素,两者联合预测泌尿系结石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01,略高于血尿酸水平单独预测时的0.598( P=0.158)。 结论:热带海岛人群中尿酸异常升高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人群,且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变化与尿酸水平变化呈正相关。血尿酸升高和痛风发作史是热带海岛人群发生泌尿系结石的危险因素,两指标联合应用对于泌尿系结石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广东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底栖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海洋底栖贝类是海洋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组分之一,也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底质环境的关键类群之一.粤西岸段地处南海北部,海洋底栖贝类物种丰富,但却是我国海洋底栖贝类区系调查最为缺乏的区域之一,严重妨碍了我国近海底栖动物地理区系区划工作的开展.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是粤西岸段中底栖贝类历史研究相对较多的地区,也是揭示南海北部底栖动物地理格局的关键地区.本文基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21-2023年间在东海岛与硇洲岛潮间带及近海海域采集的底栖贝类标本的鉴定,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记录及己发表文献中记载物种的整理,更新了该海域的底栖贝类名录,并对各物种在东亚大陆近海的地理分布类型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共采集贝类标本2,600余号,分属73科144属207种,其中38种为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新记录.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及历史文献资料记录的物种,至本研究为止,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共记录底栖贝类115科330属602种,为目前南海北部大陆岸段海洋底栖贝类物种数最多的地区.区系成分上,热带性暖水种占26.2%;热带-亚热带性暖水种占49.3%;余下24.4%为广温性种.地理格局上,有89.0%的种类在海南岛也有分布记录,80.2%的种类在北部湾也有分布记录,粤东岸段有分布记录的种类也占80.2%.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十分丰富,热带性特征明显,且与海南岛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南海北部近海底栖生物地理区划上可考虑同海南岛划入同一生物地理地区.基于本文结果及近年来的南海北部底栖生物相关研究,我们推测雷州半岛及琼州海峡对南海北部底栖生物扩散及生物地理格局的影响程度很有可能被高估了.本研究丰富了雷州半岛东侧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为开展整个南海北部的底栖生物地理格局与区系区划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医共体模式下"互联网+安宁疗护"的实践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索医共体模式下"互联网+安宁疗护"的服务模式,以提高舟山市海岛地区终末期患者或老年患者生命末期的生活质量.方法:通过组建安宁疗护专业团队,开展医共体模式同质化管理,发挥"互联网+"优势,实现患者从医疗机构到居家线上安宁疗护的身体、心理、精神及社会支持等多方位的照护和人文关怀.结果:截至 2023 年 9月30日,为103 位患者及患者家属提供了安宁疗护服务,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达 98.8%.结论:医共体模式下"互联网+安宁疗护"模式在实践中显示出其在海岛地区的强大适用性,值得未来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区系与资源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了解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现状,为其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确定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名录,应用R/T值、主成分分析和分层聚类分析法对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区系的过渡性及其与相邻地区药用植物区系谱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野生药用植物药用部位、药味、药用功能分析.结果:南麂列岛共有野生药用维管植物89科275属382种,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优势科以菊科、禾本科、豆科为主;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为主;区系性质具有明显热带性质(R/T=1.61),主要以泛热带成分为主,北温带成分为辅,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质.同时,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南麂列岛与同为海岛的花鸟岛药用植物区系较为相似,推测与海岛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较为强烈的人为干扰有关.野生药用植物药用部位全株、根及叶的占比较大,分别占总种数的63.35%、31.41%、26.96%.苦味的野生药用植物是总种数的59.95%,占比最高.野生药用植物药用功能解毒杀虫止痒类占比最大,为总种数的21.32%.结论: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组成丰富,优势类群明显,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加强优势物种的培育和重点类群的保护,限制外来入侵植物的影响,对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