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CR-RFLP法鉴别浙贝母及其混淆品湖北贝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PCR-RFLP法鉴别浙贝母及其混淆品湖北贝母.方法 对比两者叶绿体ycfl基因,选择湖北贝母的特异性酶切位点EcoRI设计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 退火温度 58℃、循环数 35 时,湖北贝母或掺有湖北贝母的浙贝母经特异性引物扩增后能被EcoRI酶酶切,200~400 bp处检出 2 条单一DNA条带,而浙贝母无此条带,检出限达 3%.结论 该方法方便快捷、灵敏度高,可用于浙贝母、湖北贝母及前者掺混后者的快速检测,为浙贝母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不同产地太白贝母中11种核苷与碱基类成分分析及产地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对 10 批采自重庆、云南、陕西等 5 个省(市)的太白贝母样品中 11 种核苷和碱基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化学计量学分析法比较太白贝母中的核苷和碱基类成分的含量差异,对其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规范化种植和产地优选提供参考.方法 水超声提取太白贝母中的核苷和碱基类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法测定样品中各成分含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对产地进行划分,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确定太白贝母中差异性的指标成分,比较指标性成分在不同产地样品间的含量差异.结果 11 种核苷和碱基类成分在不同产地太白贝母中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可将样品聚为 4 类;PLS-DA鉴定出 5 个指标性成分,分别为尿嘧啶、胞嘧啶、尿苷、肌苷、腺苷,以重庆、湖北产地样品所含核苷和碱基成分相对较高,质量相对较优.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准确可靠,筛选出了鉴定不同产地太白贝母中的特征性核苷和碱基类成分,可用于初步阐明不同产地样品的差异性,并能够较好地反映太白贝母的品质,为太白贝母药材采购产地选择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川贝母及其市场常见易混品的传统鉴别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将川贝母及其市场常见易混品进行鉴别区分,从而更好地对市场上川贝母药材的质量进行监控.方法 采用传统的性状鉴别与显微鉴别方法.结果 川贝母、伊贝母、平贝母、浙贝母、湖北贝母性状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如表面颜色、外部鳞叶、气味,通过显微实验观察到的淀粉粒的形状、边缘形态,脐点大小、明显程度,层纹的明显程度以及螺纹或螺纹—环纹导管的大小,可将川贝母类与常见不同种类的贝母进行初步鉴别.结论 采用传统的性状、显微鉴别手段可对川贝母及其市场常见易混品进行粗略区分,初步减少川贝母市场药用混乱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基于HPLC-ELSD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的浙贝母与湖北贝母质量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建立浙贝母、湖北贝母HPLC-ELSD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定量分析,比较两种贝母属药材的差异.采用Wa-ters ACQUITY HSS T3(4.6 mm ×2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三乙胺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1.1 mL/min,梯度洗脱;柱温为38℃;蒸发光散射检测;建立浙贝母和湖北贝母HPLC-ELSD指纹图谱,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和5种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比较浙贝母和湖北贝母的差异.结果显示,浙贝母指纹图谱标定7个共有峰,而湖北贝母有8个;指认出其中6个峰,分别为伊贝辛、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异贝母甲素、湖贝甲素,其中湖贝甲素为湖北贝母的专属性成分;HCA和PCA均能很好地区分浙贝母和湖北贝母,OPLS-DA共找到4个差异性标志物,含测结果显示,浙贝母中贝母素甲的含量明显高于湖北贝母,而贝母辛、贝母素乙和异贝母甲素的含量则明显低于湖北贝母.该方法可以有效鉴别浙贝母和湖北贝母质量的差异性,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基于多指标成分含量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不同产地浙贝母质量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评价不同产地浙贝母质量.方法 采用UV-Vis、HPLC-ELSD、HPLC-DAD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总含量,水溶性成分(尿嘧啶、胞苷、尿苷、2-脱氧尿苷、肌苷、腺嘌呤、胸苷、腺苷、2-脱氧腺苷)总含量,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评价质量.结果 浙江产浙贝母中总生物碱含量,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总含量,9 种水溶性成分总含量均高于湖南安化、湖北宜昌产,其中舟山产样品中 9 种水溶性成分总含量、总生物碱含量,象山产样品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浙江产地样品中.