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托洛尔对脓毒症心肌损伤预后的影响:基于MIMIC-Ⅳ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sepsis included myocardial injury,SIMI)方面展现出潜在的治疗价值.本研究的目标的是探索美托洛尔治疗对与SIM1患者预后的影响之间的关联.方法 本研究中的SIMI患者主要来源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Ⅳ.将筛选后的SIMI患者分为使用美托洛尔组和未使用美托洛尔组,随后进行倾向性匹配分析(PSM)以减少组间基线偏差.主要结局为28 d全因病死率,次要结局为90 d和1年全因病死率.采用Kaplan-Meier(K-M)曲线和Cox回归分析评价美托洛尔对SIMI患者预后的影响.此外,我们收集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数据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PSM前后的队列分别包括2550例和1912例患者.在PSM队列中,K-M曲线显示,使用美托洛尔组患者的28 d、90 d、1年累积病死率显著低于未使用美托洛尔组;多因素Cox回归显示,美托洛尔的使用与较低的28 d病死率[风险比(HR)=0.56,95%可信区间(CI):0.47~0.66,P<0.001]、90 d 病死率(HR=0.65,95%CI:0.56~0.75,P<0.001)和 1 年病死率(HR=0.69,95%CI:(0.61~0.78),P<0.001)均相关.外部验证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果.结论 美托洛尔的使用与SIMI患者全因病死率降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感染性心内膜炎急诊手术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总结急诊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至2022 年 8 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治的 76 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享急诊手术治疗IE的经验.结果 76 例IE患者中男性 55 例(72.4%),女性 21 例(27.6%),男性和女性比例为 2.6∶1;年龄 17~76 岁,平均(52.1±15.6)岁;血培养阳性率 25.0%(19 例);治愈 57 例(75.0%),自动出院 8 例(10.5%),好转 9 例(11.8%),术前死亡 2 例(2.6%).患者行二尖瓣手术 30 例(39.5%),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24 例(31.6%),二尖瓣+主动脉瓣手术 12 例(15.7%);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15 例(19.7%),风湿性心脏病 69 例(90.8%);左心系统赘生物 66 例(93.0%),右心系统 4 例(5.6%);行急诊手术 13 例(17.1%),且无死亡病例.结论 IE病死率较高,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外科手术,但手术时机仍有争议.本研究经过多例急诊手术总结经验,认为只要患者情况允许,尽早手术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茯苓四逆汤对脓毒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茯苓四逆汤对脓毒性心肌病(SIC)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1 年 1 月至2022 年 12 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 60 例S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30 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茯苓四逆汤(组成:茯苓 30 g,干姜 12 g,人参 10 g,制附子 12 g,炙甘草 15g),每剂煎煮成 200 mL,每日 1 剂,分 3 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 8d.记录两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和总住院时间、28d病死率;观察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降钙素原(PCT)、动脉血氧合指数(PaO2/FiO2)、血乳酸(Lac)、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E/A比值及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变化.结果 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d):4.47±2.16 比 6.32±3.23,ICU停留时间(d):9.18±3.32 比 12.25±4.39,总住院时间(d):13.58±5.14 比 17.13±6.65,均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 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0%(6/30)比 43.33%(13/30),P>0.05].两组治疗后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且以治疗 8d两组对比最为显著[APACHE Ⅱ评分(分):13.71±3.37 比 16.21±3.82,SOFA评分(分):3.24±0.85 比 4.13±1.56,均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以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分:治疗 3d为 26.25±6.64 比 29.43±6.83,治疗 5d为 21.42±4.22 比 24.81±4.65,治疗 8d为 14.43±3.45比 17.58±4.56,均P<0.05);两组治疗后PCT、Lac、H-FABP均较治疗前下降,而PaO2/FiO2 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尤以治疗 8d对比最明显[PCT(μg/L):2.47±1.18 比 3.54±1.51,Lac(mmol/L):1.86±0.41 比 2.33±0.64,H-FABP(μg/L):4.67±1.22 比 6.34±1.55,PaO2/FiO2(mmHg,1 mmHg≈0.133 kPa):297.63±53.92 比 265.44±48.38,均P<0.05].两组治疗后cTnI、NT-proBNP、LVESD、LVEDD先升高后降低,LVEF、E/A比值、TAPSE先下降后升高,于治疗 8d达到谷值或峰值,且治疗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TnI(μg/L):0.15±0.06 比 0.24±0.13,NT-proBNP(ng/L):825.43±164.73 比 1234.40±243.37,LVESD(mm):48.36±4.46 比 52.64±5.15,LVEDD(mm):38.39±3.22 比 41.87±2.65,LVEF:0.55±0.08比 0.50±0.07,E/A比值:1.23±0.12 比 1.12±0.08,TAPSE(mm):22.45±2.23 比 20.55±2.66,均P<0.05].