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锥形束CT在下颌下腺结石精确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比较X线片、超声、CT、锥形束CT(CBCT)对不同位置下颌下腺结石的检出率,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下颌下腺结石诊疗中的辅助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1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113例下颌下腺结石患者的X线片、超声、CT、CBCT检查资料,比较4种成像方法对不同位置结石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利用Mimics 19.0软件和CBCT数据对结石进行3D重建,从可视化角度观察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及数目.结果 CBCT和CT对下颌下腺结石的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2%(111/113)vs 95.6%(108/113),P>0.05],但均高于X线片(65.5%,74/113)和超声(73.5%,83/113)的总检出率.超声对导管前、中段结石的检出率最低[分别为 63.6%(21/33)、72.2%(26/36)],与 CBCT[分别为 97.0%(32/33)、100.0%(36/36)]、CT[分别为93.9%(31/33)、97.2%(35/3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X线片对导管后段结石的检出率低于超声、CBCT、CT[40.9%(18/44)vs 81.8%(36/44)、97.7%(43/44)、95.5%(42/44),均P<0.01].将CBCT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后,成功地对不同大小、形态及数目的下颌下腺结石进行了可视化重建,重建图像清晰,结石与下颌骨的解剖位置关系显示直观.结论 CBCT对下颌下腺结石的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替代传统CT进行涎石病诊断.对于双手双合诊未查及但超声提示的导管后段结石,可直接行CBCT检查进行精确诊断;对于导管前、中段结石,可考虑X线片和CBCT检查.可视化技术有助于临床患者宣教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唾液腺基底细胞腺瘤类器官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人唾液腺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CA)体外类器官模型。方法:纳入2021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确诊的唾液腺BCA患者1例(66岁女性),收集其手术切除新鲜肿瘤组织,在以基质胶固态液滴为基础的培养液中行体外类器官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类器官生长情况;14 d后将类器官用4%中性多聚甲醛固定,琼脂预包埋石蜡包埋法制成石蜡块,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形态观察及p63、Ki67、细胞角蛋白14(cytokeratin14,CK14)、β-联蛋白(β-catenin)、S-100、钙调理蛋白(calponin)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类器官鉴定。结果:构建的BCA类器官光镜下局部呈分叶结节状,类器官细胞巢周围嗜伊红玻璃样物质沉积,与BCA组织形态学相似;免疫组化显示类器官细胞表达CK14、p63,β-联蛋白核阳性,提示类器官保留了BCA原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结论:初步建立了人唾液腺良性肿瘤BCA体外类器官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术中冷冻诊断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ACC)临床病理特征及术中冷冻诊断.方法 对2例乳腺ACC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术中冷冻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乳腺ACC均为乳腺肿块,无涎腺疾病史.术中冷冻诊断至少原位癌,术后石蜡切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支持ACC.2例肿瘤细胞ER、PR、HER2均为阴性.行乳腺改良根治术及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2例随访17~74个月,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乳腺ACC多为三阴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较好.虽然术中冷冻诊断不易识别出腺样囊性癌的特征结构如假性腺腔及同时存在的腺上皮,但能够识别出腺样囊性癌的恶性特征如异型性、浸润性生长等,从而为术中决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涎腺内镜联合口内小切口取出颌下腺导管腺门部结石53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观察涎腺内镜联合口内小切口取出颌下腺导管腺门部结石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颌下腺导管腺门部结石患者临床资料.经过涎腺内镜联合口内小切口手术取石治疗病例纳入观察组(53例),采用传统口内入路切开取石病例纳入对照组(55例).统计分析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分析观察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中52例患者成功取出结石、保留腺体,手术成功率98.1%,术后均无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例未取出结石者术中同期行颌下腺切除术,术后出现暂时性舌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率1.89%.