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移植术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诊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9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 844例肾移植受者中术后并发PTLD的13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受者性别、年龄、血肌酐、药物浓度、糖尿病、肾移植术后有无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方案的使用等相关资料。13例PTLD受者中,男11例,女2例,确诊时年龄为55岁(31~78岁)。结果:PTLD病变位置分布在肺部1例,胃肠道8例,区域淋巴结2例,皮肤1例,颅内1例,均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淋巴瘤,距肾移植手术中位时间为86个月(12~204个月)。76.9%受者病理组织EB病毒检测呈阳性。确诊后给予免疫抑制剂减量为主的综合治疗,无法耐受利妥昔单抗+CHOP(R-CHOP)方案化学药物治疗的受者切换为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R2)方案,2例受者肺部感染死亡,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例,病情进展1例,总有效率91.6%。结论: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是综合治疗的核心,根据受者耐受性选择合理的化学药物治疗方案,R2方案为无法耐受一线R-CHOP方案的受者更多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血缘脐带血移植成功治疗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肠穿孔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非血缘脐带血移植(UCBT)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诊治的1例复发难治性EBV-HLH合并肠穿孔,最终接受UCBT治愈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1岁6个月,因"发热15 d,皮疹9 d"为主诉入院,主要表现为高热,肝、脾、淋巴结大,快速进展的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骨髓涂片可见吞噬血细胞,2015年9月确诊为EBV-HLH,按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制定的HLH-2004方案化疗,维持期间2次复发,给予挽救性二线方案"培门冬酰胺酶、阿霉素脂质体、依托泊苷、甲泼尼龙"(L-DEP方案)化疗,化疗后评估噬血细胞综合征指标完全缓解,突发肠穿孔,紧急外科手术行小肠造瘘术,病情稳定后,给予"氟达拉滨+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Flu+BU+CY方案)预处理后行UCBT,全程静脉营养支持,移植后第13天中性粒细胞植入,第35天血小板植入,嵌合率为100%,植入成功;移植后第15天出现肝小静脉闭塞征,移植后第22天出现真菌性肺炎,移植后第26天出现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Ⅱ度,给予相应治疗好转;移植后第49天行二期肠造瘘关瘘术;现随访至移植后70个月,患儿一般状况良好,病情持续缓解,无慢性GVHD及其他合并症。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V-HLH的唯一有效手段;无合适同胞或非血缘供者时,非血缘脐带血干细胞可作为移植物来源;肠穿孔术后肠造瘘不是移植禁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8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模式及预后,并归纳国际研究进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1999年1月至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8例DSRCT患儿,总结其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及随访结果,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生存率。结果:8例患儿中男6例,女2例;7例原发腹盆腔,1例原发骶尾部;8例就诊时存在临近组织/器官/淋巴结不同程度浸润,其中4例(50%)同时有远处转移,包括远处淋巴结、肝、肺、骨转移。8例均接受化疗,其中3例接受腹盆腔+瘤窝增量放疗,2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至2020年2月15日,中位随访时间59个月,3例死亡,5例存活(2例完全缓解,1例反复复发,2例部分缓解仍在治疗中)。中位复发时间为14.5个月,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30.0±17.5)%、总体生存率为(51.4±20.4)%。结论:50%的DSRCT患儿就诊时已有远处转移;虽经过化疗、积极的手术切除、腹盆腔放疗和干细胞移植等多模式治疗,但预后仍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CT血管造影术辅助基于浅筋膜穿支的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评估与偏心设计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改良CT血管造影(CTA)术,探讨基于浅筋膜穿支的股前外侧皮瓣术前全程穿支评估与术中偏心设计,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月—2022年7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和口腔颌面外科共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及10例上肢开放性损伤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3~75岁,平均56.6岁。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均在同期行肿瘤扩大切除+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采用股前外侧皮瓣重建口腔或颌面;上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在Ⅰ期行彻底清创后,于Ⅱ期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清创后创面面积为3.5 cm ×3.5 cm~25.0 cm ×10.0 cm,所需皮瓣面积为4.0 cm×4.0 cm~23.0 cm ×13.0 cm。术前对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行改良CTA检查,改良CTA的参数设置主要为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增加造影剂剂量及双时相扫描。