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锥形束CT在下颌下腺结石精确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比较X线片、超声、CT、锥形束CT(CBCT)对不同位置下颌下腺结石的检出率,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下颌下腺结石诊疗中的辅助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1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113例下颌下腺结石患者的X线片、超声、CT、CBCT检查资料,比较4种成像方法对不同位置结石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利用Mimics 19.0软件和CBCT数据对结石进行3D重建,从可视化角度观察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及数目.结果 CBCT和CT对下颌下腺结石的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2%(111/113)vs 95.6%(108/113),P>0.05],但均高于X线片(65.5%,74/113)和超声(73.5%,83/113)的总检出率.超声对导管前、中段结石的检出率最低[分别为 63.6%(21/33)、72.2%(26/36)],与 CBCT[分别为 97.0%(32/33)、100.0%(36/36)]、CT[分别为93.9%(31/33)、97.2%(35/3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X线片对导管后段结石的检出率低于超声、CBCT、CT[40.9%(18/44)vs 81.8%(36/44)、97.7%(43/44)、95.5%(42/44),均P<0.01].将CBCT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后,成功地对不同大小、形态及数目的下颌下腺结石进行了可视化重建,重建图像清晰,结石与下颌骨的解剖位置关系显示直观.结论 CBCT对下颌下腺结石的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替代传统CT进行涎石病诊断.对于双手双合诊未查及但超声提示的导管后段结石,可直接行CBCT检查进行精确诊断;对于导管前、中段结石,可考虑X线片和CBCT检查.可视化技术有助于临床患者宣教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六自由度床在直肠癌术前放疗影像引导放射治疗中减小摆位误差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六自由度床联合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在线纠正原发直肠癌患者摆位误差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疗科的17例原发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例,女3例;中位年龄65岁。回顾性分析CBCT和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在线校正患者摆位误差的差异。结果:首次CBCT获得治疗床的3个平移方向X(左右)、Y(进出)和Z(升降)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6±0.25)cm、(0.13±0.40)cm和(-0.28±0.31)cm;3个旋转方向RX(旋转俯仰)、RY(滚动)和RZ(左右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62±1.15)°、(-0.19±0.99)°和(-0.34±0.84)°。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校正摆位后,X、Y和Z方向的残余误差分别为(0.01±0.09)cm、(-0.01±0.05)cm和(-0.03±0.08)cm,RX、RY和RZ方向的残余误差分别为(-0.16±0.40)°、(0.36±0.31)°和(-0.01±0.25)°。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校正前、后比较,平移方向(X、Y和Z方向)和旋转方向(RX、RY和RZ方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平移方向中,Z方向误差值出现频率较高的范围为0.20~0.79 cm;旋转方向中,RX方向误差出现较大的频率范围为0.20°~2.99°;骨模式和灰度模配准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着放疗进行,摆位误差中除Y方向外,X、Z、RX、RY和RZ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增大。 结论: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有助于减小原发直肠癌患者放疗的摆位误差,建议采用六自由度床在线校正原发直肠癌放疗的摆位误差,直肠癌患者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推荐骨模式配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颌窦底对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评估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不同的解剖位置关系对正畸减数矫治时第一磨牙近中整体移动及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纳入44例减数前磨牙完成正畸矫治的成年患者,根据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的接触关系分为两组:各牙根均未与窦底接触(isolate from maxillary sinus, IF)组和各牙根均与窦底接触(contacting/protruding into maxillary sinus, CP)组。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间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轴倾角度及牙根体积吸收量。