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例儿童肝移植术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诊治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和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诊治要点。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2例肝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发病特点、病理特征、治疗方案及转归情况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2例受者中10例原发病为胆道闭锁,1例为隐源性肝硬化,1例为尿素循环障碍。11例行亲属活体肝移植术(LDLT),1例接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肝移植,术后均采用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所有儿童受者均经病理明确诊断,6例为PTLD传单样病变,1例为滤泡增生型PTLD,1例为多形性PTLD,2例为Burkitt淋巴瘤,1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发病时间为术后11.5个月(5~32个月)。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贫血、黄疸、腹泻、腹痛、肠梗阻和肠穿孔。12例儿童受者的血液EBV-DNA水平均为阳性。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11例接受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治疗,4例接受了化学药物治疗(R-CHOP,ABVD,COPP/ABV方案),1例联合放射治疗。2例儿童受者因肠穿孔行手术治疗。11例经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好转出院并规律随访。1例因PTLD复发死亡。结论:EBV-DNA的监测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PTLD的早期诊断,根据不同的病理分型采用减低免疫抑制剂、抗CD20单抗、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治疗可以改善儿童肝移植受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T细胞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T细胞淋巴瘤(PCNSTL)临床上罕见,因其临床症状、影像学没有特异性而病理形态不典型容易被延误诊断。文中报道1例45岁的男性患者,因视物重影3个月,左侧肢体麻木2个月,言语欠清1周入院。入院后影像学检查考虑淋巴瘤或淋巴细胞增殖性病变可能性较大,行脑活组织检查病理镜下未见典型肿瘤细胞,考虑“淋巴瘤治疗后改变,与炎性疾病相鉴别”。1个月后患者病情进展,复查影像学显示病灶范围较前扩大,强化程度较前明显,仍考虑为淋巴瘤或淋巴细胞增殖性病变可能。为明确诊断进行二次活组织检查,病理镜下仍未见到典型肿瘤样淋巴细胞。最后进行基因重排,结果显示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β和γ链均有阳性突变。结合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及TCR基因重排结果,患者最终诊断为PCNSTL。文中就PCNSTL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少见疾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替雷利珠单抗治疗鼻咽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提高对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例CAEBV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男性,32岁,因间断口腔溃疡、咽痛7年行全血EB病毒(EBV)-DNA检测为9.42×10 6拷贝/ml;鼻咽镜病理活组织检查:EBV阳性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2级),EBER阳性,诊断为CAEBV,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后症状好转,8个周期后复查EBV-DNA转阴。例2,男性,56岁,因颈部肿痛10月余行全血EBV-DNA检测为2.51×10 4拷贝/ml,病理提示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Ⅱ级交界性,EBER阳性,诊断为CAEBV,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2个周期后复查EBV-DNA转阴。 结论:CAEBV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PD-1抗体作为新的免疫治疗手段,有良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RBC1在成熟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特点及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TCRβ链恒定区结构域蛋白TRBC1在成熟T细胞淋巴瘤(TCL)中的表达特点,并与TCRVβ分析和TCR基因重排结果比较,探索TRBC1在TC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0例TCL患者(TCL组)、40名正常对照和50例无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患者(非TCL组)TRBC1的表达特点,同时分析TCRVβ受体库检测、TCR基因重排与TRBC1限制性表达检测在TCL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正常对照组CD4 +T和CD8 +T细胞亚群TRBC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6±6.5)%和(39.3±4.4)%,非TCL组患者CD4 +T和CD8 +T细胞亚群TRBC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1±3.8)%和(36.0±8.4)%,TRBC1表达在两组中均呈双相表达模式。TCL组患者均为CD3 +TCRγδ -,TRBC1阳性表达率>92.3%或<12.7%,所有病例均呈限制性表达模式(单克隆表达),与正常对照和非TC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在T细胞克隆性检测效能方面,TRBC1灵敏性为100%,TCR基因重排阳性检出率为92.8%,TCRVβ流式试剂盒敏感性为94.1%,Kappa检验显示,三种检测方法一致性较高。 结论:多参数FCM检测TRBC1表达水平能够快速高效地诊断TCL,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第564例 消瘦—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脾淋巴结肿大—多种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1例主要表现为消瘦、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脾肿大及多发淋巴结肿大的患者,疑诊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常规骨髓及淋巴结检查均无异常淋巴细胞克隆证据。进一步排查发现患者多种免疫球蛋白升高、直接库姆实验阳性、多项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仍提示免疫异常相关疾病。实验室进一步完善流式细胞学检测CD3 +CD4 -CD8 -双阴性T淋巴细胞升高,基因突变二代测序提示FAS基因热点突变,明确诊断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ALPS)。ALPS为罕见病,常规检查仍不能确诊患者,CD4 -CD8 -双阴性T淋巴细胞流式检测及深度二代基因测序可提供帮助。该患者经激素治疗后症状好转,血象恢复正常,激素减量病情平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累及骨髓和外周血的成熟小B细胞淋巴瘤7种亚型的诊断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累及骨髓和外周血的成熟小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21年6月诊治的7种类型临床达Ⅳ期的成熟小B细胞淋巴瘤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检测方法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大部分患者外周血主要以淋巴细胞比值或绝对值增高为多见;细胞形态学上主要以小至中等体积的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少数骨髓涂片或外周血涂片可见特征性细胞形态改变;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显示表达CD5患者15例,其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11例,套细胞淋巴瘤(MCL)1例,其余3例中有1例为脾弥漫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SDRPL)、2例被列为不能分类型(B-CLPD-u)。