结论 茯苓四逆汤能改善SIC患者中医证候,提高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降钙素原与白蛋白比值对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不良预后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在脓毒症相关AKI病人不良预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ICU)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231例由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症相关AKI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随访预后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137例)和死亡组(94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相关AKI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PCT/白蛋白(Alb)、CRP/Alb对脓毒症相关AKI病人不良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231例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小肠坏死或穿孔疾病引起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回盲阑尾疾病的病死率(31.9%比11.7%)(P<0.001);死亡组PCT浓度显著高于生存组[28.65(18.73,78.97)mg/L比8.0(1.05,21.73)mg/L](P<0.001);同样,死亡组CRP浓度显著高于生存组[224.37(180.10,263.15)mg/L比186.3(136.33,235.84)mg/L](P<0.001);死亡组PCT/Alb和CRP/Alb比值均显著高于生存组[2.29(0.73,3.78)比0.25(0.04,0.53)和10.78(6.91,13.79)比5.75(5.30,10.92)](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Alb、CRP/Alb是脓毒症诱导AKI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的ROC曲线显示,PCT/Alb预测脓毒症AKI病人不良预后的准确性均高于CRP/Alb,曲线下面积(0.86比0.74)、特异度(84.7%比61.3%)、灵敏度(78.7%比75.5%).结论 PCT/Alb不仅是评估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更能为临床改善此类疾病管理和降低病死率方面提供一定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科主导的多学科共管模式治疗老年股骨颈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骨科主导的多学科共管模式在老年股骨颈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9年 3月—2023 年 3月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四医院创伤运动医学科收治的 220例老年股骨颈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20)与试验组(n=100).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其中 20例采用保守治疗,100例采用手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多学科共管模式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方法、治疗时间及治疗结果.结果:试验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褥疮发生率为 5.00%,低于对照组的 1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死率为 3.00%,低于对照组的 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及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骨科主导的多学科共管模式,可对患者更快开展术前评估,减少患者术前等待及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整体效果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患者院内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为CRKP血流感染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1:2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临床诊断为CRKP血流感染的患者病例资料,按患者标本血培养28 d预后情况将CRKP组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CRKP血流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和影响CRKP血流感染28 d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应用Ka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分析其生存情况.结果 中心静脉插管(P=0.042)、伴有其他部位感染(P=0.028)与既往抗菌药物使用(P<0.001)可能是导致院内CRKP血流感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疾病(P=0.029)是致CRKP血流感染患者28 d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且CRKP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sensitive Klebsiella pneumoniae,CSKP)组(P<0.001).