结果:IF组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56±1.00) mm,牙根为(2.44±1.30) mm;CP组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73±1.20) mm,牙根为(2.80±0.99) mm。两组患者牙冠与牙根间近中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P=0.121、 P=0.202)。治疗前后轴倾角度改变在两组患者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CP组(1.72°±4.58°),IF组(0.82°±5.47°), P=0.425]。CP组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体积吸收量[(16.45±9.52) mm 3]显著高于IF组[(7.85±4.94) mm 3]( P<0.001)。 结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窦底接触或突入窦内者可以成功实现水平向穿上颌窦底移动,且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轴倾角度改变与牙根位于窦外组无差异,但牙根吸收明显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局限性硬皮病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儿童局限性硬皮病罕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早期干预与良好的预后相关,但尚缺乏相对可靠的评估方法。目前该病主要诊断依据为临床表现,对诊断存疑时,需行皮肤或皮下组织活检;高频多普勒超声、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红外热成像、MRI和面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皮肤病评估工具等可评估病情;诊治中应完善系统评估。激素及甲氨蝶呤仍是一线治疗方案,二线疗法证据有限,霉酚酸酯、羟氯喹、环孢素A、托珠单抗、英夫利昔单抗等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维头影测量标志点定点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普及,衍生自二维头影测量分析的三维头影测量逐渐成为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热门。由于目前三维头影测量还未形成公认的统一分析体系,本文就三维头影测量的头颅再定位、标志点的定义、定点方法及定点误差进行概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锥形束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在多生牙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锥形束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BCT)在多生牙的诊断及精准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的141例多生牙患者,进行影像学CBCT测量分析,并对其电子病历资料和多生牙的数目等相关信息进行分类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41例患者中共发现167颗多生牙且全部在CBCT上显示。男110例,女31例;年龄6~12岁105例,>12~25岁24例,>25岁12例;其中单颗多生牙患者119例,2颗者19例,3颗者2例,4颗者1例。单颗多生牙位于上颌155颗,下颌12颗;按多生牙生长位置分类:位于腭侧134颗,位于唇/颊侧29颗,位于舌侧4颗;按多生牙牙冠生长方向分类:牙冠倒置向生长79颗,牙冠正向生长64颗,牙冠横向生长23颗,牙冠斜向生长1颗;按多生牙形态分类:锥形124颗,结节形40颗,补充形2颗,牙瘤形1颗。多生牙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及多生牙的数目、形态、方向、部位、位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多生牙较多发生于6~12岁(混合牙列期),男性发生率较女性高,且以上颌正中区单侧单颗腭侧倒置向多见。CBCT三维扫描能直观显示多生牙数目、生长的位置、方向及形态等特点,为多生牙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利用千伏级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头颈部肿瘤放疗中两种不同头枕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时采用透明头枕和真空袋头枕两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透明头枕固定)与研究组(真空袋头枕固定),每组20例。在直线加速器治疗过程中,利用千伏级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获取每例患者10次的配准图像数据。分析两组线性摆位误差和旋转摆位误差。结果:研究组患者头脚(Y轴)方向、左右(X轴)方向、前后(Z轴)方向线性摆位误差分别为(1.1±0.8)mm、(0.9±0.8)mm、(1.2±0.9)mm,对照组分别为(1.3±1.1)mm、(1.1±1.1)mm、(1.4±1.1)mm,研究组X轴、Y轴、Z轴旋转摆位误差分别为(0.73±0.52)°、(1.08±0.89)°、(0.89±0.74)°,对照组分别为(0.81±0.69)°、(1.38±1.05)°、(0.88±0.70)°。两组Y轴和Z轴线性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 P=0.004);两组X轴、Y轴旋转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6, P=0.001)。 