CD5阴性患者12例,分别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8例,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3例,以及滤泡性淋巴瘤(FL)1例。其中2例CD5-CD10阳性患者中,1例确诊为FL,1例为WM。1例SDRPL患者除了表达泛B细胞标志外,同时伴CD5、CD11c、CD103阳性,而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及骨髓病理Annexin A1免疫组化染色阴性。结论:该类淋巴增殖性疾病是包含多种不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淋巴瘤总称,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实验室检查、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并合理运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子学及特殊化学及骨髓免疫组化染色等检测方法,少数情况下确诊还需依靠非骨髓累及组织活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是一类少见的以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骨髓髓系造血损伤为主要特点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多数患者呈惰性临床病程,无任何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一系或多系的血细胞减少、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T-LGLL表现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较为常见,而表现为AA罕有报道。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的5例表现为AA的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皮肤色素减退性淋巴增殖性疾病41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HMF)与色素减退性界面T细胞异常增生(HITCD)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皮肤色素减退性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41例,分析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数据使用 t检验,分类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两组间等级数据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41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不规则色素减退斑,可伴有红斑或糠状鳞屑。病理特征:21例表现为不典型淋巴样细胞向表皮浸润和聚集,符合典型蕈样肉芽肿病理学特征,诊断为HMF;20例表现为基底层空泡变性伴有淋巴样细胞浸润以及轻度嗜表皮现象,诊断为HITCD。免疫细胞表型均符合T细胞表型,14例(67%)HMF与13例(65%)HITCD表皮淋巴细胞以CD8表型为主。表皮中,HMF组总淋巴细胞数量多于HITCD组( t = 1.81, P = 0.012);真皮中,HMF组CD4 +淋巴细胞( t = 2.64, P = 0.012)、CD8 +淋巴细胞( t = 1.51, P = 0.002)以及总淋巴细胞数量( t = 2.60, P = 0.001)均多于HITCD组。所有患者均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完成随访34例,30例(包括所有HITCD)皮损消退未复发,4例HMF皮损未完全消退。 结论:HITCD与HMF病理特征不同,且呈良性生物学行为,应作为一类独立疾病区别于HMF,单一光疗可获良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肾移植术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诊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9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 844例肾移植受者中术后并发PTLD的13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受者性别、年龄、血肌酐、药物浓度、糖尿病、肾移植术后有无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方案的使用等相关资料。13例PTLD受者中,男11例,女2例,确诊时年龄为55岁(31~78岁)。结果:PTLD病变位置分布在肺部1例,胃肠道8例,区域淋巴结2例,皮肤1例,颅内1例,均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淋巴瘤,距肾移植手术中位时间为86个月(12~204个月)。76.9%受者病理组织EB病毒检测呈阳性。确诊后给予免疫抑制剂减量为主的综合治疗,无法耐受利妥昔单抗+CHOP(R-CHOP)方案化学药物治疗的受者切换为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R2)方案,2例受者肺部感染死亡,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例,病情进展1例,总有效率91.6%。结论: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是综合治疗的核心,根据受者耐受性选择合理的化学药物治疗方案,R2方案为无法耐受一线R-CHOP方案的受者更多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噬血细胞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患者行肝穿刺致腹腔大出血休克成功救治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ocytosis, HLH),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统异常激活、增殖,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进而引起严重的甚至致命性的一系列炎症反应 [1]。HLH临床少见,病死率较高,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等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2]。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HLH和继发性HLH [3]。原发性HLH有明确的家族遗传病史和(或)存在遗传性的基因缺陷,多见于儿童期发病;继发性HLH主要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导致。在成人HLH中,最常见的病因为恶性肿瘤,其中淋巴瘤最为常见 [4,5,6]。Rivieve等 [7]对162例HLH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非霍奇金淋巴瘤是HLH的主要原因,占所研究对象的56%。根据我国的统计资料显示,非霍奇金T细胞或NK/T细胞淋巴瘤是最多见的类型,占所有恶性肿瘤相关HLH的69% [8]。淋巴瘤相关HPS(lymphoma 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LAHS)的诊断需要同时具备HLH的诊断条件和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依据,但是很多LAHS患者淋巴瘤的表现并不典型,容易导致诊断延误,因此在诊疗过程中需尽快查找淋巴瘤的证据,而病理活组织检查是确诊淋巴瘤的金标准 [6,9]。本文将2021年5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以HPS为首发表现的患者为确诊淋巴瘤行肝穿刺活检术后发生腹腔大出血导致休克抢救成功的病例(伦理审批号:IIT20220159A,患者知情同意豁免)进行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