结论 CRKP 血流感染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临床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防护,减少CRKP血流感染的发生,遏制CRKP在院内流行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sTBI)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对患者预后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4年1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单纯性sTBI患者共328例,根据受伤后7 d内是否出现ARDS分为ARDS组(107例)和非ARDS组(221例);对患者一般信息(年龄、性别、吸烟情况、糖尿病、高血压等)、创伤程度[头颅简明损伤评分(AI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输血及血小板输注情况]以及相关血生化指标[包括碱剩余(BE)、血肌酐(SCr)、尿素氮、降钙素原(PCT)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sTBI发生ARDS的危险因素,绘制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患者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几乎所有sTBI患者出现ARDS的时间都是在损伤后7 d内,年龄>55岁、血糖、PCT水平、休克、输注血小板>10 U、GCS评分、血清BE<-6 mmol/L、SCr及血尿素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GCS低评分(<8分)、休克、输注血小板>10 U、血PCT≥10.01 μg/L是sTBI后ARDS发生的危险因素,ARDS组患者病死率(61.5%vs.26.4%)、平均住院时间(d:14.8±3.4 vs.11.4±3.6)、机械通气持续时间(d:11.6±2.8 vs.7.8±2.1)等均高于未出现ARDS组(P<0.05).结论 GCS低评分(<8分)、年龄>55岁、输注血小板>10 U、休克、血PCT≥10.01 μg/L是sTBI后ARD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存在高危因素患者应早期识别、及时联合干预,有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全因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3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病区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n=132)的临床资料及30天预后情况,根据TyG均值分为低TyG组(TyG≤9.25,n=71)和高TyG组(TyG>9.25,n=61).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及Kaplaon-Meier分析来验证TyG指数的应用价值.结果 与低TyG组(TyG≤9.25)相比,高TyG组患者组年龄更大[(67.6±8.4)岁比(64.0±10.2)岁,P=0.028],男性比例更高(50.8%比31.0%,P=0.020),白细胞水平上升幅度更大[(13.54±5.55)×109/L 比(11.03±4.45)×109/L,P=0.005],30 天全因死亡率更高(57.4%比 36.6%,P=0.017).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低TyG指数(HR=0.502,95%CI 0.302~0.835,P=0.008)是30天全因死亡的保护性预测因素.结论 TyG指数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 30天全因死亡的潜在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综合创伤中心模式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探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以综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创伤单元为主导,联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以综合医院创伤中心及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团队替代发达国家的独立创伤中心建设思路,探索本地区现阶段创伤体系建设的有效模式.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1年1月前后两年251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采用以ICU创伤单元为主导的综合创伤中心救治模式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26例为观察组,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MDT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25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同时分析记录两组患者的抢救厅滞留时间、开始急诊手术时间及完成影像学检查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完成影像学检查时间(min:14.40±3.10 vs.26.00±5.28)、抢救厅滞留时间(min:32.90±10.65 vs.68.20±21.33)、急诊手术时间(min:39.8±13.72 vs.108.10±59.94)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以ICU为主导的综合创伤中心救治模式的建立,构建了严重创伤救治的一体化流程,能够规范严重创伤救治体系,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成功率,极大缩短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风险脑外伤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抗凝时机与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高风险脑外伤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抗凝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高风险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外伤后4~5 d启动抗凝的患者分为A组(n=100),外伤后6~7 d启动抗凝的患者分为B组(n=124),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抗凝后脑出血增加、神经功能恶化、再次手术、VTE、其他部位出血、住院时间、病死率等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风险脑外伤患者脑出血增加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A组患者脑出血增加(10.0%vs.3.2%)、再次手术(8.0%vs.1.6%)、神经功能恶化(9.0%vs.2.4%)及病死率(14.0%vs.5.6%)均显著高于B组(P均<0.05),A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B组[d:16.0(13.0,19.8)vs.12.0(11.0,15.8),P<0.05],两组VTE及其他部位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B组比较,A组脑出血风险增加(OR=4.715,95%CI 1.316~16.899,P<0.05),死亡风险增加(OR=3.101,95%CI 1.124~8.551,P<0.05).结论 高风险脑外伤患者伤后6~7 d启动抗凝VTE发生率低,预后更优,可作为临床抗凝启动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