结论: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时真空垫头枕在改善旋转摆位误差和线性摆位误差方面都较透明头枕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颌前牙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测量对上颌前牙种植治疗的种植成功效果观察及对满意度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上颌前牙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测量对上颌前牙种植治疗的种植成功效果观察及对满意度影响。方法:选取杭州口腔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行上颌前牙种植术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上颌前牙种植术;观察组在上颌前牙种植术前行上颌前牙CBCT测量。比较两组种植成功率,种植即刻、种植3个月及种植12个月牙槽骨骨厚度和ISQ值变化,种植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种植成功率[96.67%(58/60)]高于对照组[85.00%(51/60)](χ 2=4.904, P<0.05)。观察组牙槽骨骨厚度种植3个月[(1.53±0.05)mm]和种植12个月[(1.78±0.12)mm]均高于对照组[(1.46±0.04)mm、(1.64±0.10)mm]( t=9.839、8.066,均 P<0.001)。观察组ISQ值种植3个月[(76.83±5.49)]和种植12个月[(82.91±4.85)]均高于对照组[(67.81±4.61)、(74.18±5.21)]( t=11.324、11.038,均 P<0.001)。观察组总满意率95.00%(57/60)高于对照组[81.67%(49/60)](χ 2=5.175, P<0.05)。 结论:上颌前牙CBCT测量对上颌前牙种植治疗的种植成功效果明显,不仅可提高种植成功率,且可提高种植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翼腭缝宏观解剖及其发育模式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分析中国人群中翼腭缝(pterygopalatine suture,PPS)的解剖及宏观形态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发育模式及其与矫正上颌发育不足之间的关联.方法·纳入2023年7月—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拍摄的134例CBCT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分为6组.以PPS标志点为依据,计算得出PPS整体的横向位置(transverse position of PPS,XPPS),PPS整体的矢状向位置(sagittal position of PPS,YPPS),以及PPS的锥突嵌入角(insertion angle of PPS,IAP)、锥突嵌入宽度(insertion width of pyramidal process,IWP)和锥突嵌入深度(insertion depth of pyramidal process,IDP),并通过多平面观察确定翼上颌联合情况.采用回归分析评估各参数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并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参数变化的稳定年龄段.采用配对t检验及配对χ2检验分析双侧参数的差异性.结果·YPPS、IDP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而XPPS、IAP、IWP、翼上颌连接的发生率均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1).性别差异仅在XPPS中显著,男性大于女性(P<0.01).参数的年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XPPS在组1(6岁≤年龄<9岁)和组2(9岁≤年龄<12岁)间差异显著(女性:P=0.006;男性:P=0.004);IAP在组2与组3(12岁≤年龄<15岁)间差异显著(P=0.042),98.5%样本的IAP大于45o;IWP在组1与组3间差异显著(P=0.016);翼上颌联合情况在组1、2、3间差异显著(组1、2间P<0.001,组2、3间P=0.037,组1、3间P<0.001),成人发生率高于90%.各项指标双侧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6岁以后YPPS及IDP未表现出明显改变,上颌骨与翼突趋于融合.PPS整体横向位置在12岁左右趋于稳定,而IAP及IWP持续增长,至15岁左右达到稳定且翼腭缝锥突嵌入翼切迹的方向偏向矢状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成人单侧后牙反(牙合)髁突及颌骨对称性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研究成人单侧后牙反(牙合)引起的长期咬合不对称对髁突和下颌骨的影响,探讨成人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和下颌骨的变化.方法 选择20例成人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为反(牙合)组,15例个别正常(牙合)患者为正常组.用InvivoDental 5.1软件测量髁突前后径、髁突内外径、髁突内外径-矢状面角度、髁突与正中矢面距、关节各间隙、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壁倾斜角度、底角、下颌角、下颌升支长度、下颌体长度、下颌总长度.结果 正常组左右比较,关节形态、位置及下颌骨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反(牙合)组左右比较,反(牙合)侧关节后间隙与底角更大,反(牙合)侧下颌体长度和下颌总长度更小.正常组与反(牙合)侧比较,反(牙合)侧髁突内外径-矢状面角、关节上间隙更小;关节窝宽度、底角、下颌角均更大.正常组与非反(牙合)侧比较,非反(牙合)侧髁突与正中矢面距、关节上间隙更小;关节窝宽度、下颌角、下颌体长度、下颌总长度更大.结论 成人个别正常(牙合)者双侧关节形态、位置及下颌骨形态基本对称.成人单侧后牙反(牙合)者双侧关节位置不对称,反(牙合)侧髁突位置更靠前和双侧关节窝增宽出现适应性改建,下颌骨形态不对称向反(牙合)侧偏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