结论 浙江产浙贝母质量较好,以舟山、象山产更明显.本实验可为该药材采购产地选择及优良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国家级名老中医临证应用半夏乌头类反药组合的处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十八反"属于中药配伍禁忌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在临床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而半夏与乌头配伍属于"十八反"的范畴,这里所说的乌头包括川乌、草乌和附子.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半夏的[注意]项标明"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在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的[注意]项内容与半夏相同;川乌的[注意]项标明"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的[注意]项与川乌相同.中医药在治疗很多疾病当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对于现代一些难治病证如癌症[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品质特征的贝母类药材品种分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基于品质特征的贝母类药材品种分类.方法 采用本草学、生态学、中药学、植物化学、中药鉴定学,以及结合生物计量学等方法开拓性地对中药贝母地理生态分布、性状及化学成分等品质特征进行研究,并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贝母药材进行分类.结果 结果表明贝母类药材可分为“浙贝”“川贝”2个系列,建议川贝母、平贝母、伊贝母归为川贝系,浙贝母、湖北贝母归为浙贝系.结论 对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同类多基原品种中药的“分”与“合”及贝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DNA条形码对湖北中药材市场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湖北省中药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药材主产区之一,调查分析湖北市场流通中药材真伪情况对市场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利用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对抽样于湖北中药材市场的12份动物药及494份植物药提取总DNA并扩增相应鉴定序列,比对标准数据库实现真伪鉴别.结果:针对所抽样品,获得鉴定序列COI 12条,ITS2 482条,扩增成功率为98%;477份样品准确鉴定到种,鉴定成功率97%;共鉴定出伪品28份,占所抽查样品的5.5%,其中皂角刺掺伪9%,川贝母掺伪20%,桃仁掺伪44%.结论:DNA条形码技术作为一种快速、准确、易标准化的鉴定方法,为保障中药材用药安全提供有力技术手段,将在中药材市场监管中发挥重要技术支撑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川贝母掺伪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着重探讨采用新技术检测川贝母的真伪.方法:本研究利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特异、敏感等技术优势,以川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浙贝母和湖北贝母为研究对象,针对川贝母及非川贝母ITS1序列设计了10条特异探针,建立川贝母掺伪检测及相对定量的MLPA扩增方法.结果:针对探针混合物分别以川贝母及4种非川贝母对照药材为模板,从单个样品中只能扩增出单一扩增峰,表明了探针高特异性.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MLPA扩增最低检测限度可达到掺伪10%,并且目的扩增峰面积比与掺伪比例基本一致.检测市场抽查样品验证了MLPA扩增方法在川贝母掺伪检测中的适用性,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检出川贝母药材掺伪,并可反映市场药材掺伪比例.结论:本研究基于MLPA建立的川贝母掺伪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及敏感性高的特点,可为川贝母药材检验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中药材掺伪检测技术的建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湖北贝母生长调查及性状构成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筛选出湖北贝母较优的种植模式.方法:对厚朴林下种植湖北贝母及单作湖北贝母两种种植模式下湖北贝母的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并对其性状构成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除叶长、叶宽外,其余性状均表现为林下模式大于单作模式;地上部分性状叶片数、叶长与株高显著正相关,地下部分性状与地上重均显著正相关;新生根数、须根数、鳞茎重、须根重及地上重在第1主成分特征向量中载荷因子较高;须根数、新生根数、鳞茎重、须根重、须根长、地上重与第1排序轴显著正相关.结论:林下贝母生长状况优于单作贝母,即林下种植模式更适宜湖北贝母的生长,在实际生产中应优先考虑.地下部分性状新生根数、须根数、鳞茎重、须根重是反映湖北贝母生长状况的主要指标,后续试验设计时应优先考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