将获取的图像数据上传至GE AW 4.7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功能进行可视化重建并对全程穿支评估。术前根据前述评估进行穿支及其源动脉信息的体表标记,术中根据所需皮瓣面积及形状设计和切取以可见的浅筋膜穿支为中心的偏心皮瓣。对皮瓣供区创面行直接缝合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对比改良CTA检查与传统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统计改良CTA下双侧皮瓣供区的穿支穿出点分布及浅筋膜穿支长度、走行。将术前观测的目标穿支类型、数目、来源,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情况与术中进行对比。观测术后供区创面愈合、受区皮瓣成活情况。随访皮瓣质地、外观,口腔及上肢功能,股部供区功能。 结果:改良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小于传统CTA检查。共观察到双侧供区穿支48支,其中31支(64.6%)向外下方走行、9支(18.8%)内下方走行、6支(12.5%)外上方走行、2支(4.2%)内上方走行,浅筋膜穿支平均长度为19.94 mm。术前观测到的目标穿支来源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与术中探查到的基本一致;术前观察到肌间隙型(含肌皮-肌间隙)穿支15支、肌皮型穿支10支,与术中探查一致;术前体表穿支穿出点标记与术中实际穿支穿出点距离为(0.38±0.11)mm。术后皮瓣均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5例患者植皮供区创面及17例患者直接拉拢缝合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2个月~1年,平均8.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轻度臃肿;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饮食、闭开口活动无障碍,舌癌患者的言语功能轻度障碍但能完成基本的语言交流,上肢软组织损伤患者腕及肘关节、前臂旋转功能无明显受限;股部供区无明显紧绷感,髋、膝关节活动无受限。结论:对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行改良CTA可视化重建,能够评估全程穿支,尤其是浅筋膜穿支,将该皮瓣用于重建口腔或颌面及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前明确穿支类型、数目、来源以及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的管径、走行、分支,实现了以浅筋膜穿支整体为中心的股前外侧皮瓣偏心设计,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小RNA-224对乳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224对乳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5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和45例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转录组织化学方法分析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miR-224);采用慢病毒介导miRNA阴性对照和miR-224过表达在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乳腺癌细胞建立对照细胞系(对照组)和miR-224过表达细胞系(miR-224组)。将对照组和miR-224组细胞接种至裸鼠腋下,并于30 d后处死,解剖分析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224靶基因,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临床样本和细胞系miRNA靶蛋白(PHLPP)1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转录组化学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miR-224表达水平(5.08±0.69)明显高于未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2.10±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09, 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验证显示,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miR-224表达水平(2.98±0.41)高于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miR-224表达水平(1.2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39, P<0.05)。miR-224组细胞侵袭数量[(119.49±9.72)个]高于对照组细胞侵袭数量[(69.39±6.0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91, P<0.05)。miR-224组细胞接种移植瘤30 d后淋巴结转移病灶数[(25.98±3.12)个]高于对照组细胞接种移植瘤30 d后淋巴结转移病灶数[(10.54±2.3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01, P<0.05)。PHLPP1是miR-224靶基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中PHLPP1蛋白表达水平(0.36±0.12)低于未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中PHLPP1蛋白表达水平(0.94±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16, P<0.05)。miR-224组细胞PHLPP1蛋白表达水平(0.50±0.12)低于对照组细胞PHLPP1蛋白表达水平(1.04±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12, P<0.05)。 结论:miR-224在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呈高表达,其可能机制为通过调节PHLPP1蛋白表达参与了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初诊AITL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36例,女性为8例,年龄为18~78岁,中位年龄为57.5岁。