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年人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4例病例系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成年人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成年人卒中华勒变性患者,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共纳入4例卒中后华勒变性患者,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56~63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构音障碍( n=3)、肢体活动不灵( n=3)、吞咽困难( n=1)和头晕( n=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6分。发病后初次MRI及CT表现符合卒中诊断,在发病后3~7个月随访过程中MRI发现华勒变性,表现为T 2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沿神经纤维走行的高信号,几乎所有病例的弥散加权成像也发现沿神经纤维走行的高信号。 结论: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卒中(包括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后可出现同侧锥体束损害,影响患者长期运动功能;单侧脑桥卒中后可出现双侧脑桥臂损害,影响患者共济和平衡功能。卒中后华勒变性是一种特殊的神经变性过程,其影像学表现与新发脑梗死相近,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可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碳酸氢钠林格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兔液体复苏中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碳酸氢钠林格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兔液体复苏中的效果。方法:采用Lamson's法制作创伤失血性休克兔模型。日本长耳大白兔30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10只,乳酸钠林格液组(LRS组)10只,碳酸氢钠林格液组(BRS组)10只。在复苏期给予不同干预,NC组动物仅做颈动脉、股动脉插管及全身肝素化,未行击打及放血,LRS组经耳缘静脉回输全部失血及等量乳酸钠林格液,BRS组回输全部失血及等量碳酸氢钠林格液进行复苏。于休克前即基础期(T1)、休克后(T2)、复苏期末(T3)、复苏后2 h(T4)各时间点记录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并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分别于12、24、36、48 h记录各组实验动物死亡数量,并计算生存率。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用LSD法,各组生存时间的比较采用Kaplan生存分析的统计方法。结果:三组兔子月龄、体质量、基础血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液体复苏后2 h,BRS组及LRS组实验动物的MAP、HR、乳酸及动脉血pH分别为(87.79±2.94)mmHg vs(79.24±3.81)mmHg(1 mmHg=0.133 kPa)、(191.9±16.8)次/min vs(211.3±15.6)次/min、(6.09±1.94)mmol/L vs(7.89±2.47)mmol/L、(7.31±0.04) vs (7.21±0.04),BRS组的复苏效果明显优于LRS组(均 P<0.05);BRS组实验动物12、24、36、48 h存活率均高于LRS组(90% vs 80%、80% vs 60%、70% vs 50%、60% vs 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BRS组比LRS组存活时间长。 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兔液体复苏中,输注碳酸氢钠林格液可以明显降低血乳酸水平,维持机体酸碱平衡及血流动力学稳定,并且能够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兔的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院前早期液体复苏后平均动脉压差值对急性胰腺炎相关性急性肾损伤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合并休克患者的Δ平均动脉压(ΔMAP:院前与早期液体复苏后MAP之间的差值)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收集2015年8月至2021年10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AP合并休克的216例患者,依据ΔMAP四分位数分为ΔMAP四分位数第1组(54例)和ΔMAP四分位数第2~4组(162例);依据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148例)和非AKI组(68例)。分析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基础疾病、体重指数(入院24 h内)、临床评分(入院24 h内)、病因、生化指标(入院24 h内)、院前和复苏后MAP、住院前6个月至7天的基线血肌酐水平、住院期间的血肌酐水平、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血管加压素使用和液体平衡等临床资料。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计算优势比( OR)。 结果:本研究中,患者男性112例(51.9%);年龄52(40,62)岁;AKI组与非AKI组患者Δ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ΔMAP四分位数第1组与第2~4组患者的AKI发生率(53.7% vs. 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ΔMAP四分位数第1组( OR=0.23,95% CI:0.11~0.51)对AKI发生率有影响( P<0.05);高血压亚组分析示基本一致的结果。 结论:ΔMAP四分位数第1组(-25.3~4.0 mmHg)AP患者AKI发生率显著降低;APACHEⅢ评分、SOFA评分、乳酸初始值、院前的MAP、ΔMAP四分位数第1组是AKI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临床医生根据AP患者院前的MAP水平,制定早期液体复苏阶段的个体化目标MA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FAST HUGS BID质检理念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喂养、止痛、镇静、预防血栓、床头高、预防溃疡、血糖控制、自主呼吸试验、液体平衡、尽早拔除管道、抗生素降阶梯(FAST HUGS BID)质检理念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FAST HUGS BID质检理念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并发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机械通气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采用FAST HUGS BID质检理念护理可提升患者监管质量,降低患者机械通气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培养液提前一日低氧平衡和高氧平衡对不同授精方式胚胎早期发育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培养液提前1 d低氧环境(5%氧气浓度)和高氧环境(20%氧气浓度)平衡对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或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胚胎发育潜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了邢台不孕不育专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期间行IVF和ICSI患者的881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培养液提前1 d配制置于培养箱中平衡,根据培养箱氧气浓度分成低氧平衡组(5%氧气浓度)和高氧平衡组(20%氧气浓度)。