经随访,52例取出结石患者腺体不同程度恢复功能,术后生活质量较术前显著提升(P<0.05).截至目前无二次手术摘除腺体病例.对照组中成功取出结石35例,成功率63.6%,其中10例患者出现暂时性舌体麻木,1例患者出现舌下腺囊肿,并发症发生率20%.结论:涎腺内镜联合口内小切口手术治疗颌下腺导管腺门部结石成功率高,创伤小,患者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调节肠道菌群对类风湿关节炎并肺间质病变患者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探讨调节肠道菌群对类风湿关节炎并肺间质病变(RA-ILD)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 2021 年8 月—2022 年 7 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108 例 RA-IL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4 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进行治疗,疗程 6 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肺功能指标[1 秒用力肺活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血清指标水平[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及CT评分,并记录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均减少(P<0.05),且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 RF、ESR、MMP-9、KL-6 水平及CT评分均降低,FEV1、FVC、FEV1/FVC 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效果更佳(P<0.05),总有效率更高(88.89%vs 72.22%,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来氟米特、尼达尼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并肺间质病变患者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进行补充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调节类风湿因子和纤维调节因子水平,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基于痰气交阻理论的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头晕,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0%左右,是一种新定义的以非旋转性眩晕或(和)不稳感为表现的慢性前庭功能障碍疾病,于2015年被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1beta草案录入.是指患者出现超过3月或更久的持续性非旋转性眩晕及不稳感,可自发出现,也可在突然运动时发作,在直立位、复杂视觉刺激及头部运动时症状加重.通常继发于急性或发作性前庭病及平衡相关性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前庭通路与焦虑相关神经网络重叠机制、经典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假说、再适应失败假说、脑区活动的改变和分子病理学机制,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前庭康复治疗、行为认知治疗以及非侵入性迷走神经刺激.近几年,中医药治疗PPPD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我们根据"无痰不作眩"的理论,提出痰郁气滞、痰气交阻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以理气化痰、开窍定眩为主,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 PPP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或者昏沉感:站立或行走时不稳的感觉(不稳);摇摆、滚动、跳动、反弹等自身(内在非旋转性眩晕)或环境移动的类似感觉(外在非旋转性眩晕).目前多数专家认为PPPD是可以心因性的:患者没有前庭疾病病史,常伴有心因性易感体质,原发性焦虑障碍疾病是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也可以是神经耳源性:患者无焦虑障碍病史,但在初期出现前庭疾病症状时产生较高焦虑水平,之后好转但焦虑水平居高不下,逐渐以PPPD形式存在;也可能是交互性:指在出现任何头晕症状之前,患者有焦虑障碍病史或存在焦虑易感性,在急性前庭障碍疾病导致头晕后,焦虑症状加重.在PPPD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发生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表现,其主要症状特点包括:① 站立或行走时不稳的感觉(不稳);摇摆、滚动、跳动、反弹、头晕头昏(风痰上蒙).②焦虑、烦躁易怒、情感低落、闷闷不乐、失眠、口苦咽干、担心害怕、惶惶不安.(肝郁、肝火)3.睡眠障碍、神倦乏力、周身困重.(脾虚、痰湿).③心悸、胸闷、憋气.(痰闭胸阳).④食欲减退、呕吐痰涎、恶心嗳气、恶心、腹胀腹痛、打嗝、反酸等(痰湿,脾虚).通过以上症状特点,我们发现PPPD的主要病机指向了肝郁气滞,痰湿困阻,也就是痰气交阻. PPPD的病人常伴有心因性易感体质、原发性焦虑障碍疾病,这些人群多愁善感、杞人忧天,容易产生肝气郁滞,肝郁乘脾,脾失健运,从而痰湿内生,上蒙清窍.当经历过一次前庭事件,更加加重了易感和焦虑,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严重的痰郁气滞,痰气交阻,上蒙清窍,而出现头晕或者昏沉感,导致PPPD的发生.基于PPPD痰气交阻的病机特点,以及临床症状的方证相应理论,我们筛选了治疗本病的几首处方,分别是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真武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开窍醒神汤(石菖蒲、郁金、远志).