44例AITL患者接受CHOP(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其中4例联合应用西达苯胺、硼替佐米,6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回顾性分析AITL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接受与未接受auto-HSCT患者的总体生存(OS)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对未接受auto-HSCT患者OS率进行单因素分析,纳入分析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IT)评分、年龄、B症状、皮疹、胸腔/腹腔积液、骨髓受累、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值、血小板计数、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铁蛋白水平、β2-微球蛋白(MG)水平。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以及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影响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08及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①本研究44例AITL患者中,有B症状的患者为34例(77.3%)。Ann Arbor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为5例(11.4%),Ⅲ~Ⅳ期者为39例(88.6%);美国东部协作肿瘤组体能状况评分(ECOG-PS)<2分者为20例(45.5%),ECOG-PS≥2分者为24例(54.5%);IPI评分系0~1分者为9例(20.5%),2分者为12例(27.2%),3~5分者为23例(52.3%);PIT评分系0分者为10例(22.7%),1分者为5例(11.4%),2分者为12例(27.3%),3~4分者为17例(38.6%)。②本研究44例AITL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示,中位WBC为6.2×10 9/L,中位Hb值为125 g/L,中位血小板计数为163×10 9/L。中位血清LDH水平为292 U/L,中位铁蛋白水平为171 μg/L,中位β2-MG水平为3.8 mg/L。14例(31.8%)患者原发病累及骨髓。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示,27例(61.4%)患者检测到CD21、CD23、CD35表达呈阳性的滤泡树突状细胞(FDC)。③本研究44例AITL患者完全缓解(CR)率为13.6%(6/44),部分缓解(PR)率为38.7%(17/44),疾病稳定(SD)率为22.7%(10/44),疾病进展(PD)率为25.0%(11/44)。44例患者5年OS率为50.0%,中位OS期为14.5个月(8 d~60.0个月)。④仅接受CHOP方案化疗的AITL患者5年OS率为44.1%;接受CHOP方案联合西达苯胺、硼替佐米等新药治疗的患者5年OS率为75.0%。接受auto-HSCT的AITL患者5年OS率为83.3%,高于未接受auto-HSCT者的22.9%,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01, P=0.014)。38例未接受auto-HSCT的AITL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的患者5年OS率为37.8%,显著高于年龄>60岁者的11.8%,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0.139, P=0.023)。血清β2-MG水平<4 mg/L的患者5年OS率为23.9%,显著高于β2-MG水平≥4 mg/L者的18.6%,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χ2=5.520, P=0.019)。⑤对38例未接受auto-HSCT患者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 HR=2.716, P=0.031),骨髓受累( HR=2.696, P=0.042),血清β2-MG水平≥4 mg/L( HR=4.927, P=0.004)为AIT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AITL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常合并皮疹、浆膜腔积液等,首诊时Ann Arbor分期晚。年龄>60岁、骨髓受累、血清β2-MG水平≥4 mg/L可以作为未接受auto-HSCT AITL患者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西达苯胺、硼替佐米等新药可以提高AITL患者疗效,auto-HSCT能够有效改善患者O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1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566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9例,女277例;年龄(67.3±10.0)岁。其中97例有吸烟史,29例有肾移植手术史,120例有糖尿病史,76例有冠心病史,146例有高脂血症史,271例有高血压病史,50例有慢性肾病史。43例既往有膀胱癌病史;确诊UTUC时366例合并肾积水,55例合并膀胱癌。566例中,肾盂癌210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肿瘤5例,输尿管癌226例,多灶肿瘤125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UTUC组和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组,比较两组的临床及病理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UTUC出现其他组织学类型的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总生存率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UTUC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566例中,511例为单纯UTUC;55例伴其他组织学类型,其中伴鳞状分化30例,腺样分化6例,黏液变性5例,肉瘤样癌5例,微乳头状癌2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巨细胞癌1例,其他混合性组织学类型4例。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组中既往有肾移植手术史患者占比大于单纯UTUC组[14.5%(8/55)与4.1%(21/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组较单纯UTUC组的术后高级别肿瘤[98.2%(54/55)与80.2%(410/511)]、肌层浸润性肿瘤[89.1%(49/55)与68.1%(348/511)]、淋巴结转移比例[10.9%(6/55)与2.3%(12/511)]和肿瘤最大径[(3.60±2.64)cm与(2.96±1.98)cm]均明显升高(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移植手术史( OR=4.991,95% CI 1.749~13.615, P=0.002)是发生其他组织学类型的独立预测因素。