比较两种授精方式下不同培养液平衡环境对胚胎发育和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不同授精方式下低氧平衡组和高氧平衡组间的获卵数、受精率、双原核(two pronucleus,2PN)卵裂率及可用胚胎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第3日可用胚胎率行IVF患者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ICSI患者中低氧平衡组显著高于高氧平衡组[68.52%(664/969)比64.42%(795/1234), P=0.043];不同授精方式下低氧平衡组的囊胚形成率均显著高于高氧平衡组[IVF:44.99%(808/1796)比41.45%(841/2029), P=0.027;ICSI:42.00%(307/731)比34.95%(317/907), P=0.004]。低氧平衡组的移植胚胎数目均显著低于高氧平衡组[IVF:(1.87±0.34)枚比(1.96±0.21)枚, P=0.001;ICSI:(1.79±0.41)枚比(1.94±0.23)枚, P=0.002]。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液体平衡环境与活产率显著相关( OR=0.238,95% CI=0.139~0.409, P<0.001)。 结论:培养液提前1 d低氧平衡(5%氧气浓度)能够提高IVF和ICSI受精胚胎的发育潜能,显著提高活产率,ICSI效果较IVF明显,但确切结果仍需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重度婴幼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ARDS)死亡风险因素。方法:对“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婴幼儿中重度PARDS疗效分析”所建立的临床数据库资料进行二次分析。回顾性病例总结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中国14家三甲医院PICU的101例中重度PARDS婴幼儿的死亡风险因素。根据患儿出PICU时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氧合指数、机械通气等临床资料差异。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χ 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氧合指数预测病死率的准确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死亡风险因素。 结果:101例中重度PARDS婴幼儿中男63例(62.4%)、女38例(37.6%),年龄为(12±8)月龄。死亡组患儿23例,存活组患儿78例。死亡组中合并基础疾病及免疫缺陷患儿比例均高于存活组[52.2%(12/23)比29.5%(23/78),30.4%(7/23)比11.5%(9/78),χ 2=4.04、4.76, P=0.045、0.029],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低于存活组[8.7%(2/23)比 41.0%(32/78),χ 2=8.31, P=0.004]。年龄、性别、小儿危重症评分、PARDS病因、机械通气模式、72 h内液体平衡情况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死亡组PARDS治疗第1~3天氧合指数值均高于存活组[11.9(8.3,17.1)比15.5(11.7,23.0)、10.1(7.6,16.6)比14.8(9.3,26.2)、9.2(6.6,16.6)比 16.7(11.2,31.4), Z=-2.70、-2.52、-3.79,均 P<0.05]。死亡组治疗3 d后氧合指数改善程度较存活组更差[0.03(-0.32,0.31)比 0.32(-0.02,0.56), Z=-2.49, P=0.013]。ROC曲线分析示第3天的氧合指数值对中重度婴幼儿PARDS死亡预测的准确度较好(曲线下面积=0.76,标准误=0.05,95% CI 0.65~0.87, P<0.001);当氧合指数取值11.1时,灵敏度78.3%(95% CI 58.1%~90.3%),特异度60.3%(95% CI 49.2%~7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小儿危重病评分和72 h内液体负荷情况后,未使用PS( OR=11.26,95% CI 2.19~57.95, P=0.004)、第3天氧合指数值( OR=7.93,95% CI 1.51~41.69, P=0.014)及免疫缺陷( OR=4.72,95% CI 1.17~19.02, P=0.029)均为PARDS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中重度PARDS婴幼儿病死率较高,合并免疫缺陷、未使用PS、确诊第3天OI值较高均为其死亡风险因素。PARDS确诊第3天氧合指数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液体治疗降阶梯策略在腹腔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脓毒性休克经早期充分的液体复苏后,过多的液体积聚在体内,可导致患者器官功能障碍和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肾脏替代治疗时间延长,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液体治疗降阶梯策略是脓毒性休克晚期阶段重要的液体管理措施,指通过限制液体输入、使用利尿剂和肾脏替代治疗等方法去除体内多余的液体,实现液体负平衡,以期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和降低病死率。本文围绕液体治疗降阶梯策略的提出、实施时机和终点、实施手段、与腹腔感染源控制的关系及其对器官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等方面,就液体治疗降阶梯策略在腹腔脓毒性休克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腹腔脓毒性休克晚期阶段的治疗提供指导,并探索新的治疗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速度直肠补液对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速度直肠补液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病区收治的150例AP患者,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依次分为A组、B组、C组,每组50例。三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迅速实施液体复苏方案,A组、B组、C组分别在10 min、20 min、30 min内将1 000 ml平衡液完成直肠补液治疗。比较三组液体复苏达标情况、液体外溢情况、液体保留时间、不适症状评分、焦虑与抑郁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在补液8 h后,A组达标率62.00%(31/50),B组达标率92.00%(46/50),C组达标率66.00%(33/5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568, P<0.05)。