温胆汤,为祛痰剂,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主治胆郁痰扰证.黄煌老师说此方为古代壮胆方,用于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0:"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半夏白术天麻汤,为祛痰剂,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效.主治风痰上扰证.用于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医学心悟》卷四:"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自术天麻汤主之."真武汤,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利水之功效.主治阳虚水泛证.用于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的作用,用于胸胁部满闷,头晕头昏、失眠、烦躁、易惊吓,纳呆、肢体麻木、酸重,浑身烦重乏力,舌象以红舌多见,苔薄黄、黄厚、厚腻苔,脉象以弦滑、弦数、弦细.《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开窍醒神汤(现代经验方),为豁痰剂,具有开心、解郁、祛痰、醒神之作用,用于神志不清,语言、思维迟钝,头晕头昏者.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PPPD的病机以痰郁气滞、痰气交阻、上蒙清窍为总纲,但又有偏于痰湿,偏于气滞之分.偏于痰湿者,症状常见头晕头昏、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胆怯易惊、心下悸动、心烦不眠、夜多异梦、胸膈痞闷,恶心呕吐,畏寒肢厥,四肢沉重疼痛,舌苔白腻,脉弦滑.我们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真武汤、开窍醒神汤合方加减:半夏、天麻、白术、茯苓、陈皮、竹茹、枳实、芍药、附子、菖蒲、郁金、远志、甘草、生姜、大枣.对于热象明显,舌红苔黄者,去附子,加黄连.对于偏肝郁气滞者,症见头晕头昏、胸胁部满闷、失眠、烦躁、易惊吓、纳呆、肢体麻木、酸重、浑身烦重乏力,舌红舌,苔薄黄、黄厚、厚腻苔,脉象弦滑、弦数.我们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开窍醒神汤合方加减,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柴胡、黄芩、党参、桂枝、龙骨、牡蛎、菖蒲、郁金、远志、甘草、生姜、大枣.以上是我们的初步研究,目前仍在做临床病例收集、分析,进一步优化处方组合,欢迎批评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三维仿生技术诊疗腮腺巨大涎石病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三维仿生技术是在原有影像学资料基础上,把人体疾病及颌面部解剖结构在体外实现重建,医师可根据三维仿生技术打印的诊断模型有针对的制定手术方案[1,让患者治疗更加规范.目前,沈阳联保中心大连疗养院口腔科收治1例腮腺巨大涎石病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结合个性化三维仿生技术进行术前病情评估和术前设计,从而保障手术的顺利实施.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镜辅助面部小切口腮腺导管结石取出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唾液腺内窥镜辅助下经面部小切口手术取腮腺导管深部结石的治疗方法.方法 2014~2015年期间共诊治6例腮腺导管结石患者,结石均位于咬肌前缘后方的腮腺导管.手术过程为全麻下手术,先用涎腺内窥镜探及腮腺导管结石,以内窥镜灯光作为引导在面部相应位置行皮肤小切口,分离显露结石部位的腮腺导管,同时保护面神经;切开导管取出结石,重建导管.结果 所有患者腮腺导管术后均恢复畅通,复诊半年无腮腺导管阻塞症状出现.结论 唾液腺内窥镜辅助经面部小切口取石术为治疗腮腺导管深部结石提供了较好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在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实验探讨分析来自涎腺的上皮性肿瘤中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标志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SM-1)的表达与涎腺上皮性肿瘤中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5年1月诊治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石蜡标本等ESM-1的表达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经IPP 6.0处理及SPSS 17.0统计学分析.结果 ACC癌组织中ESM-1呈强阳性表达,在癌旁组织中呈现弱阳性表达,其中有复发、转移、神经周围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临床分期较晚的表达高于无复发、转移、PNI及临床分期较早的癌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35、2.322、2.646、2.292;P值分别为0.001、0.024、0.010、0.026).结论 ESM-1表达量与ACC复发、转移、神经侵袭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系,即ESM-1表达量与ACC恶性程度相关,可为ACC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下颌下腺结石临床与影像
编辑人员丨2023/8/6
涎石病指在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小涎腺的腺体或导管内发生的结石;同时阻塞唾液分泌从而导致继发性涎腺炎症的一组病症,下颌下腺是发生涎腺结石最常见的部位.本文阐述下颌下腺解剖特点、结石形成机制、临床特点、各种检查方法及表现等方面,旨在提高对本病认识,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用的影像学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