随访1~17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2.8(13.0,59.5)个月,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组较单纯UTUC组的5年总生存率(35.2%与69.3%)和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49.9%与77.1%)更低(均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示,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是影响总生存( HR=1.860,95% CI 1.228~2.816, P=0.003)和肿瘤特异性生存( HR=2.146,95% CI 1.349~3.412, 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的术后肿瘤分级和肿瘤分期均高于单纯UTUC,且伴其他组织学类型是UTUC患者不良总生存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敲低长链非编码RNA LINC01512对甲状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功能及裸鼠移植瘤形成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敲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LINC01512对甲状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功能及裸鼠移植瘤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46例,检测LINC01512在甲状腺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预后的关系。向甲状腺癌细胞中转染LINC01512低表达质粒(si-LINC01512)和空白质粒(si-NC),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此外,向小鼠皮下注射LINC01512低表达质粒,观察裸鼠移植瘤形成能力。结果:LINC01512在甲状腺肿瘤组织的表达较正常组织偏高( t=25.050, P<0.05),且表达水平与患者的肿瘤直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不良预后明显相关( P<0.05)。LINC01512在甲状腺癌细胞SW1736和KAT18细胞中高表达( t=9.971、8.314, P<0.05),敲低LINC01512显著抑制甲状腺癌细胞的增殖( t=5.941、7.120, P均<0.01)、迁移和侵袭( t=9.988、10.590、11.010、12.020, P均<0.001),诱导细胞凋亡( t=7.995、6.908, P均<0.01)。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与si-NC组比较,低表达LINC01512显著抑制小鼠甲状腺肿瘤的生长( F组间/ P组间=135.30/<0.001, F时间/ P时间=319.50/<0.001, F交互/ P交互=13.58/<0.001, t=6.754, P<0.01)。 结论:敲低LINC01512可显著抑制甲状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异基因移植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相关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探讨临床特征、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治疗。患者女性,异体基因移植术后51 d,发热体温38.1 ℃,双侧颈部及左侧腋窝淋巴结均肿大,左侧腋窝淋巴结穿刺活检,显微镜下见淋巴细胞弥漫增生,小-中等大小,见散在异型大细胞。免疫组化提示:EBV相关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诊断过程需要鉴别EBV相关淋巴瘤,如霍奇金淋巴瘤,NK/T淋巴瘤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对裸小鼠再生淋巴结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淋巴结组织移植后,对裸小鼠再生淋巴结的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将10只5周龄雌性免疫缺陷裸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2组,切除2组裸鼠第一、二乳腺脂肪垫及双腋下蓝染淋巴结、淋巴管及其周围脂肪组织,将切除的每枚淋巴结横切成两半,置于右腋下血管区域。A组于淋巴结碎片周围注射VEGF-C腺病毒40 μl; B组不注射VEGF-C腺病毒,作为对照。淋巴结移植术后2周,于每只裸鼠双侧第2对乳腺脂肪垫中或皮下接种含5×10 6 MDA-MB-231-Luc-GFP肿瘤细胞的悬液100 μl。接种后4周,对右腋下淋巴结进行取材并行HE染色及多光谱免疫荧光检查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M2-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性抗体F4/80、趋化因子CCL2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使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均值(四分位差)表示,进行Mann Whitney U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A组右腋下再生淋巴结可见淋巴滤泡较B组明显增大,生发中心活跃,被膜下淋巴窦、髓质淋巴窦内充满细胞成分,整个淋巴结表现为细胞浸润现象。A组再生淋巴结LYVE-1表达为21.440(34.675)%,较B组的2.964 (4.160)%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A组中F4/80表达为5.396 (7.205)%,较B组的3.573 (2.670)%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0);A组CCL21表达为21.470 (29.145)%、B组为16.430 (23.6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66);A组PD-L1表达为10.000 (14.430)%,B组为4.070 (26.740)%,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91)。A组再生淋巴结LYVE-1与CCL21、LYVE-1与F4/80共位置表达分别为8.637 (13.150)%、6.181 (9.050)%,比B组明显增高[1.571 (1.680)%、1.454 (0.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VEGF-C辅助下再生的淋巴结表现为淋巴管内皮细胞过度增生、髓系衍生的抑制细胞明显浸润、趋化因子CCL21及免疫检查点PD-L1表达增加的趋势。再生的淋巴结在肿瘤细胞作用下呈现出一种更加受抑制的免疫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