三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红细胞比容(HCT)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每小时尿量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B组上述指标改善明显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液体外溢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液体保留时间显著长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腹胀、腹痛、肛门坠迫、即刻便意评分均低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三组焦虑与抑郁评分均出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B组低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直肠补液速度会影响AP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效果,以1 000 ml/20min的速度进行直肠补液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脓毒症患者液体平衡与预后的时间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液体平衡与预后的时间相关性。方法:基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 2.0(MIMIC-Ⅳ 2.0)中2008至2019年收治的脓毒症患者数据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年龄≥18岁、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2 d的脓毒症患者,计算患者入ICU 1~7 d每日液体平衡量和累积液体平衡量(CFB),并根据CFB将患者分为液体负平衡组(CFB%<0%)、液体平衡组(0%≤CFB%≤10%)、液体超负荷组(CFB%>10%)。将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定义为结局事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ICU 7 d内不同CFB状态与脓毒症患者住院死亡风险之间的时间相关性。此外,对脓毒性休克患者、住ICU≥7 d的脓毒症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 437例脓毒症患者,其中男性6 595例,女性4 842例;年龄(64.4±16.4)岁;10 253例(89.6%)患者存活,1 184例(10.4%)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体质量更轻,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更高,ICU住院时间更长,脓毒性休克发病率更高,使用有创机械通气、肾脏替代治疗(RRT)及血管活性药物的比例更高。在合并症方面,死亡组患者中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脏疾病、肝脏疾病、肿瘤更常见。死亡组入ICU 7 d内每日液体平衡量均高于存活组;存活组和死亡组CFB随ICU住院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种族、SOFA评分、SAPSⅡ评分、合并症以及是否使用有创机械通气、RRT、血管活性药物后,入ICU第1天液体超负荷为脓毒症患者住院死亡风险降低的保护因素〔优势比( OR)=0.74,95%可信区间(95% CI)为0.64~0.86, P=0.001〕;而第3天液体超负荷是导致脓毒症患者住院死亡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 OR=1.70,95% CI为1.47~1.97, P<0.001),并且在第4~7天均显示住院死亡风险逐渐增加。此外,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和住ICU≥7 d的脓毒症患者分析得到相同的结果。 结论:入ICU第1天液体超负荷会降低脓毒症患者住院死亡风险,然而从第3天开始会增加住院死亡风险。因此,在不同时间对脓毒症患者液体平衡进行管理可能会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脉搏灌注变异指数在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围术期液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VI)在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围术期液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9年9月—2020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胃肠手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例、女21例,年龄60~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在PVI指导下补液;对照组30例,在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指导下补液。通过Masimo Radical-7和SedLine连续监测患者PVI、灌注指数(PI)、患者状态指数(PSI),术中PSI保持25~50。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2)围术期观察指标,包括术中晶体输入量、胶体输入量、输液总量、尿量,以及拔管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时间、警觉/镇静(OAA/S)评分、排气时间、住院时间;(3)血流动力学及容量指标,包括患者入室6 min(T0)、插管后6 min(T1)、切皮时(T2)、胃肠吻合后(T3)、拔管后6 min(T4)的心率、平均动脉压、PVI、PI、中心静脉压;(4)炎症细胞因子及动脉血乳酸指标,包括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3天血浆中C反应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及乳酸。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两组患者拔管时间、PACU时间、OAA/S评分、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照组术中晶体输液量、术中输液总量、术中尿量、排气时间均高于观察组,术中胶体输液量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两组间不同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PV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照组的中心静脉压和PVI均高于观察组,前者在T2、T4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者在T1、T4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的PI、对照组心率、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T0时比较,观察组心率T1~T3逐渐降低、T4时升高,对照组平均动脉压T1时降低、T2~T4时逐渐升高,两组中心静脉压T1时降低、T2~T4时逐渐升高,两组PVI T1~T4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两组患者内毒素、C反应蛋白、乳酸在术后第1、3天均高于术前,且术后对照组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PVI监测应用于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能较好地指导液体管理,维持合适的循环容量和组织氧供需平衡,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对机体快速康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